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为去中国远征军,我向地主借粮换路费 (口述/苏宗华 整理/罗春林)
2024-06-08 10:39:45  来源:《我们的远方故事: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军人口述录》 P214-223  点击:  复制链接

  采访者:徐丽飞、陈何毅

  整理者:罗春林

  采访时间:2012年10月13日

  采访地点:湖南省茶陵市

  讲述者简介:苏宗华,1922年出生,湖南茶陵人。1941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十八期步科。1943年毕业后,在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直属第36师第8团第1营第1连任职排长,曾参加高黎贡山之战。

  采访手记:苏宗华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十八期毕业的。毕业时,军校选派100名学生参加中国远征军,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毕业时,学校发了一笔路费,但路费数额不足以支撑他们去往云南报道。当时,又恰逢传统春节,老人便先回了趟家。奈何自己家里也很穷,要拿出路费来是不可能的。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向地主家借了10担谷子去卖掉才解决路费问题。老人借钱奔赴抗日前线的故事深深地震撼我们,这背后深藏着的是一代热血青年满腔赤诚的保家卫国之心。

  考军校,身体检查并不严

  1941年,我还在湖南茶陵老家念中学。有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乡亲回到家乡,告诉我黄埔军校正在长沙招生的消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国家最高领导人号召我们全民抗战,有感于此,我便前赴长沙报考黄埔军校。当年在长沙,报考的人数达到1000多人。考试内容主要是数理化,也有政治课,考的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在考试之前,必须经过身体检查。当时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所以身体检查较之现在是比较松的了。只要身体好,没有病,身体检查就能过关。像那些得过天花病,而且在脸上留有麻子的人,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合格的了,但那时候就能通过检查。

  我们被迫在长沙待了一年之久

  我报考的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二分校是从武汉沿袭下来的,之前名叫武汉分校。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打到武汉后,黄埔军校已经办到了第六期,接着就搬去武汉。抗日战争时期,军校改称第二分校,后来又搬到武冈,所以第二分校又叫做武冈分校。

  考试过后,我们这些榜上有名的人却未能马上前去武冈,而是在长沙就地参加了入伍生团。团长是黄埔军校第八期的,益阳人,名叫谢声溢。因为长沙会战的缘故,我们这个入伍生团被迫留在了长沙达一年之久。在这一年里,我们在岳麓山的一个训练场里进行入伍的基本训练。除了学习士兵的基本动作外,我们还要学习怎么样指挥一个班的行动。除了步兵的基本教育外,我们还得学习工兵的挖战壕、挖掩体和骑兵的开汽车等其他科目。

  一年的入伍生教育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团举行了一次考试,只有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军校。这次考试的内容分两类:一是术科,即这一年来所学到的士兵基本教育,包括立正、稍息、起立、坐下、趴下等;二是学科,这个跟一年前入学考试的时候差不多,也是数理化等的内容。考试看似复杂,其实那时候因为非常需要人才,所以淘汰率是很低的。淘汰掉的人主要是身体不合格的,其他的都马马虎虎的就算过去了。据我了解,之前第十四到第十七期的学员学了半年就毕业了,因为抗日前线急需人才补充。

  武冈的训练,系统而多样

  武冈分校的主任是李明灏,后来由周磐接任。李明灏是醴陵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周磐是邵阳人,保定军校毕业的。学校的教官都是中国人,很多是保定军校毕业的,以保定军校第六期和第八期的居多。

  在武冈,我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5分钟内必须穿好衣服出去集合。集合之后,在值星官的带领下跑步,然后回来吃饭。要进行野外训练的时候,自然是一直待在野外,饭菜都是送去野外吃的。但在校内的,就要在饭后去到教室上课。学校有专门的教室,每个学生一个位子,各坐各的位,由教官给上课。

  我们一天要上8个小时的课,总负责教育的是区队长。上课的内容由术科和学科组成,其比例大概是6:4。术科的内容又依据学生分科有所不同,步科的学生以步科的内容为主,炮科的学生则以炮科的内容为主。

  早在报考黄埔军校的时候,我们这些考生便已经选定好科目的了。入伍前选炮科的学生,入伍、升学时念的便是炮科。我入伍前选的是步科,入伍生以及进武冈之后念的就还是步科。步科下的步兵操典、射击教范、作业等,这些我们都要学习。学习后再分开进行练习,有分班进行的练习,还有分排进行的练习,一直到连一级的为止。我们使用的武器一般是汉阳造七九式步枪,每个班里还有一挺轻机枪。轻机枪有两种,一种是捷克式的,一种是苏联的。苏联的弹匣,一匣有几十发,捷克式的只有20发。除了这些武器之外,我们每个学生还要学习迫击炮或者重机枪中的一样。

  虽然我们是属于步科的,但学习的内容却不限于步科,骑兵、炮兵、工兵、辎重这几个科目的内容附带的也要学习一点。另外还要学习日语,为的是以后跟日本人打仗的时候,能够听得懂他们谈话,能够跟日本俘虏进行交流。

  此外还有战术的学习,这些也是术科的内容。战术的学习按照团、师等分开,一般要讲解到师的战术指挥为止。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德法“马其诺防线”。在一战的时候,德国和法国便发生了战争。后来,法国修建了一个很坚固的国防工事——“马其诺防线”,自以为靠它就能挡住德国人的进攻。于是,法国人便相当享受,到处是歌舞升平。谁知道后来德国人干脆绕过这个防线进攻,法国一下子就沦亡了。

  我们还有学科的内容,学科以数理化为主。此外,学校还设有政治课,主要讲的是“三民主义”。学校还设有一个报馆,出版《战斗日报》。抗战的形势,包括中国远征军的消息,我们基本上就是从这里面知道的。

  另外,军校还有长官训话。每次学校的纪念周,都是由政治部长或者学校主任和副主任,有时候何应钦和白崇禧这样的高级长官来给我们训话。但高级长官来的次数非常少,因为武冈那个地方当时很闭塞,没有飞机场,没有通公路,要走路才能进得来。

  我们的吃穿问题

  学校每天开餐两顿,早饭与晚饭。开餐时间与现在的不同,那时是早上8点和下午5点。每餐的定额是12两米(当时一斤合计16两),相当于现在的7两5钱。12两米在现在看来是不少的了,但那时候的人经常吃不饱饭,而且一个月都难得见荤腥,所以肚量大得很,一餐能吃得下一斤半。有的同学家里有寄钱过来,他们就能够在礼拜天的时候到学校外面去大吃一餐。这样一来,他们留在学校食堂的晚饭就吃不完或者不吃,转而可以给到吃不饱的同学吃。

  我们穿的衣服全是学校发的。每年5月1日换夏装,10月1日换冬装。军装是黄颜色的中山装,有4个口袋。衣领上别有圆形的铜质领章,蓝色的底上面写着“军校学生”四个黑色字。这样的军装有两套,棉衣有一套,但却没有罩布,冬天穿棉衣的时候棉絮都露在了外边。建校初期,每人有一件呢子衣服,到了礼拜天可以穿出去,回来后再穿回便装。但到我们时,这就没有了。

  由于我们都要忙于学习和训练,没有时间洗衣服,所以我们的衣服都承包给附近的老百姓洗。每个人有一个牌子,把它系在自己的衣服上,再统一送出去洗。要是衣服穿烂了,人人有一个针线包,自己就可以学习缝补。也因为穷,我们一年四季常穿在脚上的只有草鞋,偶尔可见将牛皮缝在一起做成的简易皮鞋。有一年,上头发了一双毛线织就的布鞋,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为去中国远征军,向地主借粮换路费

  1943年年底,我们顺利毕业。毕业生该有的,比如同学录、纪念章、毕业证章,我都有,但就是没有毕业佩剑和毕业证书。毕业佩剑的事,是因为抗战导致国力疲乏,所以抗战后入学的军校学生都没有这个。至于毕业证书,我是之后回到家乡,才发现原来学校已经将它直接寄到家里去了。

  毕业后,我们开始面临着去向问题。当时程潜将军是我们老乡,所以有些与他有点渊源的同学便去投靠他。但我和他没什么联系,便没有去走这门子关系。不过,我知道在中国远征军里有一位战死异国沙场的黄埔学长戴安澜将军,还知道中国远征军里第11集团军的司令叫宋希濂,他的部队里有很多的湖南人。于是,我便报名申请参加中国远征军,学校依据个人申请,选送100人参加。

  在离开学校前去中国远征军报到之前,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笔礼金,也就是路费。但是这笔钱实在是少得可怜,根本不够去到云南的。当时已经是年底了,所以我就回到茶陵老家去准备这一笔钱,顺便在家里过了个年。可是我们家里很穷,要拿出路费来是不可能的。后来,还是在地主家里借了租子才解决这个问题。家里借10担谷子,以后要还12.5担。当时是400元100斤的谷子,这10担谷子换了8000块钱,才够路费去到云南。

  靠着借来的路费,我在第二年的3月,赶到了云南大理报到。我在第11集团军直属第36师第8团第1营第1连任职排长,团长名叫蒋国忠,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的。

  挺进高黎贡山

  部队在大理待了两个月,进行战前训练,即排长对各排讲完课后,由各班班长带领士兵进行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战斗训练、射击训练、野战训练等。两个月过后,我们便开拔向前线挺进,先是到保山,然后去参加高黎贡山之战。

  保山在东,腾冲在西,中间隔着两座山,其中一座就是高黎贡山,山下就是怒江。要过怒江,得从保山这边的怒山出发。我们的部队在晚上开到怒山的山顶上,一天半的时间后才渡过怒江。怒江的水很急,用渡船过江是不可行的,所以部队过江前,先由工兵加好了一座吊桥。说是桥,其实是几根铁链子连在一起,上面铺上一米半宽的木板,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作栏杆。为了安全起见,为了减轻桥的负重,队伍得派人一个一个扶着走过去,还要慢慢地走才行。

  渡江过后,我们行进在原始森林里。在我们部队到达之前,那里根本没有路可以走的。我们的路都是工兵临时开辟出来的,路上尽是些小竹子,工兵把这些小竹子砍掉,便有了路。一路上,尽是多年树叶掉下来形成的泥巴,那和我们家乡的农田差不多。穿着草鞋走路都不行,得打着赤脚才行。走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脚底下有砍剩的竹子在刺脚。

  当时正值5月,云南已经是雨季,常常是雨下个不停,我们只有一件雨布罩在身上。那雨布的质量不怎么好,身上常常是湿漉漉的。睡觉的地方是我们剥了树皮临时搭建的帐篷。高黎贡山不比缅甸那边的野人山,这边没有什么旱蚂蝗,也没有什么蚊子,但是瘴气相当的严重,身体抵抗力差点都不行。加上药物缺乏,我们队伍里便有人几个人因为这个瘴气而送了命。

  伤亡虽重,但我们打败了日本人

  我们在高黎贡山的阵地是一个加强营的阵地,但是我们师派的是包括我们团在内的两个团。我们连4个排,其中3个是步兵排,1个是混成排。除了我们步兵,还有工兵、炮兵、通信兵、辎重部队等。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步枪,每个连有几挺机枪,一个班一挺轻机枪。迫击炮有,那个六○式迫击炮很好用。

  在我们发起冲锋之前,其实攻击早就已经开始的了。先是美国人的飞机在持续不断的空袭日本人的阵地,然后我们大炮轰炸,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几二十天。等到我们步兵去攻打阵地的时候,敌人其实所剩已经不是很多了。正式的攻击,也就是我们冲锋上阵地,只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

  但是,敌人虽然被炸了,力量减弱了,但是战况仍然很激烈,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以我们连为例,我们连是满编的,100余人,便死了有二三十个。我非常幸运,仅仅是被炮弹弹片戳中了,伤势不算严重,也就没有下火线。但敌人伤亡更大,山下的敌人被我们消灭后,山上的敌人也不多了。他们在看不到希望后,便纷纷自杀了,我们连俘虏都没有能够抓到一个。

  高黎贡山之战后,我们开往腾冲。此时,腾冲已经被我们的部队占领了,已经收复了。部队的主要任务便是休整,中间带着训练、补充兵员。在腾冲期间,我们还遭遇一次小小的地震。不过那次地震比较轻微,因为只是些屋顶上的瓦片跌落了下来。

  在腾冲休整了一个月之后,我们部队又回到保山,进行战后的改编。改编后,我们部队驻防在保山。之后的一天晚上,当地的县长叫人给我打电话,说日本人投降了,那天是1945年8月15日。

来源:《我们的远方故事: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军人口述录》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P214-223

责任编辑:于雷雷 最后更新:2024-06-08 10:42: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一个南侨机工的从军报国记 (口述/吴钟标 整理/冯惠)

下一篇:参加滇西抗日是我一生的光荣 (口述/陆湛 整理/林瑛子)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