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民国24年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
2018-08-28 09:20:21  来源:王剑峰  点击:  复制链接

  作为全世界第一种自动武器,马克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影响之广,我是不用多说了,而中国和马克沁接触的也比较早,早在1884年,马克沁正在英国表演他的机枪的时候,清朝的军机大臣李鸿章就已经和这只后来闻名天下的机枪进行了亲密的接触。

  然后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金陵兵工厂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宣统二年(1910年)秋,四川机器局也制造成功4挺马克沁重机枪,

  这些重机枪在当年的北伐战争中被各地军阀革命军广泛使用。

  下图是北洋新军装备的两种马克沁。

  英维克斯MKI马克沁,有典型的笼式枪口消焰器。

  1914年金陵制造局又成功仿制德国的马克沁重机枪,并取名叫“华宁”,并生产了300挺。1915年大沽造船厂依照获得的新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开始仿制。并于1916年仿制成功,受到海军部嘉奖。这些都是没有取得专利,获得许可证的山寨品,中国的山寨历史看来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1934年,民国政府正式从德国引进马克沁重机枪的图纸,并交由金陵兵工厂开始生产,并在1935年定型,命名为民国二十四年式,此枪的原型是德国DWM公司的1909年出口型,定型较晚,吸收了各国的实战经验,取长补短,枪机也改成了容易拆卸的形式;三脚架则采用了德国1916式。

  宁造24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金陵兵工厂(西迁后改称21厂)生产的马克沁的顶上都带有“卍”字标示,后期的还带有兵工署的拉弓搭箭的标示。

  每挺民国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都有一个这样的序号牌,序号牌上的序号采用一个英文字母加4位数字。

  21厂马克沁重机枪的产量

  宁造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诸元素:

  全长: 1197.55mm

  枪身重为:20kg

  枪架重为:29kg

  枪管长:721.2mm

  口径:7.90mm

  高射装置全重:4.1kg

  初速:尖弹870m/s, 重尖弹770m/s

  表尺射程:尖弹2500m,重尖弹3500m

  膛线右旋4条

  膛线缠度:240mm

  瞄准基线长:895.35mm

  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

  射速:480-600发/分

  供弹方式:250发帆布弹带

  冷却方式:水冷

  枪架俯仰角度(高低):42度~-6度

  水平射界(左右):21度

  随即除了金陵兵工厂外,巩县、 大沽、 福建、湖南、 山东兵工厂也开始生产民国24年式。

  抗战时留在福建的部队使用的民国24年式水冷重机枪

  北京某博物馆中的国产24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美国记者拍摄的抗战中驻扎在宝鸡的国军部队使用民国24年式水冷重机枪训练的场景。

  防空小组进行防空训练

  平射

  除了国产的马克沁,我国还进口过德国原装的MG08式马克沁

  英国的英维克斯MKI马克沁,这是世界上服役最悠久的马克沁型号,从1912年开始装备部队,一直到1968年才被淘汰,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中东亚洲各种冲突,历时55年。

  俄国的M1910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美国的M1915式马克沁等。其中,我国的巩县兵工厂还仿制过俄国的M1910式水冷重机枪,又因为其枪架带有双轮,又叫做俄式双轮七六二机枪。马克沁式重机枪我军缴获较多,各个时期都有,各个型号都有。

  太原围城战。

  天津巷战

  其中有一挺马克沁,他的散热筒不是钢的,而是黄铜的,在机枪的机匣正面还刻有“树武”两个字,枪上没有生产厂家的标志,并且这挺机枪现在还陈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山东抗日武装在蓬莱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老家缴获并历经战火、屡建战功的“老黄牛”重机枪。

  1997年出水的中山舰上也有一挺广东兵工厂生产的发射7.9步枪圆弹的马克沁。

  马克沁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

  这种机枪结构复杂,零件较多,尤其是枪机,有许多小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出问题,整枪就不能工作,因此每挺24年式重机枪都配有两个枪机,除了序号外,注明A、B,若是出了问题马上更换,时间允许时再把枪机分解,排除故障更换零件。

  因为使用水冷,工作温度不是太高,民国24年式重机枪对钢材的要求不是太严格,质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于中国这种缺铬无镍少锰,无法制造高性能合金的国家来说,民国24年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就是这样,民国24年式还是一挺比较容易出故障的机枪。

  1943年8月13日,昆明步兵训练中心的美军驻华兵器官李查森上尉(Capt.WmW.Richardson.Jr)提出在昆明步兵训练学校接受使用的23挺民国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的报告:“这批枪的抛壳挺发生了很多严重的故障,一共更换了186个,其中179个完全损坏...........另一个经常容易损坏的是击针,一共更换了35个,枪管部分,随有严重的腐蚀情况,但是仍能满意的使用。”


  虽说民国24年式是水冷机枪,在真是没有水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还可以打上两三个弹带(500发~750发),然后各个机件就会受热膨胀,停止工作,不过这个时候枪管内膛就会受到严重的磨损。

  24式的扳机和其他的马克沁扳机不大一样,以前的马克沁扳机是按压扳机(左手拇指推开保险,右手拇指按压扳机击发)。


 

  而民国24年式则是在两个D型把手前面各有一个垂直的连动杆,任何一边往后拉,都可以击发。动作简单自然。


  24式的脚架前方有装护盾的卡槽,后脚架中放有备用枪管,水平射界支架下有备用枪机盒,坐垫下有工具盒、皮漏斗、小零件、工具等。

  另外,民国24年式枪口装有助退器(看清楚这是帮助的助,而不是停止的驻,)这个助退器就是为了帮助枪管后坐的(24式是枪管短后坐,还带有冷却水桶,枪管和水桶之间通过细线绳,阻力比较大)结构和现代M2勃郎宁大口径机枪发射空包弹时候的助退器结构差不多,上面带有小孔,就是为了让火药燃气泄露。

  下面是M1910的膛口助退器


 

  在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的武器上,这种助褪器并不少见,从早期的马克沁到现代的MG3,枪口都有这个东西,他可以增加枪管的后坐速度和能量,提高早期机构臃肿,质量很大的枪机自动射击时的可靠性。

  下面是MG3的枪口助退器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其结构和原理。

  民国24年式的膛口

  而在民国24年式的助退器前面还有消焰器,那个喇叭型的枪口就是消焰器,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效果很好,至今喇叭型的消焰器还用在中国的88通机,FN的MINI机枪等枪械上面。消焰器顾名思义是为了消除膛口的火焰,避免火焰影响到晚上射手瞄准,要不然,晚上一射击,高强度的闪光,不但会造成射手暂时失明,而且会影响以后射手的视线。消焰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隐蔽自己的射击位置,然而,枪口没有火焰了,后面的助退器上还能冒火让敌人看见了确定了位置怎么办,这就有了挡焰板,在消焰器和助退器之间有一个圆铁片,这就是挡焰板,他可以挡住助退器的火焰,使敌方无法判别重机枪的位置。

  国造马克沁---24式重机枪

  1934年8月23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的牯岭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又称“合步楼条约”,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在这个“中德合作”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下属的金陵兵工厂从德方取得了德国7.92mm MG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随即按图纸开始仿制。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造成功了MG08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因这年是民国24年,故命名为民国24年式重机枪,是当时国军的主要制式装备.

  24式马克沁重机枪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冷却方式为水冷式,发射7.92毫米各种子弹,由100发或250发帆布弹链供弹。理论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1000米,枪长0.895米,枪身重20公斤,枪架重29公斤,全枪重49公斤(不加水时)。马克沁重机枪是国军在抗战时期配备的主要制式重机枪。它与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ZB-26轻机枪一起,成为抗战史上的中国军队主要自动武器和重火力。





  民国24年式7.92毫米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传奇

  民国24年式7.92毫米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仿制德国MG08马克沁重机枪)

  说到马克沁重机枪,我们得先提提它的发明人——出生于美国,后来定居英国的海勒姆·马克沁。马克沁看到许多步兵在使用步枪射击时,步枪的后坐力使他们的肩膀感到很疼痛,于是马克沁就把目光投射在了利用枪支本身发射子弹时产生的后坐力来实现武器连续射击。1884年,马克沁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连续射击的重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

  就在这一年,据说曾出现这样的故事。1885年,当时马克沁在英国举行马克沁机枪射击演示,各国都有代表出席会议,清政府也派了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李鸿章出席。当时表演的是速射,机枪在半分钟内一口气打出了300发子弹。并且,清政府的代表们还亲眼看到马克沁重机枪将一棵大树直接打断。李鸿章大开眼界,连声感叹:“太快了!太快了!”但是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前夕,积弱的清政府没有给李鸿章多少可以调用的银子。李鸿章虽然希望自己筹建的新式军队也能有这样的武器,可是当他发现这样的枪会浪费大量子弹后,也不得不自叹“太贵了,太贵了”!但李鸿章最终同意少量购买,1888年金陵制造局(南京金陵兵工厂的前身,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成功仿制了该枪,但该枪并没有大量装备当时的清朝军队,仅有的几挺也放进了仓库。后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时,装备有马克沁重机枪的英国军队在占领了北京城外城墙为制高点后向下方的清军射击时,清军将领们才意识到马克沁重机枪的强大杀伤力,但为时已晚,他们最终都死在了马克沁重机枪那如雨点般密集的弹雨下。

  1896年夏,伦敦近郊的比顿夫人庄园,李鸿章(右二)与马克沁(右一)与射击表演使用的马克沁机枪的合影。左一为后来生产改进型马克沁机枪的维克斯公司总裁维克斯先生,中间二人为翻译。

  其实不仅仅是李鸿章,就是很多法国人、俄国人也认为马克沁的机枪太浪费子弹,不愿意购买。然而在德国,他却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因为德国人在注意到了这种自动武器的出现后,就立刻意识到了一个战争新时代到来了:自动武器时代。因此,德国人不仅购买马克沁重机枪,而且还引进生产线,自己仿制改进马克沁重机枪,最终,MG08/15型马克沁重机枪诞生了。德军装备了10万挺左右的MG08重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中,德军用本国生产的MG08型马克沁重机枪向密集进攻的英军进行猛烈持续的射击,英军死伤惨重,伤亡约6万人。此后,马克沁重机枪在战场上的巨大杀伤力渐为人们所知。

  其实在一战之前,马克沁重机枪就已经向世人展示了它巨大的杀伤力。在帝国主义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中,马克沁重机枪也不幸地充当了他们的帮凶。1893年,在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50名英军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战士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5年,在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英军使用的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英国军队在入侵我国西藏时,英军廓尔喀兵团及锡克兵团也使用维克斯型马克沁重机枪对藏军射击,700余名藏军士兵伤亡......

  一战德军的一个MG08马克沁重机枪小组,注意特为机枪设计的德国shitten-08滑板枪架

  在民国初期,国民政府的兵工人员开始重新注意到马克沁水冷重机枪的杀伤力。1934年8月,《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签订,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在这一“中德合作”时期,金陵兵工厂从德方取得了德国7.92mm MG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随即按图纸开始仿制。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造成功了MG08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因这年是“民国24年”,该枪又被命名为“民国24年式重机枪”(亦简称“民24式”),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制式装备,有着“赛电枪”、“魔鬼画笔”和“老黄牛”之称。抗战时期,它成为中国军队主要的重火力武器。

  1914年,金陵制造局袁光煜等11名技工,通过拆解实测绘图,耗时半年多仿制成功最新式的德国MG08马克沁机枪,但产量不大。先后仿造过马克沁的国内工厂,还有广东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四川机器局、湖南金工厂、赤水兵工厂、开封兵工厂、山东兵工厂等10余家。其中制造时间最长、数量最大、产品质量最好的,当属金陵兵工厂。1924年,该厂根据德国提供的MG08图纸,对产品进行改良和标准化,新枪被称为二四式,综合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后成为国内制式重机枪。1937年2月17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作军事报告时,就提到“重机枪之制造,自得德国兵工署之助力,金陵厂造者已与德造无二,并能兼任高射”。从1929年到1937年,金陵厂累计生产马克沁3500余挺。抗战爆发后该厂内迁重庆并更名为第21兵工厂,在复工的1938年即达到了年产1060挺的水平,是1929年时的近10倍,最高时年产量达到3600挺。1943年,该厂生产的二四式首次实现枪闩内各种零件的互换,厂长李承干称此次改进为马克沁机枪“空前和最大之改革”。改进后的产品于1944年11月开始投产,后经继续改进,枪管零件也实现了互换。此时国内装备的马克沁已经以国产品为主了。1945年,经重机枪厂主任吴均惠、主管技术员张德义等研究,又将二四式由水冷改为气冷,全重由49公斤下降至31.75公斤,1948年9月首批试生产50挺。(改为气冷的马克沁重机枪,后来被命名为“民国36年式马克沁气冷重机枪”,其外形与美制M2型12.7毫米轻枪管型重机枪相似,我军在1950年解放西藏时,进入藏区的解放军部队就装备有民36年式重机枪)。


 

  贺龙正在视察其率领的十八兵团所装备的重武器,贺龙正在查看的重机枪就是民36年式气冷马克沁重机枪,而旁边摆放着的是缴自国民党军的美制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


 

  民国24年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民24式的原型是德国DWM公司1909年的出口型,其定型较晚,吸收了各国实战的经验,取长补短,枪机改成容易拆卸的型式,三脚架采用了德国的1916年式。在兵工前辈们,尤其是金陵兵工厂的技术人员的努力下,24式马克沁重机枪成为了马克沁机枪中最优秀的型号之一,可靠性极高,与帝国主义列强生产的不相上下,可称得上一挺世界级的武器。在当时,几乎全中国各地的军队都装备了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

  两位国军士兵在展示民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其中一人扛着枪身,另一人扛着1916年型枪架

  民24式重机枪配在第一线,不但能发挥火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心理激励作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由于德军的MG08重机枪杀伤力极大,又被称为“魔鬼的画笔”,是交战双方优先摧毁的目标之一。在“淞沪战役”中,日军常常调用战防炮来对付国民党军队的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而重机枪又必然位于第一线,配属步兵单位,因此一场战斗下来,一个师十之八九的民24式重机枪往往都遭击毁,战损率极高。

  中央军德械师在使用民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防空型)对来袭日军轰炸机射击(国军如果要对空射击,必须要4挺重机枪,一个排的齐射火力)

  但是,民24式重机枪给日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一个民24式重机枪阵地如果没有遭到日军装甲部队的进攻,往往都可以给冲锋的日军部队带来上百人的伤亡,而日军装备的九二式重机枪和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又无法压制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因此日军形容民24重机枪为“死神的镰刀”。虽然马克沁重机枪发挥了巨大的杀伤力,但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将民24式重机枪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一线阵地上,这样并不能有效地形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网,而且国民党部队进口的像s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和德制75毫米山炮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提供炮火支援,导致日军炮兵部队在步兵的指引下对一个个马克沁重机枪阵地开火,许多民24式重机枪就因为这样被一一击毁。

  在陕西宝鸡长寿山附近训练的国军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学生纵队的民24式防空重机枪(注意其使用的是弹鼓)

  后来,我抗日军民通过总结与日军的作战经验,利用残存下来的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游击作战,给日军带来了出其不意的打击。

  新四军教导队在使用民24年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警戒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一挺在八路军中服役的民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及其战绩。

  1938年初,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2路军攻克日伪军盘踞的胶东蓬莱城,搜查军阀吴佩孚家大楼时,在地下室一口棺材里发现一挺民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

  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一部,带着这挺“老黄牛”攻打招远伪军。八路军不仅用它伏击了伪军一个团,又用它掩护突击队袭入招远城内,阻击了由黄县来援的日伪军。此役,共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缴获近300支各式步枪。 1941年3月,该部队又带着这挺民24年式重机枪,参加了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胶东战役。在海阳、莱阳地区的大榆山,击退国民党军队4000余人的两次进犯。 1945年9月,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师、第5师一部在山东平度,向守城伪军发起进攻,仍带着这挺“老黄牛”,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人们对这挺劳苦功高的“老黄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它在征战了“大半生”之后,20世纪50年代末,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民24年式7.92毫米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上述战绩即由这挺重机枪创造

  国民党到台湾之后,由于失去了生产马克沁重机枪的21厂,同时重机枪的角色也已不太重要,没有再行建立生产线,但随部队抵台的一些马克沁重机枪依然在第一线部队服役。在换装美式装备的过程中,逐渐被勃朗宁1919A4(俗称0.30机枪)及勃朗宁M2HB(俗称0.50机枪)代替,民24年式重机枪遂成为博物馆的展览品。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生产马克沁重机枪,并逐渐将其改为发射苏联7.62× 54mm R枪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仍为第一线部队的主力武器。后来曾经将一些马克沁重机枪供给越南,主要作为防空用途。北越人民军使用数挺马克沁重机枪和苏制Dshk-38型高射机枪组成防空警戒哨,曾对低空飞行的美军战斗机和直升机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一次作战,美军的一个“查理连”乘坐的几架UH-1H直升机被越军的马克沁重机枪击落,造成美军300多人死伤。据美军的数据显示,在亚洲的各次冲突中,多有民24年式的参与,这也是民24式耐用可靠、效能卓著的明证。

  美国在1980年代曾从中国进口了一批民24式的套件,有25挺由美国枪支制造商重新整理、制造组装,在联邦记载有案,目前都在民间个人收藏者手中。198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法令,明令禁止新机枪转入私人手中,因此再也不会有新制或组装的民24式机枪了。

  新中国成立后,21厂改称456厂,曾继续生产马克沁重机枪。由于自1953年开始引进生产苏式武器,便中止了马克沁重机枪的生产。血染的风采,自此成为绝响。

  附录:第21兵工厂简介

  第21兵工厂是南京金陵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迁渝(重庆)后组成。为当时重庆最大的兵工厂。总厂设重庆江北陈家馆,一分厂设鹅公岩。生产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ZB-26捷克式轻机枪、82毫米迫击炮、中正及汉阳式步枪,即现在家喻户晓的长安汽车厂(长安汽车是其民用工业部分)。21兵工厂在抗战期间生产的大量轻重武器,广泛装备中国军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28 10:03: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日武器大比拼

下一篇:日寇的屠刀--三八大盖(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