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寻访宿迁一百八十位抗战老兵的烽火故事
2018-10-22 16:04:2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园园  点击:  复制链接

  葛聿品一家三兄弟去打鬼子,只有他看到了胜利。

  韩兆金十五岁参加新四军,当上侦察兵。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人民的伟大胜利由战士的巨大牺牲奠基。宿迁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此创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十九个主要根据地之一。数以万计的宿迁子弟参军打鬼子,许多人忠骨埋青山。自2015年起,我参与宿迁晚报的抗战老兵寻访小组,采访了180位老兵,听他们讲述烽火岁月的英雄故事。

 

  为国仇家恨,十四五岁上战场

  我们采访的老兵,平均年龄89岁。70多年前,他们还是十四五岁的乡村少年,大多不识字,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们懂得,决不能做亡国奴。

  1942年,葛聿品14岁,大哥葛聿祥、堂哥葛聿俊参加了彭雪枫师长的队伍,葛聿品也要从军。第一次报名因年纪小没成功,他不甘心,经常给新四军传递日军据点的情报。第二年再报名,成功了。不久,他夜间行军抬重机枪摔断了腿,不能上阵打仗,改做地下联络员,负责泗洪、宿迁、新沂等根据地之间的联络工作。“为了送信,我惯常一夜来回跑几十里地。日本兵封村,动不动上家里抓共产党,我家因为出了当兵的,房子被烧了三次。”

  敌后斗争条件艰苦,组织上给葛聿品配了把土枪,他因此有了个绰号“土机枪”。葛聿品身上挎的弹夹是用高粱秆撑起来的,只有十来发子弹,不到关键时刻不舍得用。抗战胜利前夕,葛聿品带着游击队赶往新安镇执行任务,在一片林地遭遇一队日军,鬼子机枪大炮火力全开,葛聿品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子弹打完了,刀也砍豁口了,我们才突围。出去时几十个人,一晚上就剩下十几个,太惨了!”老人用双手捂住了脸。

  采访中,老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家兄弟三人去打鬼子,只活我一人!”

  也是在1943年,也是在15岁,韩兆金参加新四军。

  韩兆金幼时,父母在苏州工作,他在宿迁老家读私塾。1942年前后,日军在苏州、上海一带狂轰滥炸,韩兆金的父母失业了,只得回老家,可日军的铁蹄已经踏上这片土地。一家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搭个窝棚住,没有吃食,“最后,把我的小妹妹卖了,换了两斗粮食……”韩兆金老人痛哭失声。

  韩兆金有文化,头脑活络,上级安排他做侦察兵,以孩子的身份做掩护,往来各乡镇,搜集日军据点的情报。

  1943年下半年的一天,韩兆金拎着一篮花生,在一个叫“叶桥”的地方叫卖,忽然看到当地一个臭名昭著的汉奸。“这人平时不在家,组织上早就想抓他,一直没机会,当时我就想这次绝对不能让他跑了。”他立即向上级汇报,同时严密监视汉奸动向。韩兆金和另外两名战友在他家外埋伏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夜里,那汉奸出来上厕所,韩兆金和战友悄无声息地摸到他身后,没费一枪一弹将他抓获。

  说起与日军、汉奸周旋的故事,韩兆金时时提起战友的名字,无限感慨:“我这些好战友都牺牲了,我一次次死里逃生,替他们看到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郭孝云,原籍安徽,二十多岁离家打鬼子,之后参加解放战争。胜利后,他带着军功章回老家,父母都不在了。“我离家那天,父母挥着手,叮嘱我早点回来,我不敢回头……我真后悔当时没多看一眼。”说到这里,老人嚎啕大哭。他的子女说,父亲落户宿迁以后再没回过安徽,每到过年都会朝着家乡的方向磕三个头。

 

  不识得家人,却不会忘记抗战

  有人说,时间可以抹去一切。但老兵的抗战记忆不会抹去,即使连家人都不认识了,也不会忘记民族的苦难和热血的青春。

  因为病痛,90岁的徐光彩记忆力衰退,常常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有时候连儿子都不认识,但他记得:“我叫徐光彩,1944年的兵!”

  我们去时,徐光彩正坐在屋檐下,仰望着从檐上漏下的阳光,一声不吭。“前几年,他身体还不错,哪知今年突然糊涂了,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徐光彩62岁的儿子徐乃会说。

  这样的老人还能给我们讲述什么?

  “您打过日本鬼子吗?”当我第四次大声重复这句话时,徐光彩的眼睛忽然转动了一下,他大声说:“我叫徐光彩,1944年的兵!”然后又陷入沉默。

  “您在哪里打过仗?”“打仗怕不怕?”“打仗受过伤吗?”我反复提问,果然,“打仗”这个词帮他在混沌中找到了记忆的头绪。

  “我父亲去世得早,娘几个靠要饭活命,我去当兵有吃的。”1944年,徐光彩参加了新四军,到山东一带打日本兵。他是炮兵,当过班长,用的是“六〇炮”,老人做了一个炮弹上膛的动作。“在济南那次打得最惨。那是6月里,小鬼子把我们困在一个山头整整一个月,天天下雨,一个月没吃过粮食,全靠吃山上的树皮树叶、野果子。”这一仗只有三成战士突围。

  徐光彩后来的讲述几乎全是碎片:“每天都行军,一夜要跑一百里地!”“我们武器不如人,要打游击战”“冬天太冷了,手脚都长冻疮”……

  当我们起身要离开时,他又大声说:“我叫徐光彩,1944年的兵!”

  今年94岁的王启,是唯一一个采访中没说过一句话的老兵。长期战斗给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1952年,王启离开部队,回到宿迁。

  王启的儿子王克德告诉我们,父亲识字,在部队先是做文化工作,参加过大大小小上百场战斗。王克德说,父亲精神正常时,会讲抗战,会唱国际歌,会讲牺牲的战友,比如“日军经常狂轰滥炸,到处都是战友的尸体。”父亲精神出问题时,要到扬州的复原军人疗养院进行康复治疗。王克德说,先是爷爷送父亲去,他14岁时接替爷爷,带着父亲去扬州看病。

  采访中,王克德将抗战纪念章拿出来给大家看,原先对周边环境很漠然的王启一反常态,在之后的采访中始终专注于纪念章——或是仔细擦拭,或是挂在胸前,或是装进口袋里……

  老兵们已届耄耋之年,又有健康问题,采访很困难,但总有一些关键词宛如钥匙,能够打开他们的记忆之门。

  “嘀嘀哒哒嘀嘀……嘀嘀哒哒嘀嘀……嘀嘀哒哒嘀嘀……”许庭柱听力极差,他的家人告诉我,他曾是一名司号员,我就大声哼了一段冲锋号,老人马上反应过来,说:“这是冲锋号,我以前吹这个号最多。”

  1943年7月,15岁的许庭柱,背着母亲,拿上两张煎饼,离开老家皂河镇,去找新四军。他先是参加了区里的独立团,部队安排他当司号员,送他到安徽灵璧学吹号6个月,后来编入新四军。“我是六师一旅四十八团三营十连的。”90岁的许庭柱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部队的番号。

  去年4月,我们去采访94岁的牛玉阳。那时,他已经卧床两年多,家人说老人也许过不了那个夏天。

  满屋药味,一张矮床上,牛玉阳躺在外侧,92岁的老伴躺在里侧,两位重病老人都几乎不能说话。

  在床边,我们和牛玉阳的大儿子聊了起来。当提到“打鬼子”等字眼时,我们注意到老人很想说话,同事试着问:“爷爷,您打过日本鬼子没?”“打过……”他说,还做了一个打枪的动作。老人声音很小,枯瘦的双手,动作幅度也很小……

 

  一生追求信仰,不害怕不后悔

  老兵们出生入死,是奔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这信仰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从未淡化。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这铿锵激昂的歌曲,是91岁、75年党龄的老兵戴大桃在唱。

  “1941年底,乡里和村子周边屯集了大量鬼子和伪军,周边几里地还有鬼子的碉堡,很多乡亲被鬼子打死了。”1942年1月,17岁的戴大桃“跟党走,抗日去”,先后进入新四军独立团第九连二排四班和陈毅警卫营。

  “那时候我们小队正在李口打骚扰战,多次偷袭成功,搞得鬼子白天加强巡逻,晚上只敢留一个人在碉堡前站岗。我们小队就计划烧碉堡。夜里,班长带领我们一个班,每人挑着一大挑秸秆,悄悄靠近碉堡。我主动请缨去堆秸秆、点秸秆。”戴大桃将秸秆堆在碉堡下点燃,并将燃烧着的小捆秸秆投掷进碉堡,碉堡终于被烧毁。

  戴大桃说,那时战士们最大的愿望是立下战功,火线入党。保安小队队长吴士奎(音)是队里唯一一位党员,他见戴大桃作战勇敢,便要介绍他入党,戴大桃很激动。吴士奎问他为什么要入党,戴大桃说:“打仗党员都是冲锋在前。我不怕死不怕牺牲,我要跟着党解放泗阳、解放中国。”1942年3月的一天,一场战斗后,戴大桃在一片树林里秘密宣誓入党,距他参军仅仅两个月。

  抗战时期,宿迁地区为党输送了许许多多英雄儿女,女子顶起了半边天。1939年,16岁的华玉兰目睹日军暴行,不顾家人反对,参加了地方游击队,之后带着同村好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加入新四军小鬼班。

  华玉兰说,小鬼们年龄小的十二三岁,大的十五六岁,她是大姐姐,要时时处处照顾小鬼们。有一次,行军180里,没饭吃没水喝,又累又饿,老百姓见是一群孩子,很心疼,把家里的煎饼大葱拿给他们。华玉兰一口不吃,把干粮收起来。连长问她为啥不吃,华玉兰说:“留着给小鬼们饿了再吃。”

  因为华玉兰参加革命,村里恶霸将她父亲埋在雪地里,将她母亲吊起毒打,是新四军赶到把人救下。华玉兰把父母安顿好后,又跟着部队出发了。记者问她:“父母遭这么大的罪,你当时有没有害怕,有没有后悔?”老人答:“不害怕不后悔。只有跟着党走,才有出路。”

  华玉兰1949年7月入党。她保存的党员证上,一笔笔记着她交的党费,5毛钱,6毛钱,1块8毛钱……没有落下过一次。

  张道干今年95岁,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2年入党,解放后返回老家。1952年,他找组织交党费时发现,1946年,他所在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他的党员关系丢失了。这对他打击很大, 此后70年里,他一次次外出寻找当年的证明人。老人80岁时,生了一场重病,病床上他反反复复叮嘱侄儿帮他找回党员关系,帮他补上党费。

  2015年7月18日,央视《等着我》节目现场,张道干向倪萍讲述自己寻找入党证明人的经历,在场的人都落泪了。令人欣慰的是,张道干的入党证明人之一杨美田找到了。当她在现场出现,张道干喜出望外,起身敬礼,“老大姐……老首长……我可找到你咯……” 他从贴身的口袋里摸出珍藏了70年的3块银元交给杨美田,流着泪说:“终于,有地方收我的党费了!”

  ……

  今年5月8日,93岁的葛聿品去世。

  截至2015年5月,健在的宿迁老兵有1020人,仅仅3个月后,这个数字变成了3位数。而倒在胜利前的战士则无法计数。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抗战老兵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只有今天仍然崇敬英雄的民族,才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民族。我们千里奔波,采写180位老兵,是希望一代代后人都能记住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的脸!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10-22 16:06: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韦杰、冯志湘:盯店奇袭

下一篇:袁东升:弹尽之际我们用农具肉搏拼命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