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投身抗日地下斗争的青春岁月
2015-07-02 14:11:18  来源:劳动报  点击:  复制链接

  上海解放后宋庆龄第一任秘书回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全面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对于现在身处和平时期的我们,更不能忘记70年前的那段耻辱。近日,曾作为上海解放后宋庆龄第一任秘书的杨逸,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口述其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的经过,更回忆了那段她亲身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的地下抗日斗争往事,并为本报写下手迹,以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1923年3月3日,我出生在上海。父亲在吴淞镇上做泥水工,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在祖宅生活。1929年秋至1932年春,父亲承包了“劳大”学生宿舍、大礼堂的建筑工程,母亲在学校边上摆了个学生用品小杂货摊,而我则进“劳大”学生办的顾村小学读书。

  九·一八、一·二八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劳大”进步学生在茶馆店里宣传抗日救国;在大礼堂里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教唱歌曲《松花江上》,大礼堂晚上常常挤满了当地农民,台上台下气氛激昂。我全家当然也在内,由此,我家两代人种下了要跟共产党走的革命种子。

  1932年春,由于一·二八战争的摧残,父亲承包的工程也做不下去了。哥哥不知得了什么病,躺在床上向长辈们说了声“我走了”就此结束了人生,只有12岁。全家真是雪上加霜,只剩下父母和我三人,被迫逃难回到宝山乡下。

  我的老家在庙行镇,位于上海北郊,是一·二八侵华日军暴行的主战场,也是重灾区。此时,我们家在庙行的祖宅已被侵华日军全部烧毁,只得租借附近夏家桥周姓人家在季家桥北堍的一间小屋来临时居住。父亲则到张华浜去继续做他的泥水工,但工资拿来去归还在“劳大”的工程款。每到过春节前,债主就上门到我家里来,他们拿不到钱,就把我家的大门扛走。因此,有几年我家里过年是没有大门的。我母亲开着一个小酒店,种一点租田,还要帮助父亲还债,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当时,我老家乡下的女孩子大都到吴淞纱厂做童工,母亲舍不得我,不让我去做童工,要我继续上学读书。我就先在甘泉小学黄绍宗老师那儿读书,后来又回到季家桥小学的顾宗穆老师处读书。

  顾老师常讲共产党是抗日爱国的党,他还经常讲一些历史人物爱国的故事。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们三人发起募捐慰问前方抗日将士,我也积极响应。我向母亲讲了情况,想要了钱去捐款,还给前方写了慰问信。顾老师还告诉我,在上海苏州河西面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我真想去参加呢!

  我在马路上“找到”了共产党

  1937年8月14日,我父亲突然回到家中,他拿着保卫团的介绍信,要我们逃难到上海租界六马路找仁济堂,说那里有吃有住。此时我见到抗日军队已经到来,我母亲把小酒店中能吃的东西,连同刚刚进货的西瓜,全部送给了抗日将士。我带着堂叔一家,另一堂妹由母亲背着,逃难到了上海租界,进入位于大世界的难民收容所。当时,大世界大门内外,聚集着数千的逃难者,真是惨不忍睹。

  我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共产党是爱国抗日的,是为穷人的”教育,从此就爱上了共产党。后来,我在小学进步老师的启发下,就有寻找共产党,参加游击队的想法。于是,当时我就在想:“共产党在哪里呢?”大世界门口遭到日军轰炸后,我们被迫搬出了难民所,搬到南京西路陇西路(当时叫西摩路)西侧的沧州别墅的底楼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小间住下。我因脚被大世界哈哈镜的碎玻璃刺伤,不能走路,只好整天闷坐在家门口。

  当时,马路上是人流如潮,有打汉奸的,有扛着抗日救国旗子的宣传队,还有穿着童子军服装的童子军队伍来来往往。哪里有共产党呢?我发现在我们小屋斜对面的一幢小洋房中有位女青年,长得端端正正,大眼睛,好像是个大学生。我就下决心去“盯梢”她,想看看她到底是做什么的。一连“盯梢”了三次,看到她在一幢小洋房中的难民所里进出。第三次,我盯她到难民所的门口时,大着胆在后面拉住她的衣服。她问我干什么?我说:“我要跟你进去!”她问我:“你识字吗?”我回答说:“念过初一的书。”这样她就把我带了进去,在办公室里拿出一张纸、一支笔,要我写字。我当场写下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八个字,留名杨福妹。她看了以后对我说:“你留下吧!”就把我安排在一批女青年中,并要我做“小先生”。

  上海难民收容所后来迁到牛庄路浙江路时,我一面继续当“小先生”,积极参加演话剧、歌咏等抗日宣传活动;一面到仁济堂慈善联会去学习卫生知识和中医小儿科,还到申新九厂工人夜校去当兼职教师。先生们、姐妹们都把我当作小妹妹关心我的进步和生活。1938年,党组织先后发展了莫振球(教师)、杨月英(工人)、计淑人(教师)和我(小难民)为共产党员,介绍人是张巩、丁瑜老师。我入党这一年才15岁。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入党仪式是在大慈收容所的仓库里举行的,镰刀、斧头画在一个火柴盒上,一块红布作为红旗,由张巩同志主持宣誓。她说一句,我们跟一句。从此,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

  在大慈收容所,我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大家从军去》等剧目。我还奉命去浙江北路一家纱厂的洋线车间做工。洋线车间24小时都喷着水,一双脚整天泡在水中。后来因生伤寒症没有再去上工,我发着高烧睡在仓库里,张巩同志找到我后急忙把我送到她姐姐的诊所急救,这是我第一次吃药吊盐水,这样的身体很吃不消,但是一定要上啊,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我在马路上遇到的、把我带进难民所的那位大学生,真的是一位共产党员,她就是丁瑜同志。后来,她不仅做了我的入党介绍人,也领导我为党做了多项工作。

  以小酒店为中心建立抗日工作网络

  1938年秋,在蕰藻浜季家桥又办起了一个小酒店,这也是我的家。这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张巩同志指示我动员父母一起回到家乡上海宝山县建立起来的一个地下党组织工作点。

  我记得当时张巩同志找我谈话,他对我说:“你的家乡蕰藻浜,靠近

  吴淞口,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组织上决定派你回去建点,开展工作。”她又说:“你让母亲仍然摆个小酒店,让你父亲去张华浜那里找工作做。”

  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工作任务。说实话,我当时只是一个15岁的农村小姑娘,根本不懂什么是战略要地,也不晓得如何开展工作,更不知道是否有困难和险情,只是有一股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于是,我动员了当时已经在上海浦东德士古公司做工的父亲回家乡。

  我们两代三口人在家乡的蕰藻浜季家桥畔原来借居的一间小屋里,又办起了一个小酒店,开始执行起党指示的任务。小酒店的开办经费,是我父亲在上海做工时的收入和母亲代人洗衣服的收入。小酒店地处交通线上的蕰藻浜季家桥北堍,这里东接吴淞口的军事要塞,南通江湾机场、上海市区,西连刘行、顾村,西南是大场镇及日军大场机场,北面是月浦、罗店,连接嘉定、太仓,地理位置确实重要。蕰藻浜是东西向的,日军的舰艇日夜在江面上巡视。

  小酒店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比单纯的农村家庭要更加隐蔽,有其特殊性,最大的好处是接待同志、广交朋友不惹眼,不大容易被怀疑。小酒店大门八字开,进门都是客。来酒店的客人中,不仅有当地的农民兄弟和过路人,还有社会各方面有势力的人物,甚至是土匪头目和清乡检问所的人员。凡是进门来的,都要备茶备烟、备点心,嘻嘻哈哈一番;有时还要陪着打打麻将牌,供应吃饭。这样,就有了一道屏障,我在这里就安全地接待了丁瑜等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人。

  1942年的一个晚上,杨月仙急匆匆地来告诉我,外面有人说你是新四军,要抓你。第二天一早,“耳目”也来告诉我,说他们要抓你去报功,你要小心!得此消息,我再三考虑,党要我坚持在这个战略要地开展工作,我不能一走了之让组织为难。于是决定当面去和这个人谈一谈,看看他的态度怎么样。我一进他家客堂间,他一呆,我热情地叫他“伯伯”,说:“伯伯,你说我是‘老四’,我是独生女儿呀!你是知道的,我怎么是‘老四’呀!”我的“耳目”在旁边说,“老四”是新四军!我故作一惊说:“伯伯你抬举我了,我若是新四军,就有很硬很硬的后台了,如果有人要动我这个‘老四’,新四军能不管吗?”这个人不吭声,只是对我看着。我想警告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要适可而止了,于是我笑着叫了声“伯伯”,说:“我看到你很高兴,我回去了。”我又托“耳目”观察他的动静。此事总算平息了。

  随着革命工作的开展,几年间,我以小酒店为中心,在四周联系建立了十几个工作据点,发展了一批地下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形成了一个抗日革命斗争的网络。

  为革命,开办小学校

  1942年1月2日,上级党组织领导人丁瑜同志从上海步行来到季家桥小学我家里。当时,我们俩相见,又喜又亲切。老丁对我说:“你在家乡再办个小学校,以老师身份联系群众,开展工作。”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说:“办学校,我没文化,又没有经验。”老丁说:“办个农村学校,你的文化可以了,你还可以自学,一面学,一面教。组织上还会派人来帮你一起办好学校。”

  说办就办。第二天,我就借浜南三瞿宅我家干亲杨明生家的客堂办学了。消息一传开,前来报名的学生的确不少,先是本村的,后来是邻近村里的,济济一堂有20多位。这些孩子,有的未上过学,有的抗战前曾在季家桥小学念过书,也有的孩子在上海难

  民所里曾接受过抗日爱国教育。我请的第一位老师是同村的同龄人杨月仙,她的文化与我差不多。

  后来,杨明生家的客堂间不够用了,我就想到季家桥北堍旧庙里的空房子。这里在抗战前就是由宝山县教育局承办的季家桥小学,校舍被日军破坏了,学校当然也就没有了。修复校舍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只有发动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热心帮助。修理校舍工作由我父亲总负责,泥水工由我小舅舅和两个表兄负责,木工由杨月仙的二兄杨江生负责。我带着几个大年龄学生做杂工和学做木工。前后忙了四五个月,总算把两间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都修理好了。

  在维修校舍的过程中,丁瑜同志要我拍摄一张学生式的照片。我向母亲要了钱,到上海买了件咖啡色的羊毛衫,整理好头发,把拍摄好的照片交给了老丁。没过几天,老丁给了我一张“高中毕业证书”,我通过新兴镇戴守贞认识的一位同乡,是宝山师范学校毕业的,他有位同学在上海市伪教育局工作,他带我一起去那里,呈上我的“高中毕业证书”,申明办学理由,注册登记“宝山县瑞芝小学”,也叫季家桥小学。

  按理说,宝山县教育局应给教师薪水和办学经费,但他们说:“这所学校是你们自己要办的,不是我们要办的,因而一切费用由你们自己负责解决。”为了使这所学校能够站稳脚,我还请浜北的伪乡长蔡祥生当名誉校长。

  不久,党组织派中共党员、男青年李志明来校任教。他住在学校里,吃饭在我的家里。有人向我父母亲打听:“你家招进识字女婿了!”我知道情况后,觉得这样下去影响不好,就向丁瑜同志请求,换个女教师来。几个月后,李志明调出,调来中共党员、女教师孙彬斐同志。为了开展工作,她在乡下改名为沈菊英。这样,我家里搭了一间小阁楼,让她和我同吃同住,共同任教。从1940年秋起,一直到1944年秋,包括我们俩后来一起转移到上海难童教养院,又同住一室,我俩在一起生活了近6年。

  组织开展地下抗日斗争

  1942年春节,丁瑜同志到我家里来,介绍一位党员来分校任教,同时又向我交待了两项任务:一是要以教师的身份扩大“交朋友”的工作;二是有五名女党员交给我去联系。其中,王生甥是1936年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入党的,其余四位是1939年在上海难民所入党的。

  当时我还是个19岁的姑娘,对于如何选择男青年“交朋友”觉得真是个难题!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以我家乡季家桥为中心,向四周发展;从吴淞镇张华浜、宝山县城,到月浦镇、新兴镇以及顾村、江湾等地,还延伸到嘉定以及与宝山县接壤的太仓县浏河镇。我自己排了排队,准备先找几种对象来“交朋友”:走访学生家长是我教师职业的需要;走访我自己小学时的同龄人是联络感情;走访同行的老师是互相交流。我提醒自己,在联络男女青年朋友时,对其家庭成员不要忘了客气地尊重称呼他们。我为自己设计好了“交朋友”的方案后,便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了。

  开展活动,我主要用好三靠:一靠家庭小酒店,作为我从事革命活动的经济物质基础和联络接头地点;二靠公开合法的教师身份;三靠一辆男式自行车。接受党的任务后,我在家乡近7年的时间里,团结、联络的男女进步青年朋友约100多人。特别是为后来在杨行地区建立地下党组织、组建上海地下军,投身抗日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打下了基础;同时,组织地下党员,协助新四军吴淞情报组收集有关侵华日军的驻军配置、军事据点活动情况等军事情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徐国璋还告诉我,他有个卫校读书时的好朋友叫张贤,在外地做医生。我一听张贤这个名字,就说:张贤我认识,他在“民抗”(我党和新四军领导创建的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队总部的简称。张贤1946年7月19日在江苏洪泽湖寻找伤员时遭敌人袭击,光荣牺牲)后方医院任院长,我在他那里工作过,他的妻子叫庞露,也在那儿工作。从此,我们无话不谈,你来我往成了亲密的革命战友。有一次,徐国璋对我说,我们去数数“萝卜头”(清点日本鬼子的人数)好吗?我说好啊!就此,我和他研究物色人选和适合的地点开始数起了“萝卜头”。

  此外,我还发动爱国青年向徐国璋编写的宣传抗日的《梅友》系列手抄刊物组稿、投稿和相互传阅,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梅友》系列手抄本,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21本,1999年由徐国璋烈士的女儿徐美兰和新四军吴淞情报组女情报员黄眷澜捐赠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1945年4月,我和孙斐彬同志在家乡介绍的第一个入党青年就是陆亚雄(又名陈坤全)。陆亚雄入党后,我与他又研究选择了团结在他周围的一批进步青年的入党问题。同年5月1日,先后发展了金进、沈浩、李奇章、沈铭章等4位爱国青年入党。同时,成立了杨行镇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陆亚雄任书记,金进、沈浩、李奇章任委员。3名委员各分一区,成立3个党小组,分头开展工作。

  在以后的两三个月中,党组织不断壮大,从胡家庄、到江湾、杨树浦一带,又有十四五位进步青年相继加入党组织。现在记得的有杨行的严成、赵飞、宗洪根、赵有恒、汪洪昌,顾村藻北小学的老校长李西坪,刘纪宗、朱宏兴,杨树浦的张成华等。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我们在杨行地区组建了党领导的地下军,约40多人参加,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

  抗战胜利后,我和陆亚雄于1945年10月10日奉命北撤。我们带了一批党员和地下军成员,到达山东解放区,投身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去。1949年5月中旬,我按照党组织的指令,负责护送爱国民主人士韦悫回到上海(韦悫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长),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辟未来”的要求,以史为鉴,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奋发工作,努力建设强大的祖国,来告慰我们的先辈和革命英烈!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7-02 14:19: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身兼数职担当重任傲霜红梅美丽绽放

下一篇:马振华:“冀鲁边区的母亲”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