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奠基人,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从1936年到1949年,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卓越建树,特别令人难忘。
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经过30多天反复考虑,最终同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次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由此爆发了全面抗战。为了保全浙江大学,竺可桢带领浙大全体师生,撤离“天堂”杭州,跋涉万水千山,迁到了祖国的大西南贵州省,在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里四易校址,跋涉5000里,使上千师生员工和约1500箱图书仪器无一损失,而且还保证了学业不受影响。这和竺可桢事事胸怀全局、处处沉着周密直接有关。在四次迁校过程中,竺可桢从酝酿计划、调查研究、实地勘查,具体组织实施,都亲自参与,备极艰辛。在此期间,面临国民党腐败专制统治,在竺可桢领导下,浙江大学广大师生不顾困苦,排除万难,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竺可桢提倡学术民主,浙大学术空气浓厚。李约瑟博士1944年经过遵义,发现浙江大学这种不寻常的办学情形,将浙江大学比喻为“东方剑桥”。竺可桢最感欣慰的是1948年他见到中央研究院发表的文字中浙江大学独多,表示浙江大学教学质量的基础奠下来了。1949年,竺可桢被迫离开杭州。这十三年间,对于浙江大学,可说是历史性的飞跃。
当时处于穷困环境和不利条件的逆境,为什么浙江大学没有被搞跨,反而突飞猛进呢?主要是有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第一,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第二,作为校训“求是”学风:第三是办学的民主精神。这三方面的精神在竺可桢身上是完整无缺的。尤其因为民主办学,使全体师生能够同心协力,披荆斩棘,把教学质量推向前进。
倡导求是务实精神
不少人认为,竺可桢坚持民主办学是由于他在美国留学(1910—1918),还获得过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固然是事实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继承和发扬了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竺可桢的“国学”根基是很深厚的。在他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浙江大学所建筑的教学科研大楼,如“阳明馆”、“存中馆”、“舜水馆”、“梨洲馆”等,是用王守仁(明)、沈括(宋)、朱之瑜(明)、黄宗羲(明)等两浙先贤的字或号来命名的。这批先贤的学风是不单通晓经史,更注重实践,联系客观实际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为当时出色的政治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明显地区别于传统封建士大夫的共同特点是不迂腐,翻译为现代语言,就是敢于向封建主义挑战,讲究科学与民主。可惜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未能形成潮流,流传不很广,常为世人所忽略。出生于浙江绍兴的竺可桢,深受这些学术先贤的影响,早在1910年他赴美留学时,就抱有振兴中华的大志。通过赴美留学,更形成了他对于中西民主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思想。在就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他就向全体师生突出介绍黄宗羲的学术思想:“黄梨洲(宗羲字)因为谋图抗满复明,被清廷指名缉捕十一次之多,匡复之谋不成,乃奋志著书讲学。他那部《明夷待访录》包含浓厚的革命思想。《原君》之作,早于卢梭的《民约论》一百年,实为近代民权思想之先觉。”这显然是我们理解竺可桢民主办学思想的重要钥匙。
黄宗羲不怕杀头,在《原君》篇中指出:“天下之大害者,君也。……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我,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可说是把封建皇帝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由此,他被竺可桢誉为“近代民权思想之先觉”。很显然,在竺可桢的心目中,黄宗羲的地位决不会在西方民主主义启蒙学者卢梭之下。竺可桢勉励浙大师生仿效黄宗羲“一方为学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对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了简约而又出色的铨解。
抵制专制主义推行民主办学
竺可桢的前任浙大校长郭任远与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长,都是蒋介石的忠实门徒。他们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在浙江大学设立了钳制民主的军事管理处。蒋介石在下达给郭任远的手谕中说:“凡硗薄浮躁以及不敬长上,不守纪律者,必须严加取缔,勿稍姑息。”郭任远紧跟蒋介石,当了三年浙大校长,开除了无辜学生一百多人。1935年冬,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12月10日,在时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施尔宜(施平)等带领下,浙江大学爆发了抗日救亡运动,驱逐校长郭任远,全校罢课,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次年3月份,国民党当局终于撤了原校长郭任远,任命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到任后,取消了军事管理处,废除军事管理,无辜开除学生的现象从此绝迹,并很快通知原先被开除的学生领袖施尔宜恢复学籍,并补发给毕业证书。
竺可桢接任浙大校长后,民主办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起用费巩教授为训导长。费巩是个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铁汉,他坚决反对法西斯式教育管理制度,始终站在进步立场,鄙视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行动。他一上任,就对学生们说:“训导长有人称之为警察厅长,但吾出来做,决不是来做警察厅长或侦探长。吾是拿教授和导师的资格出来的,不过拿导师的资格推而广之,吾愿做你们的顾问,做你们的保姆,以全体同学的幸福为己任。”他还说:“不必把学生训导得像绵羊一样,将来毕业出去,都是好好先生,唯唯诺诺,无可无不可,而要把他们培植得个个有人格,有骨气,有抱负,有见识,将来出去,可以担负得起重任,经得起重任,经得起打击,不会被恶势力所同化。”他在校园内设置《生活壁报》,让同学享有民主权利。同学们爱称之为《费巩壁报》。这位富有民主精神的浙大“训导长”, 1945年春,在去重庆时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1987年,上海市追认费巩教授为“革命烈士”。)
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行动
1942年1月16日,祖国大西南爆发的一场反对腐败贪污的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的“倒孔”斗争中,浙江大学的学生冲破白色恐怖,走上遵义街头游行示威。竺可桢同情学生的正义行动,亲自参加游行行列,并走在队伍前列,使反动军警不便寻衅。对此,《竺可桢日记》记载:“孔、宋贪污,余所痛恨”,(国民党政府)“竟有类似盖世太保之机构,真可叹!”
一连串的事件和费巩教授之死,促使浙江大学广大师生更加团结一致,从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使浙大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坚强的民主堡垒之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战争创伤,民生凋敝,发动内战,冀消灭共产党。反对内战,建设伟大祖国是全民心声。1946年首先在杭州爆发的“反内战大游行”,就是由浙大和杭高学生发起的,接着在全国范围燃烧。恼火的蒋介石见后院起火,责令浙江大学校长指名开除为首的进步学生邵浩然等。他们赖竺可桢的抵制而得以幸免,杭高的校长也宁可自己不当校长也不开除学生。1947年,在“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后,又发生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杀害的“于子三惨案”。惨案发生后,竺可桢在南京向各报谈话,肯定于子三是好学生,称于之死将成千古奇冤。谈话见报后,浙江省主席沈鸿烈向蒋介石报告,说竺可桢有意煽动学潮。蒋通过朱家骅要竺在报上更正,竺可桢本着他的求是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坚决声称“报载是实,无法更正”。回到杭州后,在对学生的一次谈话中,他理直气壮地鼓励学生说:“真理在我们一边。”国民党当局不让同学们为于子三公开出殡,、悲愤满腔的竺可桢校长同意先在校园中设立于子三的衣冠冢,并亲自在衣冠冢前深切哀悼,出现了广大师生泪湿衫襟的动人场面。
1948年初,浙江省主席沈鸿烈一再示意竺可桢应利用寒假,按特务机关所开列的名单开除三四十名学生。竺可桢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浙大向来事事公开,开除学生必须有理由,校方并不知道谁是共产党,省府所给名单也未必可靠。对此,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述的:“吾人总须爱护青年,不能以其喜批评政府而开除之。”同年8月,蒋介石密令逮捕大批学生,发下之名单中有浙大师生19人。在事先与竺可桢商洽时,竺可桢再次强调如欲逮捕学生,必须有确切之证据。在这两次当局迫害进步师生的逆流中,经竺可桢努力,先后保护了两批各几十名进步师生免受迫害。
竺可桢十余年如一日始终爱护学生。他有一个主导思想,那就是培养大学生是为国家培养骨干和栋梁之材,中国近代科学文化落后,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振兴中华的需要,家长把给他们的子女托付给学校,作为校长自己要无愧于这种信赖。竺可桢坚持民主办学,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高等学校中,无第二人能相比。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党的领导下,他又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09-27 16:18: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