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阳适逢国庆假期,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杨永松家中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从杨永松的老家梅州大埔赶来,专程拜访老将军。在北京的一所小院里,102岁的杨永松精神矍铄,热情地迎接远道而来的乡亲。
国庆70周年阅兵,由于身体原因,原本受邀参加的杨永松没能到现场。他说,自己在家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阅兵仪式,如今各种武器越来越先进,国家强大了,自己感到很开心。
看到来自家乡的大埔蜜柚、牛肉干等特产,杨永松感叹:“国家建设好了,大家的生活也过得更好,比以前富足很多。”
从广东大埔出发,杨永松以一个赤脚的“红小鬼”走进革命队伍,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等对日、伪、顽的战役战斗,可谓身经百战。1955年,年仅37岁的他,成为开国少将。如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军仅有10位,杨永松就是其中一位。
1959年国庆节参加北京军区将军合唱团的将军们合影。二排右一为杨永松。
九死一生 “红小鬼”踏上长征路
时光倒回70年前。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功臣号”坦克高擎军旗,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彼时,杨永松是“功臣号”所在战车师政委。
“我的故乡在大埔县百侯镇,那是一个集市比较繁华的大镇。”回忆起故乡,杨永松如此说道。1918年7月,杨永松出生在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一家人靠父亲贩卖咸鱼咸菜为生。
1928年,年仅10岁的杨永松受到革命启蒙。当时,梅州大埔的中共党组织在乡村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杨永松的二哥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也返回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杨永松受家兄影响及环境熏陶,在学校加入了童子团。“因为年纪小,只是参加大会和示威游行,这是我投身革命的启蒙阶段。”
1930年4月底,杨永松在二哥的安排下前往闽西,随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留在县委机关打杂,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参加革命期间,杨永松没少吃苦头。第五次反“围剿”时,在部队东进闽西的路上,杨永松反复发高烧,“那时病了几天,我已是骨瘦如柴,行动都困难。”他说,由于缺医少药,部队要转移,自己只能被留在后方医院休养。
“后来由于战事紧张,所有人员需转移到一个叫‘九堡’的医院。”杨永松说,自己和几个战友赶到医院后,没想到那里已经没有一个人了,为了追赶部队,他们不顾伤病坚持赶路,终于在第五天赶上了部队。
到部队的第二天,杨永松收到通知,部队傍晚就要出发。当时杨永松没有意识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杨永松说,翻越雪山时,由于天气原因,困难重重,不少战士因为看不清路掉进雪坑。“由于一直是急行军,饮食也差,当时剩余的人数不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一路攻坚克难,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回忆起这段往事,杨永松说,从毛儿盖出发,在进入草地的第六天,自己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
杨永松把在湖南买的一双没有补底的新袜子穿上,把自制毡鞋也穿上,心想着:“如果横竖走不动,我总是要死的,留着它们也没用。”两三个小时过去,他的脚感觉暖和了,逐渐能走得快些,发现腿也开始消肿。“又走了一阵,两腿几乎完全恢复正常。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死神终于走开了!”
南征北战 成为最年轻开国将领之一
杨永松有诸多战斗经历。抗战时期,杨永松跟随部队转战陕北参加直罗镇战役,挺进山西,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时,他战山东、克东北,成为第一支装甲部队的首任政委。
“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忱,都纷纷要求对日抗战。”1937年8月23日,杨永松所在部队作为先头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杨永松的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参加这一战役的经历。“因抗战初期日本兵训练有素,个人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他说,后来打扫战场,自己所在部队死伤近半,“有一个连队只剩下一个副指导员和一个战士,许多战友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当时,在部队中间有个笑话,活着干,死了算。还有一句,也是半开玩笑说的,把脑袋吊到裤腰带上,随时准备丢了。”杨永松说。
在与杨老的交流中,他回忆起参加革命时的经历,感慨万千。“当时国民党搜到我的嫂子以后,从香港引渡到广州,还没到监狱就直接拉出去枪毙了。”他说自己干革命,原先并没有考虑能够活到全国胜利。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杨永松荣获过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8月,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杨永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心怀家国 勉励年轻人艰苦奋斗
国庆70周年阅兵,由于身体原因,原本受邀参加的杨永松没能到现场。70年过去,从当年的“万国造”到今天全部国产化的先进装备,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杨永松说,自己在家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阅兵仪式,如今各种武器越来越先进,国家强大了,自己感到很开心。
“在外这么多年,记得最深的是那里的革命氛围。”回忆起老家百侯镇侯南村,杨永松对记者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共产党在当地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他印象深刻的是,朱德带领部队在村子短暂停留时,村里存放着不少武器。
杨永松回忆,老家虽然是一个十分贫困的村落,但却保留着崇文重教的习俗。所以即便家境贫寒,父母还是坚持让他上学。
看到来自家乡的特产,杨永松感叹:“国家建设好了,大家的生活也过得更好,比以前富足很多。”
想起那些充满着鲜血和牺牲的“硝烟往事”,杨永松十分感怀:“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
杨永松说,当时红军战士们经历的艰难险阻,是当代年轻人很难想象的。他对新时代的年轻人发出寄语:“我是放牛娃出身,书读的太少。在部队做文书工作才提高了文化水平,知识水平不高。现在年轻人有很好的条件,还能上大学。我们的国家需要建设,有好多事情等着大家去做,应该好好努力,艰苦奋斗。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截至目前,在世的开国将领仅剩10人,杨永松是其中之一。光阴荏苒,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军队建设浴血奋战、付出辛劳的杨永松今年已102岁高龄。
他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杨永松说:“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但千万不能松动,还需要提倡艰苦奋斗。”
南方日报记者:曹嫒嫒 泠汐 马吉池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2-16 13:39: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