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邵阳沦陷前后,时局复杂多变,循程学校(今邵阳市第六中学前身)为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办学,先后8次搬迁,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广大师生在校长仇同的领导下,遵循“公、勤、实、勇”四字校训,发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团结一心,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排除万难,仍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人们对这段艰苦的创业史,至今仍难以忘怀。正如我们经常吟唱的校歌那样:“创业何艰辛!愿吾侪发扬光大,莫使前贤笑后生。”
1937年,日寇节节入侵,次年后,邵阳城区屡遭日机狂轰滥炸,国民党过境军队常驻学校宿营,此去彼来,川流不息,搞得人心惶恐,致使学校无法坚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为避免骚扰和日机轰炸,经校董事会研究决定,小学部仍暂留城区开办,而将中学部迁往农村。1938年下期,初中6个班近300人迁往邵东牛马司,利用校董事刘碧如的大院办学,因陋就简,借用农民桌凳上课,晚上摊地铺睡觉。但好景不长,日寇飞机再次空袭邵阳,波及邵东,师生没有安全感,于是决定再次搬迁,远离城区。
1939年2月,学校迁往桃花坪,租用钱氏宗祠继续办学。祠堂里面安排4个班,另在祠堂旁边修了两间教室、两间寝室、—间办公室和厨房杂屋,还租用农田修了简易操扬。课桌、凳等教学用具由学生搬运至河边码头,用船运至桃花坪,然后师生们肩挑被子、衣服、书籍、文具等行李,清晨出发,步行百余里,于当天赶到新教学点。而那些课桌凳、办公桌椅,还要从河边搬到钱家祠堂,两处相距足有五、六里路,全靠那些十四、五岁的学生一件件地搬运。由于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尽管外县到桃花坪来读书的人少了,但当地的学生却增加了,故学校一直能保持6个班300多学生的规模,实属不易。在这里,师生们平安地度过了4个春秋。
迁校以后,邵阳原校址被保安司令部和无线电台占用。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当时邵阳时局比较平稳。1943年上述单位也迁走了,于是又决定将学校迁回原址。为了节省开支,校产教学用具全部由师生搬至河边,再用船和木排运回邵阳市。为了筹措办学经费,校方发动志士仁人捐款资助学校,动员学生家长捐献课桌床铺。通过多方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校各项教学设施基本齐备,楼下为教室,楼上为寝室,一人一铺。床单统一配发,箱子摆放架上,连生活用品如毛巾、牙刷、杯子等物也排列得整齐有序。开餐时8人一桌,日常生活实行军事化管理,教学秩序井然,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风云突变,1944年10月,邵阳沦陷,学校被迫匆忙迁至黄桥铺(今隆回县境),刚安排好教室、办公室,摆好课桌凳、办公桌椅,还未正式开学,国民党一伙残兵败将来了,将学校霸占作为营房,说什么“老子在前方卖命,流血牺牲!现在我们要在这里休整,你们赶快离开这个军事要地!”真是“秀才碰着兵,有理说不清”,就这样,学校全部家当被占用,只得另找地点。后来决定去金石桥(今隆回县境),租赁隆回中方中心小学办学。因那里场地太小,旋即改迁至六都寨,利用校董事郑亦明家乡亲友关系,租用陈氏宗祠办学,借农民方桌上课。这时生源大大减少,只有一百多学生。由于当时战事紧张,物资供应奇缺,连油盐都难买到,一日只能勉强开两餐。无法买到煤油,晚上只好用桐油、樟油点灯照明,灯光如豆。老师仍然坚持备课阅卷,学生照常伏案读书作业,生活十分艰苦。1945年4月,日寇突然侵入隆回,学校只得组织师生连夜奔波,逃往叙浦避难。
1945年8月25日,日寇虽已宣告投降,但沙井头循程小学校舍已成废墟,无法再办。循程中学原址也被炸得破烂不堪,中学部亦无法迁回上课,只好再迁桃花坪临时上课。为便于管理,又改迁离邵阳城区较近的燕子岩,借用朱氏宗祠办学。当时学校组建两套班子,一手抓建校,一手抓教学。校长仇同奔走呼号,多方求助,筹措经费,精心组织施工。奋战年余,修好了教学楼、寝室、办公室楼、大礼堂、厨房,各项配套设施已全部就绪,1947年春,才迁回修缮一新的原址上课,结束了颠沛流离9年的漫长历程。
校长仇同真可谓是“受命于战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那时,国难当头,邵阳城内已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他凭着非凡的胆识、惊人的毅力,越是艰难越向前,经历8次搬迁,坚持办学不辍,抗日不停教学,救国不忘读书。他殚精竭虑,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师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出色完成了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仅有据可查的一例即可说明:1947年下期,循程中学初中毕业生57人,其中43人参加高中升学考试,被取录37人,获得社会好评。省督学刘卧南在视察循程中学报告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校校长仇同干练诚朴,领导有方;教员教学认真,学生风纪纯正;校誉日隆。”随后,仇同被晋升为邵阳县政府教育科长。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04-09 15:41: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回忆苏联顾问鲍布罗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