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墙——1938年11月12日,国民党政府为实行“焦土抗战”,放火烧长沙城。由于当日电报代号为“文”,放火又发生在夜间,所以称这场人为灾难为“文夕大火”。 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使数千年的长沙古城毁于一旦,伤亡众多,损失掺重
长沙城墙——火烧长沙城,原本是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于11月12日上午9时许收到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发来的“文侍参电”,即蒋介石下达“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的指示仓促制订出来的计划。实施焚城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等日军攻入长沙时才可执行。不料计划还没完成“核定”,大火就在13日凌晨提前发生了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孔庙崇圣殿——放火前夕,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负责拟定计划,决定以“天心阁起火”为信号。然而,奉命焚城的士兵在见到南门外伤兵医院意外失火后,便不顾天心阁是否放出引火信号,开始四处放火。此前,消防人员也早已撤离,导致火起后无人参与灭火,又不断加火,终使长沙遭此人祸
长沙湘江江面
长沙湘江江面上的商贩——这场大火到底烧掉了多少东西?在现存于地表的建筑物中似乎 很难考证了, 因为一场大火几乎中断了这个城市的文明, 把长沙地表上的古城古迹化为灰烬。由于纵火实在夜间,众多还在睡梦中长沙居民和伤病来不及躲避,便葬身火海。尤其是那些身负重伤的伤病,他们没有倒在日寇的枪下,却稀里糊涂的葬身火海。火宫殿的伤员由于火势过大,全体殉难...
长沙沿江的景象
长沙城古民居的房顶——在文夕大火中,古代名楼天心阁、湖南省省立图书馆和教育博物馆所在地“定王台”、千年古刹开福寺、纪念贾谊的太傅祠等古建筑通通付之一炬,所藏文物如宋明时期的古籍善本、历史典籍通通化为灰烬。
长沙市的的一处洋房
长沙城江滩上的太古公司——除了文脉几近断绝,民生经济也是无一幸免。南门口至走马楼一带,是长沙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大火前夕那里还是皮货的交易市场,但是文夕大火烧光了这里的所有
长沙海关——长沙曾是古代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这一场大火损失的谷米超过了190多万石;除了粮食,湘绣也因此黯然失色:众多湘绣产业的作坊铺面,连同凝结绣师多年心血画稿、作品,一同灰飞烟灭
长沙市内的的一处园林景观
长沙市内的的一处园林景观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街道——更为可惜的是, 价值连城的佘太华金号收藏的400余颗汉印也在 大火中熔为铜块或铁饼。东茅巷蜷庐萧敬止藏书丰富, 却在大火中全部焚毁,其中多半是珍贵的宋元版本。
长沙街道的贩夫走卒
长沙民居——大火以前, 三十年代的长沙走上了城市近代化的轨道, 经济空前繁荣, 文化教育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辛亥革命后,拆除城墙,1921年修筑公路,1926年修筑机场,1933年成立长沙市。大火之后,繁华不再
长沙学宫的御碑亭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街道,熙熙攘攘——自晚清以来, 长沙近代工矿业经过30多年发展, 已经颇具规模。长沙的近代工业在大火中被焚, 全场迁移涟源。长沙工业从此一跃不振,直到解放前夕, 全市百人以上的工厂仅剩8家。
长沙陈家祠堂
善化县学宫崇圣祠—— 在文夕大火中,除极少数外侨及教堂和少量的公宅没有遭受火劫外 ,长沙市建筑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大火前长沙原有1100多条街巷, 被大火烧得片瓦不留的有600余条,全市90%的房屋被焚毁,除了居民以外,学校银行、工厂、医院也未能幸免,各政府机关单位也是一片火海
长沙陈家祠堂
长沙府学宫夫圣庙祭坛——:“焦土抗战、坚壁清野”反映了抗战的破釜沉舟,死里求生的决心,但是于敌无损的“自我焦土”实在是过于悲壮。当时《中央日报》社论称“ 长 沙近30年来, 物资、人力欣欣向荣, 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 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 可怜一炬。”一场大火, 使长沙经济近代化所形成的基础瞬间化为空白,直到如今,长沙仍难恢复“当局首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