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北平做地下工作的张大中,以借书等形式观察并吸收大量青年参加抗日斗争
人物档案
姓名:张大中 年龄:85岁
身份:离休干部,抗战期间为中共地下党员
抗战经历:
张大中1938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1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随后他进入晋察冀地区进行地下党活动。
在结束采访后,张大中专门给记者写下一段话:“革命者是永远年轻的。我现在的生活指针是: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不忘初衷,着重创新;力所能及,尽力而为;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他希望用这些话自勉。
1939年夏天,张大中和他的德州同乡田厚培从天津转学来到北平。那时北平沦陷已近2年,满街都是白色标语和日本的仁丹广告。烈日照射在白色的“中日提携”、“皇道乐土”标语上,格外刺眼。一队草黄色日本兵列队走过。翻毛军靴踏得满街的尘土弥漫。背上的刺刀在强光下,一闪一闪,让人有些睁不开眼—————北平正经历着最黑暗的岁月。
两人是高中学生,准备参加几天后育英中学的转学考试,“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二十五中。”张大中说。他们原本在天津读书,后因天津遭水灾,学校无法开课,才转来北平。
“我当时去北平是为了抗日。”85岁的张大中想要回忆66年前的慷慨气概。那时,他已经参加了从事抗日斗争‘中华民族先锋队’,但当时的田厚培并不知道张大中的情况。两人一起住在前门大栅栏的小旅馆里,田厚培爱唱京戏,即使在吃汤面和素炒饼的时候也忘不了哼几句。与总是乐呵呵的田厚培不同,张大中更喜欢默默地细心观察周围的情况。
几天后,张大中和田厚培一同考入位于灯市口大街的育英中学,同为住宿生。2年后,这对同乡同窗兼好友又以优异的成绩一同考入燕京大学。之后,两人的人生选择出现巨大分歧。
1940年,张大中加入北平地下党,1941年日本侵略军查封了燕京大学,张大中去了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晋察冀城工部的领导下,继续组织北平的地下抗日斗争。田厚培则去了四川重庆,担任了国民党军队一名军长的英文教员,解放四川时,国民党这个军起义,改建为解放军,田厚培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两个人又殊途同归了。
“那是个革命和战争的年代,大浪淘沙,每个人都会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何能经受住历史冲洗,当时谁都不清楚。”张大中有些感慨。
投奔天津 选择进步
1920年,张大中出生在山东德州县的一个书香家庭。1937年,日军进攻德州。西北军的一个旅坚决抗击,由于后援不继,很快撤离。
张大中原本的人生计划是考清华,做工程师。日军侵占德州后,学校停办。张大中理想拐了一个弯儿。他和班上的一些同学开始整天谈杀敌抗日。他们有时回到德州中学,看到做化学实验的仪器、烧杯、试管,就把它们扔在地上,踩个稀巴烂,以免落在日本人手里。趁着夜黑,他们还会砸些日本人住处的玻璃。
“听说天津有学生组织在散发抗日传单,那里租界内的学校还在进行日常授课,于是就想去天津。”当时的张大中一心抗日,就和三四个同学一起离开德州。
1938年,日本还未向英法宣战,天津的英法租界尚未被日军占领。“那里空气确实比较自由,没有在日本人刺刀下那种芒刺在背的压迫感。大白天,抗日传单会从宿舍的门缝里塞进来。”张大中考入的是所教会学校—————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很现代,有洋楼,有图书馆,有篮球场。
开学第一天,赵恩沐以一种偶然的形式出现在张大中的生命中,“他就和我同坐一张课桌。他对我人生方向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赵恩沐是名共产党员,这是张大中后来才知道的。最初的印象只是觉得他肤色有些黑,深色西裤、蓝大褂、破皮鞋,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样。他为人热情,好交朋友,但做事有些不管不顾,用张大中的话说,“他很暴露”。他在街上骑着车,忽然会扯出一嗓子,“到延安去打日本鬼子。”
他们一起聊抗日,说鲁迅,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他们都相信社会的进步不是自然发生,需要有人推动。他们要做这个推动者,而不是阻碍者。
他们成为了朋友。
当时所有的传单都通过一种小型的腊刻板刻写,再拿去油印。赵恩沐做事少顾忌,他会抱着腊刻板进教室上课。“这样会很危险,容易暴露。”在复述时,张大中会本能地强调秘密工作的原则。但张大中如果不是在那次轻易看到刻板里的东西,日后他即便会成为中共地下党员,那也要多费些周折。
打开赵恩沐课桌里的抽屉,张大中看到一份正在刻写的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的队刊《灯塔》。急于寻找抗日组织的张大中,把赵恩沐拖到无人处说了自己的想法,“毕竟我们都已经很熟,赵很快就答应介绍我参加了‘民先队’。从那以后我就是一个有组织的人了。赵成了我的领导,由他来通知我一切事、一切活动。我们的活动是阅读进步书籍,学唱抗日歌曲,讨论时事,宣传抗日,发展抗日组织。”
“民先队”是在一二·九运动后由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它的主要活动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日宣传。它就像后来的共青团。
风云突变 转移北平
张大中参加“民先队”不久即介绍了他的山东同乡,同班同学戚天庆参加了民先队,然后建立了以赵恩沐为组长,有王德华、张大中、戚天庆等人参加的民先小组,一起讨论时事,研究如何开展抗日工作。王德华的父亲是英法租界电报局局长,家住一座洋楼,条件很好。队刊《灯塔》就是在他家的地下室里秘密印刷的。
同时,在赵恩沐的倡议下,成立了一个有大概20位同学参加的读书会,出版了文艺刊物《幽林》,推举郝慎铭(当时是爱国的天主教徒,后来加入了共产党)为读书会会长。郝和主管校务的神甫关系非常好,借助这种关系,向学校借用了一间教室,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不大注意保守秘密,竟把收集来的进步书籍,装满一个玻璃书架,公开摆在教室里,后被神甫发现,教室被收回。他们只好把进步书籍分藏在同学的宿舍里。张大中的卧床下就装了半柳条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大中阅读了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斯诺的《西行漫记》、苏联小说《铁流》、《毁灭》、《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增进了对共产党的了解。
1939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侵略军对英法租界实行了封锁,重要路口都设了检查站,检查过往行人,同时,派遣特务进入租界,暗杀和秘密逮捕抗日人士。蒋介石在武汉失守之后则开始实行溶共、限共,进行反共活动。共产党的抗日组织被进一步边缘化,并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地下党和“民先队”加强了秘密工作的教育,对可能受到敌人注意、有危险的同志转移工作地点。1939年夏天,一名抗日组织成员被日本兵抓获,将赵恩沐供出。赵随即向南转移。那一年,天津遇大水。张大中选择北上。
刚到北平,让张大中感受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就是空气中的压抑感。人们走在街上随时会遭遇日本兵无理由的搜查。女青年如果穿着白色凉鞋和红色袜套,就要被日本人以践踏“大日本帝国国旗”的罪名捉起来。而这曾是当时夏天流行的穿着。路过日本兵营前总能看到,那些气势汹汹的矮小日本兵举着刺刀强按中国人的头,要中国人向他们鞠躬。这是最大的屈辱,让人难以忍受。每所公立学校日本人都派教官驻校,名义是教官,实则是为了监视校园里的反日活动。“育英中学也是所教会学校,所以校内并没有日本教官驻校。还能让人自由地喘口气。”第二则是北平宽阔而方正的街道显现出的大气。“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都发生在北平,让张大中觉得在这里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育英中学开学不久的一天清晨,张大中在学校的大信栏里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信是赵恩沐写来的,通知他过几天会有朋友来看望他。这是张大中和赵恩沐相别时留下的暗语。“收到这封信,我高兴极了,说明我的组织关系转到北平来了。”张大中很是兴奋,信在手里握着都有些潮了。
和他接头的是个女青年,一身学校老师的穿着。按照地下秘密工作的规定,张大中不能去黄云家,育英中学是男校,不接待女宾,他俩就按事先的约定,在皇城根附近的几条胡同里遛弯儿,边走边聊。
“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60多年,那些绒线胡同、辟才胡同、察院胡同等大大小小的胡同我几乎都走过。过去北京在城根坛根的胡同都特别窄,而且住的都是穷人。像九道弯,两人骑车相向而行,相遇后两人必须下车侧身推行才能过。好多胡同现在都找不到了。”张大中说。
几年中,两个人不断变换的接头地点有中山公园、北海、天坛、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图书馆。那时中山公园、太庙的后河松树林开设有简易的茶座。桌上摆着4碟小吃,黑白瓜子、糖、花生豆。张大中和黄云常在这儿边嗑着瓜子喝茶谈工作,远远看去,好像一对儿恋人在谈恋爱呢。
慢慢的,张大中知道这位老大姐原名叫魏承,是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曾参加一二·九运动。在黄云的领导下,张大中在北平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黄云也成为张大中的入党介绍人。
校园花朵 秘密绽放
在黄云的指导下,张大中开始学习秘密工作原则。各支部、小组的联络地点、暗号,同志们的真实姓名以及学校、家庭住址都不允许告诉他人。除特殊情况外,每月和联系人见面一次。必须经常查看公开信箱是否有信。去接头的时候从不直接到接头人的住所,常常在各胡同里兜圈拐弯,借着每次拐弯,很自然地回头看后面是否有人盯梢。
抗战时,北平地下党的任务,一是动员大批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去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参加根据地的党政建设,一是发展地下党和抗日组织,积蓄力量。
张大中的工作便是发展当地的党员,为根据地输送干部。转学育英中学后,他努力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虽然为人有些内向,但他仍愿意出演那些话剧中只有一句台词的角色,比如说,借着自己的乡音,演个山东小老板什么的。通过和周围人广泛的接触,他密切注意班上谁是抗日活跃分子。“我很会记名字。”只要那些名字触动到他敏感的政治神经时,他就会记住。
能触动他政治神经的条件只有1条,就是愿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并且能置生命于不顾。有同学在宿舍里大谈要去根据地抗日,张大中一般是不动声色,“不能随便暴露自己,考查一个人不是通过一句话两句话。”邻班有位学生表示同情抗日,他的言论思想深受鲁迅、巴金著作的影响。张大中和他结识了半年,一直犹豫是否要吸收他。张大中去他家玩,注意到家中的沙发很漂亮,在不经意间问了一句。
那人说,是亲戚送的。这个亲戚刚从重庆回来。张大中一听马上收回了发展他的念头,“如果他亲戚和国民党有关系,那就麻烦了。”
那时北平的地下党都严格遵守组织要求的单线联系。除上下级相互知道,横向间的党员即使每天相处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育英中学,在老师、学生中都有地下党,但在彼此相处时,真实身份就像被一张薄纸裹住,有时甚至都能感受到,但对方也不说,自己也不问。
在张大中的观察下,他还是发现了在校园里的一个秘密团体。在参加了《育英中学年刊》的编辑工作后,同学袁德隆进入张大中的视线。如同赵恩沐一样,袁热情、开朗。张大中和他谈话很投机,无论是社会局势还是政治理想或是哲学思想,他们俩都能一拍即合。张大中故意提出想看进步书籍,袁德隆将他引入了自己搞的秘密读书会。原来,袁德隆曾经历过“一二·九”运动,北平沦陷后,袁的好友“民先队”成员离开了北平,和他失去了联系。他就自己联系一些同学,传阅革命书籍,团体里有五六个人。书籍都藏在一个叫王国华的宿舍里。张大中的眼前仿佛豁然一亮,“原来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身边。”经过一段考察,张大中向黄云汇报了他的情况,经批准,介绍袁参加了共产党。
经过袁德隆,张大中又联系了王国华、饶毓普等10来个育英同学,他们都生在北平,有的是从初中就在育英读书的“老育英”,这样育英中学的地下抗日活动就逐步展开,以后这些同学都参加了共产党,有的去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放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担任过驻美大使的中国著名外交家韩叙就是其中的一个。“还有不少人打入了敌伪的党政机关,有在铁路局、电信局和医院的。他们会带来各自行业里敌人的信息。”
张大中发展加入地下党的同学,他们的家境一般都属于中产阶层,父母也都是一些医生、教授,以及银行的高级职员。这些人普遍支持子女参加抗日革命活动。饶毓普的父亲是名中医,此时去了重庆,母亲留在北平主持家务,饶毓普入党后,一家都支持他参加革命,还做了很多掩护革命同志的工作。后来张大中从晋察冀派回北平联系地下党的工作,就住在他家里。
饶毓普家就在西单大街辟才胡同里的花枝胡同,是一个有两层院子的四合院,有十几间房。他母亲给张大中单独安置一间,一住就是好多日子。“我饭量大,往往一个人就吃了他们全家的饭。”
张大中每次从抗日根据地到北平来,都有人管吃管穿管住。为了掩饰身份,还经常会换上“体面”的西服和皮鞋,连手表都不断地换,这些都是由革命同志或者是同情革命者的进步人士提供。在群众的掩护下,张大中如鱼得水。
去根据地成为战士
1941年,张大中考入燕京大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黄云的消息。张大中非常着急,他留意着每个来宿舍门房找人的同学。等到12月初,终于他收到黄云的一封信,“我家里有人得病。我带他到天津看病。天津正在上演一个好电影,如你有时间,我想请你到天津大光明影院来看戏,几日几点。”张大中知道,北平地下组织出事了。他星夜赶往天津。
到了天津,张大中见到黄云才知道,1941年,负责北平、天津、唐山地下工作的一位负责人被敌人抓捕,黄云才从北平转移天津,并准备去根据地,让张大中来是要他去秘密交通站联系走的路线。
张大中随即回到北平,从前门乘长途汽车去了房山县的惠南庄,按照黄云交代的暗号,和在该村的秘密交通站负责人周硕臣接上了头。周去天津接来了黄云,然后黄云带上张大中一起去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包括现在北京的房山区、门头沟区,离北平城太近,日本鬼子经常去扫荡。有些村子家家户户的墙都被烧糊了。村里人说,鬼子来扫荡过好多次了,来一次烧一次。等鬼子走,村民拿些树枝在墙上一盖,搭个棚,继续生活。
到平西后,张大中就留在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平西站工作,这个站设在北平西郊的妙峰山一带,活动地区逼近北平的温泉村、六里屯,通过这些村子的党员和抗日分子和北平城联系。
工作站有一个站长,带着一个电台,几个武装人员,主要是将从北平收集来的情报发送给后方。“在那儿始终处于半战争状态。”为防敌人偷袭,张大中他们一般不住大村,而是住在山腰几户村民居住的小山庄上。敌人来扫荡了,就跟着村民一块儿往山上转移。有一户村民舍不得家里养的一头猪。每次敌人进村,他都是赶着猪上山。扫荡的次数多了,后来猪都用不着主人赶,每次自己跟着主人就往山上跑。敌人频繁的扫荡,人们“坚壁清野”,连猪都习惯了。
在平西根据地,每个村都有八路军的秘密据点。“我们经常从这家住到那家,翻墙进去就行了,要么在窗户底下轻声喊一下。”张大中在一户人家最长的时间也就7天,最短时住一天就走。
交通站每天晚上还要轮流站岗放哨。站长给张大中一颗手榴弹,并教会了从没摸过手榴弹的张大中如何使用。
张大中站在山头,手里紧握着手榴弹,激动并且自豪。从高坡上往下看,能看到日本人的运输车亮着灯光在缓慢行驶。风吹着,很冷。张大中说,年幼时,家里管教很严,胆子素来不大,连炮仗都没放过。如今却成了一名战士,“爱国的追求改变了我的人生。”
交通线的秘密
1941年,日本侵略军开始将主要力量用于对付八路军,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1942年,日本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交通中心城市与抗日根据地之间,沿山开挖了深和宽都有两丈的封锁沟。沿沟每隔两三里就有一个炮楼,炮楼之间可以交叉射击。重要道口装有吊桥,进出都需经搜身检查,晚上禁止通行。在封锁沟的某些地段埋有地雷,日本试图以此切断城市和根据地的联系。
1942年,张大中受命晋察冀分局城工部设在临近保定市的满城县交通线工作。交通站住在满城县委,在接近保定市的郊区农村建立了秘密交通站,主要的秘密交通站设在距保定市十几里的蛮子营村。该村的交通员王洛宝1942年初加入了共产党,家中有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同院还住着他的堂弟王瑶,是村中秘密党支部书记。他家人多地少,闲时做些小生意,如到根据地去买卖蜂蜜和羊,贴补家用。当时在农村有很多抗日积极分子,对外的关系也很多,甚至有亲戚朋友在伪军队里服务。他们通常全家都会表示支持抗日。王洛宝在保定城里便有不少亲戚朋友,来往城乡做买卖,不引人注意。
另一位交通员叫杨森,抗战前,在保定二师读书,参加过学生运动。父亲是爱国的基督教徒,姐姐杨淑蓉也读过书。姐弟二人憨厚、实在,发动全家参加抗日。
蛮子营村一带是敌占区。从北平来的人,在保定下火车后,当晚要隐蔽在秘密交通站,待第二天晚上,在武装交通队的护送下西行几十里,跨过敌人的封锁沟,就进入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了。这里是根据地的大后方,没有上万的敌人,是不敢侵犯的。晋察冀边区的党政军主要领导机关都设在这里。
1942年,敌人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封锁,武装护送工作更为危险。有一次,在过封锁沟的那天晚上,张大中同一队武装交通员来了。他们一身青色或蓝色的土布衣,腰里掖着两颗手榴弹,手里提着驳壳枪。出发时一位组长严肃地说:“大家不要紧张,一路情况我们熟悉,大家一个紧跟一个,不要出声,不要咳嗽,一定要镇静,一切听我们的指挥。”
出发了,有几个尖兵走在人群的两边,将十多个城里来的学生夹在中间,最后还有几个人做后卫。昏黑朦胧的夜色中,穿行在乡村土路上的脚步声嚓嚓作响。队伍前面传来被压住的声音“向后传,前面是公路,不要出声,跑步通过……跟上,不要掉队。”
有人开始气喘嘘嘘,又走了一二里前边传来:“原地休息,不要大声说话,不许吸烟,方便一下,男左女右,不要单独行动,不要走远。”
走了约1个小时,忽然枪声大作,大家趴在地上。过了一阵,枪声停了。前边传下话来说,与我们没有关系,快步前进。事后,有队员说“每次听到前面传来要人肃静时,我嗓子都会发痒,想咳嗽。用袖子捂着咳。咳得愈小声嗓子愈痒。”
离封锁沟不远,有几个交通员跑向炮楼跟前监视敌人动静。有几个人到常有人通过的封锁沟两边,用手摸着排除敌人埋下的地雷。随后到沟的对面,监视敌人的情况,最后确认万无一失,队长才下令武装交通员搀扶大家过沟。这条沟两边因经常有人过,已经被踩成斜坡。过了沟又走了十几里地,才坐下休息。张大中看到有人趴在根据地的土地上亲了亲。
“日本人也察觉到了城里和根据地的交通并未切断,知道村里肯定有人通八路。他们会不断地进村清乡,有时一个月会来搜查好几次,但就是查不出谁在通八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通八路。有的村民家里挖了地道,有的对敌人的动向了解得很及时会飞快来送信。”张大中说,这就是地下交通线的秘密。这是场全民族的抗战。
到了1943年,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晋察冀军区开始了局部反攻,敌后武工队活跃起来,摧毁了敌人的炮楼,踏平了封锁沟,人员来往就不那么困难了。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来往这个秘密交通线的约有400人次,敌人封锁抗日根据地,妄图切断与敌占区人民联系的梦想破灭。
北平沦陷的8年中,北平地下党组织发展到数百人,吸收了大量的抗日积极分子参加根据地的建设。多年之后,张大中对当年在北平的战斗经历都历历在目。
全国解放后,张大中先后担任过共青团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市委党校校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现在,张大中和老伴住在王府井晨光街的一处僻静公寓里。每天清晨9点,老人定时下楼,散步。回来后,看书、看报、写文章,包括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书—————他现在是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长。除此之外,他还想做的一件事是,写一本自传,记录自己在北京积累下来的60多年情感。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12-08 15:56:5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毛泽东是如何评价陕甘根据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