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李坡: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中医学院
2017-09-29 17:09:05  来源:《新四军医学教育专辑》  点击:  复制链接

  1942年,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淮南津浦路东的安省来安县大刘郢,新四军军部曾办起了华中医学院。延安《解放日报》于当年12月7日登载“华中医学院在某地开学。”它是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最早的一所培养高中级卫生干部的新型医学校。如今已时隔四十五年了,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本文仅就该创办始末作一简述。

  华中医学院的筹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根据党中央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统一整编部队。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陈毅代军长和刘少奇政委指示各级卫生部门要大力培训卫生技术干部。1941年6月14日,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在《江淮日报》发表《目前医务工作的新方向》。文中指出:“首先,是要大量创造新的干部和大量提高干部技术的问题。”文中对当时中国医学界的状况和我军薄弱的基础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强调“要创造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新民主主义的医学教育制度、保健工作制度和大批的有高度技术的热心工作的医生和医学工作者。”并指出这一任务虽艰巨而困难,但必须在短期间争取解决。否则对我们的事业将是非常有害的。此后,经过反复酝酿,并得到当时卫生部门其他领导同志如崔义田、戴济民、官乃泉、吴之理等的积极支持,逐步形成一个在根据地创办医学院的设想和方案。目的是充分发挥我军现有高级医师和其他医药科技人员的作用,作为基本师资力量,同时争取外援,办好高级医学教育,培养有高度技术的热心工作的医生。首批计划选调一些有一定文化和工作经验的在职中层医务干部,通过系统教育以提高其理论和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保障部队健康提高战斗力服务。

  同年,新四军卫生部将办医学院的建议报告军部,军首长十分重视,陈毅和刘少奇同志即派沈其震部长去敌占区上海等地动员一批师资高级医务技术人员来新四军工作,并为创办医学院和药厂筹划物资器材。1942年,沈其震同志自沪返军部复命后,又亲临淮南二师卫生部与该部宫乃泉部长具体商定在师卫生部所在地大刘郢筹备华中医学院和制药厂事宜。1942年6月15日军部赖传珠参谋长电复沈其震,同意沈在二师的各项安排。

  1942年秋,华中医学院经军部正式批准成立,并任命沈其震兼任院长,宫乃泉兼任副院长,吴之理任教育长。创办期间杨光同志也协助领导参加各项筹备工作。

  当时医学院的创办,是处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和根据地被分割封锁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各项筹备工作都是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原则。如院址选定在来安县大刘郢,就是利用二师卫生部驻地较为稳定的环境和该部的教学物质基础。该部进驻大刘郢后修建了不少住房,除机关宿舍外还有病区、化验室、手术室、卫生学校用房及简易礼堂(兼大课堂)。确定办医学院后,又添建了可容纳十名学员的宿舍和教室。还新制了桌椅等必需用具。创建过程中军、师领导都非常重视。专门派出分队帮助建房,就地利用竹草土坯等材料,自己动手组织施工,结构简便,完成进度很快。室内均用石灰粉刷,课堂明亮整洁,敌后战争环境能有此条件,算是难得的了。对创办一所学校来说,从军部批准着手筹办,成各项教学准备直至开学,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

  正式开学及教学简况

  正式开学于1942年10月初,由学院领导主持开学仪式。张云逸副军长代表军首长亲临作指示,还有彭康、钱俊瑞等同志出席会议。晚上组织了联欢会,学员自出节目,大家情绪热烈。

  开学后学院即按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本着从战争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将学制定为一年半。体现了战时教育学制。课程设置是基础与临床兼顾。既注重系统又突出重点。除医学专业课外,政治、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也占一定比重。在教学实施上,大体是按计划进行,同时注意灵活安排。因教师多为兼职,有时须根据教师不同情况作机动处理,如什么教师得室就安排什么课。开课前吴之理教育长对学员提出了要求,专题讲了如何学习和记好笔记的方法。当时没有现成的课本和讲义,好笔记显得十分重要。开课后由于教师认真讲授教导有方,深受学员爱戴和好评,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一直很高。根据回忆,前期课堂教学阶段有如下教师讲课:解剖、组织一吴之理;生理、病理一宫乃泉;诊断、药理-章央芬;英语-周国英(江淮大学教授);化学-恽子强教授;物理-黄教授(江淮大学);哲学一张仲麟;心理学一韦悫教授(江淮大学校长)。

  学员的组织与管理

  学院提倡发扬抗大校风。学员是来自军部与各师选送的从事圈下作多年的技术骨干和优秀的医务干部。有不少学员是经过长途跋涉,通过敌伪层层封锁线来到淮南地区学习的。学员的政治素质好,学习积极热情,具有高度自觉性。学院的教学、生活管理,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部队化管理。有规定的作息时间。学员均编入班组过集体生活。建立了党支部和军人俱乐部。设有学习委员负责收集和反映学习情况,是沟通教学联系的桥梁。俱乐部定期出版有报头叫“熔炉”的墙报,及时反映学习生活。还组织文体活动,按月公布伙食帐目,发扬经济民主。学员分四个班,二个男生班,二个女生班,共计四十余名。班长轮流值日,负责每日生活秩序的管理。根据不完全的资料,当时的女学员有:杨光、左英、安德、刘球、薛和、唐求、丁志辉、曹维礼、谢井、宋文静、马万芬、谢果等;男学员有:黄乎、李坡、尚承云、刘胜旺、杨祝民、郑岗、李康候、李德、沙序凯、周森林、章逸、余健、张治军、刘昌鼎、宋超、金鉴等。

  准备反“扫荡”,医学院停办

  1942年11月,敌伪一万三千余人,向我新四军淮北、淮南津浦路西等地区进行大“扫荡”。我党政军民紧急动员,展开反“扫荡”。此时华中局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号召“认真精兵简政”。随后决定华中局党校、江淮大学及华中医学院立即停办。并要求采取安全措施,迅速组织教学人员疏散隐蔽。12月底,医学院领导宣布此决定后,大家虽然留恋学习,对学院中途停办感到痛惜,但却能以大局为重,坚决执行。当时大部分学员根据动员,立即捆起背包,整装返回原部队战斗岗位。其余有组织地就地疏散。尔后,反“扫荡”作战历时月余,我根据地军民取得重大胜利.使淮南地区紧张形势有所缓和。因而部分就地疏散原属军部和淮南部队的近二十名学员,经组织决定,再集中起来,留下组成一个小型的“高级进修班”(当时又叫研究班)。设在二师卫生部新驻地来安县河头村(大柳郢村西北二华里处)。在宫乃泉、吴之理、章央芬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按修订计划继续坚持学习直至1943年10月结束。吴之理、章央芬同志随即调去新四军三师任卫生部领导工作。

  继华中医学院之后,1944年新四军卫生部又先后在淮南常庄等地办起了医务干部训练队与军医学校,军医学校于1947年改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48年济南解放后,白求恩医学院先后与山东医专、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了山东医院(即现山东医科大学)。当时,我军医学教育在陈毅同志关怀和部队各级领导重视下发展是很快的。到解放战争结束时,华东部队已有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四万余人,其中99%是部队自力更生培养训练出来的。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部队卫生建设作出了贡献。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华中医学院虽为当时斗争形势所迫暂时停办,但我军坚持办学培训干部的工作却是始终不渝卓有成效的。

  华中医学院的创建虽为时甚短,但它是我党我军在抗战时期,除陕北延安医大外,在我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创办最早的一所医学院校,其意义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标志着新四军医学教育从初级的普及阶段,逐步迈向中、高级阶段。这是我军从当时实际出发,自力更生培养医务干部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发展,它在我军卫生建设和医学教育发展的漫长道路上,是一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历程。

  (本文写前曾邀请吴之理、章央芬、黄乎、杨光、薛和、沙序凯、唐求、胡田成诸位同志座谈,帮助回忆与提供资料。)

  1987年春写于南京

责任编辑:李少通 最后更新:2017-09-29 17:09: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薛暮桥:抗日烈火熔新人

下一篇:梁新华:粟裕校长在开学典礼上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