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旸 戴孟文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下期至1946年上期,国立师范(下文简称国师)迁溆办学两年,对溆浦县以及整个湘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师迁溆得到溆浦县人民的大力支持,溆浦人民也得到了国师很大的帮助,双方交往情深,鱼水相得,当时情景,至今仍给溆浦县人民以美好的回忆。
一、国师迁溆得到县人的支持
国立师范学院是一所全国性的、独立的师范学院,1938年7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敦请著名教育家廖世承主持筹备工作,后被任命为院长。院址原意设首都南京,但因抗日战争的影响,而暂设比较僻静的安化具蓝田镇,12月1日正式上课。
廖院长治学严谨,办事认真,为国储才心切,对学生要求严格。他所聘请的教师大多数是当时国内学术界、教育界的名流。几年后办学成绩卓著,遐迩闻名。开办之初,全院师生及社会人士均将院名简称为"国师",廖院长非常赞同,因为他经常要求学生要作"国民的导师,国家的良师"。"国师"这个称呼可以鞭策自己,激励前进。
1944年4、5月间,抗日战火已进逼湘中,蓝田告急,国师无法安心施教,于是计议西迁。学院当局考虑到湘西山区偏僻安全,溆浦与省府沅陵行署相距很近,容易得到照顾;溆浦又为通往重庆的要道,并有飞机场可与重庆直接联系;溆浦物产丰富,能供应师生生活。当即决定在暑假之初,先迁新化设立中转站,再迁溆浦招生开学,将来迁陪都重庆。为了做好搬迁工作,学院连续召开会议,全面部署。7月初在毕业生会餐时,廖院长召开毕业同学搬迁,席间他对我们溆浦籍三位毕业生(黄孝旸、张秉中、梁发源)特别嘱咐,要求为学院迁溆浦献策出力。我当即提出请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督学,溆浦籍的黄龙生(此人后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鼎力支助的建议。廖院长说,黄与他在南京东南大学有师生之谊,而且现任部督学,自当请他多帮助。我们三人毕业回县后,就教于溆浦县中、简师。7月下旬,省立九中(已迁至溆浦溪口)校长龚励初与溆浦县中校长陈其柯告诉我们:关于国师迁溆,教育部与省政府均有指示到县,在渝人士黄龙生亦已分别致函陈老将军(指陈遐龄),与李济民县长(沅陵人,此人较重视教育),嘱托他们慎重选择院址,妥善安排院舍;并说县里各界人士一致认为县城对河马田坪,地方宫庶,村庄整齐,祠宇众多,桔林茂密,环境幽静,与县城仅一水之隔,交通便利,为办学优良场所,已决定将自师安排于此,教学中心与男生宿舍设上、下钟家,教师住陈家垴,女生住马家祠,附中设在赵家村,均已指定专人照料等语。当时我将县人欢迎情意及安排情况告诉了廖院长。大约7月下旬,以院长室秘书胡荣魁,附中教师曹典礼等先头筹备人员来溆浦,他们先与李县长洽谈后,继到陈家垴拜望了陈老将军。陈着戎装接见,盛情款待,表示欢迎。并说:"国师迁溆,可帮助我县提高文化,县人高兴,我们应当协助。"随即着家人带胡、曹等人分途去指定村庄与当地负责人察看院址,会同安排院舍。
由于筹备人员在溆联系顺利,8月中旬返回蓝田向学院汇报,廖院长随即召集留在学院的最后一批师生约100余人开会,动员立即起程,井说这是学院最后离开蓝田,恐怕将来很难回来了,话毕眼睛也湿了,颇有凄凉感。
早在7月初已有一批师生到达新化,筹办中转站,到9月下旬,新化这一批与蓝田来的最后一批,都在9月底抵达溆浦。大约在10月份已招生开学上课。开学时在院的学生为407人,教职员约100人。
此次国师迁溆浦,能较快地选好院址,布置就绪,安定上课,主要有下列几因素:一、国师是国立的,有教育部与省政府的指示,县政当局有责作好建院工作。二、国师办得很好,名扬全国。县里各界人士有崇敬之感,有识之志认为国师迁溆好处多,所以一致出力奔走。三、陈遐龄虽为军人,但留学日本,读书较多,见识较广,愿为县人作些好事,为国师迁溆,出面牵头出力。四、当时溆浦教育界巨头龚励初与省教育厅,重庆教育部门关系密切。他也深知廖院长与陈立夫之间的关系,所以他自然地要为国师迁溆浦出力奔走。五、县长李济民是国民党军人,常尊陈遐龄为家长、师傅,自称弟子、门生,唯命是听,所以将国师迁溆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六、县城对河马田坪由上、下钟家,陈家垴,赵家等自然村组成,大都是巨富豪绅,他们人口少而屋字宽敞,加之公屋宗祠甚多,只要陈遐龄打个招呼,都会让出房子,借给家具,不计较租金,宾主也得以相安。这里看出国师顺利迁溆,是由于县教育界以龚励初为首,会同溆浦县中校长陈其柯(系遐龄侄子〕,县教育科长梁开源,县民教馆长戴孟文等人具体筹划,利用陈的关系,促使李县长出面工作完成的。由于工作基础较好,所以国师迁溆两年,与县人相处无间,宾主情深。尤其是陈遐龄对国师的支持更为突出。如他首先让出一栋新砌的两层楼房给廖院长、孟宪承、钱钟书等人居住,自己一家则住陈旧的老屋。国师院庆大会,他出席祝贺,并讲他幼受母教,成人后受师教及在川边工作的故事。时值南桔收摘,他曾赠每人4个。当时溆浦边境土匪为患,学院师生出入县境,陈均给予名片,请当地区、乡政府派人护送,以保安全。在陈的帮动下,马田坪国师居住地区,宾主互相尊重,以礼相待;从未出现过不愉快的事情。
二、国师对溆浦县的帮助
国师迁溆两年,暂招生一次,主要在湘西各县招收,得新生数十名,其中溆浦籍约十人,如钟克模、陈强弘、朱仲贞等,还有转学就读的如贺楚森等多人,使湘西就学人数陡增。当时溆浦有省立九中,溆浦县中及简师等三、四所中等学校,他们争相聘请国师毕业生担任教师,使这些学校很快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成为建设湘西与国家的一代人才。县城与马田坪的社会人士就近聘请国师肆业生担任家庭教师,课余为其子女辅导功课,有些国师同学为其房东子女义务补课,他门都尽责尽力,认真工作,家长无不感激。马田坪乡间就医非常困难,当乡人病情危难之际,国师医务所则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地为他们诊治,乡人感激不尽。但国师帮助溆浦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下列三件事:
1、协助县民众教育馆开展抗战形势宣传教育。当时县民教馆馆长戴孟文,毕业于省立一师,与国师陈奎生教授有过师生之谊,在陈老师的介绍下,敦请了国师著名教师,如储安平(常住县民教馆)、皮名举,周邦武、石任求等多人为县民教馆开设讲座,定期向县人讲解抗故形势及当前时事问题。虽场地简陋,但听众甚多,他们的讲演博得了社会人士的好评,更重要的是使县人及时受到良好的抗战形势教育。
2、协助县体育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县体育场属民教馆领导,位于城东寺坪,场地宽广,但设备简陋。除县中、简师学生就近来此活动外,社会人士参加的很少。由于国师迁溆,县体育活动场即请国师体育系给予指导,协同开展体育活动。在系主任金兆均与陈奎生教授的支持下,将县体育场作为体育系的教学与实习场地,县体育场短缺的运动器械与设备,均向体育系借用。体育系并帮助各单位组织运动队,给予理论上与技术上的指导,还共同筹办了全县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龙舟竞赛及重九登山比赛等,使具体育场的活动多样化、经常化。从此不但县城的人来此参加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各区、镇也来此参加活动,观看球赛,使全县充满了体育活动的气氛。
3、协助县教育科筹办国民教育师资进修讲习会。1945年9月,县民教馆新建的中山纪念堂落成,馆长戴孟文调任县教育科长、他向李济民县长建议,乘国师在溆浦的难得机会,县里请国师协助,举办国民教育师资进修讲匀会,时间在1946年元、二月之间,分两批进行,每期半月,讲习地点为中山纪念堂,会长由李济民县长兼任,副会长为陈其柯和戴孟文。第一期学员为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与教师计135人,第二期为乡、镇公所的文化股长与保国民学校的教师,共149人。讲习会的教师全部聘请国师教授担任,主要有孟宪承、李剑农,王越、皮名举、未有?、朱有光、王硕如、陈奎生、储安平、阮真等人。讲课内存主要是国民教育性质、作用及其重要性,国民教育师资的地位,进修及个人前途,以及抗战结束后国内和国际形势等问题,具体课目由各教授自定。讲习会开讲后,社会人士争先恐后前来听课,甚至附近的民溪、默阳、沅陵等县亦有人来此旁听,使中山堂挤得暴满,连门窗走廊亦无空隙。这次讲习使全县的小学教师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激发了热爱教育事业的情绪。诚如戴孟文在《讲习会会刊》上所写的,国师在溆"溆民受其感化之处,不胜枚举,而尤以此次国民教育师资讲习会的讲习,裨益于溆浦教育文化者至巨。"为感谢国师教授们的辛勤劳动,县政府送给他们课酬金582,000元(当时法币),但他们全部退回,作为支助溆浦国民教育的经费。这种崇高的思想,似海的情深,溆浦人民都铭记心头,永不忘怀。
三、抗战结束,国师迁往南岳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日下旬,廖院长为了确定永久院址及迁院复员等问题,决定赴重庆教育部商谈请示。他得到在溆浦桥江军用机场工作的陶懋炳同学等人的帮助,乘美军飞机到芷江,再飞重庆。廖院长到重庆后,值教育部氏陈立夫去职,改由朱家骅继任。朱对国师表示冷淡,对廖院长明确交代,国师只能留在湖南境内,并说经与湖南省政府联系,长沙因受战火创伤,国师原无基础,亦不宜迁往,所以确定以南岳为好,还对国师的经费有所减少。廖院长于九月下旬冷冰冰地回到溆浦,当他与教授们见面汇报在部里商谈经过,不觉落下泪来,于是学院只好作迁南岳的准备。这里也说明了当时国师变成了国民党政府内派系斗角中的牺牲品。
1946年上学期,国师提前于5月放假,6月份开始东迁南岳。当时国师整装就道时,为感谢溆浦县人民的支助,将无法搬运的家具、体育器械、零碎什物,部分图书等类,分别赠送给马田坪国民学校、县中(主要有两只木船〕、具体育场,以及当地房东,作为纪念。7月廖院长及最后一批师生与溆浦县人士挥手吉别,离情依依。经过40多年到现在,这些赠送的东西都不在,但是国师优良的院风和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彬彬有礼的教师,勤奋好学的学生,仍留在溆浦人民脑海之中,常使他们有个难忘的回忆。诚如国师院歌所云:"诚以待人,义以接物,摩顶放踵,念兹在兹,风引草偃,千载有余思"。
著名教育家廖世承(1892-1970)
廖世承先生生于1892年,卒于1970年。他的一生是献身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生;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艰苦朴素,为人师表的一生。解放后他诚心诚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密切合作搞好教育工作。廖世承先生解放前任东南大学教授和东大附中主任,创办光华大学和光华附中以及著名的蓝田师范学院。解放后先后任华东师大副校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他曾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和上海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5-04-08 11:56: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我的父亲阮湘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