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孙国,原题:《萧劲光组建红色“御林军”留守延安》
1937年12月,中央军委将在延安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萧劲光担任司令员。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留守兵团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齐心协力巩固了延安大本营,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展了革命根据地,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为以后全国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留守的岁月也成为萧劲光革命生涯中辉煌的一页。
一
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的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11人组成新的中革军委,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个师1.5万人。同时,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同意了八路军东进,在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区创建根据地,配合友军在平绥线和平汉线作战的方案。之后,完成了改编的八路军部队陆续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萧劲光被任命为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并上报南京政府。3天后,南京发来蒋介石的委任状:任命萧劲光为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
“劲光啊,守好延安这座大本营担子不轻哟。”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启程赴山西时给萧劲光留下了一句话。
“萧主任,我们走后,陕甘宁根据地的安全就靠你们咯。”刘伯承率一二九师出征前也拉着萧劲光的手交代道。
主力将帅们临行前的叮咛,令萧劲光深感责任重大。
留在延安的部队,来自各个根据地,大部分同志经过长征,是在残酷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排以上干部都经过战斗考验,平均每人负伤两次,战士大部分有3年军龄,党员比例也比较大。但眼下部队的问题也不少:组织不健全,机构不统一,编制装备参差不齐,纪律涣散,军容风纪不整,游击习气浓厚,执行命令不坚决;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之间、同级干部之间、上下级干部之间都存在着不团结的现象;部分干部战士对把红军改编到国民党军队的统一序列中去接受不了,战士中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主力东进以后,一部分同志不安心后方工作。从这些情况看,要完成保卫大本营的任务十分艰巨。萧劲光毫不隐瞒地将部队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抓好这支部队建设的想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十分关注这支红色“御林军”的建设,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御林军教头”萧劲光身上。“劲光啊,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发现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呢?我看,还是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去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团结,把这支来自各方面的比较散乱的部队建成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打不烂拖不垮的正规兵团。”毛泽东还要求萧劲光每天晚上到他这里,谈谈部队情况,汇报工作。那一段时间,萧劲光有空就往部队跑,一会儿找各部队的领导交谈,一会儿和战士们围在一起聊天,之后把自己关在屋里,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再按时向毛泽东汇报工作。经过萧劲光的努力,红色“御林军”的建设纳入了中革军委的谋划之中。在毛泽东的指导关怀下,这支队伍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毛泽东十分关注这支红色“御林军”的建设,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御林军教头”萧劲光身上。
二
1938年初春,萧劲光和罗瑞卿、刘亚楼、郭化若几人应邀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事先,他们并不知道毛泽东此番请他们来的真实目的。
“大概又要打大仗啰。”刘亚楼的脑子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每个细胞都活跃在军事版图上。
“我估计,一定是什么重大军事问题需要解决。”罗瑞卿估摸着毛泽东请来的人都是几个在延安的军事理论方面颇有造诣的将领,便如此猜测。
萧劲光没吭声。这几次去毛泽东那里,他都看到毛泽东伏在案前或凝目沉思,或挥笔疾书,想必很快会有一个重大的战略理论出台。
见到几位爱将,毛泽东开门见山:“请你们来,主要是谈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萧劲光心里有了底。上次毛泽东给自己布置了任务,他认真做了准备,写了一厚本,今天也带来了。
“今天你们是老师,我呢,是学生。不过,我这个学生可是要给老师出题目的。”毛泽东沉思片刻,接着说,“比如,游击战争有没有可能提到战略位置?这是一个题目。游击战争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指导原则?这是又一个题目。游击战争的实施阶段……”他一连出了几个题目,然后环视一圈问道:“每人一题,谁先讲啊?”
“主席,这些题目太大,你得容我们考虑考虑。”罗瑞卿先发言道。
“我们今天是研究问题,不是形成决策,大家可以随便讲,讲对讲错都没关系。”
见大家都不说话,毛泽东一挥手打破了屋内的沉寂。
“萧劲光,我听了几次你在留守兵团军事轮训班上的课,我看你对战争的指导原则似乎挺有研究,你先谈谈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吧。”
虽说毛泽东是临时点将,但萧劲光是有备而来,便不慌不忙地说了起来。
“我认为,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就是要在军事上想方设法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因而要坚决果断地采取主动的进攻方略,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灵活地有计划地运用兵力。”萧劲光先提出一个论点,接着逐一阐述开来:“当敌人进攻的时候,采取单纯防御,分兵把口,以致被敌人各个击破,是游击战争中指挥者的戒条。必须采取积极的进攻方略,集中主力消灭或削弱敌人,以进攻的方略来争取主动地位。”“兵力的灵活运用,是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手段。好像渔人打鱼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唔,撒得开,收得拢……”听了萧劲光的这个比喻,毛泽东若有所思地打着手势:“说下去,说下去。”萧劲光继续说:“游击战争要取得胜利,离不开它的计划性。无论是整个游击区的行动或是单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的行动,事先都应尽可能地严密计划……”
萧劲光说的是游击战争的问题,总结的是他自苏联回国以来军事实践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他对这些教训深有体会,刻骨铭心。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我很赞成。”毛泽东听完萧劲光的发言后说道,“有一点讲得不够明确,就是集中兵力的问题。在敌强我弱的抗日战争中,在战略上,我们必须强调以分散的游击战为主,而不是集中兵力的大兵团作战。集中兵力的提法,只能用在战役战斗上,相对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达到歼灭战的目的……”
将领们逐一发言,整整讨论了一天。毛泽东送他们出来的时候,嘱咐他们每人将自己的题目写一篇文章给他。后来,萧劲光才知道,这是毛泽东在为写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著作准备材料。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全军将士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十分关注这支红色“御林军”的建设,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御林军教头”萧劲光身上。
三
1939年,八路军三五九旅接替了留守兵团一部分河防任务,延安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但接着发生的几件事却让萧劲光伤透了脑筋。延安女子大学有个女学员在延河边的石坎下洗衣服,留守兵团一个战士边走边踢路上的石头,不料,一块石头正巧打在那位女学员的头上。双方争执开来,女学员说那名战士是有意的,战士则声称是无意的,于是争吵不休。毛泽东听了汇报,很不高兴:“今后要立个规矩,军队和地方出了问题,军队首先要做检讨。军队和地方闹了矛盾,军队首先要做自我批评,事情就比较好办了。凡是处理内部的团结问题,都要这样做。”毛泽东的这一条,不仅为留守兵团立了“规矩”,也为后来的军队正规化和处理好军民关系确立了原则。
第二件事是留守兵团的南方籍战士不懂陕北风俗。陕北人把棺木叫“板子”,有的南方战士在向群众家借门板搭铺时,总是开口闭口“借板子”,群众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闹得很不愉快。为此,萧劲光又挨了批评。而最让萧劲光感到委屈的,是以高岗为首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向中央“奏了一本”,批评留守兵团不尊重西北局和地方政府,有闹独立性、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和违反纪律等问题。萧劲光知道西北局的意见主要来自高岗,部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像没有经常向高岗等人汇报请示工作,政策观念不强,在生产上有时与民争利等等。对这些问题,萧劲光都主动承担了责任,但他对西北局抓住一些军政之间协调不够、军民之间偶有纠纷的问题如此上纲上线,甚至搞扩大化,说成是路线错误和军阀主义,与张国焘的“党军论”相提并论,感到很不满。他知道这完全是高岗在泄私愤。高岗曾任边区保安司令部的司令,成立留守兵团时,保安司令部隶属于留守兵团。因此,在一个时期里,萧劲光把对高岗的关系仅处理成一般的隶属关系。当时,修建延安飞机场的工程进度滞后,萧劲光让高岗去督促快些把机场修好,结果任务没完成,他对高岗发了火,当面训了一顿。后来,高岗成为了西北局领导。萧劲光当时认为,留守兵团属于中革军委直接领导,与西北局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所以也没有经常向西北局报告工作。为此,毛泽东当面批评了萧劲光,要他尊重高岗,尊重地方政府,搞好军政关系。从那以后,萧劲光更加注重发展军地关系,维护内部团结,这对边区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
事隔几天,一个电话把萧劲光召到了毛泽东的住处杨家岭。
萧劲光进屋时,毛泽东还躺在炕上批文件。萧劲光知道毛泽东一般晚上办公,上午休息。此时见他下午了还在炕上,以为他病了。
“主席,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我叫医院来人看看?”萧劲光问道。
毛泽东笑着指了指火墙旁正在烘烤着的湿棉裤说:“江青爱干净,把我唯一的一条棉裤洗了,我哪里起得了床哟!起来我就会光屁股。”
萧劲光鼻子一酸。这就是拥有几十万党员和军队、并赢得了无数人民信赖的领袖啊!“主席,让你受这份苦我可担当不起啊。”萧劲光马上让毛泽东的警卫员到留守兵团领一床棉被和一套新棉衣。
“不行,我不要。”毛泽东发火了,“劲光呀,你不是不知道,我生下来就是农村的娃,什么苦没吃过!我又不是洋面包养大的,干吗要特殊啊?”
他让萧劲光坐下,然后一字一句地说:“有段古话不知你听没听过,叫愚公移山,愚公挖山不止,最后感动上帝,把山背走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感动上帝的事呢!我现在如果搞特殊,人民群众就会不相信你,他们就会说你不是真革命者,是蒋介石,是皇帝……”
萧劲光明白毛泽东的心情。5年之后,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重新讲这段话时,他听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毛泽东接着说:“劲光啊,我希望你记住我的话,我不能搞特殊,你也不能搞。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今天多弄点油,明天多弄点鸡蛋,后天再弄套衣服,两三回之后就会成为习惯。但群众都有本账。这样搞下去,迟早要搞垮自己的。”一番教导之后,毛泽东才把话引入正题。
“留守兵团的工作是不错的,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我对你们留守兵团的要求要高一点。不然,别人会说你们眼皮子底下的军队就这个样子,军队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我们打的是游击战争,但军队不能是游击队游民队。你是喝过洋墨水的,我交给你一个任务。这几天我看了国民党发给部队的一些军事小册子,里面的内容都是封建法西斯的,都不行。你要在我们部队搞一套自己的东西。”
说着,毛泽东顺手把国民党发的《步兵操典》、《野外勤务》、《作战指导纲要》交给萧劲光。萧劲光接受了这一重任。当时,部队有文化的人少,他只有自己动手写教材,先写出了夜间训练、防毒防空、轻重机枪的使用等教材,然后再从一般军事常识到单兵战术,理出了一个小册子。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萧劲光一边总结理论,一边组织实践,部队的军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开展的创造特等射手活动,取得了突出成绩。以步枪卧姿射击为例,1937年100米环靶,命中率只有47%,而1938年200米环靶射击,命中率就提高到87%。到了1939年,特等射手250米命中率为94%,每班至少有3名特等射手。
中央领导和边区政府领导看了留守兵团的军事训练表演,几乎人人都很满意,只有毛泽东意犹未尽,告诉萧劲光这才是刚刚起步。为此,萧劲光又加了把劲。第二次兵团首长会议时,颁布了“建立正规军队制度的各种草案”,其中有“报告制度草则”、“建立汇报制度大纲”、“司令部工作报告大纲”、“平时起居时间规定”、“值班制度规定”、“关于干部提升及调动的规定”等等。1939年5月召开的留守兵团军事会议,在上述草案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颁布了《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参谋工作条例》等。这些条令条例和制度的建立,使部队面貌大为改观。
“有了法,就按法办事。”萧劲光把部队正规化工作一步步向前推进。
1939年,留守兵团为了推广这些制度和原则,开设了一期又一期的训练班。先是骨干训练班、射手训练班和参谋训练班,最后发展到兵团首长参加的军事研讨班,形成了空前的学习军事的热潮。文化和军事知识的逐渐积累,使高级将领们开始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
这正是毛泽东的用意所在。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身边这块“试验田”既为陕甘宁边区铸造一支红色劲旅,又为未来建立正规化军队奠定了基础。萧劲光深知毛泽东的用意。
毛泽东十分关注这支红色“御林军”的建设,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御林军教头”萧劲光身上。
五
1939年,刚进入秋季后不久,逼人的寒意就袭向了延安。一天,萧劲光桌上的电话铃响了,他拿起话筒,电话是总后勤部部长叶季壮打来的。
“什么,蒋介石停止发饷了?”萧劲光从椅子上一下站了起来。
“不仅停止发饷,一切供应都停止了,粮食被装武器弹药,都停止了。”电话中传来叶季壮不忿的声音。
“这叫什么统一战线,团结抗战!那一万多边区部队的衣食住行怎么办?天马上就要冷了,部队棉衣都没有呢。”萧劲光急了。
“是啊,问题很严重。就目前的情况看,总部也一无所有,只有靠你们自己想办法了。”
“自己想办法?”萧劲光扣下了话筒,心里却愤愤不平:蒋介石太狠毒了,在这个时候突然停饷停供,不是有意要搞垮我们嘛!部队马上要换冬衣了,这么多的被装短时间内去哪里筹集呢?加上四周对边区的封锁,1万多人的粮食也是大问题,在这个季节,临时抓生产也来不及呀!
萧劲光给陕甘宁边区党委负责人高岗和边区主席林伯渠分别打了电话,请求地方帮助支援一下部队,但是地方政府和群众都很困难,拿不出多少东西支援部队。
萧劲光四处奔走,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眼下最急迫的是部队的冬衣问题。他不得已给各守备团发了电报,让各团自行筹集冬衣和粮食。他明知这是给下面部队出了难题,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无奈之下,他把部队面临的困难如实地报告了中央。
几天之后,作为大本营党政军负责人的高岗、林伯渠和萧劲光被毛泽东叫到他的住处。
一进门,萧劲光见毛泽东正蹲在火炉边烤芋头吃,心头升起一阵酸楚:“主席,你怎么也吃这个……”
毛泽东见他们进了屋,站起身一边拍打着芋头上的炭灰,一边对萧劲光说:“你不用笑话我,看看你自己吧,脸上的胡子都快和头发差不多长了。”
萧劲光苦笑了一下。顽军四面封锁,连几片刀片也买不到了,他原从苏联带回来的刮胡子刀用了七八年,钝得再也刮不动他脸上又浓又密的胡子了。
毛泽东招呼大家坐下后,开口问道:“你们谁知道陕北这地方哪些年饿死人呢?”没人答得很精确。毛泽东接过话头:“我说吧。据我了解,延安这附近,1625年饿死人最甚,人吃人哩。我们到这里来之前,1929年又是一次,陕北人口减少了70%多。不过那是过去。我说的是现在延安一个盘龙区,就饿死了500多人,大家知道不知道?”
高岗摇摇头。林伯渠摇摇头。萧劲光也摇摇头。“我们到陕北来是干什么的呢?”提完问题他依次望了望3人,顺手推了推桌上固临县的调查报告,又问大家:“这些你们都看了吗?”
3个人点了点头。
“不错,我们到陕北来,是来干革命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面前的3个人:“我看只有3个办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说到这里,毛泽东顿了一下。这两条办法都不是他所想要做的,他之所以要提出来,是为了把自己酝酿已久的决定公布出来。他提高嗓门说:“第三是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
萧劲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道:“早该这样做了。”毛泽东听后笑了,接着说:“现在看来,也只有这种办法。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是打破封锁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至于顽固派对进出边区的物资实行封锁,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来他个反封锁嘛!”
“主席,你说吧,我们该怎么办?”萧劲光急切地问。
毛泽东微笑着将目光投向萧劲光:“战士们不也有两只手吗?你们就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好了。”
此后,中共中央就向全边区党政军民学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毛泽东十分关注这支红色“御林军”的建设,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御林军教头”萧劲光身上。
六
1939年,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中央机关各级领导都以身作则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这年秋天,中央机关掀起了纺线的高潮。房前屋后,到处响着“吱扭扭”的纺车声。萧劲光也将一架纺车搬进了自己的窑洞。他弯下腰摇了几下,那纺车发出的声响,让他追忆起儿时家中那架静卧在屋角的纺车。他伸出双手仔细端详,从来没想到这双握枪杆的手,今后要摇动纺车了。可共产党人干的事业,就是前人没有从事过的事业。他们要用最原始的纺织工具,编织出革命军队人民子弟兵的本色。
从那天起,萧劲光每天都要抽出一段时间纺线。天还没亮,他就起身摇起了纺车,到了晚上,在灯光下和月光下,他摇得格外来劲。开始,他的动作还不够协调,纱抽得不是太粗就是过细,搞得手忙脚乱,但不久,他就逐渐适应了节奏,纺出的纱也均匀起来。
1942年,杨家岭摆起了擂台。在传统的八一运动会上,增加了纺纱这一比赛项目。大院里整整齐齐排列了几十架纺车。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按男女分组,每人一两棉花,看谁纺得最快质量最好。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也来参加比赛了。评判员宣布了比赛的时间和规定,并要大家做好准备。
9时整,比赛在统一的哨音下开始,全场几十架纺车发出的“嗡嗡”响声在杨家岭上空回荡。
萧劲光与周恩来分在一个组,俩人并肩坐着,在纺车前使出浑身解数。抽纱,落纱,动作干净利索。周恩来一边纺着纱,一边时不时地看着萧劲光的动作。身材高大的萧劲光盘腿席地而坐,样子似乎有点可笑,然而纺出来的纱却是粗细均匀。
“萧司令,真想不到你这粗手大脚的人,还能纺出这般好的纱来。”周恩来不禁有些惊讶。
“告诉你一个秘密,这是我祖传的手艺哟。”萧劲光一脸神秘地说。
“祖传手艺?这话怎么说?”周恩来诧异了。
“我祖父父亲都是纺织小手工业工人嘛。”萧劲光笑了起来。
“哦,难怪,难怪,那我只好望尘莫及了。”周恩来也随之爽朗地笑了。
12时,纺线比赛结束了。
比赛结果,周恩来和任弼时纺的数量质量都很好,他们被评为纺线能手,并决定把他们纺的线送到边区工农业展览会上展出。
周恩来对有“祖传秘方”的萧劲光说:“看起来,我这是后来居上了?”
萧劲光面对“半路出家”的周恩来一耸肩:“我只好甘拜下风了。”
1939年冬天开始,三五九旅开进杂草丛生的南泥湾,三五八旅开进虎豹出没的大小凤川,烧荒屯垦,一年就达到自给有余。毛纺厂、被服厂、鞋袜厂、皮革厂、木工厂、煤窑、砖瓦窑、瓷器窑越办越多,运输业、商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活动越办越红火。
萧劲光感到自豪。留守兵团的部队成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支生力军。1942年,全边区共开荒近百万亩,使边区耕地面积达到了1338多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84万石。全边区总粮食消耗量为162万石,出现了22万石余粮。边区大部分群众做到了足食,一部分做到了自给有余。棉花产量达173万斤,1至9月生产棉布15840匹,自给率达73%。毛泽东提出的“丰衣足食”的目标基本实现。
1943年,陕甘宁边区又迎来了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金秋收获时节,中国共产党的一位老朋友、国民党晋陕绥边区司令邓宝珊将军又一次来到陕甘宁边区。
萧劲光与邓宝珊是老朋友了,便在联防军司令部热情接待了他。酒足饭饱之后,萧劲光提议去看一看边区生产成果展览会,邓宝珊欣然前往。军委小礼堂里琳琅满目,在农副产品陈列处,白花花的稻米、黄澄澄的谷子、尺把长的豆角、几十斤重的南瓜……在工业品陈列处,马陵草制的纸、细纺的布匹、粗纺毛呢、泥烧陶瓷,还有猎取的虎豹皮……邓宝珊惊叹不已:“真没想到你们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渡过了经济难关。如今延安是今非昔比了,毛主席真有办法呀!”他走到一个“南瓜王”旁,边摸边看,发自内心地说:“毛主席真是领导有方啊,延安的南瓜长得都比别的地方大!”萧劲光会意地笑了。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12-29 11:01: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共榆中县委的建立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