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刘汉章:小记青锋剧团
2018-09-22 14:17:44  来源:《大江南北》  点击:  复制链接

  1941年,王永泉参加安徽省来安县联抗会做宣教工作,他把淮南总文抗会编印的反映民兵抗日斗争的《三字经》唱本改编成洪山戏,成为路东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后来又相继将《刘文龙赶考》故事,改编成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剧《从军记》。

  1942年春,王永泉调至淮南总文抗会任艺术指导,对《从军记》进行整理加工。1942年5月,大众剧团首次公演洪山戏《从军记》,此后,许多地方剧团先后将这个戏搬上舞台。《从军记》演出获得成功,更加激起王永泉拿起笔作刀枪,抒发抗日救国的热情,他对创作现代剧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3年,在施官区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施官青锋剧团。王永泉从淮南回到施官,任青锋剧团指导员、编导,他团结当地拥护抗日的金文章、金达仁、葛华先、胡学义、王大华等爱国文艺工作者和工、农、兵、商各界人士,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抗日活动。那时,施官青锋剧团上演的第一部戏就是洪山戏《从军记》,演出的那天晚上,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在县委书记朱寿安的陪同下,坐在破庙里的石台上看演出。范长江满怀激情地说:“一个业余剧团能演出这样一台大型历史剧,还有布景,实在不易!”演出结束后,范长江与演员们一起座谈讨论,鼓励他们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为抗日服务。

  时隔不久,王永泉带着几个主要演员参加在半塔召开的民间艺人代表会,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号召文艺工作者结合淮南抗日斗争的实际,写新戏,演新戏,为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服务。会后,王永泉又带着青锋剧团参加了由范长江在竹镇召开的来六地区文艺会演。大众剧团演出的洪山戏和花船示范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也为青锋剧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领悟了“推陈出新”的内涵,坚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的信心。从那时起,王永泉经常带领全团人员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吸收营养,武装队伍,繁荣创作,增加演出。

  青锋剧团在王永泉带领下,创作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剧本和文娱小节目。他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创作出体现抗日救国精神、反映民情民意的《互助组》、《两兄弟》、《送郎参军》等曲目。在《送郎参军》的演唱中,有这么一段唱词:“鞭炮鸣,妻送丈夫去参军,光荣花儿胸前挂,大丈夫为国当从戎;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应当新四军,为国为民立功勋,早日赶走日本鬼,胜利归来多光荣。”王永泉和党员们还创作了《老虎走了又来狼》、《保家乡》、《河南灾荒》等大中型洪山戏。他们在《河南灾荒》剧本中有这么一段唱词:“天昏地暗月无光,蒋管区河南遭灾荒。自从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决堤泛滥又加汤(指汤恩伯的顽军),逼得山穷水尽无路走,卖儿卖女度饥荒,人肉拿到街上卖,草根野菜都吃光,离乡背井去逃荒。解放区胜天堂,粮满仓猪满圈,牛羊满山岗,自纺纱自织布,衣食有保障。”王永泉等还集体创作了活报剧和快板、相声等小节目,改编了《放下你的鞭子》、《小放牛》等。在快板书中有这样一段唱词:“敌占区搞武装,把钢刀插进敌胸膛,敌后开展游击战,管叫日伪难扩张,前方后方齐动手,军民合作保家乡。”王永泉创作的《保家乡》洪山戏,在各地演出后,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抗日的新歌。

  当年的施官青锋剧团逢节日必演,遇庆会必演。舞台是战场,艺术作刀枪。他们不但在街头上演,还经常深入区、乡、学校、部队露天演出,被称为露天剧团、文艺轻骑兵。他们还经常在地方武装的保护下,到边区的张山集、武集、程桥、汊涧等地演出,教育人民,鼓舞民众爱国精神,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

  青锋剧团是在地方党委领导下的民间文艺团体,亦工、亦商、亦艺,生活费自理。金文章、王大华等许多文艺骨干,每次都是召之即来,从不误事;女演员杨国喜住在15里以外的武集乡,她风里来、雨里去,准时参加排练和赴外地演出。演出的服装、道具,有的是党员自借、自制的。剧团的幕布开始也是用演员从家里带来的被面拼凑而成,后来地方爱国人士捐助一匹紫红布,做成大幕布,用白布缝上“青锋剧团”四个大字。青锋剧团四个大字贴在幕布上,映在群众的心目中,群众赞扬青锋剧团是一支文艺兵。1944年冬,范长江率领青锋剧团去新四军二师师部慰问,演出《河南灾荒》。罗炳辉师长对该团大加赞扬,称青锋剧团是“一支抗日队伍、红色宣传员”。1945年2月,来六办事处将青锋剧团调整到民兵总队,改为来六民兵剧团,后来与六支队文工队合并,成立来六文工团,成为专业文艺组织。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09-22 14:18: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吴孝桐:一斤良种助抗战

下一篇:张泽易:《黄河大合唱》响彻大别山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