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这方充满血性的土地,在抵御外侮的特殊时期,优秀的平江儿女,就像连云山中漫山遍野的竹根,不避顽石,不畏严寒,愈斗愈勇。当抗日烽火狂乱吞噬平江灵山秀水的时候,勇武的平江师生抗日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抗日,置生死于度外,将“爱国”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抗日不忘读书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文夕大火”之后,当时省教育厅曾令平江各中学往西迁移,但主管教育的人士认为平江地处山区,四周有大山阻隔,敌军深入腹地困难,师生聚散方便,可依地形特点坚持办学。1939年湖南岳郡联立中学从岳阳迁来钟洞杨源洞,1940年湖南岳郡联立师范学校也从岳阳迁来杨源洞。1941年平江县立初级中学在天岳书院恢复办学。这样,连同原有的启明女校,平江共有四所中等学校,虽三面受敌,仍弦歌不辍。
平江一中在战火中恢复。因为战乱,平江县立乡村师范(平江一中前身)1933年业已停办,至1941年春,虽然平江遭遇了日本侵略军的六次轰炸,两次占领,但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孩子不能失学,教育不能废止,只有兴办教育,才能唤起民众,挽救民族,在生与死的搏击较量中,倔强霸蛮的平江人,冒着生命危险,奔走相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重新开办平江县立中学,最初租借附城金窝大屋为临时校舍,同时修复天岳书院,充实设备,增筹校产。1942年7月,经教育部门核准备案,11月学校搬回天岳书院。朗朗书声,又出现在炮火轰鸣的不屈山城。
1944年5月,日军第四次占据平江,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被迫搬迁到120华里外的木金乡拜礼屋、公冶庙和马大丘,虽然一校分为三处教学,非常艰难,但学校不但没停办,反而扩大了规模。1945年2月招收高中新生49人,这是平江创办的第一个高中班,在木金乡拜礼屋教学,与马大丘的初中部相隔约5里。为了给学生注册备案,校长黄佛脚蹬草鞋,冒着生命危险,经过敌战区,步行一个多月,远赴当时的省教育厅所在地桂东县,亲自为新设的高中一班注册。直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县立中学才搬回天岳书院,战火不但没有烧停平江教育,反面激发了平江人民兴办教育的热情,县立中学从此长盛不衰,人才辈出。
平江二中在战火中诞生。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轰炸岳阳,岳郡联中办学困难,被迫搬迁到岳阳筻口。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京广沿线非常危急,在筻口也无法办学,岳郡联中只好宣布解散,学生返回各自家乡。平江籍校长李航寰怀揣一方校印,在枪林弹雨中辗转月余,返回平江找寻办学地点。1939年5月在钟洞乡杨源洞招集师生,正式恢复岳郡联中。9月,日机两次轰炸平江县城,飞机从校区上空飞过,一路机枪扫射。飞机一来,校长带着学生到后山躲避,飞机一走,学生就返回上课。从1939年至1942年,由于战局反复,联中在不停地疏散、复课、再疏散、再复课,与日寇顽强地抗争。
至1943年,战局稍微平静,联中开始招收高中生,初中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校师生达千人。此时,长沙及其以北地区中学全部撤至湘中、湘西南一带,岳郡联中成为屹立在湘北前线唯一一所完全中学,填补了当时湘北战区中等教育的空白。
1944年8月,日军再次侵占平江,岳郡联中远迁至龙门土龙源九眼塘办学。1945年7月又搬回杨源洞,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不断设立分部,本部设在“三义堂”,一分部设在“将军垅”,二分部设在“四美堂”。有了高中和初中,合并了岳郡联师,再在岳阳设立了分校,规模空前。
抗战八年,岳郡联中在平江坚持办学,其中在钟洞整整六年,屹立不倒,弦歌不辍,且规模不断扩大,效绩斐然。化学老师向仲皇曾留学日本,英语老师余瑞之(女)清华大学毕业,李直南老师在香港教会任过翻译(后为省人民代表),数学老师苏毓湘曾参与过世界难题研讨(后到岳阳市一中),物理老师邹声扬后任湖师大化学系教授,语文老师方朗初为当时名师,教史地的是武汉大学的李航寰、刘剑鸣,还有许多长沙、岳阳、华容的名师等。老师治学严谨,视责任为泰山。学生刻苦勤奋,睡每人二尺宽的统铺,吃大锅饭,喝盐菜汤,点桐油灯,几个人共一份教材,有的教材要与湘西泸溪、洞口及云南、西南联大等方面联系,很久才能搞到样本。有的学习资料,如英语生字本等由教师自编,在学校旁边的石印局印,字写得好的学生常到石印局去写底稿。就这样,师生在战火中教书、学习、逃难,前后六年,共计数千人,没有一个被敌人危害或遭蹂躏。
1947年岳郡联中迁返原址,考虑平江学生入学困难,李航寰、刘剑鸣、曾茂等筹创湘北中学,并得到钟期伟、李蕃熙的支持,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在1947年初将联中招收的初60班(系平江学生)改为湘北中学第一班,招收初二、三班,教师多是平江籍的联中教师,这就是平江二中的前身。
启明女师在战火中弦歌不辍。日军占领平江县城后,启明女校被迫搬迁到钟洞烟舟大石板屋场,12班至16班,共五个教学班,除缝纫班外,其余都是师范班,全部为女生。日军“打炸弹”的时候,学生就放回家,有时躲到大山中,有时分散在亲戚家中或是农户家中,日军一走,老师又召集学生重新开课,当时除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外,还开设有教心学、生物、地理和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教师工作相当认真,晚上还为村民兴办夜校,教村民识字,学唱爱国歌曲。启明女校在大石板屋场坚持办学,长达六年之久。
1939年3月,日军侵占岳阳,岳郡联中从岳阳迁到烟舟相邻的杨源洞。1944年夏天,平江县城第四次沦陷,县政府也一度迁至钟洞的芭蕉村。钟洞变成了军事集中关注的区域,日军派出部队进剿,在烟舟界上的洞头岭架起小钢炮,经常朝烟舟垅里狂轰乱炸,启明女校的师生整天提心吊胆,为安全起见,喻苍霖校长再次带领学生,转移到连云山下的谢江梅塘大屋。不到一年,日本投降,学校才迁回县城鹤岭。启明女校在八年全面抗战中,竟然书声琅琅,创造出“三面敌围,弦歌不辍”的奇迹。
抗战期间,平江县立中学恢复并坚持办学,成了如今的平江一中;岳郡联中在平江坚持教学并留下一支,成为了平江二中;启明女师辗转数载,坚持办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在坚强的平江大地上,在舍却性命也要办好教育的平江人面前,摧生了一朵朵教育的奇葩!
其它学校虽受影响但仍坚持办学。抗战初期至1942年,全县公立学校有高小六所,分设在天岳书院、长寿街、安定杜子庙、伍市东山寺、南江桥、虹桥等地,因战争各学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42年,遵照国民政府规定,以乡设立中心国民学校,保设立国民学校,部分地区还兴办了短期小学和民众夜校。全县22个乡镇,265个保,设有中心国民学校21所,保国民学校35所,国民学校共214个班级。1944年4月,日军第四次侵犯平江,时局动荡,学校有的搬迁,有的停办,学生人数猛减,至日军投降时,学校又逐渐恢复。截至1946年,中心国民学校22所,保国民学校238所,私立小学104所,全县共有中小学校364所,学生30241人,教职工912名,学生人数有所增加,教育秩序逐渐恢复。
县立一高:1938年飞机轰炸县城时,一高小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躲到启明后面的板粟园,目睹敌机从东街飞过来,炸弹落处,浓烟滚滚,东街的李公馆、十字街的酱园随即起火,飞机转身向西,沿街房子被火烧毁,东街菜园炸成一个个水塘,圣庙墙上,沾满血肉。校长凌哲为安全起见,被迫解散师生。大约两个月后,相互召拢,照常开课。为避免日军空袭造成师生伤亡,1939年学校迁至浊水黄家大屋,继续教学。
县立二高:1938年下期,县立第二高小(长寿街)惨遭敌机轰炸,学校回音四响的殿式礼堂,宽敞明亮的教室,全部变成废墟。二百多名学生在吴周桢校长的带领下,迁到塘口周氏祠堂继续教学,1939年上期才重返原址办学。
1940年至1942年,因前方战事不断,国际红十字会医院就在二高校园内因陋就简办起了战地医院。据当时目击者称,每天都有很多伤病号送到医院,因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这些伤员既有杨森部队的,也有游击队的战士。有的因手或脚打伤化脓,需要进行截肢,就听见用钢锯锯人体器官的声音,好似用锯锯硬树一样,发出非常可怕的声音,这些锯下来的手或脚,就埋在二高前面的老河沟河边。学生常有扒在窗户中观看的,经常听到一些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还看到护士一边忙碌,一边哼唱抗日歌曲,以此来鼓舞战士的斗志,减轻伤员的痛苦。
县立三高:原设在安定杜子庙的第三高小,曾拆迁到安定桥,不久停办。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县城,许多学生回到乡下,为便利学生求读,三高小在安定桥复学,同时又是前线伤员的临时医院。校长潘余文与正在安定桥办民训宣传抗日的张长岳商量,将学校迁回杜子庙,历经千辛万苦,筹措资金,收集添置课桌椅,修复门窗、楼板,召回学生300多人,旋即复学开课。当年秋天,日寇犯平,学校被迫中断。1940年春,汤达德接任校长,战局紧张时,学校停课,师生回家;稍微平静时,立即复课。办学虽时断时续,但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后。
县立四高:1941年湘北第三次沦陷,平江四高校址东山寺,被日军纵火焚烧,校长易粟卿当时躲在附近山林里,心急如焚,几次想奋身扑救,被村民阻止,及至敌人稍远,他就邀集群众,立即组织扑救,由于行动快,仅烧去校长室、办公室和礼堂的一部分。后来他重新筹建,不久恢复原状,旋即在原址继续教学。
县立五高:五高坚持办学的故事更为感人,1940年国民革命军第92军110师师长策马九岭,到前线视察防务,途经露江山时,当时的平江县第五高等小学仍坚持在上课,师长听到书声琅琅,便勒马停缰,进校视察,但见学校秩序井然,教师们都在认真讲课,学生们都在埋头读书,师长进校听校长黄式度介绍办学的情况后,感慨万千,当面赞扬他们战时坚持教学的可贵精神,并邀请全体教师三天后到余家坪印子屋场师部驻地观光受赏。三天后,校长与老师们如期赴约,师长跟抗日战士夹道欢迎,并盛情宴请全体教师,师长还向中央政府汇报平江战时教育的情况,得到蒋介石政府的电文表彰,并奖励法币4000元,学校将此项奖金购买一处茶行,扩大了校舍。
县立六高:曾一度停办的六高,1937年春在唐慕颜、魏亚钧等的倡议下,在虹桥李氏祠堂重新开办,设高小、初小复式班各一个,学生共85名。其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宣传抗日,师生打着三角旗,在虹桥镇上游行,抵制日货,一边呼喊口号,一边到店铺中去清查,清查出来的日货,堆集在一起当众焚烧。
私立学校:私立小学崇实、培元、务本、广育等大都受到影响,或停办,或复学,几年间反反复复,影响最大的是懋通商业学校,1938年冬,日本飞机狂炸平江,懋通商校校舍被炸,18班学生朱意诚受重伤,钟其中被炸死,受轻伤的有徐豪才等同学,自此以后,学校停办,部分同学在校长的奔走劝告下,转入县立一小继续就读。
1937年10月,平江南江私立广育女子简易职业学校迁到南江高滩荫子屋,1938年又迁到陈氏家庙,1945年,迁回广福寺旧址,虽然有所间断,但基本上还是办到抗战后。
龙门吴栋臣、吴励建、吴维岳三兄弟“不惜家资,办好学校”而创建的私立务本女校,几经兴废,1938年校董会决定由维岳长子吴迈适出任校长,迈适将祖遗私田40亩捐赠给学校,并征得兄弟及子侄同意,将祖父墓田50亩一并献为学校不动产,一直坚持办学。
1938年10月19日,六架日机第二次轮番轰炸平江县城,在三犊源办学的基督教会学校培元高等小学的师生们听到防空警报之后,躲进山坡上挖成的“之”字型防空壕里,基督教英籍牧师李协邦将整个小山头铺满了米字型的英国国旗,并向同学们说:“你们不要怕,有大英帝国的国旗,日本人不敢在这里投弹”,话音刚落,几声巨响,学校礼堂炸成了池塘大的坑,普爱医院被炸,师生被炸弹掀起的泥土掩埋,李牧师当场被炸死,遍地血肉横飞,学校只好停课。1939年春,培元学校搬到芦洞张家大屋复课,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43年,历任湖南博物馆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平江爽口人周勺泉,在北平沦陷后,乔装潜回家乡,创办平江农业中学,校址设爽口托莲,招收高小毕业或具有相当程度的学生,设农技、林技两班,学生60人,学生成绩优异者可提前毕业,教师多尽义务,不计待遇。周勺泉自撰自书门联为“学农学圃,树木树人”。并自号“六万先生”,即:读万卷书,识万物名,行万里路,为万人师,植万株树,背万年时。1945年8月,平江农业中学被迫迁到金坪乡土垄铺,10月,周病逝,学校停办。
此外还有1942年在钟洞排形徐家祠堂兴办的平江私立惠通初级中学,有学生90余名,教师10名,部分课程由岳郡联中教师兼任,经费由徐家祠堂公产支付,因战争影响,学校两年后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联中就读。
补习学校:抗战时期,有一大批长沙、岳阳等地来平江避难的知识分子,如李洞庭(岳阳人,大学教授)、童文豹(省立一中校长)、喻古弼(数学教师、曾编写中学教材多种)、李航寰(中学校长)、黄佛(中学校长)、张幕农(书法家)李师(画家)张恺君(旧制师范校长、商会理事长)喻苍霖等等,深刻认识到要强国救民,必须兴办教育,特别是要学好数理化,掌握务实的本领,才能挑起救国的重任。许多有识之士还变卖家产,慷慨解囊,义务办起了很多补习班。如廖幻君、童文豹等在南乡举办的昌江补习班,二高校长方承杰等在长寿街举办的补习学校,安定的三余补习班,梅仙石塘的求益补习所等等。这些补习班将战乱中失学的人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利用人口较集中的屋场,延聘教师,除传统的国文教学外,还增设数、理、化、生等课程,改变从前只传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式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唱“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小放牛”等抗战歌曲,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总之,抗日烽火燃烧下的平江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教育受到毁灭性打击,许多学校被烧毁,师生被迫辗转流亡。但血性的平江人没有被击垮,他们在奋起反抗的同时,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学校财产,择地组织教学,炮火声中,弦歌不辍。
读书不忘抗日
抗战时期,英勇的平江师生,一边读书,一边投身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课堂教学--抗日宣传的主阵地。“九一八”事变后,全县各中小学校成了抗日救亡宣传的主阵地,一批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回到平江躲避战乱,常在学校担任教员,他们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常常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抗日,课堂教学成为了他们宣传的主阵地。例如平江懋通乙种商业学校黄宪藩校长亲自教授国文,他常常摘录政府对日本侵华各项通电文告插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九一八事变后,他曾作七绝一首:“有酒难浇爱国泪,无才空抱忧时心,谁怜楚水三更月,寒照灵均泽畔吟。”其爱国忧时之心,跃然纸上。
又如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凌哲,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患有严重的肺病,经常吐血,但为了民族的利益,他毅然担任高年级的音乐课,专教抗日歌曲,激励师生的爱国热情,他还亲自带领部分师生,组织抗日救亡剧团,积极宣传抗日。
岳郡联中——山沟里的流动抗日宣传队。日军第一次侵占平江县城时,有一股日军向钟洞方向进犯,岳郡联中李航寰校长带了两百多名师生向恩溪方向转移,临时住在恩溪吴家祠堂,校长一个人走在最后。在过钟洞大木桥时,日军架起重机枪,向恩溪路口扫射,子弹从他身边飞过,好在天快黑了,敌人看不清,也未追赶,才算脱险。二百多名师生在恩溪住了三天就断粮了,校长日夜焦急,恰好当时有一支中国军队驻在恩溪,军长夏楚中很同情学生,就留下师生做“抗日宣传队”,并供应师生粮食。校长就带着师生每天提着石灰桶写标语,教民众唱抗日歌曲,在山沟里搞了二十多天的流动宣传,直至日军撤退,才又回校上课。
懋通商校--街头宣传抗战,书信慰劳战士。七七抗战爆发,平江懋通乙种商业学校全校师生义愤填膺,在黄宪藩、江纪南、黄毓南、周燕斌(时任训导主任)等老师的带领下,每逢寒暑假或星期日,以三至五人编成一组,手持国旗与“献金袋”上山下乡,开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宣传,呼吁全民节衣缩食,参加抗战。并发动学生每人都写一封信,慰劳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这是平江学子爱国热情的一个缩影,时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李扬敬先生亲自来信嘉奖,更提振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8年冬,日军进犯山东,在荷泽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师鏖战,平江藉参谋长黄启东惨烈阵亡,蒋中正亲题像赞曰:“生也雄,死亦烈,哀国殇,垂毋亟”。平江县各界举行扩大追悼大会,由县长黄正猷主持,平江懋通乙种商业学校全体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参加追悼大会,并由黄宪藩先生作词,汤掬星先生作曲制作懋通商校悼祭黄故参谋长之歌,其歌词为:“屈子汨江,忠义之乡,抗战最烈,黄参谋长,壮士誓死,热血满腔,愿吾后起,复仇兴邦。”
三高师生——湘鄂赣边区总政宣传队主力。1938年7月,三高教师徐业斌、潘余文、凌尚武、汤远德、陈玑、彭解春、周政令、潘湘贤等在湘鄂赣边区总部政治部搞宣传工作。队长潘余文,吴丹尼任宣传科长,学生参加的有邱柱才、张柏如等,政治部设在献冲,先在献冲学习四十多天后,再开往江西铜鼓等地,宣传队员身穿列宁装的军服,在修水县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黄河恋》《电线杆子》《三江好》等节目,揭露日本残暴的罪行。还参加伤员救治工作,在伤员转运站服务,发动群众搞担架,到士兵中去教歌,办墙报,墙报内容有漫画,有文章,全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
民先队——抗日宣传先锋队。1938年湘鄂赣边区特委指出,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公开的抗日宣传组织,简称民先队。当时很多教师参加了民先队,如东街法官庙的吴振中、凌敏勤等。民先队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书写墙报板报,举办壁报“大时代”。还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和暴行。如经常对学生讲:“日本人为了培植孩子侵华的野心,经常指着地图说:最好的果子在中国,打到中国去,你就有好果子吃。”侵略者的野心暴露无遗。
当时,平江青年还办了很多壁报,如“老百姓”“大时代”“防空知识”等等。又如岳郡联师学生办刊宣传抗日的诗歌:“拔剑平三岛,飞戈斩虏头,巍巍的长白山,浩浩的黑龙江。过去是我们的河山,现在依然是我们神圣的家园。”五高的学生还定期举办抗日专刊,到石浆洲上展出,有四张报纸大小,摘抄抗日战报、写抗日标语、讲抗日英雄故事,前来观看的群众很多。
旅岳同学--抗日救亡宣传队。1937年下期,岳郡联中学生和岳郡联师学生要求老师加快教学,提早放假,回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生的爱国心情和正义要求,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同意,学校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平江同学会迅速开会讨论工作方案,成立了“旅岳学生抗日救亡宣传队”。采取演讲、演剧、发动民众等形式,在板江、南江、梅仙、团山铺、县城等地开展活动,演出街头剧《打杀汉奸卖国贼》《奸商,该枪毙》《当兵去!》等,深受民众的赞扬。
童子军——人小志气大。当时学校大都成立了抗日童子军或儿童团,岳郡联中还成立了军事训练团,按大队、中队、小队编制进行军事训练,童子军(团)主要负责放哨与巡查,团员装备为木棍、口哨,团员由团长统一安排,抗日童子团的任务是“宣传大家打日本;侦察敌情抓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尊敬抗战官和兵;帮助抗属来做事;学习生产不消停。”
当时的团歌是:“听、听、听,大家来,一齐心,看我们童子团好精神,要帮助工农兵打敌人;哈、哈、哈,莫吵爸,莫吵妈,不要闹吃果饼说谎话,要我们努力创造新中华”
当时的看哨歌是:“看哨注意看敌方,有敌莫慌张,关于敌情事,报告不及快鸣枪,哨线行人要留心,问人三句连三声,连把口令对,人不答应把枪鸣,军事挑起来,人退出线外。关于敌情事,报告哨长好安排”。
集会演出——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抗战时期学校经常举办集会或是演出,向全体师生和民众宣传抗日。1938年,杨森部队召集群众举办戊寅七七纪念大会,平江二高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校长黄大文亲自撰写抗日对联,张贴在长寿临时飞机场的各处:“去年今日,倭贼始东来,忆弟兄固守金汤,血肉横飞,各尽良能忠国事;倒行逆施,暴军竟南下,愿鄂赣并张旗鼓,精诚团结,聚歼穷寇定中原。”并在长寿镇各门以门名冠首字作联:
经天纬地攘夷策,武略文韬经国材。(经武门)
澄澈一心谙战术,清平四路绝夷踪。(澄清门)
维系安危凭众心,新添机械壮军威。(维新门)
朝市乡村,同胞无异志;阳舒阴伏,白日见青天。(朝阳门)
1945年上半年,日本还没正式投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格局已经形成,岳郡联中在龙门镇非常偏僻的山沟里(土龙源)召开庆祝大会,庆祝欧洲战场盟军的胜利,每个班都有节目,庆祝会搭有舞台,还挂上幕布,上面是三角形的校徽。初中部表演了《小放牛》《卖报童》等节目,高中部表演了《侵略者的下场》《桃花恨》等节目,学生和当地群众很受鼓舞。九月份日本正式投降,学校在开学第三周举行抗战胜利“纪念周”活动,一分部、二分部的学生全部都到本部来,听当时湖南省教育厅派来的督学钟期伟(平江人,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任中山大学外语系主任)讲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的事,当时在操坪里搭个台子,他正式作报告,接着老师讲话,长寿街的语文老师方朗初,穿一身长袍子,满嘴胡子,讲得很起劲,情绪非常激动,因当时没有扩音器,只能凭嘴巴讲,生怕别人听不到,就跺脚、举拳头,老师在台上高呼:“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赶跑了!”学生在下面呼应!共同庆祝抗战胜利。
除集会、演出、写标语、教唱抗日歌曲等主要宣传形式外,县政府还举办了“平江县国民教育师资暑期训练班”,对教师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并要求教师对学生及家长进行爱国教育,平江教育会还编写了群众抗日教材。
捐献钱物——支援抗日前线。二高搬到塘口后,学校组织师生捐钱献物,支援前线。特别是动员学生捐献钢铁,用于前线制造飞机大炮和枪支等,许多学生回家后翻遍家中所有值钱的铜铁器械,慷慨捐赠,一时间在学校厨房侧面空房中的破铜烂铁堆积如山。远在木瓜大桥的黄景湘,身体不好,徒步30多里,在家中翻找了大半天,确实找不出合适的东西,最后找来一个秤砣,送到了学校,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许多学校发动学生及家长节衣缩食,捐献粮食,钱物,直接支援抗日前线。
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抗日战争时期,在“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下,平中学生廖明勋、张平轩、余定荪、饶兴全、余定仁、吴孚如、吴国珍等数十人,从学校退掉伙食费,直接到长沙报名参军,加入了当时的青年军205师615团三营机枪3连。还有许多学生在老师的动员下,通过不同途径,奔赴前线,英勇杀敌。如平江粟山人易懋官在西安入伍,加入青年军,转战南北,奋勇抗日。当时很多学校还自发成立了一些学生组织,如1939年岳郡联中潘立人为首成立的抗日铁血团,成员有余坚义、周大成、徐炳炎、李兆涤、李定如等六人,主要任务是监视汉奸,抵制日货,宣传抗日。
面对强敌,勇敢的平江师生,打不散,烧不绝,飞机来了,躲到山上,飞机走了,又开始读书,兴办教育始终是他们强国的梦想!
面对强敌,英勇的平江师生,一边读书,一边投身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他们走在田埂上,活动在大小屋场中,写标语,教唱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将“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唱得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2014年9月10日)
后记:怀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怀着对平江教育前辈无限敬仰的心情,我们走访了94岁高龄的易为果老人、98岁高龄的李昌必老人、88岁高龄的苏桂香老人、90岁高龄的黄景湘老人、85岁高龄的毛诚老人、92岁高龄的叶亚陶老人、83岁高龄的李烈中老人以及杨衍秋、欧阳礼等等一大批历经抗日烽火的老人,查阅了《平江县志》《平江县教育志》《平江文史资料》《我的奋斗》《维夏中学百年校庆纪念册》以及县教育局教师档案、县民政局烈士档案等史实资料,走访中得到了长寿学区、安定学区、虹桥学区、南江学区、龙门学区、汉昌学区、钟洞学区和一中、二中、四中等县直学校以及平江县红色文物展览馆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12-20 15:45: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抗战时期南岳干训班还健在的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