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湖南大学西迁辰溪
2014-11-13 14:55:39  来源:辰溪新闻网 作者:张必津  点击:  复制链接

  湖南大学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很有名气,因为这所学校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千年学府”之称。她的前身就是北宋开宝九年(967)创办的岳麓书院,时至今日,已有1031年历史。2007年11月初,笔者到湖大,在周峰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岳麓书院,意在认识历史。书院和文庙,是仿古建造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参观后我感概万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3),光绪帝废书院谕,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又先后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改为“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升格为“国立湖南大学”,校址设风景如画的岳麓山,“纳亏大麓,藏之名山”。从书院到高等学府,这里学脉绵延,弘歌不断,湖南大学在分分合合之中延续梦想,绵延千年的办学活动,完整地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重要一脉,可堪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湖南大学继岳麓书院,为湖湘文化的象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清未,辰溪县桐玉里著名举人余善祥等人,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从边远的大湘西山区,走到长沙,考入岳麓书院,就曾在此习文学经,受益颇丰,尔后成为辰溪著名的文人雅士。岳麓书院门前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内涵很深,作为地域文化,传道济民,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就是这座千年学府的命脉。湖南大学巍巍学府,薪火相传,千年弦歌扬,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展现千年学府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路漫漫,历程艰难。湖大刚刚改为国立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长沙空袭频繁,该校园图书馆被炸毁,损失惨重。沧桑岁月,穿越战火硝烟,风雪兼程,千锤百炼,西迁辰溪,成为扬名中外的高等学府,为大中华培育了栋梁之材的湖南大学,经受了战火的洗礼。

  在我懂事的时候,就知道湖南大学,知道湖南大学曾在辰溪县城对河龙头垴办学。我到过在辰溪的湖南大学校区,看到留长胡子的湖大校长胡庶华先生,当时我感到他与一般人不同,似乎有仙风道骨的形象。看到当时穿着整齐的湖大教授和学生,听到不少湖大在辰溪的各种传闻,而这些传闻就是真实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真实的历史。当时在我幼小的心里,是这样感觉的:湖南大学是湖南省最高学府,高不可攀,学生都是栋梁之材,和皇朝时代的进士差不多。尤其是在湖大体育场和在这个地方召开的辰溪县第三届运动会盛况,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幅幅画图,在脑海展现。在长沙岳麓山的湖南大学校园,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碧玉的岳麓山,是一个亮丽的风景区。在辰溪的湖南大学校舍,前有碧水涟漪的沅水,后倚景色如画的笔架山,环境也非常优美。岳麓山是名山,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但笔架山是山乡的胜地,中国道教著名的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辰溪大酉山的妙华洞,在湖大校园附近,还有秦人的藏书室,背陵而面。岳麓山有岳麓书院,大酉山有大酉书院。两所书院尽管品位差距很大,但都是湖湘文化的延承,都是学术的源流。湖大《校史》是这样描写该校辰溪分校校址:“……后为青翠的小山,山后为公路,水陆交通,尚称便利。”湖大在岳麓山的校园左右,有天马山和凤凰山,而在辰溪的校园不远处,也有天马山和锦鸡山(又称凤山),多么吻合。长沙,辰溪两处学校环境,是各有千秋。昔日的龙头垴,村子里晚上家家户户点的是桐油灯,光不能映村,湖大迁到村子后,牵了电线,有了电灯,夜晚一片光明,隔河相望,电光映照河岸城市与乡村,名不见经传的龙头垴,成为后方抗战时期的大学城。

  湖南大学与湘西山区辰溪有缘,在抗战时期西迁辰溪,办学近八年时间。悠悠辰河,它的灵赋,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湖大给辰溪留下荣光,留下胜迹;湖大曾给辰溪带来繁荣,湖南大学在辰溪,给辰溪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昔日辰溪为五溪荒蛮之地,因交通不便,民国初年,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县内只有几所小学,没有条件办初中,更没有条件办高中。学生升学都要到沅陵、桃源、常德……一带读书,在省城读书的为数不多。因为路程较远,来往极不方便,非小康之家,学生是无法升学的,因而当时辰溪人才不济。抗战前,辰溪县政府奉命建县乡村简易师范,这是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学校,属中等教育。湖南大学与云麓中学迁辰后,紧接着从桃源和常德先后迁来桃源女中(后为省立四师),私立沅澧中学,两校校址,分别设县西南潭湾和石牌。1943年春,辰溪县政府,奉命创办县立初级中学,同年,名流马公武先生,在大酉山麓临沅江处,又创办私立楚屏中学,云麓中学和楚屏中学两所学校,都设高中部,属完全中学。县内城乡还创建14所中心小学,还有惠民煤矿子弟小学、丹山小学和豫章小学。斯时,辰溪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县内有小学、有初中、有高中、有师范,而且湖南大学也办在辰溪,可以说是教育一条龙,对启迪辰溪民智是有益的。当时,辰溪中小学的布局,星棋罗布,也非常合理,方便学生就近求学,因此,辰溪读书人增多了,辰溪的文化品牌也相应提升了。

  辰溪中等教育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办了几所公私立中学,师资奇缺,湖大的教授和讲师,在不影响自身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县城和郊区各中学兼课。用辰溪的话说,这是一打春鼓,二拜年,不仅解决辰溪中学教师缺额,又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法学院辰溪籍教授杨锡典先生,还兼任辰溪乡村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杨教授一身兼两职,真是脚不停,手不住,工作辛苦,目的是为发展桑梓的教育事业。辰溪县中、私立楚屏中学、乡师,都有湖大教授和讲师任教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湖大外语系几位教师,到中学兼课充实县内普通中学英语教学力量,保证辰溪普中各年级都能够开设英语课。湖大教授,讲师在辰溪各中学兼课,他们博学多才,是教育界的精英,故轻车熟路,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培训了中学师资。由于各中学师资力量充实,学生经教养的熏陶,真是名师出高徒,故学生成才者颇多,教学质量也提高了。不要人炫耀,许多溆浦、麻阳、泸溪的学生都慕名到辰溪求学,充实辰溪各中学的学额,辰溪一度成为大湘西的文化教育中心。湖大办在辰溪,利在湘西、更利在辰溪,正如俗话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大批辰溪籍学生,和附近几县学生,进入湖大深造。辰溪籍入湖大求学的学子有:米西成、张邦英、刘润林、田盛德、杨长跃、向绍彦、米仁洽、肖守训、刘景先、赵志、刘中流、谢申复……。民国时期,在湖大入学的辰溪籍学生,占当时整个辰溪在外读大学的学生50%以上。抗日战争时期,是辰溪文化教育的辉煌时期,学生进校求学者增多,这是好事,改变了昔日文化教育落后的现状。

  湖大迁辰后,因为是大学,人数多、规模大,有许许多多事要做,如建校需要木工、锯工、小工;挖防空洞,需要石工、小工。人口增加还需要供应肉食和蔬菜……这样,给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提供机会,开辟财源,自然给附近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湖大在辰溪期间,辰溪籍教授有向绍轩、杨锡典,讲师有米福巧,另一些辰溪人也进入湖大做事,如县城的刘瑛光、刘支沛、花塘坪的张雅(女)、湄河湾的孙代祀等,先后到湖大任职员,城郊陈运焕等人到校做杂工。他们在湖大做事,都非常认真、勤奋,受到学校师生好评。学校附近村民,还要为湖大图书馆晒书,一年四季,湖大都要用工,为此,为失业者和贫困农民,就业和务工提供方便。一所大学办在辰溪,龙头垴成为大学城,自然给辰溪带来繁荣,龙头垴并建成一条商业街。这条小街,有百货店、有饮食店、有理发店、有肉案……,人口增多,就出现贸易,就有人在此开店、做生意,因而此山村变成了小南京。节假日,沅江中的小舟,载着湖大师生,来往于大路口和中南门码头。辰溪的名山胜地,如大酉山,丹山洞、锦鸡山。笔架山……这些风景区,山水兼美,具有山水的灵气,能陶醉人,让人留连忘返,故此这些地方,都留下湖大师生的身影和足迹。湖大西迁辰溪后,皮宗石和胡庶华两任校长,对辰溪的名山胜地都很有感情,多次游丹山,梅花村、大酉山。据胡庶华校长老友刘瑛光先生生前说,胡庶华校长在辰溪期间,写有赞颂辰溪山水的游记和诗篇,并且写得很生动。他对胡庶华校长诗词是这样评价的:清新隽永,琅琅上口。笔者认为,胡庶华校长,不仅是钢铁博士,而且是儒家雅士,诗人词家。

  湖大迁回长沙岳麓山,已有六十多年时间,沧桑岁月,湖大在辰溪龙头垴的木板房已荡然无存,但湖大师生为躲日机投弹轰炸,修的防空洞尚存,“湖大校址”石碑尚存;湖大文学院教授孙文昱老先生在龙头垴栽的柚子树,仍在开花结果;胡庶华校长写给刘瑛光先生的条幅联;“勤事自有无事日”;“尽心方是快心时”,仍挂在瑛光先生长子刘际嵩的中堂里。笔者在六十年后,看到胡庶华校长为刘瑛光先生,书写的条幅,感概颇深:一位大学校长,不惜墨宝,为下属书写条幅,可见胡校长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国立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是山城辰溪的荣誉,并给辰溪这方土地注入了生气。湖南大学在风雨兼程的道路上,在辰溪的这一段路程,我的一首词《相见欢·湖大西迁辰溪》是这样写的:“凌寒傲雪西迁,坐帆船。避战祸英才保,时艰难。溯滩险,航行远,绕层峦。办学辰溪添彩,在城南。”他们在辰溪办学,又是多么的艰辛,留下的往事,又吸引人去回忆,去探索。

  时过境迁,湖大西迁虽是过眼烟云,但还是有很高文史价值,这里还有历史的痕迹,“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千年学府的湖南大学,在盛盛衰衰之中创造了历史的丰碑,山城辰溪理所当然沾了光。一个小小的辰溪县,有办过大学的历史,无疑这是辰溪浓墨重彩的一笔。似乎古老的史诗里所说,两地一脉相承,缘分天注定。湖大在辰溪办学期间,就走出不计其数的贤人,奇才,丰富了辰溪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湖南大学不会忘怀辰溪,辰溪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在辰溪”这段史话,将千秋万代永载辰溪历史,让它永远闪烁湖大灿烂的光环。今日的湖南大学,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古老的湖大已焕发生机和活力,进入了更高的发展新境界。我已七十多岁,记忆很多事,但最美好的记忆,还是抗日时期西迁辰溪的湖大,如果龙头垴办成湖南大学的思想教育基地,我想是很有意义的。古与今,自然与人文,都流淌着和谐的音符。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大学师生,在辰溪艰难抗争的历史,笔者认为,不论是新老湖大人,或新老辰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因为这是历史,而且是很珍贵的历史。“沃土有奇缘,辰溪学府迁。山乡添亮点,湖大隐苍山。”

  2007年晚秋,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一行4人来到辰溪,重游湖大故地,访问耄耋之年老校友肖守训、谢申复两位老人,访问龙头垴,马溪蛇会的老村民,到辰溪档案馆查阅湖大在辰溪的有关资料。他们的工作,就是想把这段历史认真记录出来。他们在辰溪的短暂时间,把工作时间表安排得紧紧的,认真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因此,在短时间内,搜集了大量资料。湖大客人到辰溪寻旧,我有幸陪同他们访问,天公不作美,细雨朦朦,我们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来自省会长沙的湖大客人,一脚泥巴,一身汗水,非常辛苦,他们也不当一回事,热情很高。走到龙头垴,走到马溪蛇会,看到了湖大在辰溪的原址,走到昔日的“小街”上。“小街”旧址虽没有古色古香的山乡小店,没有热闹的气氛,但旧迹依稀可寻,还有繁华小街的影子。中共辰溪县委宣传部和锦滨乡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热情的接待了湖大客人,并对他们访问给予支持配合。当湖大这一行客人回程的时候,他们乘着小车,沿着沅江河滨,经泸溪、沅陵、桃源、常德……返回长沙,他们在寻找老校长、老教授、老校友的足迹;寻找湖大在辰溪办学的事绩。“湖大寻渊源,专人故地勘。界牌文物好,遗址忆先贤。”

  《湖南大学在辰溪》,应该成为文史资料,应该记下湖大在辰溪这段时间的珍贵历史,让辰溪人民子孙后代,都知道湖南大学曾在辰溪办学近八年时间,辰溪县是湖大的故地,辰溪有湖大留下的荣光。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当时的中国,像湖南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是寥若辰星,而这颗辰星,曾落在辰溪的土地上,到现在还留着余光。正式成立湖南大学八十多年时间,在辰溪办学却占了近十分之一的时间,这段历史非常重要,不能抹掉。在日机的炸弹声中,湖大师生,历尽艰辛,西迁辰溪,但始终肩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执着前行。沧海桑田,湖大在辰溪办学,已过去六十多年时间,昔日的小学生,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历史终究是历史,我非常珍惜湖大在辰溪这段珍贵历史。在抗战烽火的特殊时期,湖大学生,也没有忘记治学问,求真理。当我走过沅水大桥,河岸庄稼地边的树篱上,丝丝缕缕的柳絮飞坠而下,四处飘荡。当我陪同湖大宣传部一行人到龙头垴时,这里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没有昔日的生气。在这宁静的景物下面,我脑海里展现出一幅一幅画图,有了幻像:一排排灰色木板屋,生龙活虎的运动员在运动场奔跑……,这都是湖大在辰溪办学的镜头。难得我有一份雅兴,我要千方百计觅取资料,就是大海捞针,也要下决心,想办法,搜集资料和文物,认真写好湖大在辰溪这段珍贵历史。虽然湖大在辰溪是往事,可是它是辰溪闪光的往事,故此写这段往事,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闻名中外的著名作家,贴近湘西和辰溪土地的沈从文先生,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留下《箱子岩》、《辰溪的煤》等经典篇章。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是历史的变迁,是文化的西移,是辰溪的荣誉,也是社会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属社会史书。我们读社会这本书,就知道了历史。人生如梦,我梦中的湖大的体育场,在体育场举办的辰溪县第三届运动会,梦中有昔日的龙头脑商贸街,还有湖大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梦,因我对湖大在辰溪的印象太深刻了,湖大在辰溪的往事,时常闪现,才有太多的梦。我不仅有梦,而且有“梦想”,少年时代我就想成为湖大的学生,因为各种客观情况,“梦想”就是梦想,没有梦想成真。湖南大学并云麓中学西迁辰溪后,使封闭落后的辰溪,一度繁荣,并萌发了生机。生命有高潮低谷,七十多的古稀年岁,也是人生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快乐的人,懂得欣赏生活的每一刻。我写《湖南大学在辰溪》,感到是乐事、趣事,也决非附庸风雅。写到这个时候,我似乎又听到了湖大老校长胡庶华作词,著名音乐家萧友梅作曲的《湖大校歌》,在辰溪上空回荡,“……,振我民族,扬我国光……”。江河奔涌,辰水飞歌。

  湖南大学经历战火的洗礼,在辰溪的近八年办学,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我知道湖大在辰溪的艰辛办学,是八年全面抗战的特殊历史,似乎是给辰溪戴上一顶花冠的时代。在这块枕山带水,山川钟秀的土地上,有湖大的往事,有湖大艰辛奋斗,有当年湖大师生的足迹,特别有些足迹,还是名人的足迹。笔者认为,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湖大师生足迹,还有屈原、王阳明、林则徐的足迹。如果有关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将会成为湖南大学的思想教育基地,高扬先进文化旗帜,绘出一幅历史画卷,让它永远闪烁着湖大的光环。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11-13 14:59:3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靖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下一篇: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小长征”述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