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我和父亲王耀武:仁慈的父亲 称职的军人
2023-01-11 10:19:44  来源:网易  点击:  复制链接

  人物简介:

  王耀武(1904-1968),山东泰安人。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

  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作者简介:

  逄金一,山东胶南人。文学博士。《济南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一等奖、齐鲁文学奖获得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次聚会中,当被问及在众多的国民党黄埔系高级将领中哪几位指挥才能比较出色时,粟裕脱口而出:“就是杜聿明和王耀武。”粟裕接着评点这两位老对手:“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

  “那么,王耀武呢?”有人问。

  粟裕说:“王耀武这个人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比较有指挥才能。陈老总说过,不要小看王耀武,他是国民党那些人里比较明白的一个。”

  粟裕评价王耀武之际,王耀武还在接受战犯改造。

  当王耀武经过特赦放出来后,有人问他除了亲人最想见以外,还有谁此刻能让他想起来?王耀武沉吟片刻说:“粟裕。”

  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往往也是知己。

  这是《蒋介石亲信爱将王耀武传奇》的开篇,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也许是王耀武先生生平事迹在大陆的首次全面披露,因而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对于王耀武这个名字,大陆读者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的了解局限于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作为,特别是在济南战役中的表现;对于他的全部人生,特别是他作为抗日名将的历史,恐怕多数人所知甚少;而对于他的家人与后人,更是鲜有人知。

  王耀武被俘后,毛泽东曾让罗瑞卿转告他说:“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蒋介石曾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陈毅与粟裕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

  在21世纪的今天,历史给予我们机会,使我们能够以客观、全面、冷静的目光重新审视20世纪风云激荡的时代,重新认识这位抗日名将。

  2013年4月间,作为《济南日报》特派记者,笔者与同事专赴香港,在香港铜锣湾力宝礼顿大厦,对王耀武将军唯一的女儿王鲁云女士以及她的五朵金花——王耀武的五位外孙女进行了独家专访,他们引领我们走进了王耀武的真实世界,也走近了王耀武的家人与后人。

  他是仁慈的父亲,称职的军人

  王耀武的一生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他带着七十四军打遍大江南北,以上高、常德、雪峰山三战最为出色,凭战功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山东省政府主席。因为王耀武在抗战中的战功显赫彪炳,所以当时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

  翻开历史画册,过去的那一幕幕仿佛历历在目:

  1943年11月,日军纠集七个师团约十万人进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军参加常德会战。他率主力在常德东北地区与敌激战,常德被日军陆、空军及坦克优势火力猛攻十六天,全城被夷为平地。坚守常德城的部队是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八千人只有一百人生还,余皆战死。王耀武率五十一师反击,在友军的配合下,经过六天激战,终于收复常德城。

  常德一战深得国民党最高军事首脑蒋介石的赞赏,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战后蒋介石在南岳召见他,备加奖励。1944年2月,蒋介石提升王耀武为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九、一00军四个军十万人。

  1945年是抗日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该年4月,王耀武亲自指挥湘西雪峰山战役。当时日军以坂西一良中将为指挥,纠集六个师团的兵力,约十万人,沿湘黔公路向芷江进击。那时芷江是中国军队最大的空军基地,也是中美混合飞行团所在地。日军进攻芷江的目的就是夺取这一重要空军基地,并企图打通湘桂线,进而西犯入川。

  此时王耀武率十八军、七十三军、七十四军、一OO军及湖南省吴奇伟所率保安部队共约三十万兵力迎击敌人,战役历时近两个月,日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后来中国军队从防御转入进攻,日军狼奔豕突,溃不成军。湘西会战雪峰山战役的胜利是王耀武的得意之作,正是这一战役的成功,使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这是黄埔同学望尘莫及的。当时王耀武年仅四十岁。但这还不是他最辉煌的时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无条件投降。9月初,王耀武作为长衡地区受降长官,接过了日本第二十军指挥官坂西一良中将呈上的指挥刀。这才是王耀武最辉煌的时刻。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王耀武从一个师长开始,历战而至方面军司令官,亲身经历了中国抗日战争,并以战胜国将领身份受降。他的七十四军被誉为“抗日铁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只有七十四军逢战必有战功。

  作为王耀武唯一的女儿,王鲁云于抗战爆发前两年(1935年)出生,她的童年生活伴随着抗日烽火度过。

  “我在江西南昌出生,是父亲的第三个孩子。我小时候跟着父亲的部队走,贵阳、桂林、长沙、汉口……都去过。父亲偶尔会回家来。他每次回家,总是先把我抱起来,因为我是他唯一的女儿。他是一个仁慈的父亲。作为军人,总是有点脾气的,但他平时语调多是平稳的。他性格爽朗,喜欢跟小孩子玩,爱笑。有一次,他抱起我来让我说山东话,我就说了,他听后哈哈大笑,用标准的山东地方话说:‘你的山东话还不行啊!’每逢我的生日,尽管他很忙,甚至‘过家门而不入’,但总会惦记,总要托人送回一两样小玩意儿哄我开心。因为离开济南之前行色匆乱,这些东西都散失了。”王鲁云缓缓地叙述着。

  在王鲁云的记忆中,父亲回家之时,母亲郑宜兰总会给他做一顿好饭。郑宜兰是福建人,平时吃南方菜多,王耀武一回来,她就做山东饭菜,比如水饺啊什么的。

  王耀武治军恩威并用,在个性上自信、倔强、好胜,有山东人特有的豪爽、直率,而且难得的是,他的私生活极其严谨。王鲁云说,虽然王耀武与戴笠私交很好,但私下里却对其人渔色、暴虐等颇多微词。

  “父亲与母亲郑宜兰感情一直很好,两人素来和和睦睦,从来不曾拈花惹草。在当时的旧时代环境里,高级军官三妻四妾者比较多,我父亲的感情是难得的专一。”王鲁云说,“父亲本人虽也不能免俗,广开财路,但从未骄奢淫逸、中饱私囊。”

  有一次,王鲁云亲眼见到父亲穿着一双新布鞋在污水里踩来踏去,颇为不解,就问缘故。父亲告诉她,小时候家里穷,母亲一人操持全家,节衣缩食,一双新布鞋总希望它能延长寿命。因为鞋底是细麻绳纳的,干透了的麻绳耐力有限,猛一用力,很易折断。所以,穿了新鞋就要在水里踩一踩,让麻绳吸足水分,增强韧性,自然也就耐穿了。在生活中,王耀武的穿着比较简单但整洁。平素办公,除非迎来送往、宴请宾朋,否则绝不穿皮鞋,只穿粗布鞋。

  “父亲不许我们家的任何一个人打牌。有一次我不小心说漏了——毕竟我是小孩子嘛。那一次,父亲回家后照例把我抱起来问:‘家里都好吗?’我说:‘很好。母亲也没有打牌。’就是这一句话漏了口风。父亲于是和母亲吵嘴。这也是我记忆中他们唯一的一次吵架。”

  王鲁云回忆说:“父亲一直在抗战前线,一年当中也就回来三四回。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有一次他回家里来,很难过的样子,说某某卫士长牺牲了,这个卫士长是我们大家都认识的,所以我们也很难过。”

  父亲被俘后,全家曾想要救父亲

  抗战之后内战爆发,这场战争使王耀武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王鲁云曾撰文提到:“对于国共两党最后兵戎相见,父亲内心感受极其复杂。他不赞成陈诚那些人急于发动内战的想法,却又不能不服从军令。他本来从不在家里谈及军务和政务,这次却隐忍不住。据母亲郑宜兰后来对我说,父亲曾两次说过‘这一腔热血竟洒何地’的话。”

  事实确是如此。

  据载,王耀武在抗战和内战中的心态极为不同。抗战中,余程万弃守常德,王耀武是不认可的,他认可的是“你余程万死在常德阵地上,也不许丢阵地”。而到了济南,同样面对部下,他说的却是“此不同于抗日,不必萌发轻生的念头”。

  “1946年我们还在汉口,接着去了山东。去山东时,父亲没有带祖母,她留在了汉口。父亲和祖母照了张合影,然后就去了山东。”王鲁云说,她的父亲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在他出战之前、打仗归来都要给祖母磕头,总会说:“让您挂心了!”

  在济南时,王耀武全家住在何思源的别墅里,附近有一所很著名的小学,王鲁云和两个哥哥就在那里念小学。

  1947年,王鲁云十二岁。解放军大军压境,王耀武让家人先迁往青岛。

  “母亲带着七个子女,加上两个堂兄弟,还有一些护卫,去青岛坐的可能是飞机,我记不太清楚了。之后又从青岛去了上海,再后来坐飞机去了香港。”王鲁云说。

  在上海时他们已得知王耀武被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我们知道得比报纸要早一天。第二天各大报纸就刊出了消息。”

  王耀武曾给家人留话说:“假如我有不测,你们可去香港,不要去台湾。”这是他的临别嘱托。所以郑宜兰就带着王鲁云等九个孩子从上海去了香港。

  事实再次证明王耀武是一个明白人。据说后来蒋介石身边有人曾提议把王耀武家人全部“弄死”,所幸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同意。

  “说到去香港,我记得很清楚是坐的飞机。当时我们没钱买去香港的机票,困守在上海。上海物价飞涨,钱贬值得很快,上午一小篮子钱可以买一个面包,下午就必须得用一大篮子钱去买了。终于有一天,有人敲门,进来父亲的一位副官,他说:‘王将军是对我有恩的人,我无论如何也要让你们顺利去香港。’结果我们就坐上了军用飞。”王鲁云回忆说。

  “香港混杂得不得了,那里不只有中国人,还有各个国家的各色人等。父亲曾嘱咐我们不要说从哪里来,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我们很谨慎。当时我们这些孩子都在念书的年纪,于是都去上了学。我们只有很少的钱,一家人挤在一个大房子里,出门坐公交车。九个孩子要吃饭,衣服倒还在其次,毕竟每个孩子都有校服。父亲被俘后,没人理我们了,我们过得很艰难。”王鲁云回忆起在香港的日子,至今仍不胜伤感,“在香港,全家还想着要救父亲,为此曾经上过两次当地人的当,花了两三万元,后来就算了,毕竟还有那么多孩子要吃饭,而且也没有大数目的钱。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3-01-11 10:20: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白崇禧之子讲述父亲抗战经历:游击战辅助正规战

下一篇:我们的军长叫钟彬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