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90年前亲历淞沪抗战的国际友人,录下“中国的战歌”
2022-01-28 20:41:13  来源:光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今天,是一·二八淞沪抗战90周年。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昭然若揭。战争不仅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的创痛,也令一批来华国际友人身陷其中,他们留下了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佳话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由衷企盼。

  历史从未离去。90年过去,诸多细节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鼓舞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

  热恋情侣亲历淞沪抗战

  1931年夏季,一个炎热的下午,年轻有为的埃德加·斯诺和活泼好动的海伦·福斯特在上海市中心一家新建的美式咖啡馆初次见面,彼此深深吸引。1932年12月,两人喜结连理。

  这对年轻恋人,都来自美国,都有记者身份,在太平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有很多共同语言。但两人热恋不久,一·二八事变爆发。海伦在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岁月》里称,1932年1月28日爆发的第一次淞沪抗战,是其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战争”。

  据海伦回忆,1932年1月初,日军入侵上海的阴云已经蔓延到了公共租界,日货店开始大减价,有的店铺更名,一艘日本海军运输舰已驶入上海平静的港口。到1月27日,战争神经已经紧绷。她这样形容,只要门一响,或黄包车轮胎“放炮”,就不得不考虑如何进一步避难。海伦在给家人的信件中,用“悲惨”和“陌生”来形容当时的上海。她认为,中国孤立无援,“没有海军,没有空军,没有军火”。这是她个人对中国防御力量的观察,字里行间都是忧心忡忡。

  海伦写道,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华埠陷入了一场真枪实弹的战争,一方是日本人侵略,一方是中国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多年后,海伦找到了当年的一些信件和剪报,她当时曾主动撰写电讯稿称:“日本军机飞临上海市上空,轰炸了火车总站。华埠火光冲天,没有控制局势的希望。日本海军已完全占领了闸北地区。”

  “中国人在抵抗!”在海伦的记忆里,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埃德加·斯诺从未闲着,他奔走各处,关注战事,目睹了日军在虹口进攻。“他们(指日本军队)一路杀过去,中国军人负伤,只得退后……”海伦的回忆录援引了当时埃德加·斯诺所描述的第一目击现场。

  斯诺和海伦都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了1932年的第一次淞沪抗战。战争的残酷更快地拉近了两颗年轻的、渴望和平的心,战火中的爱情弥足珍贵,后来这对伉俪相继抵达陕北,家喻户晓的《红星照耀中国》得以诞生。

  斯诺和海伦有共同的感受,在抗战烽火中,中国革命军人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他们不是散兵游勇,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穿越火线试图搭救鲁迅

  “十九路军是一支以民族意识和勇敢闻名的南方军队。”“在那一次战役中,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是不容置疑的。民房和学校变成了医院,医生、护士和学生都自告奋勇参加服务,工人们直接参战或抬担架。700名工人和士兵一道守卫吴淞炮台,面对日本陆海空军的协同进攻,坚持达几个星期之久。”史沫特莱在其著名作品《中国的战歌》中,这样描写1932年发生在上海的第一次淞沪抗战。

  她还写道:“这场战争使我第一次有机会根据第一手资料对中国的士兵有所了解。在大多数外国人看来,他们都是不堪一击的雇佣兵。他们有不少人比孩子大不了多少,却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像中国的平民一样,他们不装聋作哑,能够无拘无束地谈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憎恨日本人,反对帝国主义国家,认为没有理由打内战。”

  史沫特莱十分珍视与著名作家鲁迅结下的友谊。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后,她曾穿越火线,希望营救鲁迅先生。

  据史沫特莱回忆,她屏息静坐在车厢里,车飞快地行驶在两侧布满日军的街道上,“不等他们有时间举起手来要求检查证件,我们已经一掠而过”。她看到当时的虹口地区已经有一片毁于战火。抵达鲁迅寓所后,她一边猛力敲门,一边用英语和德语呼叫,但是没人应声。

  史沫特莱扑了个空。她和同伴又疾驰着穿过日军阵地,回到当时的公共租界。她回忆,直到第一次淞沪抗战结束,才得知鲁迅一家得到了日本友人的及时搭救,有幸躲过劫难。

  在《中国的战歌》中,史沫特莱还写道,战争期间,有不少朋友惨遭日本人杀害,其中包括自美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欧美人士受伤。她认为,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不分年龄、不分国籍。

  2021年,在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文萃》中,公布了多封1932年上半年鲁迅与友人的书信,也提到了一·二八事变后,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标有“二月二十二日”落款时间的信中,他告诉友人许寿裳:“此次事变,殊出意料之外,以致突陷火线中,血刃塞途,飞丸入室,真有命在旦夕之概。于二月六日,始得由内山君设法,携妇孺走入英租界,书物虽无一取携,而大小幸无恙。”这里指的就是一·二八事变后,鲁迅得到内山完造的帮助,得以与许广平、周海婴一起离家避难的一段往事。

  珍贵记忆“再发现”

  国际友人1932年的上海战事亲历记,如今散见于改革开放后陆续出版的一些中文译作中。

  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江枫完成了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巨著《中国的战歌》的翻译,汉字约39万多字。江枫在译序中感慨,史沫特莱强调写作的真实。江枫认为,史沫特莱深知,只有真实,才是最强有力的,才能在“笔尖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学者们还发现,史沫特莱极其敏锐地洞察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日军即将入侵中国的迹象。《中国的战歌》等报告文学作品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还为鲁迅研究提供了罕见史料。

  我国长期专注于斯诺研究的专家、《我在中国的岁月》译者之一安危接受采访时表示,斯诺与海伦的相识相知,以及他们对当时中国现状判断的诸多共识,是后来促使《红星照耀中国》问世的一个特别因素。特别是在上海的经历,包括他们对当时抗战进程的采访,以及与宋庆龄、鲁迅等知名人士的密切往来等,更进一步激发了斯诺的创作灵感,让他日后一步步前进,从内心深处更加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尽管斯诺与海伦于1949年离婚,但两人作为战地记者的珍贵记忆,成为从国际友人视角研究中国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史沫特莱、斯诺等早期在上海留下的主要是现场文字实录、回忆录及老照片。上海音像资料馆在长期研究中受到启发,依托持续近30年的海外采集、研究整合而成的上海抗战历史影像资源库,进一步挖掘出“国际视野中的淞沪抗战”系列影像资料。

  上海音像资料馆有关负责人说,围绕1932年和1937年,前后两次淞沪抗战开展的影像资料研究发现,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战争,是轰动世界的新闻事件,受到国际各大新闻社的持续聚焦和报道,并向世界各地传播,进而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影像。例如,当时美国的赫斯特新闻、环球新闻、福克斯新闻、派拉蒙新闻,以及法国的百代新闻等,都在20世纪30年代拍摄报道了上海的重大新闻事件。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大约90年前,一些外国记者在日军侵华的废墟前进行新闻报道,当时的中国平民饱受战争之苦,无论是斯诺等国际友人留下的回忆录,还是其他战地记者留下的宝贵影像,都在激励后人铭记历史、面向未来,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1-28 20:42: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亲历平型关大捷:这一仗专治“恐日病”

下一篇:寻路百年|93岁抗战老兵:参加20多场革命战斗 写下8万多字回忆录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