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死神镰刀--抗战中的三大重机枪
2019-01-06 08:30:36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惨烈,伤亡最惨重的大规模会战。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伤亡如此之惨重,主要在于新武器的运用。如果问大家,一战造成伤亡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大家也许会回答,榴弹炮,列车炮,毒气弹,老萨告诉打击,你们完全错了。一战最可怕的杀人之王就是重机枪,在多场战役中,重机枪造成的伤亡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毫无疑问的机械屠夫。而进入二次世界大战,重机枪仍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各国步兵的火力支柱。抗战中,自然也不例外。

  火力,还是火力

  世界军事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近代火器时代的开始,在于火绳枪的大规模使用。

  接着就是燧发枪,击发枪,线膛枪,雷汞,火帽,金属弹壳等新东西一件件的发明,火器时代逐步走向全胜,技术日益精进。

  即使这样,传统火器仍然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射速太低。

  在当时,一个优秀的弓箭手的每分钟可以射出10支甚至20支以上的箭。这个射速远远超过一个优秀的火绳枪或者燧发枪手的极限,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天壤之别。

  火绳枪的最快射速为2分钟1发,前膛燧发枪的射速也不过1分钟2发,虽然火枪的射程较远,威力较大,却在射速上大大占了劣势,也就不具备对弓箭的绝对优势。

  实际上,早在弓箭时代,士兵们就意识到射速或者说火力的重要性。

  当时弓箭手们除了射箭准确以外,更要射的快。古代英格兰军队弓箭手,会列成密集的横排投入作战,每名弓箭手都会将成把的箭矢插在面前的地上,可以快速随手拔起搭弓发射。

  中国古代弓箭手们也特别强调射速,任何一个弓箭手,必须擅长所谓的连珠箭,也就是连续射箭。

  在战国末年,以大兵团交锋的主要作战形势下,弓箭手形成的战阵,多以密集的箭雨代替精确地射击。

  秦国之所以能够消灭六国,其中一个关键在于秦军的箭阵强大,箭的威力和火力远远高于其他六国。

  之后2000年,历代军事家也尽一切力量提高弓箭的射速,最有名的可谓诸葛亮的连弩了。连弩也叫做诸葛弩,元戎弩,它由天才的诸葛亮设计,一次可以射出10发弩箭,火力极为强大。在魏蜀多次战斗中,连弩都在实战中使用,打的魏军无法招架。遗憾的是,连弩在当时采用了精密的构造,也就造成了造价较高,结构复杂,不可能大规模使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进入火枪时代以后,火枪因为需要进行繁琐的装填,射速相对于弓箭不升反降。所以火枪手们很快在实战中知道射速的重要性,他们尽一切能力提高火力的密集型和持续性。

  那么同弓箭一样,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战术,二是技术。

  战术上,射速低了,想要形成强大的杀伤力,就必须依靠大量的火枪手和相应的阵型。

  在拿破仑时代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步兵们用今天看起来相当可笑的方法作战。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在军官的指挥下前进,两军行军到相距200米甚至几十米的距离内,然后拼命的装弹开火,队列中的人零星中弹倒下。由于火力不足和避免火力中断,他们多采用两队到三队的交替射击,以形成一片片持续的弹幕。

  激烈的战斗往往持续数个小时,最终多是以一方自知不敌而撤退作为结束,很少有将一方斩尽杀绝的,因为火枪的射速低,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就算一方把所有士兵排成一排,不做还击,让另一方去杀,也要杀很久才能杀完。

  由于火枪射速有限,实际步枪射击造成的伤亡并不大,而且他们相对冷兵器没有绝对的优势。

  由于射速低,在中远距离,火枪手消灭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数量一倍以上的敌人,火枪手虚弱的火力,很难在这个距离将他们杀光。而在步枪装填时,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此时就是手持冷兵器敌人的最好机会。

  一旦敌人付出一定代价,拿着大刀长矛冲到火枪手附近,火枪手只能依靠刺刀或者佩刀和他们搏斗。谁都知道,火枪上安装刺刀,也绝对敌不过真正的长矛。火枪手在兵器上处于劣势,胜负也就不难预料了。

  1876年11月25日,印第安人在小比格霍恩河战役中大败美军。苏族首领“坐牛”和夏延族首领“疯马”率领约1000名印第安战士伏击美军骑兵部队。约600名美军骑兵中远距离的威力有限,只造成不多的冲锋印第安人死亡。在火枪装弹导致火力中断期间,印第安人已经冲入美军群中,将他们歼灭大半。包括指挥官卡斯特将军在内的268人被击毙,印第安人仅仅阵亡200人左右。

  小比格霍恩河战役告诉我们,在旷野中,火枪手一旦遭遇数量优势的冷兵器敌人的突袭,还是很难应付的。

  装备精良的美军骑兵的火器敌不过原始的印第安人,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可以连发的火器。

  相比美军,装备更为精良的大英帝国皇家陆军,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1879年1月22日,南非祖鲁军对英国殖民军的一次伏击,这就是著名的伊散德尔瓦纳战役。

  2万名手持冷兵器南非祖鲁武士,全力攻击驻于伊散德尔瓦纳要塞的英国远征军。

  装备精良的英军整整两个团的兵力据险死守,用尽了一切先进武器,最终结果1700名英军全部阵亡,祖鲁人伤亡3000多人。

  这支英军可谓是全世界装备最好的军队,他们大量最先进的线膛火枪,火炮和其他各种先进武器。

  祖鲁武士不过是非洲野蛮的土著部落而已,他们只有极少量的火枪,绝大部分祖鲁人都是使用传统的镖枪,牛皮盾牌和长矛作战。

  此战也告诉我们,就算是火器部队使用当时一切先进武器,并且占据先要地形,只要持有冷兵器的对手有数量和优势,坚定的意志和不错的战术,火器部队就难免一败。

  这些战役的失败,揭示了火器的弱点,也就是射速慢,形成不了强大而密集的弹药投放面,从而导致杀伤力低下。

  在中远距离,火器如果无法大量杀死敌人,一旦持冷兵器的敌人冲到火枪手的附近,那么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火器相对于冷兵器就没有绝对的优势。而手持这些火器的所谓文明人,在面对冷兵器的野蛮人面前,根本没有绝对的优势。

  解决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提升火器的火力,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提高他们的射速。

  显然,战术上的努力已经到头。美军和英军可谓当时全世界战术最强悍的军队,他们尚且无能为力,其他军队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早在火枪诞生的时候,枪械设计师们就开始进行技术上的突破,也就是进行连发火器的研究工作。

  早期的所谓连发武器还真是玲琅满目,怪招叠出,什么东西都有。

------------其实在上图多管排枪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多有趣的枪械,目的都是提高射速。注意下图的联排手枪,只要变换击针的位置,就可以连续射击10枪,只是这种设计极为不实用,作为一款玩具倒是完全够格的。

  多管排枪

  17世纪,大概是1680年,英国人发明了多管排枪,这是一个有趣的突破。所谓多管排枪,其实就是将多根枪管按水平发散排列,通过机构控制同时击发多根枪管。

  这样一来,射手只要扳动发射机构,12根枪管就会同时发射,形成一片弹雨。

  多管排枪可以看做把12支步枪,捆在一起使用。遗憾的是,多管排枪并不实用。它的重新装填时间极长,导致火力中断时间比普通步枪还长,很快就被淘汰了。

  帕克枪

  1718年5月15日,英国律师詹姆斯.帕克(James Puckle)为自己发明的多管转轮式连射枪申请了专利,将其命名为“帕克枪”。

  帕克枪的本质就是一把超大的转轮手枪,它通过一个巨大的弹盘供弹,实现了射击的持续火力。

  通过摇动手柄,帕克枪可以可以很快地连续发射11发1英寸口径的枪弹,非常适合作为舰艇上的辅助武器,清末中国也曾少量进口。

  帕克枪虽然比多管排枪先进多了,也更有威力,甚至可以持续射击11枪,但它没有解决多管排枪的固有问题。

  帕克枪的装填同多管排枪没有什么不同,必须手工的一个一个装填。由于现代定装弹在当时还没有发明,用火药和弹头分别装弹的时间太长,需要装弹的数量又太大,导致装弹期间火力中断时间长的无法接受。

  所以,帕克枪很快也在军队中消失了。


----------------------上图的帕克枪,下图的蒙蒂尼机枪都很有意思。

 

  蒙蒂尼机枪

  1851年,法国军队中的一名比利时上尉军官法肯姆普斯,终于发明了世界第一款机枪。这挺机枪在蒙蒂尼工厂制造成功,因而定名为蒙蒂尼机枪。

  蒙蒂格尼机枪外形酷似蜂巢,由37根枪管组成,装填工具是一块带有37个圆孔的钢板,每个圆孔内插入一颗子弹,每颗子弹的位置对应一根枪管。

  击发机构由一个手柄驱动,顺 时针转动手柄一周,全部37发子弹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全部射出。如果射手愿意,他也可以通过控制摇动手柄的速度,让每根枪管以任意速度依次击发。按照当时 的记录,一个操作娴熟的蒙蒂格尼排枪操作组的平均射速为每分钟12次齐射,即444发子弹。

  这种机枪的改进了装填方式,使得射速有明显的提高。但它的技术相对于帕克枪没有本质的变化。

  该枪在当时是作为轻型火炮使用的,它的重量非常惊人,在所有枪管都装填弹药的情况下,该枪重达2吨多,比二战期间很多75毫米野战炮还要重,必须依靠马才能够移动,光靠人无法有效移动。

  它用曲柄操纵,有一个士兵手摇驱动。它的机构相当复杂,击发装置就高达25个。

  这挺机枪的设计颇有新意,却并不实用,故障极高,重量太大,而且在实战中子弹乱飞,没有什么精度可言,几乎无法使用。

  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曾经购买了一批这种机枪用于要塞防御。大约200挺该枪也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因技术不成熟,威力相当有限,很快就被淘汰出现役了。

  蒙蒂尼机枪虽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却是一个很好的机枪设计雏形。


-----------------电影《最后的武士》里面,2挺加特林手摇机枪,几乎瞬间就将日本武士骑兵全部搞定,自己毫发无伤。苦练20年杀人技巧的日本骑兵,就被训练不到1年的几个加特林机枪兵全部击毙,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大家注意,加特林手摇机枪无法瞄准,只能通过形成的弹幕杀死敌人。


 

  加特林手摇机枪

  实际上第一款使用型机枪,就是大名鼎鼎的加特林手摇机枪,而加特林机枪多少参考了蒙蒂尼机枪的设计。

  加特林机枪于1861年被发明,于1865年作了相应的改进,于1866年装备给美国陆军。他的发明者查德?乔丹?加特林,并不是工程师出身,反而是一个医学博士。

  美国内战爆发后,他在一家军队医院服役,目睹无数伤员在死亡线上挣扎,加特林突然涌出一个强烈的想法。如果发明一种可以连续射击的步枪,那么我们的士兵就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不需要这么多人上战场,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伤亡了。

  遗憾的是,加特林并没有想到,机枪不可能是为某一方所垄断,机枪诞生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增加士兵的伤亡率。

  经过数年艰苦的研究,以及很多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支援,投资者中自然也包括美国政府,加特林机枪终于研发成功。

  在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后,加特林终于在1862年完成了12挺测试样枪。加特林对这些机枪进行了改进,把枪弹的纸壳换成了铜壳,取消了火帽和座针,变成了底缘发火枪弹,同时在枪机上增加了两个突起用于击发。

  1866年8月24日,美国陆军正式决定列装加特林机枪,首批订单数量为100挺,随后无数国家都购买了这款先进的武器。

  加特林把6支口径为14.7毫米的枪管,有机地结合在枪架上,并装有特殊的击发及连发装置。射击时,射手利用手摇手柄和鼓轮使枪管统一公共轴依次转动,鼓轮传动时,传动机构完成打开枪机、装填、闭锁、待发和击发动作,形成连续发射。机枪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有人力手摇提供。

  加特林机枪由一个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这使得该枪的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400发,实际射速达到200发,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奇迹。1挺加特林机枪的4人机枪小组,相当于半个连的士兵的火力。

  加特林机枪诞生以后,很快参加了实战,并且经过多次改造。

  加特林机枪很重,有30公斤,枪身很长,前后高达1米多,所以移动起来并不方便,仍然是作为轻型火炮使用。

  不过,这所有的缺点,都被加特林手摇机枪的高射速所弥补了。在一个供弹手,一个射击手,一个弹药手和一个指挥官组成的4人团队操作下,加特林手摇机枪有相当大的威力。

  1873年10月,美军在试验中用一挺加特林机枪总计发射了十万发子弹,在单次试射中曾连续发射63600发子弹,其间未出任何故障。

  几挺加特林机枪形成的弹幕,足可以轻松对付数百个敌人。

  加特林手摇机枪诞生以后,立即受到美国陆军的亲睐。

  加特林手摇机枪先后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美西战争和美国边防军同印第安人的战争。1864年,南北战争中,北军在围攻匹茨堡的战役中,首次使用了这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连射武器。

  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美军又使用了加特林机枪,大败西班牙人。

  自从连射武器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的印第安人,已经无法再像小比格霍恩河战役那样,同装备加特林手摇机枪的美军正面对抗了。

  2,3挺加特林手摇机枪在很多时间内,就会造成进攻的印第安人大量伤亡。

  在南北战争中,加特林手摇机枪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的第二大杀人武器。

  由于在美洲表现的如此出色,加特林手摇机枪迅速风靡全球。

  俄国首先订购了400挺加特林手摇机枪,在随后的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大量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

  1877年英国海军在和秘鲁人的作战中使用了加特林机枪。1879年,英国人又把加特林放在海滩上抵抗祖鲁人。

  1882年在北非亚历山大的作战中,英军再次动用了加特林。

  英国军官们对加特林机枪的大威力高射速很满意,他们甚至说:文明的英国人用加特林来教化未开化的世界。

  甚至连远在东亚的中国,也购买了一批加特林手摇机枪。清政府进口了一批加特林手摇机枪,瞬间就被这种先进武器惊呆了。他们投以巨资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

  有趣的是,清军并没有把这种武器叫做机枪,而是叫做大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对于战斗力薄弱的清军来说,加特林手摇机枪具有很大的威力。

  1900年义和团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民兵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士兵回忆:一挺加特林机枪可以封住宽阔的大街。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厉害……我们必须顶着中国人射来的弹雨前进。

  加特林手摇机枪和同时代的 加德纳(Gardner)机枪和诺登菲尔德(Nordenfeldt,中国早期曾译为诺登飞)机枪一起嚣张了几十年,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马克西姆重机枪的问世。

  加特林机枪在当时虽然先进,却也有很多严重的问题,最关键的在于火力,精度,装填三方面问题。

  加特林机枪采用人力手摇作为驱动,这也就决定了射击火力持续性是不稳定,受到士兵手摇的很大影响。在激烈的战斗中,摇动手柄的士兵很难从容的作战,他们每当遭遇紧急情况,会本能的疯狂摇动手柄,导致火力忽强忽弱。在战场上,火力明显的变化,会导致弹幕封锁的失败,使得敌人有可能乘机突破机枪的封锁,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

  后期,加特林曾经试图使用马达驱动机枪,这又导致机枪重量大大增加,并不实用。

  而且,加特林机枪射速虽高,却是用几十发的弹夹装弹,这种供弹方式非常不可靠,经常出现卡壳情况。其实就算不卡壳,区区几十发子弹,也可以在10几秒内全部发射完毕,之后就又必须进行装填,造成火力的中断。

  精度上,加特林机枪并不能准确射击,只能通过概略瞄准,在某一个区域形成一个弹幕,杀伤冲入这个弹幕的敌人。

  在南北战争中,往往加特林机枪猛烈扫射过去,一些在子弹射击范围内的南军士兵中弹倒地,而身边的战友却毫发无伤。

  而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马克西姆爵士和他的杀人武器。马克西姆是英国籍的美国人,他通过机枪这种杀人武器赚到钱以后,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游乐场。马克西姆以自己的重机枪为自豪,也向孙子展示自己的发明。世界上,单一武器造成最多死亡数量的是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但这只是针对马克西姆重机枪而言,并没有他重机枪的其他改进型计算进去。如果一同计算,马克西姆爵士的重机枪,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杀人最多的武器。在一战中,如果敌方还有几挺重机枪在运作,我方擅自发动冲锋,基本就是死路一条,只会留下大量的尸体。



 

  第一杀人魔王--马克西姆重机枪

  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西姆,是一个天才的枪械设计师,他很早就关注机枪的射击工作。

  1882年,马克西姆赴英国考察时,一群英军士兵曾经向他抱怨。老式英国步枪后坐力太强劲,导致新兵们肩膀上到处都是淤青。

  这些淤青让马克西姆若有所悟,既然枪弹的后坐力如此强劲,那么如果将它利用起来做重新装填的动力,岂不是小菜一碟吗?

  马克西姆受到此次齐发以后,就全力开始了研究利用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完成武器自动上膛,发射,退单的自动武器的研究。

  马克西姆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

  在1883年,他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只是这把步枪过于笨重,并没有实战价值。

  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

  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 600发以上。

  马克西姆重机枪是一款超越时代的武器,由于优秀的性能,他前后使用了长达100多年,直到今天某些国家还在使用马克西姆重机枪的改进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西姆重机枪在设计上的辉煌成绩。

  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成功的全自动射击机构!

  在机枪发射瞬间,机枪和枪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药气体能量作为动力,通过一套机关打开弹膛,枪机继续后坐将空弹壳退出并抛至枪外,然后带动供弹机构压缩复进 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枪机推弹到位,再次击发。这样一旦开始射击,机关枪就可以一直射击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能够省下很多装弹时间。

  除了自动发射的整套机构,马克西姆还有很多划时代的设计。

  他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4米的帆布弹链(333发),这样无需重新装弹,就可以一次发射数百发子弹。

  连续自动射击,火药燃烧的高温必然会造成枪管的灼热,导致精度下降,甚至出现炸膛现象。

  为给枪管降温冷却,马克西姆精明的采用水冷方式。这样一来,机枪可以持续射击数十分钟时间,如果不使用水冷,机枪一般射击200发到400发就必须停下来,等待枪管冷却。

  另外,马克西姆重机枪因为实现了全自动射击,只需要一个射手和一个副手,而加特林手摇机枪则需要4个人一起操作。

  最大的特点在于三点:完全自动化,强大的弹药投放,持续的火力。

  完全自动化

  在于重机枪不再像加特林手摇机枪一样,完全不需要人力驱动,通过弹药的后坐力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射手在保证弹药量的情况下,只需要扣动重机枪发射按钮,则可以开始疯狂的射击,而无需做任何其他工作。

  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火力,射击的稳定性,射击精度,也减少了操纵机枪着的数量,减少出故障的频率。

  强大的弹药投放

  重机枪采用全自动射击,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以上,大大超越了加特林机枪。而且相比加特林机枪的几十发弹夹供弹,马克西姆重机枪采用250发甚至更多的几百发弹链供弹,子弹源源不绝的提供,导致火力极为旺盛。

  持续的火力

  加特林机枪无法长时间射击,射击上白发以后,枪管就过热,必须冷却。马克西姆重机枪则采用划时代的水冷式,只要水没有蒸发光,机枪就可以继续射击。在实战中,马克西姆重机枪至少可以持续射击30分钟,甚至1个小时以上。

  在这段时间内,除非弹药打光,否则射击并不会中断,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

  由于以上的特点,让马克西姆重机枪毫不费力的压倒了加特林手摇机枪,成为当时超越时代的神奇武器。

  1883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是轻武器800余年发展史上,继火药发明后的最壮丽的一次大变革。

  《武器装备百科全书》写道: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拿破仑(1769~1821年)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有人说,实战是武器的高考,我们就来看看马克西姆重机枪在实战中表现如何?

  在没有马克西姆重机枪的时代,1879年1200名英军使用最先进的线膛枪和火炮,同祖鲁武士血战数日,最终全军覆没,拿着大刀长矛的祖鲁武士也伤亡3000人,却全歼了英军。

  这些,仅仅发生了马克西姆重机枪诞生之前,这款杀人武器出现后,一切都不同了。

  短短15年后的1894年,津巴布韦爆发了第一次马塔贝勒战争!

  此次英军以区区50名殖民地警察,使用4挺马克西姆重机枪,对抗5000多名祖鲁武士。双方兵力是100比1。用现在的话来说,祖鲁武士就算一人咬一口,也能把把英国人咬死。

  最终的结果,是让人震惊的。5000多名祖鲁武士发动了几十次勇敢的冲锋。结果是,50名英国殖民地警察毫发无伤,祖鲁武士被重机枪打死3000多人,余者全线溃败。

  马克西姆重机枪,让拥有先进火器的军队,终于有了对冷兵器敌人压倒性的优势。从这一天开始,手持冷兵器的所谓野蛮人,再也无法和这些敌人对抗了。

--------------------------图是马克西姆向李鸿章展示他的重机枪,傍边的大树,是刚刚被重机枪打断的。下图是德军的MG08重机枪,他在一战中造成无数协约国士兵的死亡。在二战期间,由于通用机枪数量不足,MG08水冷式重机枪依然披挂上阵,参加了纳粹德军大部分战役。



 

  自然,马克西姆重机枪的个人秀,还是仅仅是刚开始。

  1898年,8000名英国远征军入侵埃及的邻国苏丹。

  埃及的联军与苏丹的伊斯兰教马赫迪军出动5万多人,两军在恩图曼这个地方发生了激战,这就是著名的恩图曼战役。

  9月2日,数万名苏丹骑兵一窝蜂冲向英军防线,根据以往的经历,英国远征军必败无疑。

  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在区区20挺马克西姆重机枪连续射击下,短短数分钟内,骑兵如秋风中的落叶一般接连的倒下,人和战马的尸体瞬间就堆成了小山。

  埃及和苏丹骑兵不死心,仍勇敢的进攻数次,结果完全惨败,只是丢下了惊人数量的尸体。

  苏丹骑兵在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屠杀下完全溃败,稍后被英军合围全歼。

  此战,虽然埃及和苏丹也装备一些比较先进的火枪,但他们没有重机枪。

  最终的结果是,英军仅以47人阵亡,382人受伤的代价,消灭阿拉伯骑兵2万3000人,还捉了5000个俘虏。

  此战宣布了传统骑兵的死刑,强盛长达1000多年的骑兵,从此基本不再作为战场主攻力量。

  当时一个英国军事专家说:从这一天起,阿提拉和成吉思汗再也不可能雄霸世界了。

  要知道,仅仅80年前的1812年,沙俄的近卫骑兵和哥萨克骑兵,还把欧洲最强大的陆军--法兰西陆军的火枪手们冲击的溃不成军。

  科技是多么可怕啊!

  稍后的日俄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俄军凭借马克西姆重机枪造成日军的可怕伤亡。日俄战争,日军战死8万8000多人,战后经过统计,其中至少5万人死于马克西姆重机枪,这远远超过日军战前估计。

  当时的资料记载到:在望台炮台争夺战中,守军仅仅为加里茨基大尉率2个水兵连驻守,配有2挺马克沁机枪。8月24日,日军从西北方进攻望台炮台,俄军马克沁机枪因此成为防御的火力中坚。当日军突击队开始向炮台攀登时,俄军居高临下用机枪和步枪猛烈射击,同时猛掷当时的新式武器手榴弹。枪弹和弹片劈头盖脸般向日军飞去,一时间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惊天动地,毫无遮蔽的日军血肉横飞,尸体横七竖八躺满山坡。尽管前面的日军死伤狼籍,但后面的士兵 仍然高喊着万岁奋力向上冲锋,而俄军则以雷鸣般的乌拉和更多的枪弹来回击,始终将日军压制在半山腰处。

  曾亲身参加望台争夺战的樱井忠温在其《肉弹》一书中写道:“……尸体挤满地,连下脚的空隙都没有,这是通向地狱的隧道。如果迈出右脚会踏上死去的战友,迈 出左脚会踏上受伤的战友……”时为少尉的樱井随步兵第12中队一起参加了对望台炮台的进攻,但途中即伤亡过半,中队长和大多数军官都被打死。樱井代理指挥 并组织残余部队冲至炮台下的火力死角,但后援仍被压制在山谷中,在俄军的反冲锋下最终被迫撤退。“……我们所处地势不利,无法进行防御,只得向山脚退去。 每当我回头,就看见俄军向我们开枪,他们一路追杀下来。我们退回落脚点并回击敌人,双方混战在一起,用刺刀展开肉搏。此时,敌人从要塞中搬来了机枪,向我们扫射,双方的士兵都被割草般地射倒。……”混战中樱井左臂、右腿先后负伤,但他还是侥幸活了下来。日军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伤亡,军官阵亡103人,士兵死伤失踪3209人,尸体从山脚一直堆积到山腰,此次攻击彻底失败。

  当战斗详报送到日军指挥部,日军指挥官居然认为可能是参谋把报告打错了,伤亡应该是329人,而不是3209,参谋在中间多加了个0。

  在一战中,重机枪造成的可怕伤亡,已经有无数资料说过,老萨也就不多说了。

  让诸位惊讶的是,中国引进马克西姆重机枪的时间非常早。

  马克西姆重机枪诞生后仅仅2年,也就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刚刚结束。清政府深感列强威胁太大,试图大量购买新式军火建立新式军队。

  洋务派领袖之一的李鸿章出访英国,在伦敦受邀参观了最新式武器,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实弹射击表演。

  李鸿章做为淮军领袖,也是身经百战,什么火枪都看过。目睹马克西姆重机枪在30秒内发射300子弹,把一棵大树拦腰打断以后,李鸿章极为震惊,大声说:太快!太快!

  李鸿章随即询问这种武器要多少钱?

  当时马克西姆重机枪的价格非常高,折合成白银有几千两。

  在得知价格以后,李鸿章又惊叹道:太贵!太贵!

  虽然价格太高,李鸿章还是咬牙买回来几挺回去研究。

  因为这款武器实在厉害,李鸿章还颇有兴趣的将它命名为:赛电枪!

  也就是射速超过电光的意思!

  遗憾的是,清军没有大规模使用马克西姆重机枪的记录,反而吃了列强的大亏。

  清末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土司出动1000个藏族骑兵拦截。结果在英军3挺重机枪的扫射下,短短4分钟内,骁勇的藏族骑兵伤亡700多人,被迫撤退。

  目睹此战的英国少尉回忆: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场面,这根本不算是战斗,而是单方面的屠杀。我对屠杀感到厌恶,尽管将军下令要尽量扩大战果,但是我还是停止了射击。

  之前几百年,英军,尼泊尔人,印度人都曾经入侵过西藏,但都被以逸待劳的藏军骑兵击溃。藏兵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的惨败!

  此战后,藏族人把这种重机枪称为:魔鬼画笔!

-----------------------------二四式是国军自产最先进的重机枪,该款重机枪在当时属于世界一流水平。只是在二战期间,水冷式机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对于MG34,MG42通用机枪来说,水冷式重机枪除了火力持续性比较好以外,其他性能全部在这些机枪之下,最大的缺点在于太笨重,无法跟随进攻步兵及时移动,大部分时候作为防御武器使用。可观来说,水冷式机枪在二战也并不算过时,只要把它安排在适合他的战场,就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



 

  抗战重机枪的三强之首二四式水冷式重机枪

  清朝和民国初年,马克西姆重机枪是据统治地位的重机枪,到了抗战期间,国军四分之三的重机枪,仍然是这种笨重的水冷机枪。

  马克西姆重机枪在国军中,装备量最大,性能最优秀,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著名的民国二十四年式,也成为二四式(1935年定型),以及少量它的原型,德制MG08重机枪,一共有1万多挺。

  处于第二位的则是三十节重机枪以及它的原型,美制勃朗宁1917重机枪。

  第三位的则不是中国自己制造的,而是完全苏联援助的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1300挺)

  虽然源自于德国,美国和苏联,实际上它们都是马克西姆水冷式机枪的改进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的列强都使用马克西姆重机枪的改进型。德国使用的是MG08,美国使用的是勃朗宁1917,俄国使用的是索科洛夫M1910,英国使用的是维克斯重机枪。

  前面三个重机枪,都在抗战舞台上出现过,而维克斯重机枪也大量出现在抗战之前的内战中。

  二四式重机枪是国军装备数量最多,仿造时间最长,也最先进的一款重机枪,它是仿制德国MG08的产物。

  MG08是马克西姆重机枪在德国的仿制品,决定引进该款重机枪的,居然是当时的德国皇帝。

  在1871年,接着普法战争的胜利,德意志帝国才建立。

  此时德国的敌人很多,英法俄四面围堵封锁德国,战争的危急在该国上空飘荡。

  在这种危及下,德国对于军队的重视,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欧洲各种新武器都在德国做过推销,当1888年,马克西姆带着自己的重机枪来到柏林的时候,德国军方高层人物也不感到意外。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德军高层却对是否全面引进该武器犹豫不决。道理很简单,一旦进入该武器,除了要花费一笔极为惊人的巨款以外,还涉及到德国陆军整个作战体系的大转变。

  德国人是出了名的保守细致,在没有确定的答案之前,他们宁可选择观望。

  没想到,他们的皇帝威廉二世却不是这样。

  在目睹马克西姆重机枪在展示中,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压倒了德军大量装备的加特林手摇机枪,威廉二世深感恐惧。

  如果他的敌人英法美俄都大量装备这款武器,自己却没有,那么未来的战争就是一场屠杀。类似于几十年前,普奥战争那样,他们普鲁士军队依靠先进的后装枪,将装备前膛枪的奥地利军队打的溃不成军。

  在展示结束以后,威廉二世召集军方高层,坦率的说:这就是朕所需要的武器,再没有其他武器可以替代。

  在德军的几个将领支支吾吾,表示经费不足,不能引进的时候,威廉二世居然宣布,从他的皇家经费中特批出一笔,用于购买马克西姆重机枪。

  由此,德皇的近卫步兵团全面装备了这款武器。

  近卫步兵团装备了这批重机枪以后,做过多次大规模的演习。马克西姆重机枪在演习中惊人的表现,让再木讷保守的德国老将军们都瞠目结舌。

  加上此后马克西姆重机枪在非洲,美洲,亚洲的出色表现,德军高层终于决定,必须大规模装备重机枪。

  他们花费巨资,从马克西姆手中购买了全部的图纸和特许生产权,由此,开始了马克西姆重机枪的本地生产,这就是著名的MG01重机枪。

  到了1903年,德军已经有11个重机枪营,每个营装备6挺MG01重机枪。当时全世界对重机枪的定位,仍然是作为一种轻型火炮使用,德军也不例外。

  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为德军好好上了一课!德军分析日俄战争后得出结论,重机枪不能作为轻型火炮使用,而是应该装备的基层德军中,作为一线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

  同时,德军还对早期MG01进行改进,最终退出了相当成熟的MG08重机枪。

  MG08在传统的马克西姆重机枪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细节上的改造,这使得它成为马克西姆重机枪最成功的一款改进型。

  到了一战开始之前,德军已经装备1600挺,每个德军步兵团都装备一个配备6挺MG08的重机枪连,这在当时列强军队中,是首屈一指的。

  实战中,MG08重机枪造成了敌人可怕的伤亡,东线落后的俄军在短短1年时间内,就伤亡高达400万人,其中大部分死于MG08重机枪下。为什么俄军伤亡如此惨重,因为俄国兵工业差劲,他们的重机枪数量很少,根本无法和德军抗衡。

  最为代表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以密集人海战术冲锋,在德军马克西姆重机枪扫射下,仅仅一天时间死亡5万7000多人。

  一战中,一线官兵伤亡统计结果是惊人,重机枪造成的杀伤超过8成。而协约国伤亡总数有2200万人,也就是说,有1000多万人伤亡在MG08重机枪下。

  一战中后期,稍微有些理智的参战国都被迫放弃了以人海战术,冲击对方重机枪阵地,因为这等同于自杀。只要有2,3挺重机枪还在工作,那么进攻一方整连整营的士兵都会被统统打死在阵地前,一个也不会剩下。

  这是一场人肉和枪弹的搏斗,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的。

  英国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发明了著名的坦克,采用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德国人则发明了适合近战的冲锋枪,并且采用了小股部队突击的所谓风暴战术,甚至使用了化学武器。美军则大量装备了轻机枪,甚至战斗散弹枪。

  到了战争的第三年,也就是1916年,外号死神镰刀(欧洲传说中,死神的武器就是镰刀)MG08装备数量已经猛增到数万挺。每个德军师装备72挺MG08重机枪,这相对英法军队来说,仍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一共生产了高达7万2000挺MG08重机枪。

  MG08重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上,耍足了风头,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有相当的使用。

  当时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制裁(条约规定德军不允许装备重机枪),二战中的德军已经被迫使用通用气冷机枪代替水冷式机枪。不过,当架构复杂,价格高昂的MG34通用机枪数量不足的时候,20年前的MG08重机枪仍然披挂上阵,在德军中服役,造成了盟国很大的伤亡。

  就算是到了二战,MG08也并没有过时。

  二四式重机枪是抗战中,国军兵工厂生产的最为复杂的一款武器。他的零件高达100多个,其中许多零件需要精加工,像钟表一样,尺寸稍有差别,就会导致未来重机枪出现各种无法定位的奇怪问题。

  所以,他的仿造工作一点也不简单,经历了长达40多年的时间。

  早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鸿章的金陵兵工厂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挺马克西姆重机枪。

  在1914年,金陵制造局袁光煜等11名技工,通过拆解实测绘图,耗时半年多仿制成功最新式的德国MG08马克沁机枪,取名为华宁重机枪。

  不过,重机枪这种相当精密的武器,光靠解实测绘图来仿造是相当困难的,必然出现很多问题,导致仿造的机枪问题频发,产量不大,每月仅生产3挺,前后仅仅生产了300挺。

  在金陵兵工厂仿制MG08,并且推出新产品之后,其他国内兵工厂也立即跟进。

  为什么各家兵工厂,对仿造难度如此之大的重机枪如此痴迷?这主要在于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威力实在太大,成为军队必不可小的火力支柱。

  任何一支部队,如果没有重机枪,就很难和拥有这款武器的敌人对抗。

  先后仿造过马克西姆的国内工厂,还有广东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四川机器局、湖南金工厂、赤水兵工厂、开封兵工厂、山东兵工厂等10余家。其中制造时间最长、数量最大、产品质量最好的,当属金陵兵工厂。

  1924年,该厂根据德国提供的MG08部分图纸,对之前的产品进行改良和标准化。新枪的故障很少,同MG08原枪比较接近了,但性能上仍然有些缺陷。

  到了1935年,由于当时处于中德军火合作的蜜月期,希特勒授予军方慷慨的提供给金陵兵工厂完全MG08的图纸,并且派出工程师入厂进行指导,还秘密提供了一批精密的加工设备。

  这些帮助让本来已经有着丰富仿造经验的金陵兵工厂如虎添翼。

  这在当年,崭新的仿制MG08的重机枪在金陵兵工厂诞生,当时是民国一九二四年,由此被称为二四式重机枪。

  由于经过长达20年的仿造,改进,二四式重机枪的性能相当优越,同MG08重机枪已经相差无几。

  只是由于是仿制品,二四式同原厂的MG08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两者枪栓无法互换,重机枪脚架也完全不同,二四式采用三脚架,MG08则是橇型脚架。

  有趣的是,金陵兵工厂还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对MG08进行了众多的改造,比如扳机,高射架,高射照门等等,这些都是MG08所没有的。

  可以说,二四式重机枪的仿制起点很高,他的原尊MG08是马克西姆重机枪最成功的改进型之一。

------------------重机枪射手和弹药手,平时将机枪拆成两部分。二四式重机枪的重量是49公斤,加上弹药,总重量至少在60公斤以上,两个人每人负重在30公斤也就是60斤,一般人早就被压趴了。在国军中,重机枪小组是负重最大的兵种,同迫击炮部队差不多。所以重机枪手和弹药手都是精心挑选的,一般是全连最强壮,射击技术好的士兵。大家注意金陵兵工厂的厂徽,是一个佛教的万字。



 

  1937年2月17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作军事报告时,就提到“重机枪之制造,自得德国兵工署之助力,金陵厂造者已与德造无二,并能兼任高射”。

  从1929年到1937年,金陵厂累计生产二四式重机枪3500余挺。抗战爆发后,该厂内迁重庆并更名为第21兵工厂,在复工的1938年,产量即达到了每年1060挺,是1929年时的近10倍。从1938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21兵工厂尽一切力量,保证了重机枪的生产数量,最高时年产量达到3000多挺。

  1943年,该厂生产的二四式首次实现枪闩内各种零件的互换,厂长李承干称此次改进为马克西姆重机枪“空前和最大之改革”。这说明机枪已经完全采用流水线和精密加工仪器制造,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要知道,高达100多个零件的二四式重机枪,只要有一个零件出问题,机枪就无法射击,等于废铁,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改进后的产品于1944年11月开始投产,后经继续改进,枪管零件也实现了互换。此时国内装备的重机枪已经以国产品为主 了。

  1945年抗战结束前,经重机枪厂主任吴均惠、主管技术员张德义等研究,又将二四式由水冷改为气冷,全重由49公斤下降至31.75公斤,这又是一个大幅度的进步。不过由于内战很快开始,新式机枪的投产受到影响,知道1948年9月才首批试 生产50挺。

  在抗战中,二四式重机枪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

  二四式旺盛的火力,造成日寇大量伤亡

  二四式重机枪的火力是无与伦比的,如果国军在隐蔽阵地用机枪对开阔地域的敌人射击,通常会造成极大的伤亡。

  二四式重机枪采用水冷结构,这让他能够轻松的射击30分钟以上。以每分钟600发的射速,只要能够持续射击10分钟,重机枪正对面的日军伤亡惨重也是相当正常的。

  实战中,如果没有日军步兵炮和掷弹筒的骚扰,重机枪往往可以连续射击1小时以上,射击上万发子弹。

  甚至二四式的原型MG08的设计师宣称,只要有足够的冷却水和弹药,每发射1万发就更换一下枪管,MG08可以持续射击1天1夜,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重机枪的有效射程是1000到1500米,在这个距离上,重机枪的威力最大。而实战中,重机枪甚至在4000米也有一定的杀伤力,威力着实惊人。

  当然,重机枪射击最好是2挺到3挺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形成交叉的火网。

  实战中证明,交叉火网的威力比1挺重机枪的威力要大一倍有余。

  遗憾的是,由于国军在抗战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加上重机枪数量很少,交叉火网基本不可能出现。

  即使这样,它的火力也足够强大了了

  国军老兵,重机枪手卿伯金老人年轻时候身高1米83,这在平均身高1米60几的国军士兵中,如鹤立鸡群。二四式重机枪重达49公斤,重机枪手必须具有相当的体力才行,所以连长挑选了身体高大强壮的卿伯金担任重机枪手。

  卿伯金在淞沪会战中,曾经使用二四式重机枪和战友配合,一战击毙日寇190人。

  他回忆到:我1910年生于湖南邵阳洞口,1933年12月8日参加国民革命军湖南第4路军第28军16师91团机枪连。我20岁吃粮(当兵),打了半辈子仗,从最初的‘水机枪’,到‘马克沁’再到‘双十节’,从没离开过重机枪,我是一个机枪手,是专门负责射击的上士副班长。在我的枪下从没放过一个敌人,凇沪抗战战场上,我们团在宝山打落三架日本人的飞机,有一架就是我打的。1937年9月,我部随28军军长陶广由湘西开赴第三战区浙江东海前线布防,随后参加了淞沪会战金山卫、宝山争夺战。月初,这支部队随军长陶广由湘西开赴第三战区浙江东海前线布防。

  我们28军是湘军主力部队,出发前,部队在金华充实装备,我所在的机枪连全部换上了新式国产二四式重机枪,兵工厂给重机枪制造了高射枪架和对空瞄准环,可以歼灭 空中的敌机。我们一个重机枪连装备6挺二四式重机枪,全连176人!

  一个月后,宝山第二次失守,日军对已经败退的中国军队依旧穷追不舍。在离宝山有10公里的地方,91团就地宿营。当晚,天上没有月亮。卿伯金和一名新兵放 哨。在离部队1公里处,是一片10多亩的稻田,晚稻还没收割,稻田里养着1寸深的积水。夜深12时,新兵走在前面,他听到稻田里哗哗的水声,一些朦胧的影 子在晃动,“班长,班长你快过来”,新兵胆怯而低声地叫着。卿伯金仔细一看,“妈呀,稻田里到处匍匐着日本兵”。

  卿伯金马上报告了上级,营长罗鹏云下令,每个连派出一个加强排,全用刺刀上。5分钟后,4个加强排200名士兵枪口全部上了刺刀,从后方绕到了鬼子 的屁股后面。鬼子做梦都没想到后门着火,在这片稻田里,并排50米距离架着一挺机枪,然后步步逼近,企图对困顿至极的91团施行围攻。很显然,这个阵地还 未完全部署,加强排的士兵冲上来,扎西瓜一样,向趴在稻田积水里的鬼子捅去。

  日军遭到夜袭以后,慌张之下向卿伯金的重机枪阵地退过来。卿伯金的二四式重机枪立即猛烈射击,由于黑夜和稻田的影响,鬼子无法搞清重机枪的位置,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接二连三的被机枪打到。

  到凌晨5时,稻田里躺满了鬼子的尸体,“这是日军的一个机枪连,190个鬼子全部毙命,而我们只伤了1个兄弟。”卿伯金说。

  夜袭一战使得91团军威远扬。次日,战报雪花般飞往各地,上面写着:昨夜,29军91团出其不意歼灭鬼子一个加强连,共缴获12挺轻机枪,70多条三八大盖步枪,30多把手枪。

  但并不是所有的战斗都这么幸运,“在战场上,你随时都会把命丢掉。”有一次,路过宝山附近的一条小河时,连长命令他下河推开堵塞河道的尸体,卿伯金刚刚 下水,“嗖”的一声,冷枪射在钢盔上,把钢盔打偏了半个头,耳膜被震地响起一阵嗡鸣,取下来一看,钢盔右边打出了一道指甲块大小的凿痕。

  实际上,在历次战斗中,重机枪都是国军营连一级的火力支柱,也是最需要保护的武器。

  国军军官一再告诫重机枪小组:人在机枪在,人不在,机枪也要在!

  一旦部队撤退,重机枪小组总是重点照顾对象,给他们提供额外的运输兵,骡马,甚至汽车。


 


----------------------上图是新四军重机枪的对空训练,下图是国军二四式重机枪对空射击


 

  需要训练有素的机枪团队

  重机枪结构异常复杂,不是捷克式轻机枪或者掷弹筒。机枪的射手,供弹手和射击指挥官都必须受过严格训练,且有实战经验才可以。

  国军部队,以营为单位,一般首先会选择身体最为强壮,思维最敏锐,视力最好的士兵组成重机枪团队。因为重机枪团队的要求很高,远远超过其他战斗小组,甚至不亚于迫击炮部队。

  组成重机枪小组以后,机枪手,供弹手至少要经过长达1个多月的专业培训。

  而这1个多月的培训,并非是大家想想的那样,1个多月天天用实弹射击。其实真正的实弹射击一般只有一周,其他时间全部在学习机枪的构造,如何保养,拆卸,装填,以及遇到问题时候如何解决,维修。

  正常来说,如果一个多月能够掌握这些,这个重机枪小组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实际上,重机枪出现故障并不罕见,相比只有20,30个零件的手枪和步枪,作战中修理重机枪相当于今天修理豪华汽车。

  二四式重机枪光是机件部分的零件就高达20个,重机枪可能出现的故障高达上百种,比如供弹时候,弹药手送弹,而弹带的角度部队,也可能造成发射机构的故障。

  甚至,帆布弹链有所变形,也会导致供弹的异常。更不要说,诸如磨损,划伤,弹簧老化,泥水进入枪体,低温等等。

  如,简单的一个拉柄停止工作时候的位置,则可做出4类故障的判断,具体的原因可能有10种以上。

  在激战中,重机枪火力一旦停止,无论是在进攻还是在防御,都会给己方部队造成灭顶之灾。

  所以,射手如果不能及时修好机枪,也就等同于被敌人消灭了。

  除了以上的以外,就算是射击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老萨看过众多重机枪手的回忆录,国军重机枪手第一次接触二四式重机枪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震惊。

  面对体型庞大,枪身中伸出众多把手和机柄的重机枪,重机枪手往往张皇失措,不知道如何下手。

  至于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有效的射击,不感到困难。

  射击时的流程大概是这样:架设枪架,安装枪身到枪架上,给冷却筒加水,打开机匣盖,将弹带插入受弹口,转动曲柄手柄将第一发子弹上膛,双手握住握把,打开保险杆,扣动扳机,试射,调节复进簧,调节瞄准具,正式射击。

  除了重机枪射手和供弹手以外,射击指挥官的作用也非常大。

  射击指挥官一般是资格更老的机枪手,他们经验更丰富,文化程度也更高。他们的任务很多,在重机枪没有部署到阵地之前,他们利用地图和仪器需要仔细观察,选择最合适合适的阵地。

  在部署到阵地以后,他们要利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敌人行动情况,指挥重机枪的射击,并且不断进行射击上的修正。

  在打退敌人以后,指挥官还要指挥即使转移阵地(如果有必要的话),还需要根据之前的战斗调整机枪的部署。

  所以,射击指挥官一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士官,他的作用至为重要。他是重机枪小组的眼睛和大脑,重机枪射手是小组的手臂,弹药手是小组的双腿,缺一不可。

  一个训练有素的重机枪团队,同一个没有经验的新团队,两者的实战效果可能有着巨大的差距。

  在德军一战时期,一般开战前,重机枪团队会高达7人,实际作战3人,另外4人都是备用,以防备战斗中的意外伤亡。

  在激烈的战斗中,重机枪一般是敌人最优先攻击的目标,所以重机枪团队出现伤亡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旦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受伤或者死亡,那么团队立即崩溃。如果战前没有足够的准备,额外有人可以作为小组的补充的话,剩下的2个人是无法有效射击的。

  上面说的卿伯金老人说,他当年有15分钟内拆开二四式重机枪又重新装好的本事,这也是训练时候的硬要求。

  受过严格训练的机枪手,甚至可以对空射击飞机。

  由于国军防空火力一场虚弱,早在1936年二四式彻底定型时候,就考虑到防空问题。金陵兵工厂对于生产的二四式重机枪,每6挺中选择1挺增加了高射机构,包括接杆,高射表尺,子弹挂盒等等,可以直接作为防空机枪使用。

  卿伯金老人回忆当年。一天下午,吃完午饭后,士兵都在休息。突然,凌厉的警报声响起,日本人一个中队九架飞机,分三排俯冲过来,卿伯金赶紧架起二四式重机枪的高射枪架,在5名同伴的协助下,1分钟后,他们调试好了对空瞄准环,“瞄准环上面有5个环圈,一个望远镜,飞机进入第1个圈时”,卿 伯金扣动了扳机,“如果打中了,飞机此时正在第3个圈里;如果到了第4个或者第5个圈时,那你就打不到了。有时候这需要运气,以及高度的镇定和绝好的枪 法。”一梭子弹打出去后,一架飞机摇摇晃晃地坠在空地上,一名受伤的日军飞行员爬了出来,“是个胖胖的日本鬼子”卿伯金说,“飞机俯 冲过来时,上面坐着的人你都看得一清二楚,你射飞机的其他任何部位都没用,只有打它的油门阀门,打中了,它立马栽下来。”

  这次,91团共击落3架日军飞机,有一架是卿伯金击落的。战果给全团士兵带来了两三天内都享之不尽的食物,“都是罐头,有牛肉、羊肉,但都不怎么好吃。”卿伯金说。

-----------------------1挺重机枪,对于国军来说就是一件宝贝,下图是日寇的九二式重机枪,注意它是气冷式,采用30发单排供弹。二四式综合性能明显强过它一截!其实对二四式重机枪威胁最大的,是下下图如同玩具一样的九二步兵炮。



 

  实际作战时候的种种问题

  而日寇的九二式重机枪,无论火力,射速,弹药威力上,都明显逊于二四式一筹。实战中,单纯的重机枪对射中,二四式重机枪往往可以压制住九二式。如果中日两军的重机枪数量不是如此悬殊的话,日军遭到的伤亡还要更巨大。

  实际作战时候,国军的重机枪却步履维艰,非常艰难。

  原因也不复杂!二战不在是一战那种单一武器可以发挥作用的舞台,而是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各种武器,下到刺刀手枪,上到重型轰炸机,航空母舰,都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不错,二四式重机枪相对于日寇的九二式重机枪,确实颇有优势。但日寇并不是仅仅只有重机枪而已,而国军确实仅仅只有重机枪而已。

  在实战中,国军重机枪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敌人的重机枪,而是日军数量众多的掷弹筒,九二步兵炮,野炮山炮以及其他平射炮。

  日军的掷弹筒是一线部队作战的武器,每个排装备三个,主力排额外增加三个。这种掷弹筒也就是轻型迫击炮,他的射程500米。自然,如果正面攻击,掷弹筒不容易对付国军的重机枪,但掷弹筒是曲射武器,日军只能能够摸到国军重机枪500米距离,则躲藏在遮挡物后,毫发无伤的将其击毁。

  由于一线日军掷弹筒太多,基本每个班都有,这些都给国军重机枪造成极大的威胁。

  相比掷弹筒,日军数量繁多的各种火炮则是重机枪的终结者。

  以日军作为营一级支援的九二步兵炮为例,每个营装备2门。这种火炮重量非常轻,仅有200多公斤,可以拆卸,也利于迅速组装。最重要的是,他是日军一线支援火炮,每分钟可以发射高达10发炮弹,而且射程高达2800米,既可以直射也可以曲射。

  可以看到,在射程上面,九二步兵炮相对二四式重机枪具有压倒性优势,重机枪一般在1000到1500米内发挥作用,九二步兵炮的射程高达近3000米。

  而九二步兵炮的数量也极多,日军每个大队也就是营都装备2门,一线到处都是这种火炮,这给二四式重机枪造成极大的威胁。

  需要说明的是,一线日军炮兵的素质还是不错的,他们的反应很快,其实九二步兵炮的主要目标,也就是寻找国军的重机枪。

  在淞沪会战中,装备精良的德械36师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36师是国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重机枪的装备数量是每个步兵营建制里设有一个重机枪连,共3个排6挺。

  在会战初期,36师的重机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造成日寇很大的伤亡。只是在日寇步兵炮和平射炮的打击下,重机枪的损耗也是惊人的。其主力旅下属的36挺二四式重机枪,短短二周内就被日寇用平射炮和步兵炮击毁了32挺。

  之后的作战中,国军重机枪被迫改变作战方式。

  一是在隐蔽工事或者坚固的机枪工事里面射击。

  著名的衡阳战役中,方先觉的第10军17000多名国军战士,正是依靠预设的机枪阵地,造成围攻的10万日军高达近3万人的巨大伤亡,而第10军伤亡仅有1万4000多人。

  当时方先觉已经指挥官兵修建了一系列射界极佳的重机枪工事,日军的步兵炮也不容易达到这种工事。

  实战中,这些工事里面的二四式重机枪,给予日军极大杀伤。

  诸如停兵山、高岭两个小据点,日军伤亡超过1000人。国军重机枪碉堡修建在人工挖成的绝壁上,下面10米都是70,80度的人工悬崖。日军多次冲锋,伤亡极大,开始他们试图使用云梯攀爬,后来因为死人太多,踩着尸体就能直接从平地爬上国军的机枪碉堡。

  期间一些日军甚至冲到重机枪射击口时,仍然被国军重机枪全部击毙。日军尸体遮挡住了重机枪工事的射击口,国军却无法出来搬走尸体,只好用重机枪继续射击。

  在重机枪的可怕威力下,这些日军尸体很快被密集的子弹打得粉碎,射界又被打开了。

  最终直到这些据点的守军全部牺牲,无一生还,日军才能占领这些重机枪阵地。

  一是,采用重机枪游击战,也就是打上一两个弹带,就立即转移阵地,防止被日寇的火炮定位消灭。

  但重达49公斤的重机枪转移阵地岂是这么容易的,这让国军重机枪小组吃尽了苦头。

  更况且,重机枪射击最重要的是形成弹幕,以区域性杀伤敌人,必须在战前就要精心选择阵地,根本不能随便更换。现在随意更换阵地,一线火力必然遭受极大影响,让本来就极度缺乏火力的国军雪上加霜。

  如果不转移阵地,则用作偷袭,袭击日寇没有重武器的部队,效果也颇佳。

  不过,这种打法还是颇有些战果的。

  而淞沪会战中的上海宝安总团第二团第二大队重机枪中队长杨俊回忆。

  他们在激烈巷战中,曾经以二四式重机枪重创日军。

  在爱国女中附近,杨俊亲自手持重机枪向冲锋的日军扫射,连续打光了3条帆布弹带,打了750发子弹。日军冲锋部队伤亡惨重,溃败了下去。日军随即调动数门步兵炮和掷弹筒,向杨俊的重机枪阵地密集轰击。

  杨俊是个极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刚刚打退日军的冲锋,就立即带着机枪转移走了。日军的炮弹全部打在空无一人的阵地上!

  日军以为重机枪已经被打掉,再次集中重兵,以人海战术冲锋。

  杨俊再次用二四式重机枪猛烈扫射,打的套筒中的水都沸腾了。

  就这几天的战斗中,在杨俊这挺重机枪的射击下,日军有200多人死伤,尸体躺满了街道。

  另一个重机枪老兵回忆

  姚顺观是浙江仙居人,18岁到安吉去种田。日本人入侵了,国民党军队到处征兵。有一天,在田里干活的姚顺观被拉去当壮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姚顺观成为一名重机枪手。在温州的时候,姚顺观所在国民党暂编32师守过海滩,抵御日军的入侵。姚顺观在温州呆了一年,差不多20岁的时候,随部队来到了嘉兴凤桥新篁、海盐沈荡镇一带,以游击战的形式抵抗日军的扫荡。

  姚顺观他们在新篁双石桥大胜日军。日本鬼子要入侵新篁,双石桥是必经之路。情报兵摸准了敌人来入侵的日子,姚顺观所在的部队有4挺二四式重机关枪,一个班一挺,4个班的士兵埋伏在双石桥附近的庄稼地里。姚顺观是其中一名重机枪手,敌人冲过来一个,他就扣动扳机,子弹横飞,立即打死一个。二四式重机枪火力极其猛烈,子弹连发,敌人根本无法靠近。这样持续射击了半个多小时,日军始终冲不过来,也并不知道伤亡惨重。

  “你知道什么是重机枪?七八十斤重啊。我当时年纪轻,力气大,能扛着重机枪走动。”回忆抗战的岁月,姚顺观精神抖擞,仿佛当年的情景就在眼前。

  姚顺观说,后来听清理尸体的百姓说,那一次被打死的日军和伪军的尸体整整装了3船。而1条民船至少可以装载40,50具尸体,也就是说此战重机枪击毙日军120人以上。姚顺观所在的部队当时在凤桥新篁、海盐沈荡镇打了好几场游击战,打死日本鬼子无数,名气很大,由于他们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每人都戴着一个大箬帽,因而也被称为“大箬帽军”。日军知道“大箬帽军”的厉害,闻声就怕。

  国军二四式和日寇九二式重机枪的对决

  单纯就重机枪的性能来说,国军二四式水冷式重机枪,明显强于日寇的九二式气冷式重机枪。

  其实日寇的九二式气冷重机枪也是仿造德国MG08的产物,只是日本人对其进行了改进。

  九二式和二四式在弹药威力,射程,可靠性上大体类似,二四式的唯一缺点是需要使用水来冷却,点射精度相对九二式较低。而九二式则有重量过大,供弹系统怪异导致射速较低的缺点。

  二四式的缺点不算致命,而九二式的缺点则是致命的。

  九二式重量过大,来自于日本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他们认为,水冷已经不是未来机枪的发展方向,必须改为气冷。实事求是来说,日本设计师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关键在于,你有这个设计能力吗?

  九二式重机枪将水冷的套筒取消,安装了气冷的散热片,这使得九二式重机枪不再需要寻找水源,理论上枪的重量也会大大降低。

  没想到,这样改造最明显的结果是,九二式重机枪的火力持续性瞬间降低。

  二四式重机枪可以持续射击至少30分钟以上,至少可以发射8000发子弹。

  而九二式重机枪则必须发射1000到2000发,就需要更换枪管。给一挺重达50多公斤的重机枪更换枪管谈何容易,这导致火力的严重中断。

  为了弥补这一点,九二式重机枪只得加多了散热片的数量,这又导致机枪重量的增加。

  本来减少了水冷式套用,可以有效减少重机枪的重量,最终九二式重机枪居然比水冷式的二四式重机枪还要重6公斤,这让日军重机枪小组叫苦不迭。

  二四式采用250发帆布单带供弹,射击火力极为旺盛,至少在250发射击之内火力绝对不会中断。

  而九二式则采用30发单排供弹,射手必须不断的将单排插入重机枪的供弹器中,这不可避免导致射速的降低。

  由于供弹器的问题,为了抽壳顺利,九二式重机枪的副手还要不断给子弹涂油才行,这一点又大大影响了射击的速度。

  本来,九二式重机枪的理论射速为450发,二四式为600发,两者相差并不算太大。由于这种怪异的供弹方式,加上需要更换枪管,九二式重机枪实际射速往往只有250发每分钟甚至只有150发,远远低于二四式了。

  重机枪的火力是极为重要的,谁的火力猛烈,就能压制住敌人,这一点,九二式重机枪大大占了下风。

  不过,二四式重机枪也不是没有问题,就是他需要水冷。水冷式是马克西姆重机枪最大的特点!大家都知道,水的沸点是100度,所以在重机枪套筒里面的水没有完全蒸发成蒸汽的时候,枪管的温度不可能超过100度,并不影响射击。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每发射1000发子弹要耗费1.7公升的水,而中国军队常以9.1公升的英国式汽油桶来装备用冷却水,加上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的水筒里的大约4公升水,那么,在携带一箱冷却水的情况下,可以发射8000发左右的子弹,而实际上因为部分蒸发还会循环成水,所以正常是发射1万发水才会打完。

  显然,这个8000发已经不少了,抗战中国军重机枪每天的标准配备是子弹2000发。

  关键在于,如果水用完了怎么办?用完了水以后,重机枪还可以再打2,3个弹带,但仅此而已。

  对于水冷式重机枪来说,如果没有水,机枪就无法射击,强行射击的话,枪内各个机件就会受热膨胀,停止工作,而且枪管内膛就会受到严重的磨损,枪也就毁了。如果继续强行射击,会导致炸膛这种严重后果。

  显然,在中国水网纵横的华东华南地区,也许水并不难搞到,但如果是中国极度缺乏饮用水的西北沙漠戈壁,内蒙古草原,西南干旱的山区,水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更况且,如果国军被日军包围,只要1,2日时间没有可靠水源,那么重机枪岂不是成为了废物。

  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74师的美制勃朗宁M1917重机枪,就是因为山上没有水源,导致只能打打停停,火力大减,甚至最后干脆无法开火,最终没有起到应该的作用,74师也因为此遭遇了毁灭性的失败。

----------------------电影《集结号》里面,解放军用重机枪扫射进攻国军的场面,在重新装弹的时候,火力就会出现中断。但重机枪的威力是无与伦比的,没有这两挺重机枪,阵地就根本无法守住。二四式重机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枪口有一个小的保护片(原型),这是保护水套筒不被打坏的。因为如果水套筒中弹,水漏光了,枪也就没办法射击了。



  数量的不足

  二四式重机枪是很厉害,也很先进,但最可悲的是,我们的重机枪是严重不足的。

  当时抗战期间,二四式重机枪主要是金陵兵工厂生产的,由于重机枪生产相当的不容易,金陵兵工厂等兵工厂,用尽全力的产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实战的需要。

  在1937年抗战爆发的这一年,由于搬迁工厂的原因,二四式重机枪仅仅生产了626挺。1938年的产量也只有区区1060挺。要知道,这两年正是中日两军大规模会战的最关键时期,国军伤亡总数近百万人,又重新编组了200万大军,需要的补充重机枪最低程度少说也要一万挺以上。即使按照一战中德军的标准,国军其实至少要补充2万挺重机枪。

  现在依靠区区1600多挺重机枪,缺口实在是大的惊人,只能略胜于无了。

  到了1939年和1940年,二四式重机枪的产量才有所提高,达到1971和2468挺,但也就是这样了。到了1941年由于中苏公路和滇缅公路先后被封闭,兵工原料无法进口,重机枪的产量再次出现下降,1941年为1860挺,1942年为1980挺,即使抗战胜利的最后一年1945年,二四式生产总数不过3063挺。

  在整个抗战八年期间,国军一共生产了1万8900多挺二四式重机枪,18694挺是金陵兵工厂制造的,占所有兵工厂提供总和的96%。虽然还有大约3400多挺性能差劲的三十节重机枪,却仍然弥补不了重机枪方面巨大的缺口。

  而军队数量同国军类似的一战德军,仅仅在一战的4年内生产了高达7万2000挺MG08重机枪。

  而日军在二战中主力的九二式重机枪,也轻松生产了高达4万5000挺。

  由于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一线作战的国军部队没有重机枪,只能依靠捷克式轻机枪作为火力支柱。

  可惜捷克式轻机枪虽然精度高,威力大,但火力持续性终究无法和重机枪相比。捷克式20发直弹夹和气冷式结构,使得他无法同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正面对抗。实战中,国军往往在重机枪火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这也是国军伤亡巨大的一个原因。

  进攻的时候,国军缺少火炮无法击毁日军重机枪,己方的重机枪数量又太少,不足以压制日军重机枪,那么最终只能靠人海战术往上冲,伤亡是日军的1,2倍,也就是可以理解了。实际上,不要说抗战期间,就算几十年后的中印战争也是一样。

  解放军曾经有一个连冲击印军装备两挺马克西姆重机枪的碉堡。由于解放军的无坐力炮和火箭筒弹药都已经耗尽,最终使用了人海战术冲锋。结果,在两挺重机枪的扫射下,全连100多人全部伤亡,仅有2人侥幸逃过。

  除了二四式以外,抗战中国军还是用过仿造美制勃朗宁1917的三十节重机枪和苏联援助的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

------------------------三十节式重机枪,仿造美国勃朗宁M1917重机枪的产物。下图是美国原产的M1917,这款重机枪一直使用超朝鲜战争,才退出现役,一共使用了近40年之久。只是三十节是山寨产品,直到1940年才解决仿制的问题。

 

  山寨之祖--三十节水冷式重机枪

  这两种重机枪同二四式大同小异,由于篇幅有限,也就不多说了。

  三十节的诞生很有意思,民国初年,重机枪已经开始在世界风靡,但国内兵工厂除了金陵以外,都没有能力大规模仿制,只好动用外汇大量购买。

  三十节的原型是美军在一战中大量使用的主力重机枪勃朗宁1917,美军在一战中装备了5万多挺该型机枪。

  勃朗宁1917也是马克西姆重机枪最出色的改进型,丝毫不比MG08重机枪要差。实战中,著名的勃朗宁1917曾经不加任何保养,连续射击了3万9500 发子弹,最终仅有一个小零件发生故障,堪称重机枪界的硬骨头。

  由于其出色的性能,直到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曾经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量使用这款武器。他的改进型,也就是气冷的勃朗宁1919重机枪,则是美军二战的主力重机枪。

  可是,国产仿造勃朗宁1917的三十节的性能则远不如原产品,原因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民国初年,一个美国军火商人带着一挺勃朗宁1917重机枪赶到中国推销。在当时,全世界各地都有这种跑单帮的军火贩子!这个军火商找到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军阀,直系的吴佩孚,对其进行一通天花乱坠的宣传。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子自找倒霉,当时吴佩孚正对大量使用外汇购买重机枪不满,因为中国不是富国,哪有这么多闲钱买这么昂贵的武器。

  吴佩孚表面热情接待了这个军火商,暗中立即召见汉阳兵工厂厂长吴文恺。吴佩孚问:现在我手上有一挺新式的重机枪,你们能不能自己照着实物仿制呢?

  吴文恺回答:可以!

  吴佩孚说:好得很。

  随后,吴佩孚以走私军火,违反民国法律的罪名,将这个可怜的军火商软禁了起来,将他的重机枪交给了吴文恺。

  吴文恺让汉阳兵工厂的工程师们将机枪拆卸,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测绘研究,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仿制成功。

  此时已经是1921年10月10日双十节,也是民国10年10月10日。吴文恺就给枪取了一个好名字,三十节水冷式重机枪。

  在得知仿制成功以后,吴佩孚才将那个军火商释放,把重机枪还给他,让他回国。这个军火商知道自己走私军火属于违法,不敢去大使馆告状,加上关押期间也是好吃好喝供着,没有受到什么虐待,也就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回国了。

  由此,三十节重机枪开始出现在中国,首先装备了直系的军队,在军阀混战和北伐战场都有它的身影。

  遗憾的是,重机枪这种东西,并不是可以这样随意仿制的。以MG08重机枪为例,他最终成功仿制成二四式重机枪,前后经过了3次研究,最后一次得到德国方面的全部图纸和指导,才完成了之前两次射击的缺陷,实现了重机枪优秀的性能。

  而吴文恺的汉阳兵工厂在当时来说,虽然也是国内一流军工企业,让他们仿制如此复杂的武器,还是勉为其难了。

  三十节诞生的前10几年,这款机枪性能非常不稳定,几乎无法使用。根据汉阳兵工厂的测试,几乎没有1挺三十节机枪可以连续打完一个200发弹带而不出问题的。

  吴佩孚对此也颇为震怒,在他的呵斥下,吴文恺被迫向美国和比利时两国要求获得全部图纸和技术指导,并且愿意出于重金。

  可是,当时全世界以及对中国开始了长达10年武器禁运期间,这两国的军工厂都怕惹上麻烦,先后拒绝了这个请求。

  汉阳兵工厂无奈,逐步放弃了不成熟的三十节生产工作。

  在抗战前,汉阳兵工厂一年只能生产300挺三十捷,上海兵工厂也不过生产500挺,其他还有少数兵工厂可以生产,但都是几十挺之内的。

  所以,抗战爆发时,国军虽然装备了一部分三十节重机枪,却纯属没办法的办法。只要能够搞到二四式重机枪,甚至从国外购买的老式的马克西姆重机枪,就绝对不会用三十节,因为性能太不可靠了。

  不过,抗战中,三十节却保持了一定的生产量,总产量达到了3400挺,是自产数量处于第二的重机枪。

  也许诸位很奇怪,其实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关键在于美国人的援助。

  抗战中,汉阳兵工厂将重机枪生产线交给了金陵兵工厂,在抗战的前3年,由于三十节技术不成熟,没有生产该款重机枪的记录。

  到了1940年以后,随着欧洲爆发,日军耀武扬威的开入东南亚的越南,美国人开始感到极大的恐惧。从1940年开始,美国逐步开始离场强硬的对抗日本,同时也开始支持中国的抗战。

  在当年,美国人将勃朗宁1917的全部资料提供给中国方面,并且也派出工程师加以指导,以解决机枪出现的各种问题。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艰苦研究,终于大体解决了所有的遗留问题。

  1940年当年,三十节恢复了生产工作,当年有514挺产生出来。

  随后的41年,42年,43年,分别有520挺,310挺,260挺制造成功,1944年由于日军集中60多万主力发动了豫湘桂会战,中国陷入极度的困难中,国府决定暂停三十节的生产,转而全力生产相对成熟的二四式。但到了1945年,随着战局的好转,三十节也一举生产了1734挺。

  于此同时,在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以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军事援助中国。由于国军有大量使用三十节的经历,美国人也就将库存的2160挺美制勃朗宁1917重机枪交给了国军方面。

  这样仿制的和原产的勃朗宁1917总数达到5000多挺,甚至大部分零件都可以通用,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国军重机枪序列了,这也是三十节在抗战中还颇有名气的原因。

  这批原产的勃朗宁1917性能远远强于我们仿制的三十节,尤其在抗战中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国军士兵从外表不容易分辨出三十节和原厂勃朗宁1917的区别,往往把两者当做一回事,那么三十节的名气自然就更大了。

-----------------------------上图是沙俄军队装备的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苏军也大量装备。二战中,苏军大量使用这款武器,在朝鲜战争中,北朝鲜人民军和中国志愿军也曾大量装备这款机枪。甚至在越南战争中,北越还大量使用这款武器。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用了索科洛夫枪架,也就是有两个轮子。其实这两个轮子在平地尚且有些用,在山地完全无用,反而成为累赘。





 

  北极熊的杀人礼物--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

  处于第三位的马克西姆重机枪,就是苏联援助的1300挺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了。

  抗战爆发以后,苏联为了让日本和中国陷入持久战,从而使得日本无力和德国两面夹击苏军,开始给予国民政府相当的军事援助。

  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是一战中,俄军的主力机枪,也是俄国人仿造马克西姆重机枪的产物。

  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1910年装备俄军,他的性能同马克西姆重机枪大同小异,外型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安装了有两个轮子的索科洛夫枪架,枪的前方可以安装防盾,保护射手。

  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在俄军中,是绝对的火力支援,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几乎每一场俄军或者苏军参与的作战,都有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的身影。俄国和苏联前后一共生产了60万挺马克西姆重机枪,其中大部分就是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也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直到1943年后,该款重机枪才逐步被更先进的SG43重机枪取代。

  可观来说,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性能一般,相对于二四式,三十节并没有丝毫优势,同日军的九二式相比,也只是稍胜一点而已。

  不过,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却在抗战中发挥了相当巨大的作用。

  在抗战开始后的1年内,中日两军进行了数次规模空前的大会战,国军方面损失武器装备无数,急需要补充。此时从德意大规模购买已经不可能,英美法也坐视傍观。倒是苏联人雪中送炭的提供了一批武器。在当时来说,1300挺重机枪并不算多,意义却很深远。这批重机枪弥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期间国军惊人的损失,是相当重要的。

  而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虽然性能平平,实战效果倒也不错,要不然俄军也不可能使用长达30年之久。

  所以在实战中,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相对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仍然丝毫不占下风,给一线国军提供了最重要的火力支援。

  在武汉会战中,国军官兵表示,提供给国军的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虽然已经是苏军淘汰,有的还是沙俄时期使用的老爷枪,作战中火力和精度却都不错,可以压制住日军的重机枪。

  话虽如此,毕竟1300挺重机枪对于抗战的巨大消耗来说,算不了什么。更况且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使用的还是苏制7.62毫米子弹,同国军的7.9毫米毛瑟弹无法通用。

  国军除了依靠从苏联进口大量此类弹药以外,还通过20兵工厂自产了大概85万发子弹,这说明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在抗战中,还是发挥了相当的作用的。

  总之,在抗战中,这三种马克西姆重机枪是国军步兵火力的中坚力量,在实战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抗战战场的国军重机枪受到种种制约,并没有发挥最大的威力。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落后就要挨打啊!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1-06 08:54: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天下第一枪--枪牌撸子

下一篇:扬子江上的四“小”金刚--咸宁级炮舰的抗战生涯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