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中学郭云龙楼由华侨巨商郭巨川于1927-1935年间捐建。图为该数学楼的副楼,主楼被日军飞机炸毁。 记者 苏晓杰 翻拍
抗战路上读书声
1939年初,日军占领海南岛后,颠沛流离、艰难办学的海南学校不在少数,私立琼海中学、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琼山中学、文昌中学、崖县县立中学、琼崖东路中学等等,其中定安中学更是六易其址,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海南岛上唯一一所不曾停办的学校。
此外,有些学校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未能迁至岛外,只好变作沦陷区的“乡村流动学校”,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打起了教育游击战。
陌生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渐渐没过琅琅书声。时任文昌中学校长的詹行烍疾步奔走于各个教室,发出全体师生向学校西南方向的汪洋村一带疏散的号令。
这是1939年1月间,日本机队在日军正式登陆海南之前,飞临文昌上空盘旋侦查时的场景。据《文昌文化大全》一书记载,那一天,气势汹汹的日军机队集中火力,向位于文昌中学校园内的云龙楼投掷了70多颗重型炸弹,继而用机关炮轮番扫射,直至楼倒墙塌方才离去。
这座特意修成飞机造型的云龙楼记载着文昌中学师生率先捐款购机抗日的民族义举,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昌乃至海南都有着重要意义。宋子文在1936年第一次回到故乡时,就是在此发表了建设海南、抵抗日本的演讲。
幸运的是,除了最后一批离开校园的詹行烍受了一些弹片擦伤之外,师生全部安全撤离。但这次突然的空袭向他们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安稳日子不再长远。
海南地方教育饱受摧残
詹行烍等人的担心很快成为现实。
同年2月22日上午,日军陆军台湾旅团的步兵、炮兵、骑兵约400余人,以坦克开路、飞机掩护的方式,分为两批由海口向文昌挺进。当天下午,文城陷落,满目疮痍,昔日美丽的文昌中学校园也被改建为日军兵营。
“要摧毁一个民族的反抗力,就要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教育。”谈起抗战时期海南教育遭受的重创,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的语气有些沉重。
在编写《海南教育史志》过程中,他调研发现,日军侵琼后,海南绝大多数国民学校均难逃停办的命运,“在国共分裂后海南教育逐步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这一致命打击更是令海南地方教育雪上加霜、饱受摧残。”
他举例,抗日战争时期,仅文昌县(现文昌市)就有80%的小学停办,“幸存”于偏远乡村或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每所也不过师生十余人,这便是彼时海南教育的一个缩影。而有的学校形存实亡,成为了由日军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权掌控的日式学校,用按照奴化教育的方针和要求编写的教材,为学生们教授日语及日本文化,以期达到“培养出日本人的奴隶”之目的。
那几年,原琼山市党史研究室主任王万江正是十二三岁上学的年纪。“同村的小伙伴们都很怕啊,不愿意去日本人办的学校读书。”他还记得,日军不仅在全岛大肆办学,还为各个村庄分配指标、下达任务——每个村庄必须选送一名适龄儿童到学校接受日式教育。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本就贫困的村民们往往采取家家户户“凑份子”的方式,“雇”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送去。
去读书会受什么苦?王万江虽未体会,但闻言传。所谓的日式学校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师长,稍有不逊就要接受严苛的体罚。除了教师的拳打脚踢、板拍棍殴和言语侮辱之外,此类学校还流行一种“互打法”,即令学生对面而立,一边哭泣一边互扇耳光。每每这时,日本教师和官兵就在一旁“欣赏”,殊不知学生的心理蒙受了难以磨灭的打击。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为了延续海南教育火种,部分在岛内规模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的中等学校,在当地政府、进步人士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多次将学校搬迁至农村、山区甚至外国租界,坚持办学直至抗日胜利,在海南教育史上留下了美名。
恶劣环境难挡求学救国心
家园沦陷,师生流亡,海南教育人士云集珠三角地区。由于广州湾与海南岛一海相隔,又是法帝国主义的租借地,日军不敢贸然侵犯,广州湾一带甚至逐渐形成了“海南流亡民众大本营”。
但正是大批海南流亡民众扶老携幼来此求生,广东全省又有12所省立中学因受日寇侵扰而停办,海南流亡民众子女的上学问题难以解决。原琼崖师范学校校长白学初与省督学、原省立琼崖中学(现嘉积中学)校长陈传栋商议,设法在当地筹建一所中学,安置流落在广州湾的琼籍教师和缓解琼籍难民子女上学难问题,后经广东省教育厅同意,一所名为“广东省立琼崖联合中学”的新校于1939年底挂牌成立了。
《琼台三百年》记载了当时的情形——该中学共设立高中5个班级、初中6个班级,约500名学生在此就读。因条件紧张,高中部借用麻章一小一栋两层楼上课和住宿,初中部则借用麻章墟的一座祠堂改为教室和宿舍。祠堂的空间不足以容纳全部初中部学生,学校便在祠堂围墙外边搭建草房教室。
所谓的草房教室用泥巴砌墙、茅草盖顶,以竹条编织成为门窗,冬天时又冷又暗。部分男生宿舍设在祠堂里,用木架竹壁修成上下两层大连铺,每层挤着要睡下十多人。也因如此,从初中部毕业的学生,对香烛燃烧的气味记忆深刻。因为每逢公期、佳节,往来供奉的当地居民络绎不绝,祠堂里终日明烛高烧,香火缭绕,别有一番滋味。
在日军的侵扰下,颠沛流离、艰难办学的海南学校何止一家两家?王俞春随口就报出了私立琼海中学、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琼山中学、崖县县立中学、琼崖东路中学等一长串校名,其中定安中学更是六易其址,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海南唯一一所不曾停办的学校。
还有些学校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未能迁至岛外,只好变作沦陷区的“乡村流动学校”,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与其打起了教育游击战。王万江说:“这些流动学校有时在偏僻的庙宇上课,有时选在大树底下挂起黑板即上课,每个学生自备一个大竹筒,作为书包随身携带,用石头或木头当板凳,膝盖当课桌,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学习。”
流亡中的师生们几乎顿顿吃糠咽菜甚至粗盐拌饭,白天蹲坐在树皮搭盖的教室里听课,夜间在单薄的棉被下瑟瑟发抖,能温暖他们的,就是那在心头熊熊燃烧的抗日救国之志。
驱逐日寇重振琼州教育
一路高歌,一路欢笑,肩上扛着桌椅板凳、教具文书,引得道路两旁的民众倾村而出,含笑相迎。这是1945年8月下旬,文昌中学师生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捷报将学校迁回文城时的动人景象。
王俞春告诉记者,那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恢复受战争摧残的教育事业,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迅速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善后复员会议,要求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迫迁移的学校尽快迁回原地,被迫停办的学校尽快恢复办学。
因此,即使驻岛日军还未完全遣返,但在全国欢腾的气氛中,海南本土的各所学校也已经开始筹备回迁和复办工作,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成效——仅文昌一处,就有琼文中学、子文小学、建文中学、叶茂小学、锦山中学、孺初中学等十余所中小学接续复办,重新招生。
由于民众接受教育的热情高涨,复办学校数量众多,不少学校不得不改造日军据点作为临时办学地点,以此回应人民呼声和需求。有的学校连日军据点也“抢”不着,只好一边重建校舍,一边在不同街道见缝插针地设置教室。每天几回,村民们都要注意街道上那几个奔跑摇铃的人,莫要挡了他们的路,耽误师生们接收到上课与下课的讯息。如此热火朝天之势,颇为有趣。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学校的复办与兴办,为海南民众接受文化教育、时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王万江说,这些拥有进步思想的人民群众自发克服艰难险阻,形成了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打不散、困不死、压不垮、杀不绝的革命根据地。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11-02 09:45: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台湾义勇队:回“唐山”抗战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