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莽莽中条起战云 —— 黄埔军人李振华的抗战记忆
2022-07-25 16:06:32  来源:《黄埔》2022年第2期 文/蒲元 鲍浩源  点击:  复制链接

  2020年,在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一次抗战藏品交流活动上,笔者结识了协会秘书长李毅民老先生。言语间,李毅民对抗战这段伟大而悲壮的历史流露出一种浓浓的敬畏之情。原来,他的父亲李振华曾是一名抗战军人。去年,笔者有幸看到了李振华前辈几十年前留下的抗战回忆,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向人们展开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画卷……

  年少从军一笑挥鞭上战鞍

  李振华,1914年生,祖籍河北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其父李文彪,精通武术,为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曾任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卫队长、哨官统带、京兆南路警备司令、京畿警备东路司令等职,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兵变乱军杀害。因为父亲长期担任军职,李振华自幼习武且在军营长大。李振华回忆:“1923年,父亲由任京兆南路警备司令调到通州任东路警备司令了,我又随他到通州,入潞河中学附小插班到三年级。这时,我的武术已学会十几套了,身体很灵活,拳、刀、剑、单枪、双枪、大刀、棍都会了,尤以纯阳剑、凤毛棍练得最好,还练八卦掌。”

  李振华的父亲李文彪师从八卦掌宗师程廷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平,程廷华途经东单牌楼时,见一队德国士兵调戏中国少女,挺身而出上前阻止,单手持刃毙伤十余德军,但欲越房走脱时因发辫被屋瓦卡住,遭德军排枪击中,不幸身亡。李振华对这位师祖的事迹很是崇敬,他曾一面模仿军人操练,一面大声对玩伴说,要杀尽外国侵略军和恶人。言语中颇显少年壮志。

  然而,自1925年起的短短两年之内,李振华的父亲殁于战乱,母亲因病离世,他学习练武的平静生活彻底被打破,这本是家庭的悲剧,但也促使李振华提前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1928年7月,不满15岁的李振华经人介绍,赴河北遵化国民革命军第47军(军长高桂滋)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分配于学员2队1班。1929年6月,李振华毕业。同年,第47军缩编为第133旅。不久,部队番号又改为独立第10旅,开赴山东临沂、枣庄一带。1930年,高部参与了中原大战,战败后退入山西。

  1931年11月,经张学良斡旋,高桂滋部正式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4师,师部驻河北邯郸。这年9月,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此,李振华的军旅生涯与抗日御侮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32年冬,李振华请假返回家乡冀县办事。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震动,长城抗战一触即发。时任师骑兵连准尉司务长的李振华听到消息,随即辞别家人赶回部队。在平汉线高邑车站,得知第84师已开赴冀东抗日前线,于是继续追赶,终于在滦州归建。

  李振华对此次长城抗战的回忆非常简单:“1933年1月,日寇侵占了我们的山海关,又向热河进攻。那时我任骑兵连司务长,部队正在抵抗西进日军。”后因塘沽协定的签定,“我军一律退出滦东,第84师退驻北京东坝一带整训”。

  事实上,第84师自1933年3月起,负责长城喜峰口以东(董家口)30余公里的防线。3月7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第84师阵地猛攻,守军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居高临下,沉着应战,坚守阵地5昼夜,连续打退敌多次进攻,但部队伤亡亦很大。经上级批准,第84师由一线撤至二线,继续抽调精锐骑兵深入敌后袭扰日军。日军在此不能得逞,遂转攻冷口。

  长城抗战虽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但第84师的表现却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1935年,毛泽东在给第84师师长高桂滋的信中说:“阁下率领之数千健儿,与于1927年大革命之役,复与于四年前抗日之役,光荣历史,国人同佩。”这光荣的背后,自然也包含了李振华的努力与贡献。他曾写下《滦东抗战》诗作,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日寇贪婪把榆关,长城内外起狼烟。

  男儿报国何所惧,一笑挥鞭上战鞍。

  求学黄埔军校受训于洛城

  长城抗战结束后,李振华随部先后驻河南、陕西等地。1935年8月,时任师部副官处少尉副员的李振华与胡景铎(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胞弟)、齐天然、史华、马可望、刘风仪等6人,被推荐入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受训。这几人都是高桂滋十分欣赏的青年才俊。李振华一行从陕北出发,渡过黄河入晋境,再由太原转赴河南洛阳报到。10月10日,培训正式开始,李振华被分配在军官训练班第4期第2大队第6队,与战友胡景铎同队。

  初级军官培训是洛阳分校的主要工作。在夏蒙、王小强所著的《胡景铎传》中,对于胡、李二人曾共同求学的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有一段相当详细的介绍:“在洛阳分校,胡景铎和李振华被编入第2大队第6队,当时第2大队的大队长是中共地下党员阎揆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亦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于1932年秋在洛阳市西关外设立,主要培训东北军和西北军等部队的下级军官,由蒋介石亲自兼任校长,实际主持校务的是分校主任祝绍周。洛阳分校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德式军事教育,聘请有德国军事教官,教科书多是翻译德国军事教材,军事课程包括战术、野外演习、技术教练等。在进行军事教育的同时更突出政治训练,主要内容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国民党党史以及校长言论集等。此外,在受训期间一律不准吸烟、不准饮酒、不准喝茶,学员们的生活作息时间明确,各项纪律严明。”

  另据曾在该校任职的郑殿起回忆,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4期,这一期的开学典礼,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刘峙等都参加了,开学后不久,学校曾停课一个月余,在北操场外构筑了大量掩蔽部,并于当年年底举行了应急演练和防空演习。

  洛阳分校的这一举动,应当和当年5月日军以“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制造出的紧张局势有关。

  在李振华留下的抗战回忆文字中,涉及黄埔生涯的不多。但是,多年之后,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军校登记证编号是“军训字003523号”。对于这段难得的正规军事院校受训时光,他也以一首《洛阳军训》进行了总结:

  世事沧桑起群雄,军校受训于洛城。

  学员三千救国志,知遇畏友数更生。

  1936年7月17日,李振华从洛阳分校结业,9月初回到陕西绥德。高桂滋对这批经过正规军校训练的年轻军官非常重视,特设了一个学兵连,以胡景铎为连长,李振华、齐天然为排长,史华任教官,马可望为司务长。学兵连级别虽不高,但对第84师来说却非常重要,因为其担负着为全师培养初级军官、整训精干力量的重任,起着一个小型军校的作用。很快,高桂滋即从全师上下挑选了一批年轻、身体好、有文化的士兵编入学兵连。日后成为李振华好友的张亚雄,就是此阶段被选调入学兵连的。

  转战晋中灵石侦察毙倭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震惊中外。高桂滋请缨抗日,并立下遗嘱以示决心。8月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高桂滋为第17军军长兼第84师师长,辖第84师、第21师(师长李仙洲,黄埔1期),统归第13军军长汤恩伯指挥,挥师东进,参加南口会战。

  对此,李振华记载道:“七七事变爆发,部队奉命开赴南口一带抗战。7月12日部队由绥德出发,17日到汾阳乘火车,19日过太原,经同蒲路进雁门关抵大同,过张家口,27日到下花园下车。驻赤城独石口长城之线,本连随师部驻雕鹗堡。数月前线颇得胜利,歼敌伪一个骑兵团,俘虏300余人。”

  是役,第84师两个团主动出击,经井儿沟、喜峰砦两战,毙伤日伪军800余人,俘虏280余人,缴获迫击炮6门、轻重机枪3挺及战马百余匹,受到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电令嘉奖。

  南口失守后,第84师撤入山西。李振华回忆道:“8月中旬终因南口13军失利,张家口刘汝明撤退,84师奉命连夜退出防线,由赤城经汝城、蔚县、广灵、灵丘到大营守平型关之线。只是一再消极防御损失甚大,又经五台山退守忻口激战。”这期间,李振华转任第84师特务连中尉排长。

  南口会战中,第84师的防御作战还是较为注重攻守结合的,但苦于装备、训练、保障等方面与敌差距悬殊,部队连战连退,损失很大。1937年9月14日,山西广灵火烧岭战斗后,全师仅余4291人。

  然而,战局的发展没有给第84师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惨烈的平型关战役又在眼前了。《陕西抗战人物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记载:9月20日,日军……占领灵丘县城,逼近平型关。第84师阵地由1980.49高地经团城口至线漥梁隘口。在这段30余里的阵地中,除蔚代公路经线漥梁直达繁峙大营镇外,还有一条经团城口通向浑源的大车道。因此,第84师阵地就成为平型关战役的主阵地。23日,日军坂垣师团出动飞机、大炮对中国军队阵地狂轰滥炸,7000余日军步兵向抗日阵地进攻。第84师官兵以手榴弹、迫击炮御敌,英勇顽强,牺牲众多。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派遣联络参谋来见高桂滋,希望高部能坚守3天。高欣然允诺。此后,第84师将士以战至最后一人的决心,在1886.4高地、线漥梁北阵地、团城口等处与日军血战。至26日,因伤亡已达三分之二且无援兵,第84师奉命退守二线阵地。此役,第84师伤亡2600余人。代理团长杜文卿、营长李荣光阵亡。团长艾捷三,营长杨世立、邵春起重伤。

  著名记者孟秋江亲历此役,他撰写的长篇战地报道《大战平型关》,以大段文字记叙了第84师将士的无畏与忠勇,文中第5小节的标题即为“高桂滋督战迷回村”。文章在《大公报》发表后,在全国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大公报》也发表短评,称第84师“全军牺牲殆尽,壮烈惨淡”。

  从平型关撤下来休整仅一周,李振华又随部参加忻口保卫战和太原外围防御作战。1938年1月1日,在倥偬的战斗中,不满24岁的李振华被任命为第84师第250旅第500团第3营第8连上尉连长。这是他第一次担负起主官的重任。

  1938年3月,因前期系列作战部队损失太大,第3营营长胡景铎奉命返回陕西关中接兵,补充兵员,李振华随行。部队路过延安时,应邀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延安之行给李振华留下深刻印象,他回忆道:“不久经延安,受到延安各界欢迎鼓励,革命热情令人难忘。”在离开延安前,胡景铎决定留下两人进入抗大学习,李振华积极报名,可是由于担任连长的缘故,他遗憾地未能入选。

  在西安、富平等地的接兵任务圆满完成后,李振华又重返山西战场。这时,第84师已历经平遥防御战、沁源反击战等,转至晋中战场。李振华也率领第8连,在灵石、霍州一带与日军对峙,作战积极。他回忆道:

  1938年11月,我着农民服装到灵石车站侦察日军阵地布置,刺杀日军工兵上尉一人,虽在敌火力追击下,我仍安全返回。

  1939年1月21日,本连赴灵石郊外游击,袭击了水峪村,毙伤日寇百余人,敌受重创跑回城内。

  2月23日,灵石日寇海洛明联队700余人分两路向我营阵地进攻,并施放瓦斯,我营固守1日,伤亡甚重。晚敌退走。

  3月21日,敌以3路2000余人向我团阵地进犯,我军退守石膏山,敌3次进攻不下,敌撤退。我连为追击前锋,毙敌一部。

  李振华喜欢以诗言志,对于这一阶段的战斗,他在《灵霍杀敌》一诗中这样写道:

  灵石侦察毙倭官,水峪伏击斩敌顽。

  霍口激战孤军险,退守石膏寇难歼。

 

  鏖战晋南莽莽中条起战云

  1939年4月,第84师奉命调整防区,转移到晋南中条山区垣曲一带布防,师部驻柴家古垛。李振华也率部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中条山保卫战。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紧靠晋、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和黄河大转弯(由北南流向转为西东流向)处北岸,东西约170公里,南北约50公里,东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吕梁山,向西屏障潼关、西安,向南屏障洛阳,向北俯控同蒲路,是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地带。

  谈及中条山,如今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1941年5月中国军队惨败的晋南会战(又称中条山战役),即蒋介石所称“抗战史最大之耻辱”的那次。其实,中日之间对于中条山区的争夺,早在1938年就开始了。以陕西子弟兵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长期坚守在中条山,多次粉碎日军的图谋,被卫立煌赞为“中条山的铁柱子”。这一时期的作战,战史上通常称为中条山保卫战。

  1940年冬,第4集团军调离晋南,移防河南,守备河防。而第84师自1939年4月进入中条山区后,一直坚守于此。因此,第84师是少有的既经历了中条山保卫战,又参与了晋南会战的中国军队。

  对于中条山,李振华的回忆是最多的:

  1939年4月,17军全部调往垣曲守中条山,营驻南沟,本连驻上毛峪为团预备队。

  6月22日,敌1个旅团第8次进攻中条山。营守唐王山掩护全团撤退。次早,敌向我阵地猛攻,我连阵地长约500公尺,据险固守,待掩护任务完成后撤退。敌尾追甚急,我连且战且退伤亡很大,直到马家沟险要,敌才被我阻击撤退。

  8月,我营驻守盖寨阵地,奉命夺取刘古庄日军一个小队的据点。我率本连冲入敌阵地铁丝网内与敌肉搏,正在肃清工事内残敌间,团后方被包围,令即撤退,在撤退中受伤甚多。

  10月13日,日寇千余人又进攻中条山,我营为前哨,本连驻石家岭守坡坡岭阵地。敌猛攻不克,乃撤退,我们乘胜追击,日寇伤亡很大。

  10月28日,本连配合3军一个营反攻镇峰塔日寇据点,因火力组织不好没有攻克。

  12月3日,日寇3000余人两路9次进攻中条山,本连驻守韩家沟阵地,与坡坡岭之敌相对峙。敌以大炮10余门并用毒瓦斯向我阵地猛击,我连固守阵地抗击。但敌火力甚烈,敌冲入我连阵地进行肉搏,终因寡不敌众乃节节撤退。此为我连抗战以来最激烈、牺牲最大的一次战斗。第1排伤亡过半,排长张文林、1班班长刘勋义、2班班长王国良、3班班长李耀东均是学兵连的学兵,战斗最勇敢。他们奋勇拼搏,气壮山河……最后在寡不敌众、精疲力竭的情况下壮烈殉国。当夜我连打扫战场,看到烈士身旁都有数具被刺死就地火化的日寇骨灰遗迹。此役毙敌50余名。

  韩家沟之战成为李振华最刻骨铭心的一战,对于牺牲的战友,他悲痛不已,挥笔写下《吊四烈士》:

  莽莽中条起战云,坡岭恶战杀贼心。

  寇尸纵横烈士苦,呜呼碑下吊忠魂。

  时间进入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抗战十五年》一书以“窒息时分”为这一年的备注。1940年,也是李振华抗战生涯中极其特殊的一年。

  5月起,李振华率部参与五月攻势。

  5月19日,全线出击……21日早饭时,日寇由东镇方向出来约一个大队带山炮向我营进攻。我营撤到侯村塬高地与敌展开战斗,我连占营正面阵地,封锁了凹道路口,日寇以步炮协同向我阵地猛攻。我营孤军在敌后作战,四面均有敌之据点,白天不能突出封锁线,只有死守阵地,待夜晚突围。此时敌兵力不断增加,炮火甚猛烈,两翼已有动摇。我即亲自组织几挺机枪主动支援两翼,向敌扫射,毙敌甚多,使敌无法前进。下午2时,敌集中炮火向我阵地猛烈攻击,遭右上方敌之山炮弹轰炸,我腹部受重伤立即倒地不能起立……

  次日,部队急需后撤,我身边只留3班班长孙其武一人随我留在日寇占领区汾村隐蔽。村中群众见日寇前来搜查,将我暗地抬到村外麦地土窑内躲藏,暗送食物。当时,孙其武带步枪一支,我还留一把手枪,已做好准备,如被日寇发现,先杀敌后自戕。日寇虽沿村搜查,经土窑附近走过几次并无发现。至晚上,托群众把我抬到村内洗伤口、包扎,无一人告密。后由群众在夜里冒险抬我通过碉堡林立的日寇封锁线,将我抬到我营驻地上梁村。

  随后,李振华被护送由垣曲渡黄河到河南渑池,乘火车沿陇海路抵达陕西华阴医院,再转千阳第106后方医院。在这里,军医为李振华做了紧急处理。考虑到伤势较重,第17军将李振华转到条件更好的西安广仁医院(现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在这里,李振华右侧肋骨骨折得以治愈,身体也得到了一定恢复。10月30日,他又回到了战云密布的中条山,重返战位。

  因指挥有方、身先士卒,在第17军1940年的官佐考核中,李振华获得成绩优良嘉奖;而负伤后,他也领到了一张负伤荣誉证,编号为119038号。

  然而,受医疗条件所限,李振华体内的弹片当时并未完全取出,右肾也已受损,伤病实际上没有彻底治愈。抗战胜利10年后的1955年4月,李振华突发高烧,腹部肿胀,检查发现是留在体内的弹片引发炎症,经上海第一军医大学医院手术,被日军炮弹炸伤的右肾全部切除,堵塞输尿管的弹片也被取出。这是一次大手术,刀口有一尺多长。

  1941年1月,第3营营长胡景铎前往黄埔本校高教班学习,李振华代理营长职务。5月,晋南会战爆发,由于敌强我弱、准备不周、指挥不力等综合因素,是役中国军队惨败。第84师广大爱国将士与进犯之敌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亦无补于大局。5月12日,李振华率部突围冲过同蒲路,20日渡过黄河抵达陕西韩城。7月中旬,尽管一些被打散的官兵陆续归队,但第3营此时也仅剩200余人,损失之大可见一斑。

  8月16日,李振华转任第84师野战补充团第3营少校营长。此后,他离开抗日一线,主要负责新兵征集及训练等工作。1942年11月,李振华升任第84师后方第1补充团中校副团长。1943年10月代理团长职务。1945年5月6日,改任国民革命军骑兵第6师(师长胡景通)军务处中校主任。

  在陕北横山波罗堡,李振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喜讯。

  1946年,胡景铎、李振华、张亚雄等参加横山起义。国民党榆林保安指挥部保9团和第22军第86师新编11旅共计5000余人起义,改编为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6师。8月1日,李振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骑兵第6师参谋长。此后,历任陕甘宁边区警1旅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步兵第10师参谋长、第1野战军第4军副参谋长等职。1952年9月,第4军军部改编为中央军委城防高射炮兵学校,李振华改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还率队赴朝参加防空作战实习。1955年,李振华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获得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8月,李振华转业,1982年12月离职休养。

  2000年4月24日,黄埔抗战军人李振华因病去世,走完了他仗剑救国、革命奋斗的一生。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2-07-25 17:27: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两位抗战老战士的回忆

下一篇:浙江龙泉: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