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婚礼”上,张甲洲率众揭竿而起
2015-06-19 10:23:59  来源:哈尔滨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他是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组织抗日武装的第一人,他是从哈尔滨巴彦走出去的北大、清华双料“学霸”,他的传奇故事至今在当地仍广为传颂——

  本报记者 万佳 胡玥

 

  张甲洲的外甥(右)与侄子(左)在讲述80多年前的抗联故事。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韩伟摄

  

  张家老宅院内见证打响中国共产党抗日第一枪的枯井。

 

  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小院,只有门前那口枯井和旁边的拴马石显示着岁月的痕迹。后人对抗日名将张甲洲的记忆也多半是从这里开始的。5月29日,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 铭史看振兴”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巴彦县镇东乡张家油坊屯,坐在张家老宅的炕上,听张家后人讲述83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他亲眼看到日寇的暴行,写下《反日大同盟歌》。“痛哉痛哉,死者真可怜!愤哉慨哉,生者有何憾?起来起来,起来上前线,起来起来,起来去迎战。”

  “宁可战死,也决不当亡国奴”,“婚礼”上成立抗日武装

  1932年,借婚礼之名,25岁的张甲洲成功召集200多人组建巴彦抗日游击队。

  “当年他就站在这口老井边,亮出夜里赶制的旗帜,对来参加婚礼的人说‘宁可战死,也决不当亡国奴’。”今年91岁的张甲洲的女儿张雅琴回忆说,1932年,父亲张甲洲带着一大帮人从北京回来,那时她只有8岁,只记得家里专门给他们腾出一间屋子,“他们一连几天都在屋子里商量着什么,我母亲屋里屋外不断给他们送水送东西,就是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后来,张雅琴才想明白,他们都在为“婚礼”当天的起义而做准备。

  说是“婚礼”,其实是找个借口。九一八事变后,张甲洲、于九公(于天放)等根据满洲省委决定,从北京回到巴彦组织抗日游击队。当时的“伪满洲国”在日本人的严密控制下,为了能名正言顺地联络大家,已经结婚生子的张甲洲以筹备婚礼名义召集大家秘密组织游击队。

  张甲洲以张家油坊屯为根据地,利用张家的社会关系,联系各方爱国人士和武装力量,不久即组织起200多人。1932年5月12日,正好赶上农历四月十八庙会,往来的人非常多。婚宴酒席后,张甲洲拿出枪支弹药,戴上红袖标,在井沿旁空地上誓师,宣布“东北工农抗日义勇军”即巴彦抗日游击队成立。

  随后,张甲洲来到老母亲的房间,对母亲说:“娘,我们走了。”母亲问:“干啥去啊?”张甲洲回答:“我去抗日救国,以后就不回来了。”然后,张甲洲把手里的枪一头拄到炕沿上、一头搁在肩膀上,对妻子说:“以后,你带着孩子,改嫁别人吧。”

  从此,张甲洲扔掉笔杆,拿起枪杆走上了武装抗日的道路。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张甲洲口才好,脑袋好使,他办事从不使横,凭一张嘴就能说服人家出钱出力出人,乡里都管他叫‘张铁嘴’。”

  “学霸”投笔从戎,大学生游击队屡建战功

  张甲洲外甥、68岁的孟祥臣仍住在张家老宅里。“虽然房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房子,但位置和格局都跟当年一样”,孟祥臣说,他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张家油坊屯,他知道的关于舅舅张甲洲的故事都是从母亲那辈人那里听说的。

  孟祥臣说,张甲洲1907年出生,从小就聪慧过人,5岁就被任巴彦第一任县长的父亲张英送去上学。1923年初,张甲洲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1928年,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科)。1929年,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0年下学期,张甲洲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

  “舅舅口才好,那时候大家都说他是‘嘴码兵’,不打仗,不用枪,就能拉拢人员,聚拢物资。有一次他到东边王志屯,跟一个叫王四爷的人说了三天三夜,把人家说得心服口服,主动给部队提供补给。”孟祥臣告诉记者。

  从高中到大学,因为搞反日运动,张甲洲几次被学校开除甚至被捕。在狱中,他结识了时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的冯仲云,并结下深厚友谊。1929年夏,张甲洲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满洲省委十分重视张甲洲组建的巴彦抗日游击队,特派省军委书记赵尚志来做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这支队伍不久即从20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一度攻占日伪军驻守的巴彦县城和东兴县。

  1932年7月16日,巴彦游击队发动强攻,一举攻占龙泉镇,缴获伪军枪械百余支,在游击队的威慑下,天增泉烧锅大掌柜张八瞎子献出4000发子弹。8月初,游击队奔袭兰西一路,破土围子,攻城略镇,所向披靡。8月30日,巴彦游击队联合义勇军等抗日武装,攻占并一举解放巴彦县城。9月上旬,张甲洲率百人骑兵队,夜袭康金井车站新开来的一队日本兵,吓得敌人提前转移。随后游击队占领东兴城。之后日军大肆反攻,参谋长赵尚志负伤,战士伤亡惨重。为了保存实力,张甲洲指挥部队迅速撤离。队伍安全地回到姜家窑根据地。

  “父亲走后,不明身份的人来抄家,值点钱的东西都被抢走了,爷爷张英说‘大家各自逃命吧’,于是这个家就这样散了。”

  在富锦中学潜伏4年,牺牲时年仅30岁

  张雅琴还记得,父亲走后,奶奶逃难到娘家,娘家人不敢收,奶奶又辗转到呼兰侄女家,没多久就死了。她随母亲逃回娘家,连吃饭都要看家人脸色。后来,娘俩被附近姜家窑的爱国人士收留,但没多久又被迫到处颠沛流离。

  “我记得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巴彦骆驼砬子山下,父亲领着他在北京的同学共7个人见了我们娘俩一面。他对母亲说,‘别等我了,改嫁吧。等中国光复了,我还活着,你就带着孩子来找我’。”张雅琴不知道,当年由于中共满洲省委执行“左倾”错误方针,导致巴彦游击队最终不得不以解散告终,只存在了8个月时间。

  此后张甲洲化名张进思,于1933年初来到富锦,以教师身份潜伏在富锦一中开展地下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富锦一中先后有三批学生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4年,他与学校教员刘向书结婚,婚后生下张佳田和张佳心两个儿子。

  1937年8月,张甲洲的地下工作被敌人察觉,组织安排他到抗联十一军任副军长,在转移途中,张甲洲与日伪军遭遇,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30岁。

  孟祥臣回忆说,张甲洲牺牲后,就埋在富锦学校二河屯小山包上。后来追认他为烈士,政府组织当地老人寻找墓地。当地一位80多岁老太太指认现场后说,就是这里,你们挖吧。结果真的挖出遗骨和他当年配枪的大宽皮带,遗骨被移送到富锦烈士陵园。

  【后记】

  1953年1月1日,周恩来总理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在张甲洲的遗像前,他深情地久久凝视这张熟悉的年轻面孔,一言不发,任泪水漫过面颊……过了一会儿,周总理缓缓地对遗像三鞠躬后,饱含深情地说:“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

  原来,早在北京求学期间,张甲洲就曾转战上海,与陈赓接上头,并与周恩来有过密切接触。当年周恩来听了张甲洲准备回家乡巴彦组建游击队抗击日寇的汇报后对他说:“甲洲同志,中央苏区的毛泽东同志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东北,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定必胜信心,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受此鼓舞,张甲洲毅然率领于天放等北京同乡同学回老家组建部队。

  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给巴彦县党史办的回信中崇敬地叙述:“张甲洲是我在清华时的同学,当时他是党员,我是团员。他是我的领导者,为人非常正直,对党十分忠诚,很有能力和魄力。对我教育很深,至今仍极为怀念。”

  2008年,张甲洲诞生100周年,张家后人先后回到巴彦镇东乡张家油坊、富锦等地祭奠先烈。如今,除了那口老井,当年井前集合起义的那片空地仍在。

  记者手记

  这里是打响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的地方;这里现存省内最早的抗联遗址;这里的抗联故事里,尽是村民、农夫、道士、学生、校长等一批最早翻身起义的“民间英雄”。

  当我们走进张甲洲的老家张家油坊屯,不由得感叹这里还是如此的“原生态”,见证打响中国共产党抗日第一枪的枯井还在;起义时集结的那片空地还在;骆驼砬子山峰上的抗联枯井和玉皇庙的残垣还能看见。只是,这些遗址需要更好地被保护起来,被人们注意到。

  当地人希望这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景观能够被记起、被更多的人知道。一位乡镇干部说:“一台山从1995年就开始规划要改造成风景区,可是一直没谈成。我们也盼着能早点动工,把我们的好山好水推介出去。”想必,曾在这里冒死抗敌的先辈们,也同样希望眼前的村庄能变得更繁荣富庶。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6-19 10:33: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安顺花:宁死不屈女军工

下一篇:孙泽长的抗日往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