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守护抗战记忆的普通人
2015-11-28 10:31:10  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在长沙,抗战老兵后人向无名抗战将士的墓碑鞠躬。 在长沙,第三代守墓人张景在无名抗战将士的墓碑前祭奠。均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节目团队提供 河北井陉县洪河漕村,6位老人自发建了百团大战纪念馆。

  走在70多年前的战场上,感觉是怎样的?有不少人问记者。

  说实话,大部分战场遗址,早已变了模样,几乎看不出任何痕迹。但每到一处,总有热情的当地人,听说记者为抗战而来,便欣然接待,主动带着走街串巷、爬山寻人,想尽办法将战场的故事重新呈现出来。

  他们都是普通人,就像我们自家的长辈和兄弟姐妹,跟我们讲起那些早已过去的、却一定要记住的人与事。

  多亏了他们,守护着抗战史中真实的英勇与壮烈,也让我们倍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幸福。

  老人自建纪念馆:一遍遍讲述八路军救下美穗子

  英国记者勃脱兰曾到过山西,采访游击队。勃脱兰这样描述一位“年轻的队长”:“佩着一支日本手枪,戴着一顶有着日本华北军队嵌着黄星的蒙古皮帽。他是一个健壮的湖南农民……”勃脱兰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前线都有战事发生,每天晚上都有奇袭,而日军的抵御往往都在不利的形势之下……

  当时的战地记者曹聚仁这样记载:实际的战斗,经常进行于晋东南地区,敌军最感痛苦,并喻为盲肠。尤其太行、吕梁各山岳地带,遍布我军,晋省之敌位于狭长之交通线上,随时随地在我军的威胁之下,并不断地受我袭击。

  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便是百团大战。

  记者一路北上,到了河北井陉县洪河漕村,一个太行山上的小村庄,这里有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的前方指挥所,聂荣臻曾在这里指挥战斗。

  没想到,这里有一群抗战记忆的守护者——李化瑞、李化民、许永堂、李景堂、李凤、李化卿这6位老人,自发建了个民间纪念馆,将百团大战和聂荣臻救日本孤女美穗子的故事保存下来。

  说起来,几位老人多是百团大战的亲历者。李化瑞曾是村里的儿童团长,割草、喂马、站岗、放哨,当年看到村里大宅院里有位首长进出,可并不知道是聂荣臻;好几位老人当年见过日本女孩美穗子,当时村里人都围着看,没人讲话,实际上语言不通,也没法对话,美穗子看着有些害怕,于是有人给她苹果吃;老人们当年都是孩子,都记得我军突击部队总攻的时候,深山的夜空里一颗颗耀眼的闪光弹……

  为什么要建纪念馆?李凤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只是说,那是1993年的一天,他们聊到百团大战,就说当年那个指挥部的院子还是好好的,把它建成纪念馆吧!没有任何人反对,也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他们便开始收集资料。原本也没有想募钱,还是收集资料搞出了点动静,县里一些单位捐了约1万元,才把指挥所旧址的房子买下。

  从那之后,李化瑞成了馆里的义务讲解员,在他去世后,村里的李化璟老人接班:“美穗子送来村里的时候,我7岁……”美穗子在战火中被救起、从村庄辗转送回日本的故事,老人讲了很多遍。

  美穗子是从新井车站被救出来的,那座车站今日还在,两层小楼,对着数行铁轨。铁道对面是焦化厂,当年曾被日军占据,井陉矿挖出来的煤,从这里不断地运往日本。井陉矿区万人坑纪念馆馆长田宏生,站在车站门前指点方位——车站前头200米,这片焦化厂当年都是日式的榻榻米房子,包括美穗子和父母的家;美穗子家是被迫击炮打中着火,八路军和游击队员听到孩子的哭声,才冲进火海救了美穗子和妹妹出来。更多的细节,被认真地载入了《井陉抗战资料》:在突袭当晚,矿里的游击队员便和矿工拉掉了电闸,关了所有的灯。八路军冲入矿区内,将新井矿内100多吨存煤浇上汽油后点燃,新井矿被彻底破坏……

  田宏生的研究重点,是井陉煤矿的矿工史,可他每次听说记者来此采访百团大战,便会热情地来当解说员。他时常忍不住感慨:“八路军救下美穗子,只有这样的仁义之师,才能打胜仗!”在他工作的纪念馆里,同样的话,他已经对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们讲了一遍又一遍。

  2002年,美穗子随同日中友好代表团重回洪河漕村。而后,中日双方出资,在指挥部旧址不远处,新建了一座更好的纪念馆,将井陉县和美穗子所在的都城市连了起来,定名为“百团大战美穗子获救井陉·都城友好纪念馆”。

  哪怕村里的老人们去世,也不愁这里的抗战记忆留不下来。

  已有年轻的接班人了。中共井陉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副主任何克宁,1997年参加工作,第一个下乡的活,便是给洪河漕村的纪念馆誊写展板。而今,她自费买了摄像机、照相机,有机会就往各个村里跑:打仗时候哪里开过医院,聂荣臻住过谁家,我军的防御工事怎么修的?日军怎么攻过来、怎么绕上山顶的?为了这些问题,她问了好些上了年纪的人,爬了好些无名的山头……最近,已经有更年轻的同志,自发和她一起寻访。

  三代守墓人留下的故事:医院院长给重伤员每人磕一个头,活埋了

  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长沙,唤作冯家大屋的地方。

  早已不是什么大屋了,推土机平了小山丘,成片的、崭新的商品房和写字楼都快竣工。

  张景,再普通不过的中年人,普通的身材,普通的白衬衫,操着浓重长沙口音的普通话。他说,自己为当年保卫长沙的无名将士们守墓,父亲也曾为他们守墓,爷爷也守过墓。

  问他,这是谁的墓?他说都没名字。这里曾是中国军队的野战医院,湖南打仗的日子里,半年进来了至少三百多名伤兵。他爷爷亲眼见到,只有进来的,很少有活着出去的,医院每天都往外抬人,刚开始还有薄板棺材,后来来不及做了,只能就地掩埋,每个土包上,就插一块小木牌……

  他顿了顿,又说,爷爷跟他说过,战事吃紧,医院撤离,垂危的重伤员却带不走,医院院长给他们每人磕一个头,活埋了。

  记者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爆发,中国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建奇功。1939年9月起,长沙会战,重创来犯日军,但长沙城里中国官兵也“喋血成渠”。

  张景的家,祖祖辈辈住在长沙。他的爷爷,在打仗的时候曾帮忙掩埋士兵,在那之后很多年说起这件事,都忍不住哭,反反复复地说“太惨了”。三代人守墓,也把当年的记忆守了下来。

  他说起爷爷记忆里的事:撤下前线的伤兵,有自己拄着拐杖来的,也有被担架抬过来的,窄窄的石板路,常有士兵摔倒;医院也缺医少药,发炎化脓时没办法,只能用井水洗洗伤口;很多人伤得很重,虫子从脸上爬过去,都没力气去赶;临终之前,伤兵们把身上但凡值钱有用的东西都送人了,什么遗物都没有,只穿一件单衣下葬;似乎伤兵中的大多数是湖南新化县人……

  爷爷老是叮嘱小辈们,一定要祭扫。于是张景和父亲,便记得年年上坟、常去看看。他们还整理了这座野战医院的资料,并联系了长沙当地的抗战老兵和后人,一起守墓。

  前些年,墓地所在地要开发,他们急了,跑了好些政府部门,最后墓地迁葬到另一个山坡。如今的位置,是在长沙岳麓区天顶乡永安村陈家塘组的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迁葬的时候,张景去帮忙,挖了30多具遗骨出来,时间久了,骨头上明显还可以看到被子弹打的裂痕。

  还有一处墓地,藏在另一座山丘上,那里已是荒地,一段时间不去,草就长得和人一般高。张景买了香烛纸钱,仔仔细细地把墓碑边上的杂草清理干净,哭了一场。

  将士们没有名字,后人们也许再也查不出了。可欣慰的是,这几年每年清明,都有普通市民找过来祭扫。

  尤其今年,来的人特别多。采访时,正有几位抗战老兵的后人来,拜祭完了,他们便唱歌,唱的是振奋人心的抗战歌曲。

  志愿者的守望:将最鲜活的抗战记忆存档

  记者离开冯家大屋,爬上岳麓山,能找到几个大约可以辨认的炮台遗迹;在山林里仔细找,才能发现当年互相连接的坑道和战壕,如今被茂密的林木杂草盖了个遍;从半山腰一个小路抄过去,绕上几圈,能找到一个隐蔽的洞穴,写着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所旧址……

  如今城市高楼林立,原先的郊野农村也都建了楼,战场遗迹越发难寻。可对于抗战最鲜活的记忆,仍有许多人执著守护着——

  记者去了武汉,探望参加过武汉保卫战的98岁老兵王建华。他家里,常有年轻的志愿者来,端午节送些米和油,或是来陪着聊聊天。

  王建华只是一名普通士兵,但他从军抗战的故事,也被志愿者详细地记下——他是河南人,在武汉参军,“八·一三”淞沪会战,营里要求每个连抽调6名军人增援上海,他主动报名:“我要去打日本人。”从那一天起,在不同战场、不同时期和他相识的战友几乎全部阵亡,而他几经生死,活了下来。他在武汉参加过周恩来主持的一次集会,他记得周恩来演讲鼓励他们,大意是:日本人在我们国家狂轰滥炸,我们不能忘这个血的教训,我们要把日本强盗赶出去!那天集会后,他一边流泪,一边把3位刚在空袭中牺牲的战友葬在蛇山。

  而在长沙,志愿者夏衡芳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在寻找抗战老兵。她们和“湖南老兵之家”合作,通过各类渠道征求线索,再让志愿者上门调查、访谈,和其它资料比对后存档。

  好消息是,这些年,他们已经在全国各地收集了7200多名老兵的资料。

  坏消息是,能找到的、还健在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所在的地方,也越来越偏远。

  夏衡芳始终记得一件事。她刚到长沙时,把“寻找抗战老兵”的事跟所有亲戚朋友说了一遍,“有老兵的线索,一定要跟我讲”。很快,她弟弟跟她报告,在常德澧县某村住着一位90多岁的老兵,他打过日本侵略者,村里都知道,但具体细节还要确认。那是2010年的事了,因为当地没有志愿者,一直没抽出人手去探望、核实,半年过去,这位老人就去世了。

  夏衡芳很后悔,她和同事们送了花圈去,写着“在人民中永生”。

  经她介绍,记者找到了好些老兵,听了好些抗战故事——

  比如95岁张默坚,至今每天练毛笔字,问他握笔怎么这么稳,他说自己当年当排长拿手枪,可不敢像现在一些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啪啪乱打,每发子弹都要命中一个敌人!带的干粮炒米才舍不得咬一大口,一粒米掉地上都要捡起来!当年装备差,想炸日军的坦克,得靠人扑上坦克,引爆身上手榴弹才勉强能成功,可每个兵都只发4颗手榴弹,不够怎么办?就问战友要,对方不给,还反过来问你讨手榴弹,因为都想舍身炸坦克……

  比如刘俊明,同样95岁,他说高中毕业那年,家乡太原沦陷,一个人逃出去,父母兄弟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被部队招录,学习无线电通讯,离家半个多月才有了一套衣服换,那就是军装。直到今天他还清晰地记得,和日军怎么在电波里“捉迷藏”。他描述起长沙会战期间通讯被日军干扰的情形,大声模仿被干扰的声音“吱——”,70多年过去了,他语气还是很着急,坐在轮椅上问自己,怎么办呢……

  他们的经历,都被志愿者仔细地记录,存档,成为历史的见证。

  而此前,在山东,记者见过骑了十多年自行车寻访、整理抗战口述史的退休老人;在山西,记者也碰到过自己出钱修纪念碑的村主任。

  正如同此次重访二战东方主战场,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向抗战史致敬:铭记,不忘!

责任编辑:赵艳阳 最后更新:2015-11-28 10:43: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消灭日伪军多少人

下一篇:抗战时期一连长在驻地对保长骄横跋扈,没想到保长的来头大得吓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