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6.5mm有坂尖头弹优势与劣势
在抗战中广泛使用的7.92mm毛瑟尖头弹和日本6.5mm有坂尖头弹两者威力孰大孰小?如果单纯从数据对比来看,显然7.92mm毛瑟尖头弹要占上风。“S”轻尖弹采用高初速轻弹头设计,弹头存速能力尚可,弹道比较平直,而且弹头弧形部位相对较长,导转圆柱部位较短,因此弹头命中目标后容易失稳,实际杀伤效果较好。其初速为870m/s,动能达到3790焦耳,是典型的大威力步枪弹。
6.5mm有坂尖头弹使用的经石墨光泽过的方片单基发射药
日本原产6.5mm有坂尖头弹常见的15发带桥夹纸盒包装,盒体表面印有相关生产信息
与之相比,6.5mm有坂尖头弹弹头质量为9g,初速770m/s,枪口动能为2670焦耳,分别是“S”轻尖弹的90%、88.5%和70.4%。但6.5mm有坂尖头弹也并非传说中“一枪两洞”的“人道”弹,实际上它的杀伤力也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弹独特的弹头结构特别是被甲截面的设计,其特点是前部弧形部位较厚,而导转圆柱形部位较薄,弹头尖部不易变形,弹头质心也较为靠后,加上三八式步枪的长枪管和短导程(只有200mm)设计,保证弹头飞行状态稳定,具有较高的侵彻力。但这种弹头在飞离枪口不远的弹道初始阶段,弹头仍受到一定的初始章动影响,加之长径比大,因此弹头很不稳定,如果此时弹头碰撞到软体目标,很容易失稳并翻滚,对目标造成严重的杀伤。尤其是6.5mm尖头弹的被甲厚薄不均,很容易在弧形部分和圆柱部分的连接处断裂,将内部的铅心甩出,形成类似达姆弹的爆炸效果,带来更大程度的伤害。即使在飞行比较稳定的中间距离内,由于弹头仍旧保持一定初速,侵彻目标时的侧向挤压作用仍然比较明显,杀伤力仍然可观。到了弹道后段,弹头再次进入不稳定状态,此时尽管初速已经降低,但更容易失稳,造成的伤害仍旧很大。
6.5mm有坂尖头弹剖面结构及外观(最左侧弹头的铅心已经去除),可见该弹特有的前厚后薄被甲设计,且底火室隔板厚度明显厚于圆头弹
进攻南京的一个日军小队,其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和十一年式轻机枪发射不同的6.5mm有坂尖头弹
关于6.5mm有坂尖头弹的实际威力,在二战后期与其交手最多的美国人感受最深,以至于战后还出版了一本叫《敌人的武器》的小册子,设有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书中收录了多名美军士兵被6.5mm有坂尖头弹命中导致爆头或四肢严重受伤的案例。美军对此还专门进行了测试,认为6.5mm有坂尖头弹在230~240m的距离内,对有生目标杀伤效果最大。美国人根据实际测试另得出结论,6.5mm有坂尖头弹对硬目标的侵彻力并不那么高,主要原因还是弹头质心靠后,后半部分弹头被甲过薄,碰撞硬目标后容易导致弹头变形并失稳。6.5mm有坂尖头弹最大的缺点是弹头较轻,并且初速仍不够高,导致弹头终点效能较低,该弹用在轻/重机枪上时,虽然最大射程可达3500m以上,但远距离压制能力不足,其威力不如发射7.92mm毛瑟尖头弹的同类武器,特别是与中国军队重机枪上常用的毛瑟“sS”重尖弹相比,6.5mm有坂尖头弹几乎没有优势,这也是日本在后来的九二式重机枪上采用了口径和威力更大的7.7mm九二式机枪弹的原因。
6.5mm有坂尖头弹除配用于三八式步/骑枪、十一年轻机枪之外,还可配用于三年式重机枪、三八式重机枪、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一式车载机枪。图为重机枪使用的装在30发黄铜弹板上的6.5mm有坂尖头弹
日本海军陆战队使用的三年式重机枪。正是由于在三年式上使用时发现6.5mm口径的远距离压制能力不足,后来才研制出供九二式重机枪使用的7.7mm九二式半突缘步枪弹
日本生产的6.5mm狭窄弹。该弹使用短小的冲孔型弹头,用于近距离内的射击训练。原先的底火铆窝已与底火室齐平,不再压住底火,说明弹壳经过复装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在用6.5mm有坂尖头弹替换原先的圆头弹时,特别做过停止作用的对比试验。通过对生猪的射击试验得出结论,老式圆头弹对于有生目标的停止作用和杀伤力要大一些,但尖头弹对于硬目标侵彻能力更好,并且弹道相对低伸,存速能力更好,综合来说尖头弹性能优于圆头弹,因此日本才最终决定进行更替。在当时世界上正式列装的几种6.5mm口径军用步枪弹中,6.5mm有坂尖头弹尽管不是威力最大,但弹壳长度最短,全弹质量也最轻,其尺寸、质量和威力三点的平衡把握得最好。该弹用在全枪质量较大的三八式步枪上时,具有很好的射击精度以及柔和的后坐力,有利于士兵提高作战效能。因此,苏联自动武器之父费德洛夫所研制的6.5mm M1916半自动步枪,就选择了这一弹种,其全弹长比日本的略短。与同时代的同类武器相比较,6.5mm有坂尖头弹及其配用的三八式步枪所组成的武器系统综合性能还是不错的,在较好地满足步兵精确射击能力要求的同时,整个系统的体积、质量都相对较低。仅从弹药本身质量来看,有坂尖头弹全弹质量只有21.7g,而采用“S”弹头的毛瑟尖头弹质量达到23.7g,一名步兵同样是携行120发弹,前者就可以减轻240g的负重,还不用说因此带来的原材料减少所降低的成本。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特有的训练用狭窄弹。日军相当重视基础射击训练,但又尽量避免消耗实弹,因此专门设计了一种弹头轻短、以黑火药为动力、专供近距离尤其是室内射击练习使用的狭窄弹,该弹就是利用实弹击发后的空弹壳重新复装而成,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精打细算。
4
特殊的6.5mm轻机枪专用弹
6.5mm有坂尖头弹用在三八式步/骑枪上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枪弹,但当它用在十一年式轻机枪上时,却带来了意外的问题。
日本在中国战场使用最为广泛的轻机枪——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图中枪身左前侧的突出装置即是该枪特有的供弹漏斗。这一设计虽然实现了轻机枪与步枪通用弹药的目的,但供弹机构结构复杂,使用中易出现问题
图中枪身下方为与十一年式轻机枪配套使用的铁皮弹药箱。每箱可装24个桥夹共计120发枪弹,可供装填4次
东京炮兵工厂于昭和十四年(1939年)3月份生产的专供十一年式轻机枪使用的6.5mm 有坂尖头弹15发纸盒包装。标签左下方带有“G”标志,右侧有“耐热八○度六○分以上”红色字样
十一年式轻机枪是大正十一年(1922年)由南部麒次郎设计成功的,是当时日军步兵分队的火力骨干,日军对其寄予很高期望。该枪采用一种少见的漏斗外形的漏夹式供弹系统,通过设置在枪身左侧的供弹漏斗一次性可装入6排5发桥夹共30发枪弹,射击过程中下层打空的桥夹自动排出,上面装有实弹的桥夹在压弹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下降,直至6排枪弹全部打完。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机枪可以直接使用步兵手中现成的装在5发桥夹上的枪弹,使得每个步兵可以作为机枪的补充弹药手,同时省去了弹匣等部件的制造,又使得步/机枪可以通用同一种包装方式的弹药。
东京炮兵工厂分别于昭和十六年(1941年)、十七年(1942年)生产的供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mm 有坂尖头弹15发纸盒包装。为了节省资源,这一时期生产的弹药也采用减装药,故包装盒左下方也都带有“G”标志
小仓兵工厂(左)和东京炮兵工厂(右)生产的6.5mm有坂尖头弹15发纸盒包装。左侧小仓兵工厂生产的没有“G”标志
这一设想原意是好的,但在具体施行中却碰到了大难题。那就是十一年式轻机枪在设计上存在缺陷,特别是该枪采用的楔闩横动式闭锁方式,当膛压较大时,枪机后退速度过快,而且枪机系统没有预抽壳设计,因此在发射普通的6.5mm有坂尖头弹时,极易发生弹壳底缘拉脱或断壳的故障,所以不得不利用枪身上自带的油壶,在枪弹进膛前对弹壳部分进行涂油以润滑弹壳。另外,十一年式轻机枪采用裸露在外的重枪管设计,但外表的螺旋状散热片效果不佳,弹膛部分升温很快,而普通6.5mm有坂尖头弹发射药燃点较低,机枪连续发射后容易发生膛内枪弹自燃的危险。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不得不又为十一年式轻机枪设计专用的弹药。
奉天兵工厂分别于昭和十四年(1939年)、十八年(1943年)和十九年(1944年)生产的6.5mm有坂尖头弹15发纸盒包装,最右侧的没有“G”标志
6.5mm有坂尖头弹发射前(左)与发射后(右)弹壳底部对比,可见射击后的弹壳底部变形严重,底火壳已与底火室底边齐平,底火铆窝也部分变形,表明该弹膛压很高
这种轻机枪专用弹药首先将装药量减少到2g,另外使用了一种经过改进的、燃点更高的发射药。为和步枪使用的普通弹相区别,这种枪弹在包装盒正面印有明显的“十一式轻机铳”字样,表明该弹专供十一年式轻机枪使用,此外,包装盒上还带有一个圆圈中加“G”的图案,“G”是欧化的日文单词“Gensou”的缩写,即减装药之意;个别厂家在包装盒右侧还加上了红色的说明“耐热八○度六○分以上”,意思是该弹可以耐受摄氏80度高温60分钟以上不发生自燃。这种弹药不仅供十一年轻机枪使用,还供给后来的97式狙击步枪使用,因为减少装药后,不仅后坐力更小,而且枪口火焰相对不明显,有利于狙击手的隐蔽。据日方统计,从大正十三年(1924年)到昭和十四年(1939年)共制造了这种轻机枪专用弹20018万发,其中仅抗战全面爆发的昭和十二年(1937年)当年就生产了3247万发。到战争后期,为节约资源,即使是三八式步枪使用的普通弹也采用了减装药,包装盒上同样带有圆圈加“G”的标记,这样就可以保持与十一年式轻机枪互换使用。
这里有一个异常问题是,本使用同一弹种的步枪与轻机枪后来采取发射两种不完全通用的枪弹,而且轻机枪弹的威力还弱于步枪弹,存在这种情况的也大概也只有日本了。(待续)
责任编辑:高杨 最后更新:2023-01-06 10:29: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