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八年全面抗战中的明德中学
2014-12-01 17:07:28  来源:转载  点击:  复制链接

  八年抗日战争,对饮誉中国南北的明德中学是一场严峻考验。以湖湘文化培育的明德人,经受了这场考验,并在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极其艰难的山沟沟里,仍然是人才辈出。

  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的支柱之一。以胡子靖校长为代表的明德人,在抗战烽烟之中,就高擎这面标志民族之魂的大旗。

  1937年冬,湖南省主席何健调重庆任内政部分,并调张治中来湖南当了省主席。张到湘之初,发表过一些主张抗战的号召,制订过发动组织民众投入抗战的两大方案,他接受青年学生的抗日要求, 1938年初征调受过军训的湖南大中学生,分调到以湘北为主的农村,进行抗日军训,有一定收效。他对长沙四方塘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表示支持。由江文汉、张素我(张治中女)、张以藩等发起组织的“青年外交协会”邀请萧敏颂(明德高四班学生,北大政治系毕业)、雅礼中学校长劳启祥(明德小学毕业)等20来人,向美、英、法、苏发出过两次呼吁支持抗日的英文信。

  1937年,震惊世界的“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一天晚上,胡元倓校长简陋的居室挤满明德教师和胡校长的亲属,他即席讲了一番洋溢爱国豪情,充满民族气节的话。他说.“民族操节是人的最高操节。由于中国人最讲民族气节,所以永不会被列强和外族镇伏,而延绵数千年。凡有功于民族,为民族捐躯的人,流芳百世,享于民族的太庙。凡有过于民族,给民族带来侮辱的人,遗臭万年,并且辱及祖宗与儿孙。对民族的功过炳标青史,不论如何改朝换代,永不泯灭。这是你们要反复告诫学生的,要他们看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所以至今童竖村妇,皆知奠岳飞,唾秦桧,而其中几个能说事在何年,当政何帝呢7故此,凡我子孙,明德同仁、弟子,有贪图私利,或胁于淫威有为虎作伥者,永逐明德门墙不许与之序齿,勿忘吾言!”

  在座的不少人,听胡校长此番训示,竟慨然泣下。

  张曙是著名的音乐家,中共党员(1933年入党)。早在1935年就来到明德教音乐,组织学生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赴各地巡回演出。也常到四方塘青年会教唱抗日歌曲 。1936年他在北正街紫东园住处成立“紫东艺社”,是当时湖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的一个外围组织。吸收中小学教员和店员参加歌咏活动,教唱抗日歌曲。还联合美术界人士朱人鹤、翟翊指导绘画,传授木刻技术。在明德,他又与中共党员章东岩合作成立了湖南学生抗日救国会。 1938年4月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政治处三厅的工作,大力从事抗日宣传。同年12月,桂林被敌机轰炸张曙不幸牺牲。

  “七·七”事变之后,七月底日寇侵占北平和天津之后,接着以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扩大进犯。沿平汉线南犯之日寇直逼武汉。

  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势之下,明德要坚持办学,培育抗日英才,就不得不迁址。1938年1月,胡元倓校长主持校务会议,决定迁校湘乡霞岭之曾善长公祠。会后,胡校长赴武汉转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3月明德在霞岭开学。

  明德迂驻霞岭曾善长公祠堂,东里许有萧氏宗祠。祠南有溪绕小岗,草木葱茂,岗南端有土地庙,溪流在此回转,是教员们黄昏散步聚会地。陈毖涛先生曾寓此。三五曳杖环坐水旁圆石上,谈论时局与教学。陈先生曾说:“在讲授《正气歌>时,我对学生说:人的民族大节,就是浩然塞苍冥之气。何昔日之‘革命先驱’(指汪精卫),‘民众领袖’竟认贼作父,奴颜婢膝,甘为傀儡以害民族者,权利欲蒙其心,倾轧乱其意,故而堕落成千古罪人也。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是首先必明之理。贫贱富贵、威武不可稍撼之也。”

  此时长沙社会混乱,人心惶惶。湖南省政府首先迁往邵阳(原宝庆)设立行署。省会各机关、学校、工商企业以及市政府的单位,亦同时疏散,眷属仓惶就道。

  5月,明德学生佘景行、唐济盘、杨昆元、高保生、仲邗飞等13人,经八路军驻长办事处(负责人徐特立、王凌波)介绍,辗转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

  这时,副校长谢真、周安汉辞职,何经渭任秘书长,主持校务。

  1938年11月11日,岳阳失守,日寇有直犯长沙之势。蒋介石为了推行“焦土抗战”(效俄国库图佐夫侣12年烧掉莫斯科以抵抗拿破伦)的策略,命令湖南省长张治中“(对长沙)不要迟疑,烧掉就是。“11月12日上午九时从韶关电令张治中‘务将全城焚烧毁掉。’”

  13日凌晨.“文夕”(11月12日晚)12点,由于种种误会和误传,南门忽然火起。一处火起,全城火起,一直烧了三天三晚。这便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长沙“文夕大火”。

  这次大火,据不完全统计,长沙河东1100条街巷,严重受灾者达90%:全市房屋总数约38000余栋,93%以上被烧,湘春路在被烧之列。明德惟有乐诚堂及一、三宿舍幸存。胡校长苦心经营34年的黉宫大部毁于一旦。当时,从东北、华北战场下来的伤员有几千人,一时大多无法转移,还有老弱病残的百姓,共被烧死约2000人。全市粮米业 100多家,只剩下草潮门和城外的12家半;200多万担存米被烧190万担;古董、古书、各种货物,成为灰烬。

  胡迈代表胡校长亦返湘,至湘乡霞岭主持校务会议,决定坚持办学。

  日寇进攻长沙,从1937年11月24日第一次轰炸起,对长沙进行日夜空袭90次,每次或几架或几十架飞机,最多的一次是108架,炸毁民房无算。明德周围的北门头卡子(今通泰街与北正街交叉点),湘春街(今校门前湘春路),成功街、民主西街、学宫街、木码头均被炸。1944年明德乐诚堂被炸,只剩框架。

  而明德首迁湘乡霞岭曾氏祠却依然弦诵不辍。

  主持校务的何经谓,他为了搞好工作,迁家湘潭,委托在湘潭的表弟妹照顾,自己只身留长,以校为家。

  上任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迁校。霞岭地处湘潭、湘乡、衡山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这里距长沙300余里,又远离铁路、公路,出入都要翻山越岭,交通极不方便,这就给搬迁带来了极大困难。明德的图书仪器相当丰富,这些东函又易损坏,更给搬家增加了难度。除此之外,随校搬迁的还有数十户教工家属。队伍如此浩大,旅途如此艰辛,可见,其组织指挥之艰难。

  迁去后,学校的办公室及高中部设在曾祠内,初中部则设在对面一栋很大的民房里。中间隔着一大块平地做操场,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旁边流过。

  课桌是从长沙运去的,没有床,学生睡在楼板上,但每人的被子都叠得整整齐齐,晚上10点睡觉铃一响,就洗漱睡觉,没有人讲话。清晨五点半军号一响,就起床,集合早操,然后读语文或英语。每天,七点半早餐,八点上课,午饭后休息,下午二时上课,尔后课外活动,晚上再自习两小时,这就是一天的学习生活。物质条件虽差,但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勤奋学习,每次全省高中毕业会考或全省中学生运动大会,明德总是名列前茅。

  何经渭在主持校务期间,继承和发扬了明德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他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当时所聘请的教师,均是湖南有名望的。如:陈毖涛、方则之、王前、曹赞华、管竹君、胡少煃、陈剑秋、杨笔钧、李方叔、袁鹤皋、李仲涵、吴相湘、刘林、曾宝孙、郑扬新、李澹村、辛树帜、曾约农、方授楚、刘世辅、赵婷、阎家笃、陈海帆等。和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工作上尊重,生活上关心。这些老师都举家迁到霞岭。

  曹赞华老师讲授几何、代数,教风严谨,一丝不苟。一条线、一个圆、不用教具,自成方圆。上课时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讲课过程中,适时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稍加指点,解开疑难。曹赞华老师是明德教师中的台柱之一。他讲授代数,丝丝入扣,化难为易。全班同学,无不敬佩。

  杨伯峻老师身体瘦弱,高度近视。他学识精深,讲课时,自我入神,跌宕起伏,神辟独到。年青的廖山涛老师,是在西南联大辍学回乡短期执教明德的,教授几何学。他不善言辞,但精于研究,常给学生一些课外题习作。解放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庆祝他获亚非科学院院士称号。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我国数学界的巨擘。

  教学化学的袁鹤皋老师也是明德教师中的台柱,在中教界誉满三湘。他在当时的条件下为化学开了实验课。实验场所在这所祠堂大院南部的二楼,是敞开式的,那里搭着一座简易实验长条桌,药品和仪器放在两旁屋中。楼下是教师的办公室,有的兼卧室。他的课,讲授理论与实验结合,学生自己在那间敞开的实验室动手做实验,井井有条。经过这样的训练,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化学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袁鹤皋老师既要求严格又亲切随和,教课及时巩固。他每次讲课前5分钟,从大袖口内掏出一捆小纸,进行小考。小考的题目,就是上次讲课的内容。以考促练,温故知新。

  担任童子军团团长兼初中部主任的郑扬新老师,每日清晨吹了起床号以后,就率领学生晨操。在寒风凛冽的阴沉冬晨,如一尊雕塑挺立在旗杆下面。列队升旗,800多学生,步伍整齐,全场肃穆,无一人迟到。每日一句名人格言,教育学生如何“法天地正气,学古今完人”。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课堂教学,循循善诱,讲述透辟,重启发。陈毖涛老师的语文课,讲课妙趣横生,生动活泼,使学生如饮醇醪,如沐春风。

  曾约农、曾宝荪、胡少煃、杨笔钧老师教授英语,上课时很少讲,或不讲汉语,要求极为严格,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有如履薄冰之感。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要求,所以明德毕业的学生,英语成绩是很好的。胡少煃是一位老教授,学识面广,教授得法,语音纯正,又重视文法。他所教的刘振凯同学,以后是国家体委外语方面的老将。

  这些老师的共同特点是学识非常渊博,业务水平很高,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对工作高度负责,教风严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每位老师上课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与方法,要求都是极其严格的。他们既是名师,更是严师。但下课以后,特别是在质疑问难室学生向老师请教时,每位老师都是和颜悦色,亲切慈祥,诲人不倦,不厌其烦,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明德即使在深山办学,其境况艰难竭蹶,但校风一直很过得硬,正气巍然。在霞岭期间,学生发生过一次风潮,高中部有一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59、5分要留级。其父亲是学校的一位董事,做大官的,要求物理老师加0.5分让该生及格,遭老师拒绝。该董事要学校解聘那位物理老师,全校师生遂举行罢课抗议,最后从衡阳把胡迈校长接来才平息风潮,没有解聘那位坚持原则的物理老师,该生仍是留级。当时山区常有土匪抢劫,有次土匪曾写信向学校恫吓索取钱财,学校采取果断措施,由军训教官带领高中部学生实弹射击三天以警告土匪,从此土匪再没来打扰了。此时高中部的同学一律穿军服,戴军帽,初中部的同学一律穿童子军服,戴船形帽,全校男生一律光头。当时明德的经费,除收学费外,还靠省教育厅补助一部分。时省教育厅西迁沅陵,经费总不能按时拨下。何经渭秘书长经常在风声鹤唳中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去“乞讨”经费。因土匪横行,以防万一,便把支票用胶布贴在大腿上。回校后向学生讲述经费来之不易,勉励学生发愤求学,报效祖国。

  物质奇缺,伙食太差,营养不良,豆浆和鸡蛋成了奢侈品,牛奶更不要提,鸡蛋都是生吃,有的学生在壳上用针戳上两小洞,早吸一半,晚上吸一半把它当成补品弥足珍贵。因为学生每餐都吃不太饱,空肚子实在不好受,在经济条件许可下就以此法来补充营养。战时纸张奇缺,书本都是粗厚的黄色纸张,字迹模糊,只有国文课本的纸张较好,是白色道令纸,英文字典更是奇缺。那时就开始学国际音标,而采用国际音标就只有四用字典。其余的字典都注的是韦氏音标,有四用字典的人寥寥可数。

  为了调济生活,节假日,何经渭老师经常请老师们到他家中欢聚,组织他们到曾国藩的旧居——富厚堂游玩……老师们有什么困难,总是想方设法解决。

  学校领导也很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除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外,文艺活动也非常活跃。当时学校有两个大的文艺社团:一个叫“乐诚社”,由何经渭老师任导师:一个叫“蒹葭社”,聘陈毖涛老师为导师。这些社团经常举行讲座,出版刊物,组织文艺晚会……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幽静的山谷中,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同学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这个词堂大院落的二楼,东西两面是单面开放式走廊,沿廊边钉了一些长长木板简易长桌,同学们课余可以在那里读书。读的书籍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牛虻》、《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书,更多的时间是做数学和英语练习。北屋走廊甚是宽长,听讲演,听训话时,同学们集中在头顶青天、四面见方的院落中,在北面走廊上临时置桌凳供演讲人用。有一次一位姓胡的长者来讲过电磁波探矿(物探)。有时候同学们也借北面走廊搭台演出,刘沈同学和李传信(80年代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几人演出过翻译的日本话剧《袒申》。

  教务处前石坪上的旧戏台,既是音乐课教室,也是集体活动的场所。如:联欢会,象棋比赛、雄辩会,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生物老师刘××(河南口音)热心为学生导演过《最后一颗手榴弹》的短剧。

  明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体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增强学生体质。在最困难的时候,仍坚持不放松。霞岭曾善长公祠处于深山之中,一条小溪流宽不过10米,深不足1米,以木架桥,上铺竹竿树枝,一边是高中部,另一边是初中部。学校利用这条小溪,用木板作活动闸门,拦截溪水,上午关闸,储积溪流,下午3点以后,溪水满盈。体育课和课余时间,同学们都在溪中游泳。晚上放闸,浊水流尽,重蓄清水。学校还经常组织营火会、野炊、军事训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远足旅行……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玩得也非常痛快,有时还不惜跑几十里路,到衡山白果与岳云中学和湘乡山枣广雅中学开展兄弟学校的篮、排球友谊赛。比赛胜多负少,“泰安球王”的雄风,并没有因离乱而消失。

  当时,在湘乡霞岭的深山穷谷中,不时响起鞭炮之声,这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以同等学历光荣录取西南联大或其他有名的高等学府了。在旧社会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一个县出几个大学生就很了不起,要考上名牌大学更是难上加难。明德中学高二肄业、高三毕业的学生多数能考上大学,而且不少的升入名牌学府。

  1940年11月24日,胡元倓校长在重庆逝世,享年69岁。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王世杰主持追悼会。本校校友傅任敢、赵家寰、何季淳、李传道(代表重庆中央大学的明德校友)等参加了追悼会。

  在湘乡霞岭曾善长公祠的明德师生闻讯后无不悲痛万分。讣告到达时,全校教职员聚集在该祠享堂左侧的房间内(时为教务处,朝南的门为八角形),由俞慎初先生宣读讣闻。随后在享堂阶前布置灵堂和追悼会主席台。

  师生在追悼大会上摆满了花圈和挽联,摆在正中的花圈是几位同学用松树枝编的,周围贴着白花,中间写着四个大字:“木坏山颓。”

  追悼会那天严静肃穆,中学部同学列队灵堂前大院内,附小学生列西廊下,教师家属列东廊,奏陈毖涛先生作词、吴懿恭先生谱曲之挽歌,不少人痛哭失声。

  全体师生员工,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胡元倓校长的遗志,发扬光大明德精神,把学校继续办下去。校董事会根据胡老校长的遗嘱,推举胡迈继任校长。

  1947年胡元倓校长归葬长沙,明德已迁回学校原址,时在春末(一说是1946年归葬省垣)。事先曾设计归葬三种方案,根据当时经费状况,取第二方案。

  胡校长灵柩运火车北站。星期日晨,学生列队至北站接灵。初中学生着童子军服,全校佩戴白花。除去灵柩草绳之后,由殡仪杠房结扎起灵。“10时许,以明德学生为先导执绋,经中山路上轮渡。沿程各兄弟学校师生列队路祭后,随队伍送至渡口方回。所经沿线机关单位,商贾店铺祭棚祭桌栉比于途。万人空巷。明德学生随灵柩同舟渡江。…西岸各校学生已列队迎灵致祭。”后“改用卡车送到白鹤泉处,再由人力抬越响鼓岭后教育公墓茔地。”

   “当时有兄弟学校学生在路边迎灵时,步出列队探望,被老师严辞训斥:‘这是校长的校长。老师的老师的灵柩!’‘你们校长那么大年纪,还毕恭毕敬站在那里的!’”

  当时杠房一般情况下要脚力钱,丧主另要打发工人茶水红包。但这次工人领班对李甸云先生说:“我们从没见过这样满城人和这么多学生伢子,来为这样有德的教书先生送殡,今天轮到我们来抬老先生,也算我们的缘分和光耀”,“大家都说今天的红包算我们孝敬老先生的纸钱!。殡仪老板也深受感动,承诺茶水钱在承包费中支付。

  这一可歌可泣的事情,恐怕乃空前绝后之盛事,足见胡元倓校长的事业之伟大,他德行之高尚。影响之宏大,名望之崇高。

  1941年,招收六年一贯制实验班一个班,即初61班。

  9月1日,胡迈到校就职。胡迈校长忙于财政厅工作,俞劲辞职,何经渭代校长,陈毖涛任教务主任。

  1942年4月,校董会改选,张继、陈介、陈果夫、胡迈、龙绂瑞、俞劲等为董事,张继为董事长。蒋廷黻、刘永济、胡庶华等为名誉董事。

  1943年,因霞岭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公私交困,决定迁距霞岭40华里的衡山晓南港周家大屋。事务主任郑扬新主持搬迁。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有一条河可以通航。在此大概只停留了一个学期。

  1944年4月1臼,补行40周年校庆,一批校友回校参加。

  日寇南犯,长沙、湘潭、衡阳失守。传言日寇离校只有十几里,学校仓猝解散。教务主任胡少煃与谢真、陈毖涛、徐祖本商议,决定迁校安化蓝田光明山。学校校舍是国立师范迁走后遗留下来的,教室和寝室都很不错。并借其校具,于11月份复课。被敌人冲散后落在沦陷区的明德学生,闻讯又冒着生命危险,纷纷奔赴蓝田。

  在蓝田,举行了校运会。并参加蓝田各学校一一本校及长郡、妙高峰、周南、明宪、大麓等校联合运动会,获排球冠军等优胜成绩。

  国民政府法币贬值,物价昂贵,学校改发大米作教职员工的工资。

  1945年,湘乡、新化相继失守,蓝田震动。4月11日夜9时半,谢真、周安汉、胡少煃等率学生500余人,分队出发,翌日抵樟梅乡,租刘宅开课。校舍是一个大地主的房子,楼下上课,楼上睡觉,条件很差,但学习风气仍很好。樟梅乡四面环山,交通困难,在安顿流亡生活后,就立即继续上课。初期,没有课堂,屋檐下面墙上挂块木板就讲课;没有课桌椅,坐在地下听课,俯在膝上记笔记;没有食堂,同学们分点米,扯些野菜解决吃饭问题;没有浴室,就在池塘中洗脸洗澡。在这人烟稀少的深山穷谷之中,一时间书声琅琅、歌声嘹亮,欢声笑语,生气盎然。就是在这样困难的学习环境和艰苦条件下,还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学校还组织文艺活动,让大家乐观安定,一名高中同学,扮演了京剧《秦琼卖马》。

  在山沟里,师生同劳动,开辟了大操场。小操场,400米的跑道,三四副篮球架,足球场,沙坑、游泳池……应有尽有,学校规定每人至少要选择一项活动经常坚持。午后课余,教室不许有人,都出来参加活动。操场上晚霞晖映着活泼健儿,生动、热烈、愉快,实在令人向往。其他,如野外露营,越野赛跑,野外侦察,还有旅行、射击比赛、讲演比赛(中、英文)、写字比赛、作文比赛、绘画比赛……内容广泛,丰富多彩,对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开发智力,励志奋进,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有了所谓集体食堂。初中部的在一个简易棚里,摆放几十张方桌,虽然很挤,却很卫生,学校规定自带碗筷,自用、自洗、自管,实行“公筷制”。8月,日寇投降,再回蓝田上课。即着手筹备复校长沙旧址。派员修复乐诚堂,存放在晓南港之图书仪器运回长沙。于1946年3月,迁回长沙开学。

  抗战八年,明德辗转迁霞岭、晓南港、樟梅乡、两驻蓝田,为时八年有馀。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明德却有初中18个班级毕业,毕业生534名;高中17个班毕业,毕业生573名。其中不少尔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据不完全的统计资料,有三名学生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萧纪美,明德1940年高17班学生,留学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研究冶金技术。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为中科院院士。唐稚松,明德肄业。博士生导师,1991年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为中科院院士。丁夏畦,明德 1945年高29班学生。1991年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为中科院院士。

  60余年前的师生,今天不少仍健在,当他们回想或讲述那艰苦而又甘甜的八个春秋,骄傲自豪之情无不从心底喷发而出。他们可以告慰胡子靖校长的英灵,同仁和弟子没有违背他关于坚贞于民族气节的训示。

  参考资料:

  ①朱铁蓉《抗战时期的长沙基督教青年会》(《长沙抗战一(长沙市政协)文史资料专辑》)

  ②柳铁城《张曙在长沙创办紫东艺社》《文史拾遗》总32期)

  ③管楚定《明德轶事追记》

  ④王志昆《师恩似海、母校情深》

  ⑤李传信《怀念师长》

  ⑥何文正《回忆父亲何公望先生》(③、④、⑤、⑥均载《明德春秋》

  ⑦许权《长沙大火纪实》(《长沙文史资料》1988年6辑)

  ⑧《古今长沙大写真》(长沙市文联<纪念文夕大火60周年))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12-01 17:09: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南湘雅”:历史中的人与事

下一篇:蒋介石为益阳林翼中学题校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