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说宋希濂先生的名字,是在读初级小学的时候,那时,也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野心勃勃、无比凶残的日寇,蹂躏着神州大地,安图把耻辱的印记永远烙向中华民族的躯体。为了保卫祖国,捍卫民族的尊严,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抗日的长城,中国军队用枪炮、大刀和铁拳浦挫了侵略者的凶焰。宋希濂先生当时正在驻滇远征军指挥反攻滇缅的战斗,以期配合我驻印度的新一军和新六军,打通中印公路。家兄(黄埔十四期生,后在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自参加驻滇远征军后,在给家里的来信和他在报刊上撰写的《为公理正义而战》、《龙陵前线视察记》等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过宋先生的指挥若定和中国远征军同仇敌忾、报国雪耻的爱国精神与坚强决心,这在我童稚的心中,曾深深激起对抗敌御侮的将士的无限崇敬。记得在给家兄的同信中,我是第一次理解和运用了“枪林弹雨”、“不怕牺牲”和“还我河山”等深刻感人的字眼。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宋希濂先生和驻滇远征军攻克龙陵的不朽篇章,在我脑子里仍记忆犹新。闻名不如见而。想不到过了数十年,我竟然有机会由闻名到见而,亲自一睹宋将军的丰采。那是一九八七年五月中旬,我正在长沙参加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五月十四日,熊清泉省长陈邦柱副省长邀请部分省政协委员举行座谈会,就振兴湖南经济、促进祖国统一等问题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参加座谈会后,《湖南政协报》的一名编辑告诉我: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宋希濂先生应湖南黄埔同学代表的邀请,也来到了长沙,就住在湖南宾馆。他并热情地就我和宋先生会见一事,与宋先生进行了联系。宋先生当时已定居美国纽约,回北京后抽空来长沙与黄埔旧友联欢,时间非常宝贵;但就在他即将离开长沙的前刻,他派自己的晚辈亲属来约我见面了。我走进宾馆套间,宋先生马上从卧室出来,引我至客厅坐定饮茶,然后亲切地发问:“你是沅江县的?”我告诉宋老:“我老家籍贯益阳,一九六一年在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至沅江工作,直到如今。”接着,话题就由我读过的朱老的一篇文章———《一日之间,两度请战》(民革中央《团结报》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征文)谈起,我复述了文章的部分内容,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宋先生当年主动请缨抗日的敬佩与仰慕。
那还是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淞沪之战爆发时的一幕,是日本侵略者在上海闸北向我防线发动进攻后的第二天,当时担任陆军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旅长、驻防在南京郊区的宋将军,读到了十九路军向全国全世界发出的如下通电:
暴日占我东三省,版图变色,国族垂亡,最近更在上海杀人放火,浪人四出,世界卑劣凶暴之举动,无所不至……
宋将军时年二十五岁,满腔热血的他在驱车到达南京三牌楼军政部何应饮处所后,便慷慨陈词:“……战斗已经打响,全国的民众都在注视着我们!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国破山河碎,作为热血军人,岂能袖手旁观?”在他的请战要求通到何应钦的阻止后,当时,他又率领营长以上军官向何应钦再度请战,并于第二天由全旅官兵致电十九路军官兵,向这些抗日英雄致以亲切慰问,并表示誓以血肉支援。二月九日,他又率领全旅开赴上海郊区的南翔,并立即面见了蒋光鼎总指挥和蔡廷锴将军便投入了淞沪血战。
历史是一面镜子。重温这不能忘记的昨天,宋先生就自己所写的关于“抗战一事”的文章,充满感慨地对我说:“那都是写的以前打仗的事啊!”从宋先生那凝重徐缓的语气中,我感到自己深深受到了以史为鉴,毋忘国耻的启迪。我认为,对历史的沉痛感,也自然会激起对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徐向前元帅生前在黄埔军校同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上的书面发言中曾经指出:“负起历史责任,做一个对‘国家统一,民族强盛’有所作为的人。”眼前的宋希濂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他以耄耋之年,仍不辞劳苦,从海外返乡与昔日黄埔同学聚会,广交朋友,联络友谊,宣传政策,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这是多么可贵!记得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宋先生与同为黄埔一期、亲历了北伐诸战役的李默庵先生在南京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基悼念亡友时曾经说过,当年北伐,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并肩战斗,血流在一起,为的是国家统一富强,历史给今人的教益是深刻的(注)。宋先生的这些话,我是时刻铭记的。此次谈话间,当宋先生殷殷垂询我与海外亲属是否取得了联系时,我由这种关切之情而涌起了对宋先生的敬意,同时,也决心象宋先生那样,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努力去做好海外黄埔同学和爱国同胞的联络、团结工作,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克尽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注)见一九八七年七月四日《团结报》第五版《血洒战场,骨安金陵》一文。
作者曹建璋,时任沅江市政协副主席
来源:《巍哉·黄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沅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沅江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合编 1995年出版 第74-76页
责任编辑:于雷雷 最后更新:2024-06-12 10:54: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秦国安衡阳殉国 (口述/郭学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