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村】该村位于哈尔滨以东16公里处,北临松花江,西临阿什河。此地适合种植水稻,被称为鱼米乡。日本人占领哈尔滨后,使用武装镇压、强迫驱逐等手段,迫使本地中国农民离开家园。1934年5月26日,关东军组织移民群体举办了天理村定居点奠基仪式。
【天理村】村庄中心有一个教堂,一些公共设施(派出所、学校和诊所等)以及左右两侧的住宅区。村子周围设有铁丝网、壕沟、土墙等设施应对攻击。
【天理村】由于与哈尔滨之间的正规道路未铺砌,春季道路常因融雪而被淹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初提出了建设新的道路,但最终决定建设小火车铁路。1936年6月2日,在天里村西门外举行了开工典礼,火车终点站是哈尔滨三棵树道口街。1937年8月2日正式通车。小火车最多可牵引十几节车厢,客货混载。
【千振乡】1933年7月,日本第二次武装移民到依兰县的湖南营(今桦南县桦南镇),建立了名为“千振乡”的移民点、将湖南营改名为千振乡。日本开拓团移民到千振之后,强迫当地居民学日语、拜神社、穿和服、学日本文化等,奴化当地居民,迫使当地居民日本化,达到永久占领千振的目的。
【千振乡】自九一八事变起至满洲国灭亡为止,日本向满洲国的农业移民一直由关东军主导。1932年1月,关东军统制部的“关于满蒙法制及经济政策咨问会议”中提出以下主张:日本向满洲移民是大和民族的民族膨胀运动,农业移民是必须的。
【千振乡】农业移民以贫农家庭的次子、三子为主;考虑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便利性,应采取适宜规模的集团移民的形式;农业移民作为大和民族的一员前往满洲担当重要的任务,为了培养巩固忠君爱国之精神,在国内与满洲应设立移民训练所;国家应设立移民机关管理农业移民事宜。
【千振乡】1932至1934年间,移民的来源主要是日本的退役军人。当时出现了移民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移民团内部的矛盾以及多发的私自脱离现象,关东军内部也产生了满洲农业移民不可能论的观点;然而此计划仍然继续。1934年,移民募集地区扩到到全国,次年应征资格也扩大到普通民间人士。
【千振乡】入选移民团的基本条件是“日本本土的农村、渔村、山村居民和都市失业者,思想坚定、身体强健”。可见本计划也兼顾解决山村贫困和都市失业者问题。移民分为甲乙两种。甲种直接由政府管理,可以获得较多政府补贴;乙种由民间团体组织,政府补贴较少。甲种移民应配置在重点地区,而乙种移民应配置于较易开垦生活的地区。
【弥荣村】东北沦陷后,永丰镇(今属桦南县孟家岗镇)被关东军设为移民重点规划区。1933年,武器装备完整的近五百名日本退役军人(吉林屯垦第一大队)进驻永丰镇,设置了日本开拓团本部。
【弥荣村】1941年,永丰镇被改名为弥荣村。村庄管理模仿日军的中队建制,中队之下是九个乡土小队。村庄的规划用地是670000亩,人均占地1300多亩。【满洲农业移民1930-1940年代。资料:东洋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