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李竹如烈士 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抗日英雄
2015-06-27 10:16:31  来源:大众数字报  点击:  复制链接

  李竹如烈士故事

  2012年11月2日,是中国抗战史、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烈士,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同志壮烈牺牲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在对崮峪突围中他壮烈牺牲。

  李竹如同志也是大众日报社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

  建议请毛主席题词

  1939年夏天,李竹如同志在山东抗战形势十分艰苦之时,随八路军第一纵队来到沂蒙山区。这年初冬,他在大众日报发表了庆祝苏联革命二十二周年的纪念文章,是为他在山东开展新闻工作的开始。与他同来山东的,还有他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同学与革命战友郁永言。郁永言到山东后在大众日报社担任通讯部部长,在1941年冬空前惨烈的大青山战役中壮烈牺牲。

  1939年底,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毛主席发来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主席的题词既是对大众日报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和指示。请毛主席题词,正是时任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李竹如的建议。他代表分局到报社主持研究纪念创刊一周年事宜时提议,并亲自起草电报稿。几天后,毛主席用电报发来了题词。

  “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

  1940年初,李竹如同志担任了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从一开始,他就以坚定的党的立场和清晰的新闻理念主导办报,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抗战三年来的宣传鼓动战》和《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为九一记者节而作》等文中,它们分别发表于1940年的大众日报上。

  李竹如同志认为,办报要讲科学性,要贴近当地实际、引导舆论,讲究方式方法,重视印刷与发行。“抗战中的新闻记者不应仅仅是一个宣传家、鼓动家与社会教育家,并且应成为一个组织者、督促者与指导者,他比任何时期都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他明确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抗战和进步’应当成为今天中国新闻记者所共有的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坚固地团结起来,并接受进步政党的领导,才能胜利地担负起光荣的时代责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大众日报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在极端贫乏的物质条件下,成功进行了“联合大会会议”、“皖南事变”、“减租减息”等重大报道,特别是“皖南事变”报道,大众日报在当时全国报纸中领先。作为管委会主任,他亲自撰写社论和文章,从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在大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12篇,计8万多字,至于不署名的社论和专论就更多了。

  1941年冬,鲁南区委书记赵鎛英勇就义,李竹如率大众日报第一战时新闻小组,跟随分局鲁南巡视团到鲁南区处理危局,并在能“一枪打透”的危险境地中坚持对外发稿。此时,大青山战斗刚刚结束,以近千人的牺牲换来了九千人的胜利突围,但形势依然紧迫。12月8日,在行军路上休息时,大众日报电台队长刘承塾打开收音机,忽听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他立即抄收后交给李竹如。李竹如随即在鲁南区党委机关干部会上作了形势报告,他在总结沂蒙根据地的形势时说:“东白山,西白山,南北漫子宝山前,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形容根据地形势严峻,并鼓励大家只要咬紧牙关,形势一定会好转。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形势下,李竹如率第一战时新闻小组在边联县(今苍山县)抱犊崮下涧村,举行了纪念大众日报创刊三周年的大会。新年刚过,李竹如接到分局书记朱瑞电报,说分局损失惨重,有部电台丢失,和中央联系中断,希望他早回分局。李竹如率部提前返回,并要求大家确保电台,“人在马达在,头掉马达掉”。日夜兼程200余里,终于在沂南县薄板台与山东分局会合,朱瑞亲自来到村前广场迎接,高兴地说,分局电台损失,曾一度和中央失掉联系,你们始终坚持,立了大功。

  创造性建立三位一体发行体制

  在沂蒙根据地,一方面,报纸面向的是流动性极大的部队和广大的农村,不仅没有走街串巷的可能,也没有行业团体可资利用;另一方面,敌后环境之艰苦,使发行不可能公开进行。大众日报只能自办发行——大众报人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建立了战时邮局三位一体的体制。

  1941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按照中央的指示,指定“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正式建立战时邮政机构。三个月后,李竹如建议,由中共山东分局、“战工会”、山东军区和大众日报社联合成立山东战时邮政总局。1942年2月7日,山东战时邮政总局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成立。

  1942年5月10日,李竹如在谈到改进报刊发行工作必要性时说:“晋东南某友人在来信中说:‘……我的信是口哈冻笔写给你的……但我看到你的信,已是身穿单衣,手摇小扇之时,中间经过了八个多月。’延安《解放日报》须八个月我们才能看到……如果能很快地看到《解放日报》的全版,那是如何的欢欣呢?”“再就本省而论,过去的交通也太可怜了。去年刘处长因事赴湖西,途经×站,见《大众日报》集存成堆,交通员用以烧茶解渴……这对整个革命工作有多大的损失。”为此,“接受五年来的经验,实有集中力量成立战时邮局的必要。”

  李竹如经常检查发行工作。他把地图摊开,指着地图上的地点,一一问这里是否有站,是否应该设站,这样的布局是否合适。还要问某站很重要,人员配备如何,报纸几天能到该站。如发现问题,当场解决。他说,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因此发行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发行越快越好。一次,李竹如到报社作形势报告,一进门看见发行科压了三天的报纸,立即找编辑部主任查问,要求立刻发出去。作报告时,他说,同志们辛辛苦苦编辑印出报纸却被压着,多么不负责任,这是发行失职。当即宣布负责发行的人被撤职,马上换人,今后报纸绝不能压。

  交通线开通后,报纸发行得到了很大改观。原来一个月也送不出去的报纸,三天就能看上,并普及到区村,党报发行量增加一倍多,报纸威信提高。1942年10月1日起,大众日报改为二日刊,发行量也增加到每期8300份。由过去派订款收不上来,每月亏损三四十万,成本也保不住,到现在自愿预订按时缴款;并及时反映读者意见,供改进编辑工作。自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山东敌据点达3000个以上,最密地区平均三至五华里一个,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大众日报重新开辟了冲不散、打不断的千百条邮路,发挥了报纸的巨大威力。当抗日军民看到胜利消息,听到党的消息时,在困苦中重又坚定信心,许多人说:“八路军在,共产党在,一定会胜利,决不上鬼子的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邮政系统,正是在战时邮政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战争时期的“多种经营”

  1940年1月,李竹如同志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由于日寇推行所谓“强化治安运动”,加紧封锁,使日用品极其缺乏,报社印刷物资也愈加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李竹如创造性地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狠抓印刷材料的落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智慧。

  所谓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组织了由6人组成的采购队伍到敌占区采购。二是派员到沂南县依汶开办商店“利源永”,收购花生油、金银花等土特产换印刷材料,1942年又建立了连云港地下采购线。

  李竹如还在报社机关成立了大众合作社,这是战争年代的又一个创举。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供应机关文具和日用品,推销大众印书馆出版的书籍,也通过它采购日用品,从敌占区购买印刷材料。大众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方便了报社机关、分局机关和一一五师机关干部、战士,受到好评。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李竹如认为,解决物资困难最可靠的还是发展生产。于是,工人们集思广益从最紧迫的油墨、纸张开始研究,用马尾松烟灰加上豆油、松香、皂粉、蓖麻油制成土制油墨,印出报来字迹清晰。外购的油墨每盒要15元,而自造成本仅5.6元,节约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保障供给。自造油墨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接着研究土法造纸。沂南县民间早有土造的桑皮纸,工人们于是向当地人请教,用桑树皮做原料,土法造纸也成功了!李竹如得知后高兴地放下笔,跑到现场去看,并当场命之为“文化纸”。1941年7月19日,用文化纸印了第275期报纸,尽管纸面薄而脆,反面几乎能看见正面的字,但是保证了报纸的出版。接着,在沂南县阎家庄正式建厂,开始大批生产纸张,保障了三四份报纸和大众印书馆的大量用纸需求。

  报社最大的经营部门当属印书机构。1940年11月,报社成立大众印书馆,专管出书,李竹如任董事长。大众日报发消息说,“该馆资本前已有五万余元,预计半年后可招股至十五万元以上。”到1944年7月,源于大众印书馆的山东新华书店在莒南净埠子村成立,那时已建立5个分店,9个支店,30余个分销处,出版刊物18种,编印书籍318种及其他干部读物多种,供给了鲁中高级课本,鲁南80%国民教材,滨海70%国民教材,还有通俗读物3000多份。

  革命的呐喊者

  李竹如对报纸工作的成熟理念和经验,来自于他早年的革命实践。

  李竹如是山东利津县庄科村人,家境不算好,但寡母坚持送他读书,使他在惠民四中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5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他在自己家大门口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让马列主义第一次来到了庄科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此后,他辗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济南正谊中学、南京中央大学,并于1927年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积极从事发动和组织群众工作的同时,他自1935年开始,陆续主办了五份报纸:新亚日报、文化报、中国人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大众日报。

  在济南与友人办新亚日报时,他在报社筹备处的墙上贴了四个大字“大众喉舌”,利用报纸为民众说话,用多种笔名在报上撰写文章,宣传爱国进步思想。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他在新亚日报上发表署名“里”的社论,指出言论自由乃“立国之本”,“因为人民为国家之根本,人民如无过问国事之知识与机会,则对外不能共赴国难外御其侮,对内亦难众力成城共谋建设。”

  1936年,他自筹资金与一群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办起文化报。鲁迅先生逝世后,他采写了一个整版的通讯《鲁迅先生之丧》,并设专栏先后介绍了几十位进步作家和学者。文化报关于国内外时事的评论,大多是李竹如亲自撰写的。他的论述非常精辟,如他在《目前的世界新形势》指出:“在意、德称霸之后,最先受害的未必是苏联,……法西斯魁首的真意,是在削弱了苏联的势力以后,先用各小国(或者英法的一部分)土地财产,把他们自己养肥,然后再与苏俄作决定的战斗。”二战爆发后的情景,印证了李竹如当年的预见。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李竹如被迫离开上海,奔赴延安,他几乎没带什么行装,却带了一筒蜡纸、一块钢板和一支刻字的铁笔。一路上,敌机轰炸,交通中断,他步行到蚌埠,不断把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印成传单,沿途散发,不断吸引知识青年加入进来,他把结伴而行的知识青年变成了一支宣传队,也为革命带动了新生的力量。

  1938年,他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担任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1940年担任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在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期间,他还创建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任理事长,以及新华社山东分社,兼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第一任社长。

  起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

  在对抗战进行呐喊鼓动的同时,李竹如还对山东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努力。

  1939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参政会通过了要求国民党政府定期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的决议,蒋介石假装同意召集国民大会实行宪政。为了揭露这种欺骗,1940年2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各界宪政促进会,与此同时,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宪政促进运动,为在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作舆论准备。李竹如是山东宪政促进会筹备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具体负责筹备工作。1940年7月,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李竹如当选为委员和文教负责人。从此,山东3800万同胞第一次组织起来,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1940年11月,山东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相继讨论通过了《山东省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等有关财贸、教育和减租减息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这些都是李竹如组织起草的。其中《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其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人民均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等;还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规定“凡人民因犯罪嫌疑有逮捕之必要者,非持有逮捕状不得逮捕之”等。《人权保障条例》经临参会通过后,在大众日报公开发表。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全国也是一个先例,一年之后,陕甘宁边区和冀鲁豫边区也颁布了类似的条例。

  李竹如在一系列的工作中,显示了一个革命组织家的才能。有一个故事在大众报人中间广为流传:1940年春,李竹如到报社任职后不久,分局拨付给报社一笔款子,经理部长刘力子派会计去取,路程80里。晚上开会,李竹如问刘力子“钱取了吗?”刘力子说“才去取。”“几个人?”“一个人。”李竹如马上说:“这笔钱一个人取放心吗?你别开会啦,快去。”他说:“不是不相信同志,是两人好商量,战争环境万一出问题,你也说不清。”刘力子二话没说,拿起匣枪,连夜追去。二人取了款子后,情况果然起了变化,刘力子他们与地方干部取得联系,组织了民兵护送,才绕过敌军驻地安全返回报社。几十年后,刘力子仍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李竹如同志盯得紧,稍许松懈大意,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940年冬山东分局在根据地开展冬学运动,从组织、领导、动员,一直到教员哪里来,教材怎么解决,用什么办法教学,经费哪里出等等,李竹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为了解决教材问题,他让当时山东文化出版社负责人刘导生根据山东农民的文化程度、抗日战争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编印了一套适于农民使用的课本,通过冬学运动组织起来的青壮年和妇女儿童们为保卫根据地作了很大贡献。

  1942年初,"战工会"秘书长陈明同志牺牲后,李竹如接任秘书长职务,不再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职务。他根据分局关于实行减租减息开展群众运动的指示,深入农村蹲点,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贯彻中央指示的文件,使山东的各项工作有了非常明显的起色。

  血洒沂蒙

  1942年秋末冬初,日本侵略者在山东实行大规模“扫荡”,“战工会”机关向鲁中撤退,到达对崮峪时,已是早晨八九点钟,还没吃早饭,战斗打响了。我军被八千余敌人包围,敌军将我军压制在东西长约一里,南北不过半里的山头上,敌人集中火力向我军阵地密集扫射、轰击。

  在这种情况下,从黎玉、王建安和肖华等领导同志到军区、政府机关干部都行动起来,投入战斗。李竹如在战斗中表现得沉着勇敢,毫无畏惧。中午,在战斗的间隙,他谈笑自若地鼓动大家:坚持到天黑,一定会胜利突围。午后,数倍于我的敌人向我军发起一次次猛烈攻击,我方弹药打光,便用刺刀、石头与敌人拼杀,连续打退敌人八次进攻,一直坚守到黄昏。天黑后我军开始突围,李竹如在翻越山顶的石墙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那年,他才37岁。

  如今,李竹如的家乡黄河三角洲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小康生活的家乡人民,更加怀念为革命献身的李竹如烈士。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6-27 10:28: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重庆荣昌县中国共产党组织推进抗日救亡运动

下一篇:1941年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