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的山东清河区(1937—1944)(肆)
2015-04-23 09:36:33  来源:潍水闲人的新浪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武装起义及八路军部队的发展

  1937年11月,日寇沿津浦路南犯,国民党山东驻军韩复榘退守黄河,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沦落敌手。12月下旬,日寇兵分两路渡过黄河南侵,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逃,胶济线上的重镇周村、张店、济南相继沦陷。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与北方局的指示,在济南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乘日寇主力南侵,国民党军队逃跑和人民迫切要求抗日的时机,及时派遣党的干部,领导各地区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在鲁东地区有两个发动中心,东部地区以寿光、昌邑、潍县为中心,包括益都、广饶、博兴等县;西部地区以邹平、长山、桓台为中心,包括临淄、淄川、博山(矿山)和历城、章丘、齐东、青城、高苑等县。

  一、牛头镇起义与七、八支队的建立与发展

  八支队由牛头镇起义组建。1937年10月,中共鲁东工委成立后,工委组织委员张文通受命赴寿光开展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在张文通与寿光县委书记陈少卿组织下,寿光县委于11月上旬,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牛头镇的马保三家中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具体部署如何发动武装起义。会议决定,各地要以党组织为依托,以党员为骨干,大力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秘密组建抗日队伍,并将起义地点确定为群众基础较好的牛头镇。根据上级指示,将全县起义部队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各地起义军定为中队。会议一致推选马保三为全县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各中队相继建立后,张文通在牛头镇召集党员骨干分子会议,宣告成立八支队军政委员会,由张文通任主席,马保三、王云生、李文、王培汉、王文轩为委员。12月29日,八支队正式在牛头镇举行武装起义。随后,八支队进行编队,全支队共700人,编为一、三、五、七和特务队5个中队。起义后不久,山东省委派红军干部韩明柱到八支队担任支队副指挥,加强了军事领导力量。此后经过三里庄战斗、三合庄收编伪军一部和傅家庄整编,力量迅速壮大,军威日渐远扬,不仅寿光境内的抗日力量向其靠拢,就是附近县的抗日武装也前往集结。到1938年3月,八支队发展到20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

  七支队由蔡家栏子起义组建。1937年11月,中共鲁东工委在博山成立后,书记鹿省三回到潍县、昌邑一带组织抗日武装。经过认真发动,于1938年1月27日拂晓在潍北蔡家栏子举行起义。部队名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王培汉任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起义战士共300多人,编为三个中队。2月5日,昌邑县委在瓦城举行起义,也打出了七支队的旗帜。七支队两部分人马在瓦城会合。之后,七支队在昌北和潍北的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部队几聚几散。为了迅速打开昌潍地区的抗战局面,鹿省三去寿光,要调八支队到昌潍,支援七支队。这时,七支队在昌邑县西部永安村再次进行整编,部队编为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中队。之后,七支队转移到瓦城一带,准备迎接八支队的到来。

  昌北会师,东征西战。1938年3月24日,八支队2000多名指战员在鹿省三、马保三、张文通、韩明柱率领下,离开寿光到达昌邑北部的马渠村,与七支队一部会师,然后携手北进到七支队的发源地之一瓦城。在鹿省三主持下,鲁东工委于4月5日召集两支队干部会议,讨论合编和去胶东发展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统一指挥七、八支队,由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鹿省三兼任政委,张文通任副政委(后鹿省三牺牲,张文通接任政委)。

  4月10日,七、八支队东进,4月中旬在掖县与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取得联系。之后,在黄县收编国民党王景宋部,在龙口镇收编了国民党公安武装和水上警察队。七、八支队东进蓬黄掖一带,有力地支援了胶东抗日武装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抗战情绪,许多胶东青年、昌潍青年纷纷参军,部队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

  1938年9月下旬,根据省委指示,七、八支队离开了征战3个多月的胶东战场,挥师清河,与中共清河特委领导下的清河三支队携手作战,奔袭焦家桥,夜袭周村镇,胜利地粉碎了当地日伪军对清河地区的“扫荡”。但在蒙家庄战斗中,七、八支队副指挥韩明柱不幸壮烈牺牲。

  编入山东纵队,转战齐鲁大地。1938年底,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为山东分局,并派张经武等率领一批干部来到鲁中,筹建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分局指示,七、八支队速过铁路南下,参加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的斗争。12月中旬,部队经过紧张的思想动员和整顿后,告别了清河地区的父老乡亲,从淄河一带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胶济铁路,沿淄河南下,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从此,这支迎着抗日的烽火揭竿而起,在鲁东、胶东大地转战一年之久的人民抗日游击队,跨入八路军正规部队行列,成为活跃在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广饶县党组织发动成立的“九支队”,与博兴党组织发动成立的“抗日人民志愿军”都先后并入“八支队”。

  二、黑铁山起义与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937年秋冬,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派林一山、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来到长山中学,与爱国志士马耀南校长筹备武装起义。以姚仲明为组长的长山中学特别党小组,利用教学研究会的合法组织宣传抗日,以民众夜校为掩护,培训抗日骨干60多人。马耀南借助自己的社会声誉,组织成立长山县抗敌后援会。在铁山、花山一带奠定工作基础后,选定铁山为武装起义的中心地点。

  黑铁山距离长山县城三十公里,为什么非要到黑铁山进行抗日武装起义?其中原因,一是黑铁山是丘陵地区,地形相对比较复杂,适合打游击;二是当时的长山、邹平还没有地下党的活动,而黑铁山地区早已经有地下党组织,民众的觉悟也比较高。

  12月26日晚(农历11月24日),长山中学师生、民先队员、抗日积极分子100余人聚集在太平庄小学,举行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仪式。指挥部设在开明人士邱汉三家,门前古槐上,抗日武装起义的红旗猎猎翻卷。27日佛晓,起义部队登上黑铁山,打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旗帜。根据省委指示,决定廖容标任第五军司令员,姚仲明任政治委员,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几天后,马耀南赶到太平庄,任参谋长和临时行动委员会主任。起义部队当即散发《告同胞书》,号召“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参加游击战,抗战打鬼子去!”

  因为当时散居在黑铁山周围已经有大小不等的若干抗日游击队,苦于群龙无首,无组织无领导,抗日五军的大旗一经在黑铁山高举,八方呼应,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就汇集了近1000人的抗日武装,队伍初步编为六个中队。

  1938年1月8日,廖容标率部夜袭长山城首战告捷,一举歼灭长山县维持会,俘虏汉奸30多人,缴枪17支。1月19日,在清河陶塘口设伏击沉日军汽艇一艘,歼灭日军12人,其中有日军旅团长、联队长、高级参谋各1名。小清河陶塘口一战大振人心,也引起日本当局的很大震动。日本兵声称在山东中部发现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此后起义部队一路凯歌高奏,军威大振,淄川、益都、桓台等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武装纷纷投奔黑铁山。4月,第五军为配合台儿庄战役,在胶济路和张博路沿线展开大规模破袭战,破坏马尚、涯庄间铁路并袭击两处火车站,又在张店东炸毁日军兵车7列。

  通过三次战斗,第五军打出了声威,越来越多的当地老百姓慕名参军,到1938年3月份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后来他们为了扩大抗日游击成果,兵分两路,由司令员和政委率领一部分转战胶济铁路以南,开辟淄川、博山、莱芜丘陵地区的抗日游击区域,由马耀南和赵明新率领另一部分游击队转战于胶济铁路以北,开辟西至历城、章丘、长山、桓台、临淄、博兴一带的抗日游击区域,点燃了鲁中大地的熊熊抗日烈火。

  在邹(平)长(山)桓(台)淄(川)章(丘)起义武装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在东边的临淄县也发展起一支起义武装,即临淄县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这支部队不久改编为临淄县游击第三大队,由李人凤任大队长。1938年4月,临朐县共产党员、爱国青年以“互济会”名义建立的一支100余人的抗日武装,与中共益都县委发动领导的抗日武装会合,在益都东朱鹿村宣布成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十支队”,李云鹤任司令员,胡维鲁任党代表,刘斗忱任副司令员。5月,十支队与李人凤领导的三大队合编,李人凤任大队长,刘斗忱任副大队长。到这年6月,三大队已经由原来的2个中队发展到12个中队,共1500余人。

  三、清河区的主力部队

  1938年6月,杨国夫、霍士廉、鲍辉三同志由省委来到清河平原,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基干武装应组成支队,恢复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的指示,和省委的决定: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霍士廉任政委,鲍辉任政治部主任,郑兴任参谋长。同时,省委决定廖容标、姚仲明率五军一个团南下,加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廖容标、姚仲明调第四支队担任领导工作。6月16日,部队在邹平城正式改编,将原五军的部队改编为七、八团。七团团长马晓云,政委孙正,八团团长程绪润。特务营扩编为特务团,团长潘建军,政委李曼村。原定编为六团的五军三支队支队长高竹君、四支队支队长张景南拒绝改编,于改编期间率所部半数人马叛逃,后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编为保安六团,长期与“三支队”为敌。三支队曾相继击退了叛军张景南、高竹君部的进攻,消灭了临淄县顽固派游击队陈瑞符部,收复了临淄县城。

  1938年7月,李人凤、刘斗忱部“三大队”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团长李人凤,副团长刘斗忱。

  8月,为配合武汉保卫战,三支队一部与四支队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大规模的铁路破袭战,破坏张店至博山铁路数十华里,毁火车机车3台,一度攻占洪山矿区,毙伤日伪军300余人。此后不久,三支队进行了以加强党的领导,严格执行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整训。建立健全党组织,发展党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政治制度。

  10月,中共清河特委在临淄县苇子河村召开县委书记和党的活动积极分子会议,明确提出了壮大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38年12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山东纵队”公布成立,统一指挥山东境内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包括冀鲁边区与鲁西北地区),纵队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副指挥王建安(1939年6月任职),参谋长王彬(8月离职),政治部主任江华(8月离职)、黎玉(8月兼职)。

  清河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三支队”奉命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1939年9月“三支队”在博山、池上一带进行了整顿。因支队原司令员马耀南牺牲,支队领导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三支队由杨国夫任司令员,徐斌州任政委,李人凤任副司令员,包剑寒任参谋长,陈楚任政治部主任。因近期部队减员较大,部队也进行了整编,取消团的编制,特务团等部编为基干一营,十团编为基干二营,七团编为基干三营。保留寿光独立团,成立邹长独立团。同时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亦称三支队后方司令部),马千里任司令员,景晓村兼政委,许云轩任参谋长,毕秀清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春节期间,高苑县地下党员与抗日民主人士组建了“第二梯队”,孙鸣岗任司令员,孙鸣光任政治部主任。2月,清河特委派马千里同志帮助“二梯队”整训。在“二梯队”内建立了特别党支部,孙建萍任书记。整训后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第三大队”。

  1940年8月29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开始第四期整军,整军计划要求扩充主力部队,实现主力支队正规化,军区武装基干化。魏家堡战斗之前,三支队整军工作已经开展,团级干部也已调整到位。根据山东纵队的命令,三支队编成第三旅,下辖七、八、九团,旅部直辖一个特务营。旅长许世友,政治委员刘其人,副旅长杨国夫,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参谋长鲍剑寒(后肃反冤杀)。七团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八团团长谭祖本、政委李曼村;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元。特务营胡金标任营长,韩万煜任教导员。全旅官兵达到6000人(其中从地方部队升级3000人)。同时设立清河军区,负责地方武装的指挥和建设,杨国夫兼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陈楚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是清河区抗日武装主力,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一直活动在清河平原,为清河抗日游击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统一山东军事指挥令:山东纵队所属部队化为地方军,山东纵队司政机关改为山东军区司政机关(正式改建是1942年8月);八路军115师统一指挥全山东的部队。据此,山东纵队三旅于1942年2月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原地方武装三支队番号撤销,保留山东纵队三旅番号,至1943年3月撤销),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委,刘其人任副政委,袁也烈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陈楚任政治部副主任,官宗礼任供给部长,王星旸任卫生部长。清河军区下辖清东、清西、清中、垦区四个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机炮营。第一(清东)军分区(兼独立团)司令员(团长)赵寄舟,政治委员岳拙元,副司令员陈乙斋,参谋长陈乙斋(兼),政治部主任丁士采。第二(清西)军分区(兼独立团)司令员(团长)许云轩,政治委员李曼村,副政治委员王若杰,参谋长韩子衡,政治部主任张维滋、毕秀清、王若杰。第三(清中)军分区(兼独立团)司令员(团长)马千里、程绪润,政治委员王效禹、张文涛,副司令员孙干卿,参谋长张明远,政治部主任李焕。第四(垦区)军分区(兼独立团)司令员(团长)王兆湘、杨信,政治委员张缉光、陈德,参谋长贾乾瑞,政治部主任张缉光。直属团(主力团)团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孙正。

  三旅改编为清河军区,主要是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加强地方性,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军区机关及主力部队保留3500——4000人,其他分散到各军分区(分区独立团大约有500人),有的加强了县大队(独立营)。

  四、清河区的地方部队

  清河区的地方武装从1938年冬开始发展,到1943年冬止。五年期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8年冬至1940年9月,即主力部队从三支队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时间;第二阶段是三支队编为三旅之后到主力部队地方化;第三阶段是主力部队地方化以后。

  第一阶段是地方武装创建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第一年(1939年),主要是在小清河北各县发展。三支队编旅之后,即从1941年开始逐步跨过黄河向利津、沾化、滨县一带发展。由于主力部队连打胜仗,三年跨了三大步,地方武装也逐步在全区发展起来。

  1938年3、4月间,八路军山东游击第八支队奉命进军胶东,离开寿光县境,而国民党十五旅张景月部趁机拉拢国民党系地方武装,扩展队伍,控制寿光大部县境,想吃掉共产党领导的在寿光少数抗日武装,以达到独霸全县的目的。至1939年初,日军侵占寿城、侯镇、羊角沟,十五旅不战而逃。日军分兵追击,经过侯镇、北台头、蔡家栏子等几次围击,十五旅已是溃不成军,插枪潜伏(偷偷地把枪埋藏起来)。此时中共寿光县委书记张海邦正奉命建立和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在日寇分兵扫荡,十五旅张景月部溃散不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当地抗日积极力量,组织进步群众建立了八路军寿光独立营,营长赵寄舟,政委张文韬。几个月内独立营迅速发展,寿光县各区也建立了区中队。至1939年5月发展为寿光独立团,赵寄舟任团长,隋维唐任副团长,张海邦任政委(后换张振乙),政治处主任李雪峰。全团700余人,下设五个连队。到1940年7月发展到1000余人,年底发展到1200余人。1940年底,寿光独立团和一部分县区武装升级,编为山东纵队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元,全团1500余人。此后,又有清东独立营、广饶县大队、四边独立营组成清东独立团。部队组建不久,于1942年9月日伪军对寿光进行扫荡时,遭受严重损失,至此,日军蚕食了寿光。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又在寿光组建了寿光县大队。

  长(山)桓(台)县是地方武装发展较早的县之一。1939年4月,长桓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长桓独立营,辖3个连,计300余人,活动于卫固、四宝山一带。6月6日,长桓独立营配合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村一带对日作战,毙伤日军井口司令等人。次日敌人反扑,长桓独立营营长刘鸣岐、副营长耿汉亭、教导员高鲁等人牺牲,只剩下干部战士40余人;1939年7月以此为基础重建县大队,全队200余人。1940年夏,长桓县区武装发展到300多人枪。从1941年开始,长桓地区斗争形势恶化,清河区将长桓县大队调出补充主力。

  1939年6月,八路军三支队广饶县大队在荣家庄村建立,辖两个中队300余人,大队长吕致斋,副大队长徐剑秋,教导员由县委书记相炜兼任。8月,该大队改称四大队。8月2日,日军驻大王桥据点的一个中队将到南卧石村一带“扫荡”。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得到这一情报后,当即派特务连和广饶县大队赶到敌人必经之地军屯子村埋伏下来。此战,共击毙日军5人,伤日军7人,并缴获“六五”式歪把子轻机枪1挺,大盖枪3支,自行车8辆。这支部队1940年7月升级为三支队新三营,陈乙斋任营长,张伯苓任教导员。此后,广饶县委又将几个区中队组织起来,重建四大队,人枪200余。1941年4月,四大队再次升级,与寿光二大队合编为清东独立营,经常活动于寿光广饶边界。

  益都县大队也是一次升级再次重建。1939年2月益都县成立一个游击中队,百余人枪,陈景三任队长。不久该中队与临淄县二区李梦鼎组织的一个游击中队合编为益北大队,陈乙斋为大队长,后又将广饶黄景春带的一个小分队编入。这时正值“太和惨案”发生,十团七连遭受重大损失,该大队遂升级为十团新七连。

  1939年10月,清河区组建益寿临广四边区,并将益都县委领导的六大队划归四边县,仍称六大队,人数100余人,李友典任大队长。1940年春,四边县又组织了青年中队40余人,工农大队50余人。4月,四边县撤销,原四边县六大队改为益寿县大队,大队长赵华川。该县大队曾参与对敌人公路、通讯设施的破袭和配合主力部队围歼藏台之敌徐振中部等。

  临淄县武装于1939年春开始建立,最初只有几十人,县长陈梅川兼任大队长,此后不断发展,到1940年7、8月份发展到200余人枪,组成县大队,下辖两个中队,陈梅川任大队长,县委书记韩克辛兼任政委。此时,该县的另一支武装与县大队合并。1941年3月,清河军区党委指示临淄县委组建临淄新独立营。经过一段准备工作,5月,临淄新独立营正式建立,下辖两个连,共150多人。清河军区任命王立痒为营长,县委书记王效禹兼任政委,徐东洛为副营长,张景科为副政委,郭景涛为政治处主任。此时,桓台县大队处境困难,不能坚持斗争,根据军区指示,编入临淄新独立营,为该营二连,原来的二连改为三连。经过充实,新独立营增加到300多人。1941年11月,独立营营长王立痒和他的侄子叛变革命,投奔了汉奸王砚田。投降前,他本想拉走一部分队伍,但连队政治工作开展得好,没有人跟他走。王立痒的叛变,使临淄独立营在发展中遭受了一次挫折,给临淄地区的革命斗争造成一定损失。不久,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清河军区将临淄新独立营、博兴县大队、青年营合编为清河军区清中独立团,临淄新独立营编为第一营。之后,这部分人又改编为博兴独立营,由孙干卿任营长,王效禹任政委,转战于博兴、桓台、临淄、广饶一带。独立营升级后,临淄县重建县大队,队长朱文岗,政委贾平。到1942年,李铁锋任县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杨三友兼任政委,到1943年12月由孙成才任大队长。

  邹平、长山一带的地方武装,是1939年5月邹长中心县委建立后积极组织发展的。6月,邹长县三大队成立,同月,刘家井子战斗之后,邹齐(东)边区环境恶化,邹、章、齐独立营于9月东移与邹长三大队合并组建邹长独立营,营长石侠生、教导员吕洗尘,干部战士约300余人。到11月独立营又与长山八区一个游击中队合并为邹长五大队,大队长刘矫非,教导员朱舒忱,大队下设四个中队,500余人,活动在邹长一带。1940年9月,邹长五大队升级编入主力部队三支队基干三营,留一个中队由张永志带领,组建成邹平县大队。该县大队于1941年7月与高苑县大队合编为清西独立营。1942年重建邹平县大队,辖三个中队,200余人,闫瑞亭、陈纪明先后任大队长,石伟然、克明、杜之堂先后任政委。1941年春,长山县成立县大队,100余人,县长马汉三兼任大队长,县委书记宋怡翔兼任政委。11月,县大队与特务一队合编为长山独立营,营长朱庆云,教导员张永中,下辖三个连。该营1942年由朱庆云带一个连投降了周村的敌人(后被消灭)。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特务二大队也活动在周村附近,1943年编入长山县大队,为一个中队。1942年冬,实行一元化领导后又重新整编了长山县大队,由主力部队中抽调一个连为骨干,原长山独立营编为一个连,特务二队编为一个连,共三个连队,500余人,县长张永中任大队长,县委书记张维滋兼任政委,活动在长山八区一带,伏击日军,护送清河、胶东、冀鲁边三个战略区的首长、过往干部,还护送过黄金、粮食等。

  高苑县地方武装始于1938年。当时一部分共产党员与民主人士组建了一支武装,曾接受国民党10军团的番号,为第二梯队,人数200余,经常与八路军三支队一起活动,参与了1939年6月的刘家井子战斗。同年10月三支队进行二期整军时,该队接受八路军的番号,改编为三支队第三大队。1940年10月改编为高苑县大队,孙明光县长兼任大队长,韩众生任教导员(1941年县委书记王东明兼任政委)。1941年1、2月间,县大队升级为三旅八团的一个连。而后,又以第三区中队为主,重建县大队。1941年7月,高苑县大队与邹平县大队合编为清西独立营,高苑县大队又重新组建。另外,高苑县还有三个区中队。

  昌邑、潍县是1942年7月根据山东省委的决定由胶东划归清河区的。当时昌邑县有独立营,200余人枪;潍县有县大队,150余人枪。中共控制区各区有区中队。1942年昌邑独立营发展到300多人枪,潍县县大队发展到200余人枪。1942年7月,为更好的坚持和发展胶东区与清河区的走廊地带,遂从清东独立团、潍县县大队、昌邑独立营各抽调一个连为骨干,并加寿光县部分区中队组成昌潍独立团,赵寄舟任团长,何凤池任政委。

  小清河最西邻的历城县,长期是敌伪顽统治的地区,清河区曾派人到该地发展抗日武装,但收效不大,因此中共掌握的武装力量很少。

  以上各县的地方武装是从1939年初起发动起来的。进入1840年,清河区八路军主力突破小清河进到广(北)博(兴)蒲(台)和高(苑)青(城)地区,经过几次对敌顽的激烈战斗,在这个地区站住了脚,随即开展地方工作,组织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

  博兴县大队于1940年8月成立,100余人枪,大队长由县长相炜、高兴华先后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吴志铭兼任。1941年5月,博兴县大队与临淄独立营、清河区青年营合编为清中独立团,博兴新建县大队。1943年春节后,清中分区建制撤销,独立团大部与博兴县大队合并,编为博兴独立营,营长孙干卿,政委王效禹,辖三个连,400余人。

  广北地方武装于1940年冬开始建立,1941年下半年成立县大队,开始时100余人,以后发展到200余人,改为独立营后发展到500余人,县长门金甲兼任营长,县委书记张立群兼任政委,另有七个区中队,每队10人到30人不等。

  蒲台县地方武装的发展是1940年八路军解放该县部分地区后开始的。当时该县有两部分武装,一部分是中共领导的,先组建区中队,1941年下半年组建县大队,大队长由县长刘铭三兼,政委由县委书记王友琴兼。1943年春节后,清中军分区撤销,从清中独立团抽调一个连加强了蒲台县大队,到1943年底全县武装400余人枪,另有四个区中队,每队20到30人不等。县大队长马前,政委王友琴。另一部分是该县国民党保安九团团长王雪亭,因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于1940年秋率部脱离国民党,参加八路军,约1000人,编为山东纵队三旅黄河独立团,这支部队以后巩固下来一部分,编入三旅。

  三支队编旅之后,从1941年开始继续向黄河入海口的垦区挺进。这个地区有三个县,即利津、沾化、滨县。1941年1月,主力部队粉碎了敌顽反共联军的进攻,进驻垦利重镇永安镇(八大组,当时属利津县),开始着手发展地方武装。9月,清河军区直属团派员在垦区朱家屋子、皂坝头、苟家屋子一带组建抗日地方武装,相继成立了黄河中队、利北中队和青年中队。另外,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派马佩珠、黄震、刘子甫在垦区黄家油坊、西双河一带也组织建立了一支30人的抗日队伍。黄河中队队长牟立志,指导员侯召清;利北中队队长孙惠礼,指导员田德;青年中队队长马宪亭。三个中队都在清河军区直属团领导下独立开展活动。1942年2月,按照清河军区的命令,各地方武装进行整编,黄河中队、利北中队、青年中队及由马佩珠、黄震拉起的队伍统一整编为垦区大队,大队长张孝屏,副大队长赵华川,教导员由子真。垦区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共172人,长枪115支,短枪12支。

  为加强对人民武装斗争的领导,改变人民武装分散斗争的状态,1943年1月,清河区行署就当前政府工作发布指示,要求整顿扩大县区游击队,地方武装升级主力部队。3月,垦区在二道岭村召开武装委员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韩连祯为垦区武委会主任,齐光熙为武委会副主任。在垦区武委会的领导下,各区都成立了区中队,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1943年5月,朱志明带垦区独立团一个主力连队与垦利县大队(由垦区大队改建)合并,成立垦利县独立营,朱志明任营长,县委书记王林兼任政委。独立营下设三个连队。1943年10月,朱志明调任军区特务营营长,并带走垦利县独立营一连。张伯令从沾化县独立营调任垦利县独立营营长,并带来一个连,仍为独立营一连。1944年8月,利津城解放后,张伯令带垦利县独立营开往利津,建立利津县独立营。这个营在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不断发展,先后五次全部或部分升级,补充主力部队1000余人。垦利县重新组建县大队,由刘季青(县长)兼任大队长,刘治明任副大队长。

  沾化县地方武装的发展,是在1941年9月主力部队打开沾化东部地区以后开始的。1942年初先建立了四个区中队,每队五六十人,相继建立了县大队。第一任大队长宋文钦,教导员刘子久,辖两个连,人枪200余。1943年春,由主力部队中抽调一个连为骨干,与县大队合编为沾化独立营,营长宋文钦,教导员王光辉,下设三个连,人枪400余。另外沾化县还有一支武装力量:1940年中共开辟沾化县以前,该县有一个保安团。沾化解放后编入八路军为独立团,人枪300余,傅瑞吾任团长,张荣庭任政委。以后这支部队也编入了主力。

  此外,在这个时期,清河区还发展了一个青年营,一个海防大队和一个抗敌自卫军警卫营。这些部队的规模有大有小,青年营200多人枪;海防大队有近300人枪;几个特务队,合计300人枪。

  第二个阶段是地方部队全面升级。1940年9月,清河区以三支队为基础组建山东纵队第三旅,从地方武装升级3000人左右。这是地方部队第一次全面升级,主要是小清河南各县的县大队、独立营和寿光独立团。第三旅组建后,第六军分区番号撤销,以三支队的番号代替,继续管地方武装,杨国夫副旅长兼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委,先后分清东、清西、清中、垦区四个地区各组建了一个独立营或独立团。在组建三旅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矛盾,主要是地方部队普遍升级后,各县在坚持对敌斗争中遇到了困难,地方干部思想上有些不通。但到1942年,县区武装又发展起来,总的数量接近组建三旅前的规模。

  清河区地方武装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主力部队地方化。即1942年初到1943年底建立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以后。当时,清河军区下设清东、清西、清中、垦区四个军分区,同时加强了军分区的领导。军区保留一个独立团,一个特务营,一个骑兵大队,官兵3500至4000人,其余部队下放各军分区,有的加强了县大队、独立营。各军分区都有一个独立团作为基干,军分区领导兼任独立团领导,每个独立团有500人左右。这时还有17个县大队(或县独立营),45个区中队,合计全区武装10000人左右。

  主力部队地方化以后,部分原为敌战区的地区,地方武装力量有所发展。1943年春,沾、利、滨武装大队成立,下设三个中队,共200余人,以后发展为滨县独立营。1943年7、8月份,清西地委和军分区组织了一个武工队,另外在青城和滨县边区发展了一个青滨大队,在青城惠民边区发展了一个青惠中队。相继又争取了国民党青城保安团杨翔南部,后来将这些部队合编为青城独立团,委任杨翔南为团长,共有700多人。

  清河区上述各个阶段地方武装的发展,除县区武装外,还有公安武装,即清河行署公安局和各县公安局都有武装人员三五十人、七八十人到百人不等。全区四个专区17个县,加行署公安队总计700到800人枪,这也是地方武装的一部分。

  五、清河区建军的经验与教训

  清河区抗日武装发展之迅速,人数之多,地域之广泛,这在当时山东各个游击战争发动地区来说,都是较成功的。其主要原因:鲁东地区党组织基础较好。这时,益都、博兴、广饶、寿光等县已建立了县委或工委。其他县也有个别支部和零星党员及“民先”队员及进步分子在活动。在发动组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党组织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特别是团结当地有影响的进步人士,与我党共同抗战,卓有成效。如邹长一带的姚仲明、廖容标与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的合作,对这一带游击战争的发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临淄共产党员李希晨与李人凤合作,建立了临淄抗日武装(马耀南、李人凤分别于1938年春、冬加入了共产党)。再如伏伯言、石肖江、邢辑武、韩子恒、马涵三、潘建军等同志,对建军扩军所起的作用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另外这一地区民间枪支较多,特别是邹、长、桓一带,军阀混战的年月里流失到这个地区的枪支不少。韩复榘统治山东时,梁漱溟曾以邹平为基地创办乡农学校和联庄会,由农民出钱,乡绅出面买了不少枪支,这些枪支为武装我们队伍提供了物质条件。

  抗日武装的建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有些国民党顽固分子,在其处境困难,受到严重压力的情况下,为保其安全,就想借助我们谋求投靠。但形势稍有变迁,即又兴风作浪,背信弃义。如长山县的李荫亭、宋雨田、邹平的高竹君、张景南,章丘的岳伯芬、翟毓蔚之流,即是先见势来投靠,后又乘机叛变。这说明在建军过程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军队的组织和发动,必须依靠党的组织。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4-23 09:38: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山东清河区(1937—1944)(叁)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山东清河区(1937—1944)(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