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揭开热兵器时代的抗战大刀真面目
2020-02-06 15:11:09  来源:姑苏新闻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民间收藏爱好者张林收藏的抗战大刀。通讯员张林供图

  29军大刀队。网络照片

  本报记者 吴涛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首《大刀进行曲》在抗战时期曾脍炙人口,作为抗日歌曲的代表广为流传。在今天的影视剧中,以“大刀抗战”为题材的层出不穷。渐渐的,大刀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那么在飞机、坦克、各种枪支齐上战场的抗战时期,大刀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记者找到《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主创、抗战轻武器研究学者周渝,来给我们解答。

  每人一把大刀的西北军大刀队

  曾在喜峰口抗战立下奇功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属于朴刀。在唐宋之际的朴刀原本是一种类似于《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般的长刀,宋朝建立后,由于朝廷禁止民间私藏长兵器,人们便将朴刀的长杆去掉,改造为一种长度为1米左右的短刀。改造后的朴刀在作战性能上虽不如唐代朴刀,但其造价低廉,操作方便且又能满足基本的战斗需求,故而很快由民间推广至军队。“朴刀在小说《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是那个年代宋代军民通用的武器。”周渝说。

  民国建立后国家进入了大分裂的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军阀贫富不等,加上各国对内战中的中国实施武器禁运等原因使得冷兵器在中国依然有发挥的空间。周渝介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中,将大刀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应属冯玉祥将军麾下的西北军。西北军的兵源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山西与山东,这四省都有尚武传统,士兵中有不少人都具备武术基础。

  西北军大刀队之名源于队内士兵普遍背有一把大刀,这种大刀,都是由军阀旗下的兵工厂统一打造,是军队的制式装备。在军中,大刀队的装备往往是最好的,配发一支驳壳枪,子弹100到200发,以及一把适合近战的大刀和五六颗手榴弹。西北军从旅到军的各级军官都控制着一支大刀队,规模从连到团不等,每到战斗胶着或者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这支大刀队便会成为“杀手锏”。周渝告诉记者,在1933年的喜峰口抗战中,手持大刀的战士,消灭了多名日军,缴获了大量装备,大刀从此以后留下了“抗日利器”的威名。

  “七七事变”时大刀已经明显落后

  装备它实属无奈之举

  “七七事变”之前的宛平县城,总能看见头戴英式钢盔,身穿灰布军服的29军将士守卫在卢沟桥上。与当时国内其他部队相比,29军官兵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背后背着一把大刀。自喜峰口之战以来,大刀的功效已被过度神话,以至于不少人认为在擅长拼刺的日本士兵面前,29军手中的大刀拥有绝对优势,是“三八大盖”步枪的克星。

  其实,中国军队的大刀与日本兵手中的“三八大盖”刺刀比起来并没有任何优势。大刀若想在肉搏战中取得优势,必须在训练程度与肉搏技巧上做得比日军更好,然而这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是不现实的。第29军之所以使用大刀,主要原因还是缺乏枪支弹药,没有大批量制造刺刀的能力,而大刀制作过程简易,成本也较低廉,便于大量生产。大刀在喜峰口一“役中表现出色,客观地说与指挥员使用的奇袭战术相关,并不是大刀本身有多么的神奇。”周渝说。

  1937年“七七事变”时,日军在北平投入了比喜峰口更猛烈的火力——除了步兵装备的步、机枪及迫击炮外,还有来自空中的战机与地面上的重炮,这些都不是冷兵器可以抗衡的。而全面抗战展开后,大刀“早已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逐渐被一线部队淘汰。就连缺枪少弹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也没有把大刀当做主要武器。抗战后期,大刀只能在一些民兵游击队作为辅助武器使用。”周渝说。

  苏州市民收藏抗战大刀

  以穿越烽火的文物铭记历史

  酷爱收藏抗战文物的苏州市民张林,家中藏有20多把抗战时期的大刀。其中他最喜欢的一把,长约1米,三四斤重,刀把缠着藤条,尾部有一圆环;生铁打造的刀身已留下斑斑锈痕,刀刃却仍然锋利。

  张林介绍,无论从外形还是材质、年代看,这把刀都应该是抗战期间中国正规兵工厂打造的‘制式军砍’,普通的铁匠铺打造不出这样的大刀。他曾经见过一把大刀,据说是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将军使用过的,和这把刀非常像。可以说,这种“制式军砍”是当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形象标志。这把大刀原是河南一位喜爱冷兵器的朋友在寻访当地抗战旧战场时,偶然从一旧货摊上“淘”到的。因见张林爱不释手,这位朋友才割爱把刀送给了他。

  对于刀剑有一定研究的张林告诉记者,相比于精致锐利的日本武士刀,中国的大刀做工相对粗糙,所用的材料也参差不齐。大刀和武士刀相比,没有刺击的功能,而只能劈砍,中国大刀的锋利程度也比武士刀相差太多,因此如果大刀和武士刀过招,除非武功高强,身手敏捷,否则很难敌得过武士刀。可见,每一把大刀背后“都有一段悲壮难忘的抗战记忆。看到这些粗糙的战刀就像亲眼看到战争的残酷,看到每一个中国军人抗战的壮烈和不易。”张林说。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2-06 15:14: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驳壳枪 风靡中国半世纪

下一篇:日本侵华旗舰出云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