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父亲,朋友及同事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老人家的身体特别健康,他以83岁高龄登上丽江玉龙雪山顶,实在令人赞叹,也令许多年轻人汗颜。但我心中最佩服的却是他健康的思想、心态和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父亲1918年6月生于海南岛文昌县一个叫鲤鱼塘的偏僻小村庄,几亩薄田和祖父在南洋的血汗钱支撑着一个6口之家勉强度日。幼时的父亲聪明好学,酷爱读书。在祖父的关爱下,他得以上学并高小毕业,在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也算是一个比较有文化的人了。贫寒的家境没能让他继续学业,只好回家务农,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替祖父分担着生活的重担。1934年,积劳成疾的祖父病逝,一筹莫展的祖母无奈中只好把家中的几亩水田典给了别人,祖父才得以入土为安。年仅16岁的父亲,为了家庭生计和偿还债务,含泪辞别了祖母,踏上了到南洋谋生的旅途。
初到马来亚,父亲在他的一个堂叔的小店里当学工,端咖啡、抬糖包、扫地抹桌就是他的工作。他不嫌脏、不怕累,终日忙忙碌碌、早起晚睡。下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堂叔见他肯干肯学,十分喜欢,便让他收费。父亲不负堂叔的信任,帮着他精心经营着这个小店,生意做得像模像样。两年后,父亲终于用辛苦得来的薪金,让祖母还了债,赎回水田,缓解了家中的困难。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日军相继占领了华北、上海、广州等地,日寇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消息传到南洋,在华侨中引起极大震动。中国铁路、公路干线多为日军占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无法运进国内,刚开辟的滇缅公路运输线上急需大批熟练机工,陈嘉庚先生接受委托,由南侨总会登报招募,大批爱国华侨青年争相报名回国参加抗日。年方21岁的父亲热血沸腾,毅然舍弃安定的工作,不低的底薪,辞别了一再挽留他的堂叔和亲友,于1939年7月27日,与编为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的三百多爱国青年一起,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经越南抵达昆明,在潘家湾接受短期训练后编入华侨先锋第一大队第二中队任班长,奉命担负从缅甸腊戊到中国畹町地段的运输任务。
滇缅公路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驾驶时稍有不慎,便会车毁人亡。父亲和他的机工战友们,望着堆积如山的国际援华抗日物资,听着前线催要各种抗战物资和药品的消息,心急如焚。他们不顾气候炎热,道路颠簸,每日驾车奔忙在群山峻岭间,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涧水,常常是伴着明月开车, 顶着晨星早出车。实在困了,把车停在路边,坐在驾驶室睡一觉是常有的事。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更加剧了局势的严峻和运输任务的紧迫。父亲所在大队奉命移驻龙陵,继续抢运物资到昆明。l 942年5月,畹町沦陷,日军快速向遮放、芒市、龙陵推进。当时父亲正驾车在滇缅公路上。—路上撤退的军队,抢运物资的货车,向后方撤退的华侨和商人挤成一片,局势混乱、道路阻塞。父亲无意中听说为阻止日军渡过怒江,阻断日军向滇东推进,中国守桥部队还做了炸毁惠通桥的准备。父亲心想,我是回来抗日的,绝不能落在日军手里,无论如何也要把这车货拉回昆明去。抱着这个决心,他一路走走停停,堵车时都不敢下车休息。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难推进,终于顺利地过了惠通桥。过桥不久,父亲把车停在路边想稍稍休息一会,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回头望去,几丈高的水柱冲天而起,桥断路毁。远远望到一些货车燃起烈火,那是一些未能过桥的机工点燃汽油烧了整车的物资。一些机工抱着车轮跳入江中,泅渡过江,有的人被激烈的浪花压翻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站在自己的车旁,流着泪看着这惨烈悲壮的一幕,心潮澎湃不已。后来他的车搭了一个泅渡过江的华侨机工,加大油门,把这车抗日物资完好地运抵昆明。
1942年底,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被遣散。一时回不了南洋,又没有工作,为了生活,他和几个广东老乡在昆明、下关开过小饭店、咖啡馆。当时流落在昆明和下关的华侨机工较多,生活无着时。经常到他们的小店混吃一顿。不久,小店无力维持而倒闭了。父亲在云南举目无亲,无处投靠,几经周折才经一老乡介绍到下关盐务局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1945年4月,经人介绍与我母亲结婚,在云南安了家。1948年父亲两次失业,为着全家人的生计,他做过小买卖。也帮在缅甸的华侨老板做过土特产生意,几经颠沛流离,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解放后,父母先后参加了工作,有了稳定的职业及收入,生活逐步安定下来。但当时国内强调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大大小小的各种政治运动不断。特别是“文革”浩劫,让父亲为“华侨机工”这一身份吃尽苦头、备受屈辱,甚至差点失去宝贵的生命。寒冬终于过去,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我们家慢慢地过上了安宁的好日子。我常想,父亲是不幸的,祖国解放了,他却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在屈辱中默默度过了大半辈子。但父亲也是幸运的,日本人的枪弹未能夺去他年轻的生命,他活了下来;几十年的屈辱末能把他压垮,他熬到“四人帮”倒了台;党中央拨乱反正的英明决策,脱掉了他头上的多顶“紧箍咒”’ “华侨机工”不再是“特嫌分子”的代名词;党和国家对南洋机工“海外赤子”的认同,还了他一世的消白,给了他做人的尊严。父亲终于熬过严冬,看到春回祖国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享受着安宁。
父亲—辈子生活俭朴,从不浪费钱物。衣服破—了。总让母亲替他补补又穷。这些年来。大家常给他买些好衣服并要把他的旧衣服丢掉。他总是说:衣服或新或旧,不过是保暖罢了。现在虽说日子好过了。但还打许多山区和农村里的人连旧衣服都穿不上。 比比他们。我算是穿得好了。—次。我悄悄地把他的一些旧衣服当垃圾丢了,他发现后生了几天的闷气。直骂我太糟蹋东西。是个“败家子”。但父亲对别人却是慷慨的。文革中,物资匮乏,少活困难。吃顿饱饭不容易。当时有几位父亲的老乡在昆明郊区工作。休息门进城总喜欢到我们家喝水休息。父亲总是拿出留着的米和油。再让妈到自由市场买几个鸡蛋,留几位吃了饭再回去。时间长了。妈常叹息说:要不是几个孩子当知青的地方好,分得的粮食多些,我真不知拿什么替你招待他们啊!父亲总是劝妈说:好歹我们还能有点米。他们在郊区工厂上班。干力气活。那点供应怎么够吃?星期天进城不容易,总不忍心让人家饿着肚子回去嘛!直到现在那些伯伯叔叔们总爱说起当年在我们家混饭吃的事。总说爸妈是好人。
父亲只是—个普通的营业员,他对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他所在的小五金柜。货物品种多,规格更多、但他从不嫌麻烦。管理得井井有条,从未错乱过。这些货都很重。一箱总有几十公斤。他每天搬出搬进。摆货上柜,累得满头大汗。但从不叫苦。晚上值班。一些女孩子有约会或有的女同志要带小孩。总是求父亲替她们顶班。他从不拒绝。有时一周竟然值了三天的夜班。他总是说、女同志有孩子。够辛苦的。我老了, 又没什么家务,闲着也就闲着。能帮别人就帮帮吧!但父亲最容不得别人对工作马马虎虎,为此常常得罪人。记得有—次他们柜的一个女学工上班迟到,卖货时又记错了账。下午她告诉父亲说想提前下班,父亲问她是不是有急事,她笑笑说想和男朋友去看电影。父亲听后放下脸来,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弄得那女孩子下不了台,跑到我们家向母亲哭诉。父亲下班回家。母亲劝他说,你—不是领导,二不是党员,管什么闲事,把一个娃娃骂得哭哭啼啼,真是一个“假积极”!父亲一听正色道:领导把她交给我带,我就要对单位负责,教会她做事;她叫我—声师傅,我就要对她负责,教会她做人。这是我的责任,你怎么倒说我是多管闲事假积极呢!一席话倒让—向伶牙俐齿母亲哑口无言。父亲—辈子喜欢读报, 喜欢思考问题,关心国家大事。文革中的一天晚上,我和父亲谈到国家现状,父女二人都对时局十分困惑。父亲对我说:共产党是最反对封建专制的,但为什么毛主席这么伟大的领袖,却愿意接受大家高呼万岁、万万岁, 听任一些人把他的话称作“最高指示”而不能多说一个字。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我一听慌忙制止他说:爸你不要命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你何必这么认真呢?爸后来不再和我议论时事,直到党中央1981年6月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功过作了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父亲仔细地读了这篇决议后对我说:共产党就是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文中对毛主席晚年错误的评论,真叫人口服心服。
现在,父亲对党和国家的关心和热爱越来越溢于言表。每天他都要到云南日报社的贴报栏前看两个小时以上的报纸,风雨无阻,成为习惯。家中所订的各种报纸,也要一一认真阅读,在家中说起国家大事和各地新闻,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学广知。记得一次有一位北京来的记者采访他时,问他当年没有回南洋去,留在国内又吃了不少苦,对此后不后悔?父亲说,当年回来,就不是为享福才回来,在抗战中,我尽力了。解放后虽然受到一些打击,但总的说生活是安定的,孩子们都上了学,有了工作,一家人还是幸福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孩子们都调到昆明工作,有的还入了党,当了领导干部,在单位个个都是工作骨干,给我很大的安慰。我的几个孙女都已经大学毕业,都有一份好的工作。还买了房子买了车,全家人团团圆圆、衣食无忧,过得快快乐乐。我在国内的生活,比那些回去南洋的人并不差多少,我为什么要后悔呢?当年我们回来抗日,用青春和热血报效祖国;后来我留在国内,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祖国。两次人生的重大选择,我真的无怨无悔!父亲言之切、情之真,令人动容。
今年,我父亲已88岁高龄。他的最爱,仍是读书读报。每次回家,总见他坐在沙发上捧着《参考消息》之类认真读着看着。父亲用他平凡的一生,实践着“位卑末敢忘忧国”的古训,他的身体力行,让后辈读懂了什么是拳拳赤子之心。
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父亲,儿孙们祝愿您健康、快乐、寿比南山!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1-19 08:58: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姚杰:黄埔生追忆血战娘子关
下一篇:最后的南洋华侨机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