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广西抗战记忆:一封家书成绝笔 断头不做降将军
2020-05-08 09:50:11  来源:广西新闻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在这个书信渐渐被遗忘的时代,大家能否理解战时一封家书的意义?抗战时期,戴安澜、阚维雍、唐仁玙……这些在广西生长或生活过的将领都已战死沙场,他们的家书,既有热血军人的壮烈绝笔,也有夫妻之间的款款深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果史书记载的是他们不朽的事迹,家书,则承载着他们心灵的温度……

  戴安澜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38岁的师长戴安澜率领先头部队——国民党第五军200师掩护远征军主力前行。同年3月,200师孤军开进缅甸同古,奉命固守,同古保卫战一触即发。孤立无援之下,戴安澜带头立下遗嘱,并在战火间隙写就家书。

  “亲爱的荷馨。”戴安澜在信中如此亲昵地称呼自己广西全州籍的妻子王荷馨,接下来便向她预告自己的死亡,“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全信短短200余字,他告诫妻子要照顾老母、养育子女,“勿以我为念”,好让他安心赴死。

  随后,戴安澜又给3位亲友写了一封托孤信,他对家人的眷念不舍也在此展露无遗,“余如战死之后,妻子精神生活,已极痛苦,物质生活,更断来源,望兄等为我善筹善后”。

  历时12天的同古保卫战异常艰苦,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同年5月13日夜间,200师官兵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38岁的戴安澜身中数弹。5月26日,在缅北的茅邦村,距离云南不到100公里之处,已不能言语的戴安澜向着祖国的方向凝望片刻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1943年4月1日,上万人在全州为戴安澜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同年,王荷馨捐献出全部抚恤金,在全州开办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71年,王荷馨去世,一生未改嫁。子女们将她的骨灰移至安徽芜湖,和戴安澜合葬。

  阚维雍

  服从命令,与桂林共存亡

  1944年9月中旬,131师师长阚维雍率部抵达桂林,与170师一起,担负起死守桂林3个月的任务。当时形势敌众我寡,不足两万人的国军,如何抵挡装备精良的10万之敌?阚维雍明知任务不可完成,军人的天职却让他不能退让,他曾对一些好友说道:“作为一个军人,只有服从命令,与桂林共存亡。”

  同年10月4日,他在给五叔宗骅的信中说:“不独不怕敌人来攻,正恐其不来攻。”因为“桂林天险,加以工事完成,真所谓金城汤池……官兵战斗意志旺盛,此战确有把握”,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同日,他在给其妻罗咏袋的信中说:“此次保卫桂林……不成功便成仁,总要与日寇大厮杀一场也。”他勉励妻子:“家无积余,用度极力节省,如何寒苦,亦当忍受……”报国之志、廉洁之情、成仁之心展露无遗。

  1944年10月下旬,日军对桂林形成合围,防守桂林城的部队成为孤军。11月9日,大批日军渡过漓江,眼看桂林就要被攻破,包括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在内的将领主张突围出逃。阚维雍见无法改变局势,愤然自杀。

  自杀前,他把一封信交给卫队营长,让其突围后交给当时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这封信里面是一首绝笔诗:“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

  唐仁玙

  日寇不灭,何以家为

  唐仁玙生于湖南永州,曾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宁第一分校就读并毕业,曾任桂系第7军171师团长。抗战初期,他在广西与第二任妻子金兰在桂地结婚,并生下一女。1940年4月10日,时任湖北黄安县县长兼县军民抗日游击总队长唐仁玙被日本飞机轰炸殉职,年仅33岁。173师广西籍师长钟毅为他的殉难深感悲伤,专门撰文吊唁。

  《抗战家书》中收录了唐仁玙与原配妻子唐春玉的6封家书。由信可见,唐仁玙虽然一路颠沛,始终不忘对亲人的牵挂,秉持着拳拳家国之心。

  “别来瞬眼又中秋,两地相思两地愁。劝卿有泪暂莫洒,留得重逢相对流。”征战在外的唐仁玙用这首诗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善文读书懒惰,深为痛恨,希从严责……岳母来家住,诸事要孝顺,劳苦切记不要他老人家做。”这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唐仁玙对家人的牵挂。

  家中生计艰难,他劝慰家人要以民族利益为重:“每到一地,见有由前方来之灾民,男女老幼,相携步行,惨状不堪名言,足见日本遗害我同胞,良非浅鲜。所谓‘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现在可说‘日寇不灭,何以家为’……”

  作为兄长,唐仁玙的言行对两个弟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大弟唐仁琮、小弟唐仁瑞也先后从军抗日,一门三兄弟相继为国殉难。

  烽火家书

  人民抗战的心灵史

  还有一封特别的家书,写信之人是一位流亡到桂林的普通百姓卢明璇。1944年,日军大举进犯湖南衡阳,沦陷后,卢明璇的儿子卢达杰与他先后撤离,因撤离路线南辕北辙,两人始终没有遇到。

  1944年9月17日,卢明璇辗转抵达阳朔县一座叫福利市的小镇,在饥寒交迫、孤苦无依中给卢达杰写下一封求助家书:“奈我只剩身上单衣,又无铺盖,资斧又不充裕,在近日天晴尚可抵御,设遇北风,岂不冻死……”逃亡情状令人唏嘘。

  “一家五口,各别一方”,“生死难以探听”,凡此种种,令卢明璇“实勘痛心”,“午夜静思,目不交睫”。

  然而当时正值战乱,邮路不通,直至抗战胜利后,这封家书才到卢达杰手中。卢达杰通过同乡得知,父亲卢明璇寄信不久,又离开阳朔流落到柳州,后因身患疟疾,缺医无药,不幸病故,被同乡安葬于柳州示范农场。

  “抗战家书是一部中国人民抗战的心灵史。”《抗战家书》编委会主编张丁曾表示,相比其他的档案和史料,家书更有“温度”。借助家书,当代人可以清晰感受到那个时代,质朴情感传递间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5-08 09:52: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柯棣华大夫与失落的烈士名单

下一篇:真军官,假和尚——钮先铭佛门避难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