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李根源于1923年反对曹锟贿选,退出北洋政府后,寓居苏州。从这时起,到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日寇侵占苏州止,他一直住在苏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他对苏州具有深厚的感情。他出生于云南腾冲,但把苏州当做是第二故乡。1950年6月,他从昆明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之后,曾回到苏州,小住数月。他在苏州可记之事颇多,现回忆二三事如下。
吴郡访古
我父亲在辛亥革命后,历任军政要职,所到之地,注意保护名胜古迹。在西安,重修了碑林;在广东,重修了曹谿南华寺与唐代名相张九龄祠墓;在海南岛,整修了明代名臣邱浚、海瑞等人的祠墓与儋县的苏东坡故居。我父亲在苏州定居后,于1926年2月开始吴郡西山的访古活动。苏州是有名的水乡,河道纵横,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当年访古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一叶轻舟。他从2月到4月的三个月内,游历了黄山、横山、尧峰、皋峰、穹窿、玉遮、天池、华山、邓尉、渔洋、安山、坳里、支硎、天平、灵岩、阳山、何山、岞崿诸山。他根据地方文献、碑碣和乡人指点,获见顾雍、朱桓、顾野王、钱元璙、范氏三太师、韩世忠、魏了翁、周密、徐有贞、韩雍、唐寅、文徵明、赵宦光、申时行、王锡爵、文震孟、董其昌、徐如珂、周顺昌、徐汧、徐枋、杨廷枢、朱用纯、吴伟业、金人瑞、尤侗、何焯、沈德潜、王鸣盛、惠周惕、惠士奇、惠栋、毕沅、彭绍升、钱棨、顾莼、黄丕烈、王芑孙、李鸿裔、潘钟瑞、郑文悼、弘储、苍雪、觉阿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墓葬。见到的文物,以周邾公钟、大中显德经幢、朱长文墓表、韩蕲王墓碑、龙寿山房血经等最为珍贵。我父亲的访古活动,常常是白天翻山越岭,访求古迹与古墓葬,晚间返回小船,在一灯如豆的油盏下写当天的游记。因此,在他访古活动告一段落的同时,他的《吴郡西山访古记》初稿也写成了。在这三个月内,有的人不见我父亲参加诗酒之会,以为他不甘寂寞,微服北上,去参加政治活动了。但在看到《吴郡西山访古记》之后,始知揣测之误。《吴郡西山访古记》共五卷,1926年12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前四卷为吴郡西山游记,第五卷为《虎阜金石经眼录》,附《镇扬游记》一卷。我父亲后来刻《曲石丛书》,此书亦收入丛书内,卷数仍旧,惟第五卷改为《洞庭山游记》,《虎阜金石经眼录》与《镇扬游记》均各独为一卷。此书记载了我父亲所亲见的古墓葬、古建筑与古文物。同时也记录了苏州当时的农村情况和社会风尚。此书不仅为今天苏州普查文物提供了重要线素,而且对于研究二十年代吴县农村情况和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父亲在苏州考古之作,除去此书以外,尚有《洞庭山金石》(已收入《曲石丛书》)、《虎阜金石经眼录》(已收入《曲石丛书》)和《吴郡府学金石》(未刊)等。
经营松海
1927年,我父亲葬我祖母于苏州善人桥小王山(今吴县善人桥藏书公社),在那里修建了墓庐,因我祖母姓阙,故题名为“阙茔精舍”。我父亲经常住在那里,读书写字,植树造林。当时去小王山看望我父亲的人很多。其善书者,多有题字。其未亲自来者,邮其题字来。我父亲常年雇有石工二三人,把这些题字都刻在小王山的岩石山,据当时的统计约有五六百处。时贤章太炎、陈衍、吴昌硕、邓邦述、张一麟、马相伯、庄蕴宽、金天翮、李烈钧、叶恭绰、沈钧儒、章士钊、朱梁任、王灿等均有题字。章太炎先生篆书《孝经·卿大夫章》,为巨作。每个字有一尺二寸光景见方,刻在一块三四丈见方的平坦岩石上。汪东先生题曰“孝经台”,盖欲与泰山“经石峪”比美。还有已故博习医院院长美国人苏迈尔博士的英文题名,可算得是摩崖石刻中别开生面的一例。1929年,我父亲把已刻的题字和阙茔的碑铭表碣荟录为《阙茔石刻》一卷,收入《曲石丛书》内。
小王山后山,万松成阵,翠绿上衣,尤擅胜致。我父亲在峰头筑有一个石亭,亭额为章太炎先生所书“万松亭”三个篆字。1934年,著名诗人陈石遗(衍)先生来游小王山,览此胜景,题名为松海,写了“松海”两个大字刻在松林深处的大石壁上。我父亲于是疏泉凿石,引道开山,经营“松海”,欲为吴中增一名胜。他在松林之中,依山建筑了两座屋子。一座叫湖山堂,面对狱峙、烂柯两山,凭栏一望,真是气象万千。那峰岚缺处,露出一片银亮的太湖水光。另一座叫小隆中,有章太炎、于右任两先生的题字。小隆中是由于我父亲和章太炎先生的夫人汤国黎师母的诗句而得名。章师母游松海的诗句如下:
探胜不辞远,栖山莫怨深。
苍茫松海里,应有蛰龙吟。
我父亲的和诗如下:
苟全于乱世,不觉入山深。
高卧小隆中,聊为梁父吟。
小隆中下有巨石如卧狮,石上刻有于右任草书“卧狮窝”三字。又有座石台,阔二三丈,刻有马相伯老人题“枕涛”两字与跋语一段。在石台之上刻有于右任草书“寒碧”二字之寒碧石,其下是刻有章太炎先生篆书“听泉”二字的听泉石。往北有座石亭,章太炎先生题日“听松亭”。卧狮窝西侧有一突兀石峰,长满了苔草,翠骨瞵峋,青苍可爱,陈石遗先生题曰“吹绿峰”。我父亲又把岳峙山涧的泉水引过来,开辟了一个大池塘,李烈钧先生题曰“灵池”。池上筑有石亭,名曰池上亭。池之南有平地两亩,遍种梨花,陈石遗先生题曰“梨云涧”。以上就是松海十景:曰万松亭,曰听松亭,曰听泉石,曰吹绿峰,曰小隆中,曰卧狮窝,曰孝经台,曰湖山堂,曰梨云涧,曰灵池。当时苏州很多文人都作了松海十咏,为松海十景增添光辉。此外,张一麟、张大干、邵元冲、吴兆麟、戴戟、张继、林虎、黄葆钺等均有游松海的题记,已分别刻在岩石上。所有题诗和题字,我父亲子1936年7月荟录为《松海》一书问世。他苦心经营的松海胜景,松林在八年全面抗战中砍伐一空,摩崖石刻,在十年动乱中,乡人开山采石,摧毁甚多。昔日胜景,几成陈迹。今读《松海》一书,不胜感慨系之!
吴下二老
我父亲和苏州的绅耆张一麟(字仲仁)、金天翮(字松岑)、费树蔚(字仲深)诸先生友谊颇深,尤其和张一麟先生的友情,老而弥笃。当时苏州人称张一麟先生为张仲老,称我父亲为李印老。
我父亲和张仲老订交于民国初年。自“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同抱抗日的主张,友谊日增。1936年,国民党政府以抗日有罪逮捕了坚决主张抗日的沈钧儒先生等“七君子”,举国哗然。我父亲与张仲老和爱国志士一起,奔走营救七君子。国民党政府把七君子羁押在江苏省高等法院苏州看守所。我父亲时常去看守所看望他们。沈老(钧儒)年纪最大,被他们推为家长。他们虽在监狱中,但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作息有定时,每天规定的学习和体育锻炼,从不间断。端午节的那一天,我父亲准备了一桌酒席送去看守所请他们过节。他们十分高兴。他们推李公朴先生唱歌,为佳节助兴。李公朴先生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与《大刀曲》,歌声嘹亮雄壮。沈老和韬奋先生等都和他唱起来,声震屋瓦。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被迫释放七君子,但他们要七君子在出狱前每人找个律师或有名望的人盖章具保。沈老由张仲老担保,我父亲担任了章乃器先生的出狱担保人,其他五位先生分别由陆鸿仪先生等苏沪的律师具保出狱。
“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父亲认为自己离开军队已有二十年,上前线是不可能的了。他决心与苏州的爱国绅耆做好后方支援工作。他和张仲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发布了宣言。宣言要求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行动起来,参加老子军。老子军的任务是:在后方做好后援工作;在前线,埋地雷、点火药线,以减少青年人在这方面的牺牲。还宣布由张一麟担任老子军的司令,我父亲担任老子军的参谋长。由于蒋介石的劝阻,老子军未能成立,但他们的爱国行动为人景仰。
在淞沪一线的战斗中,抗日将士伤亡惨重。我父亲和张仲老以及苏州爱国绅耆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英雄冢收葬阵亡将士忠骸一千二百余具,但尚有八十七具,因墓园已无隙地,未能葬入。遂在石码头砚山另辟墓园。我父亲和张仲老与苏州人民执绋送葬。我父亲曾赋诗一首,以志悲痛。诗云: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
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
1943年6月,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访我父亲于重庆化龙桥寓所,读到了这首诗,深受感动,绘成国殇图画卷。可惜这个画卷后来散失了。今天,徐悲鸿纪念馆中只陈列了国殇图中我父亲一人的画像。
我父亲与张仲老等在苏州进行的后援工作,引起了爱国人士的重视。郭沫若先生曾到苏州访问我父亲和张仲老。他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题为《轰炸中去来》的战地通讯,赞誉张仲老和我父亲是国家的大老,并风趣地把张仲老比做诸葛亮,把我父亲比做关羽,一时传为美谈。
1937年秋冬之交,日本侵略军突破我淞沪防线后,向纵深侵入,苏州岌岌可危。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奉命炸毁通向南京的公路桥梁,以阻敌军。马知我父亲和张仲老都还住在小王山,特地开了小汽车到小王山接两位老人迅速离开苏州。张仲老以难民尚有数万未疏散,坚决不走。我父亲只得和他告别,乘马之小汽车去南京,转往武汉,接着飞往新疆。我父亲在鸟鲁木齐接上海友人去信,获悉张仲老尚健在,匿居穹窿山中,喜成五言绝句二首,诗句如下:
其一
君上穹窿山,聊且依瞿昙。
愿为任司马,莫作郑所南。
其二
我服君骨气,坚刚比金玉。
天留君不死,待看日沉陆。
1938年,张仲老从苏州脱险,经香港到昆明看望我父亲。这时,我父亲已从新疆扶病回云南,在安宁温泉养病。两位老人有唱和之乐。
1942年初,我父亲到重庆,时张仲老也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住在交通银行。我父亲常去看望他。同年秋,接汪山疗养院通知,张仲老在该院病危。我父亲立即带着我和我三哥去看望他。他神智尚清,但虚弱已极,不久人世。我父亲坐在他的病榻前,握着他瘦癯的双手,久久不能离去。过两三天后,张仲老便去世了。
1950年秋,我跟我父亲住在苏州,获悉张仲老的遗体已从重庆运回苏州葬在香山咀。我衔父亲之命去香山咀,祭扫张仲老的坟墓。今已二十余载,他的坟墓不知如何?
重返苏州
1949年12月,云南起义。次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邀请我父亲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会议结束后,朱德总司令希望我父亲到北戴河小住,但我父亲要求回苏州一趟。6月初,我跟我父亲到达苏州。苏州市长王东年与谢孝思同志到车站迎接我父亲。休息几天后,即驱车赴小王山。阙茔村舍依然如旧。惟松海胜景在苏州沦陷时已遭破坏。这使我父亲十分伤感,曾赋《松海》五绝一首,诗云:
砍光十万树,毁屋无数间。
历此一劫后,松海自万年。
这时,藏书庙乡干部来看我父亲,据称该乡土改已完成。我父亲欣喜之余,随笔书赠农民兄弟五绝两首,诗句如下:
其一
住此无数代,代代种租田。
翻身作主人,狂呼快活天。
其二
分田已分完,庆功大众欢。
大众齐努劲,丰产自年年。
因西南军政委员会订于8月1日在重庆召开第一次会议。我父亲是该会委员,遂从小王山经赴上海,拟溯江而上至重庆。迨到上海后,始知一时无上水船只。其时,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主席亦来电报,望我父亲不必冒盛暑兼程入川,可暂住华东休息。9月初,我父亲由上海又回苏州,暂住于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张家巷准备的一幢楼房内。10月,搬回十全街旧居。苏州各界人民有盛大集会,我父亲是有请必到,到必发言,而且情绪热烈动人。12月8日,他在苏州各界人民三千人举行的平壤解放祝捷大会和苏州市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大家好好行动起来,一心一德向前进。上海《解放日报》派记者到苏州访问我父亲,他当即写了一首题为《平壤大捷寄慰我国志愿军》五言绝句给该记者,诗云:
平壤告大捷,伍使(伍修权)正义伸。
壮哉志愿队,打虎好精神。
这首诗刊载于上海《解放日报》,传诵一时。
苏州市文管会在谢孝思同志的主持下,对保护文物古籍做了很多工作。我父亲为使他生平所收藏的文物古籍,托付得所,将曲石精庐(我父亲的室名)所藏汉砖、魏碑、唐墓志九十三方(其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墓志)、唐代名将泉男生与黑齿常元墓中出土的唐三彩马俑和碑拓以及图书数万册,悉数捐赠苏州市文管会。中央文化部编印的《文物参考资料》对此曾有报道。
1951年初,我父亲因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离苏经沪入川参加会议。他原拟会议完毕仍回苏州居住。但事与愿违,他在重庆病到了。朱德总司令接他到北京就医,以后便长住北京。1965年7月6日,我父亲在北京病逝。全国政协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送到苏州安葬在吴县善人桥藏书公社小王山我祖母的墓侧。前年4月,我母亲的骨灰也送到了苏州,和我父亲合葬。解放以后,苏州和其他城市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州已由解放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变化成为工业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我父亲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9-01-10 16:08:5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两件史料
下一篇:日军在洋泾角村大屠杀暴行调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