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口述史:让历史走出迷雾,用过去警醒未来
2019-01-05 09:30:49  来源:新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邹德怀(中)与抗日老兵合影。

  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历史已经过去81年,历史并不封存于档案卷帙之中,但是,亲历者的故事再不去听,会随着人的逝去而湮没。幸好,有这样一群人,正在与时间赛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寻访这些做抗战口述史的人,他们中有90后,有七旬老人,有学生,有退休干部。他们记录的也许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往故,但让这些略显血肉模糊的故事走出历史迷雾,也许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明鉴。

  老人只回答是与不是,剩下的时间就用直直的眼神看着

  “那天我们家知道日本人进城了,准备逃到国际安全区(金陵大学原校址——记者注),在快到学校的地方遇上了日本兵,我爸爸和姐姐都被他们打死了,我吓晕过去了,醒来以后已经在安全区了……”面对镜头,老人哽咽着讲述那场似乎已经遥远的灾难,说到一半时,摆摆手,表示自己不愿意再讲了。武黎嵩示意学生停止提问和拍摄,录制现场一片寂静。

  老人名叫常志强,是南京大屠杀的最后一批幸存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口的塑像,就是以他们一家为原型的。

  从2016年开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带着学生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体生活史”项目。项目酝酿时有114位老人在世,项目正式启动时有112位老人在世,今天还剩96位老人。

  “我们不想过于强调大屠杀那几周的记忆,而是希望老人给我们讲述这个事件对他一生的影响。两年过去了,我们知道,从那场灾难里走出来的人,一生都笼罩在南京大屠杀的阴影中。”武黎嵩说。

  有一位叫任静平的老人,面对访谈时不说话,或者只回答“是”与“不是”,剩下的时间,就用直直的眼神看着武黎嵩和学生们。“这个老人是《金陵十三钗》里的原型。我告诉学生,不用采访了,这个老人对世界非常失望,只是在等待离开。”武黎嵩说,“我们在做灾难口述史的时候,要恪守一些道德。”只接受了这一次采访,老人就去世了。

  两年来,武黎嵩带领团队对51位幸存者做了150余次口述史料采集,整理出124万字录音实录稿,制作完成4集纪录片。每次校对书稿时,武黎嵩都会流泪:“我特别想对大学生们说,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代,因为当天崩地裂时,你能不能活着,是非常随机的一件事。”

  穿越时空与外公相遇,从家族史挖掘出“永安浩劫”

  1999年的一天,胡锐颖无意中翻看《老报人忆〈东南日报〉》,发现书中居然有自己的外公。那一刻,胡锐颖才知道外公蔡力行其实是拿笔杆子的,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报人,“正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8年来,胡锐颖遍寻外公早年的足迹,摘抄扫描他办过的报刊上的文章。在一份1943年11月6日出版的《东南日报》上,他发现了“永安浩劫”的报道——这对他,甚至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此后,胡锐颖陆续访问了教育家高时良、书法家赵玉林、战地记者赵家欣,“羊枣事件”主要人物谌震,中国“对日民间索赔第一人”高熊飞……从家族史一步步挖掘出掩埋在历史长河中的“永安浩劫”,一段被湮没的抗战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

  抗战期间,作为福建省政府临时所在地的永安饱受磨难:自1938年6月3日起的7年时间,日机空袭永安107架次以上,投弹数257枚以上。据不完全统计,造成人员伤亡503人,其中伤254人,死亡249人,间接死亡512人,造成直接财产损失724275515元。1943年11月4日,永安大轰炸,敌机16架投弹135枚,死亡209人,伤186人,流离失所者4022人……

  胡锐颖将文字和影像资料集合成为纪录片《永安浩劫》,揭开《东南日报》报人群体、永安大轰炸、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主任蓝德(Christopher Rand)在华记录、高熊飞“对日民间索赔案”等一系列相关事件,力求回到历史现场。

  胡锐颖说:“穿越时空,我与外公‘相遇’,我努力探索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治史者‘应具了解之同情’,这是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的门径。通过诸种史料文献的比对互证,力求使我的研究接近‘求真’的史实。”

  从日本老照片里发现关东军化学部第526部队

  “这本相册里是日本军官杀人的直接罪行。左上角的日本军官拿刀慢慢插入中国挑夫的身体,这个挑夫表情已经非常痛苦了,但是军官根本没有要停下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731’恶魔部队。” 90后男生邹德怀做口述史的方法不一样,他不采访“活人”,而是选择让老照片说话,用另一种形式记录侵华日军的罪行。

  作为某网站历史频道的主编,邹德怀积累了5万张老照片,超过300本私人相册,其中一本记录了关东军化学部第526部队的影像资料。

  中国中央档案馆编纂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细菌战与毒气战》中记载,作为关东军最神秘和残忍的化学部队之一,第526部队研究、制造化学武器,不断用俘虏进行毒气试验,并向中国居民区发射毒气弹以观测效果,还向731部队提供化学毒剂和试验器材。然而,详细证据在日本投降前几乎被全部销毁,逃过了战后审判。

  搜集照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初在东京、大阪等地的跳蚤市场和古董店,邹德怀淘到了一些侵华日军的纪念瓷杯和军旗,但始终没买到老照片,“一说想买侵华日军相册,店主就意识到我可能是中国人,对我微笑,就是不愿意卖给我”。

  随着越来越多的影像资料公之于众,邹德怀越来越有一种责任感,“希望我收集的这些证据有朝一日能够被世界所知,让那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历史永远警醒后人”。

  老人去世前把衣服送给了他,“我能好,咱俩继续做口述历史”

  近日,第四届口述历史国际周在北京举办。在“口述历史之夜”的讲台上,白发苍苍的齐红深穿着一身淡蓝色的西装:“我穿上杨老先生的衣服,感到身体特别轻,好像他的灵魂附着在了我的身上……”

  齐红深口中的“杨老先生”,是曾在东北善后救济总署工作的杨增志。在与齐红深结识的十几年中,杨增志讲述自己的亲眼亲闻,成为研究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重要史料。在当时伪满把日语定为“国语”的高压下,杨增志在一篇作文中义正辞严地写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语,中华民族的国语就是汉语。”

  杨增志于2017年去世,临走前留给齐红深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能好,咱俩继续做口述历史”。他的子女按照回族习俗,把他穿过的衣服送给了齐红深,这代表着他继承了杨老的思想。

  今年74岁的齐红深,退休前是辽宁省教育厅的一名普通职员,刚开始做口述史是工作需要。后来在与日本做历史文化交流时,他发现,有关“满洲国”的档案是日本人留下的,中国人没有话语权。于是,齐红深开始搜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口述历史,用历史亲历者的证言证物,来改变日本殖民者构建的话语体系。

  35年来,齐红深和团队自筹经费,对2700余名日本殖民时期的亲历者做口述访谈,收藏了1000多册老课本、3000多幅原版照片、3万多张纸质图片。

  证据聚沙成塔,2005年,齐红深主编的《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出版,书中收录了1250位老人的口述历史,他们都是在1897年至1934年间出生的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亲历者。现在,又过去了13年,齐红深搜集的口述历史老人人数又翻了一番,已达2700多人。这些老人的口述历史和文字资料,还原了日本当年在东北进行殖民教育的历史事实。

  齐红深说:“要想让历史走出迷雾,只靠日本人留下的档案材料不行,只靠宏大叙事、理论推理也不行,必须用国际上通用的实证研究方法,请千千万万历史亲历者站出来,用证人、证言、证物说话。”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1-05 09:32: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老兵口述:八年全面抗战我一天没落下

下一篇:92岁老人口述抗战史:深入敌后端炮楼 血战金沟反扫荡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