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装甫定,当时《东北日报》负责人廖井丹就把我找去,说:“现在有个紧急任务,派你赶快去访问周保中同志。中央的意见,要派记者去访问他,请他对东北的形势发表谈话,说明抗日联军在东北坚持抗战14年,而国民党未出一兵一卒,现在根本无权接收东北。”接着,又叫我赶到梅河口去见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同志。凯丰同志说:“这个任务很重要,我们派一个班护送,还有一个作家魏东明与你同去,到什么地方以及介绍信等,都交待给他了,明天一早就动身。”
周保中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统帅, 是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在东北沦陷14年当中,特别是在杨靖宇将军牺牲之后,他率领抗日联军,出生入死,独撑危局,是人们心目中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现在,有幸去访问他,采访他们14年艰苦抗日的英雄业绩,我感到非常的兴奋。
我什么也来不及准备,第二天一早,一辆卡车就载着一个班的战士护送我们出发了。驾驶室里除了驾驶员外,只能坐一个人。魏东明年龄较大,身体又不好,就让他去坐了,我跟战士们挤在车上,毫无遮掩地日夜兼程。当时正是东北最严寒的季节,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那风,真象利刃一样,割着耳朵、割着脸,穿透棉衣,透进骨髓;那空气,充满了冻结力,真是哈气成冰,眼睛、眉毛、胡子都挂起冰凌,眼睛张合,鼻子翕动,均有沙沙之声。我们简直冻成了“冰人”,特别是腿脚好象失去了知觉。带的干粮成了冰块,咬不动,掰不开,要吃就得停车寻火烤,而汽车一停就被冻住了,要用火烤才能启动。当时东北地区土匪猖獗,为了防止各种各样的“坐山雕”袭扰,我们又不得不经常在夜晚行车。就这样,我们走一路,同严寒斗争一路,走了两天三夜才到达目的地。
看来,周保中将军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已接到东北局的电报了,所以,当我们一到,他就立即接见了我们。周保中将军的司令部设在镇中一座宽敞的房子里,我们一跨进大门,就见一位身着将军服的40多岁的中年人急切地迎上前来,热情地拥抱我们。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不放,眼睛一片模糊,一股幸福的热流顿时传遍全身。不用介绍,我心里明白,这就是我多年敬仰的、叱咤风云的抗联将领周保中将军!待我们平静下来,他问我们一路的情况, 我们一一作了介绍,他又像亲人般地忙着关照我们洗脸、洗脚、烤火、休息。此时此刻,我仔细打量着周保中将军:他同我想象中的传奇人物似乎有些不同。他身材不高,却很魁梧,目光中透露出庄严、威武的神色。他说话不多,但声音洪亮,是个典型的军人形象;他热情、诚恳、质朴,又是个和蔼的长者。从他的简单话语和神色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党、对同志充满了深情。当我们向他说明来意后,他说,明天就要行军到磐石,到那里再详谈吧。
中午,周保中将军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并邀请所有的抗联老战士和我们见面,出席作陪。显然,他把我们的到来,作为部队一件隆重的大事来安排。席间,他说,他们同党中央失去联系十多年了,在艰苦斗争的岁月,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延安,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听到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大家应该开怀畅饮,庆祝我们的团聚,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家魏东明代表我俩向大家敬酒。他说,杨靖宇、周保中将军领导东北的抗日武装,同日本帝国主义作了长达14年之久的浴血奋战,为挽救中国的危亡做出了最大牺牲,建立了丰功伟绩,中国人民将永远感谢你们。在座的都是抗日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的脊梁。党中央时刻惦念着你们。今天,我们借主人的酒,祭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慰问在座的周将军及各位同志。顿时,全场一片肃穆,接着是一片掌声。当时,大家的心情十分激动,你一个,他一个,先后起立互相敬酒,杯声、掌声、欢声笑语融成一片。
当天下午,周保中将军又特邀我们到他家里作客,让他的夫人和女儿同延安来的亲人见面。 将军夫人王一知,本是一位知识分子,跟随周保中将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已锻炼成一个久经沙场的女战士。那时她才30岁,一身戎装,说话斩钉截铁,性格相当豪放。将军的女儿嘉丽才4岁,天真活泼,见到我们毫无怯意,跑前跑后,对我们非常亲昵。晚上,将军夫妇热情留餐,不到一天时间,我们已是亲如家人,相处无间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随将军的部队出发了。一路上,我看到这支队伍军容整齐,秩序井然,周保中将军气宇轩昂地骑在马上,我们不时地并辔而行。傍晚,部队到达磐石,我和魏东明被单独安排在一家杂货铺食宿,周保中将军还派了一名通讯员和一名警卫来照顾我们。
部队刚安顿好,我们的采访活动就正式开始了。我首先完成了一篇《周保中将军答记者问》的新闻(载于1946年3月12日《解放日报》),接着便开始详细搜集抗日联军14年斗争史的材料。周将军几乎每天都要抽半天时间同我们谈话,有时是我们到他的司令部,有时是他来到我们的住处。许多熟悉情况的抗联老战士也三三两两地来找我们交谈,谈抗联当年的艰苦斗争生活,谈他们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谈了他们同中央失去联系的想念之情。谈到激动处,大家或沉默不语,或泣不成声。特别是有关周保中将军本人的事迹,使我十分感动,现在虽然时隔近40年,我仍久久不能忘怀。在这里,仅就记忆所及,写下一鳞半爪,权作纪念。
周保中同志说,从1937年起,他们即与中共中央及关内失去了任何联系,完全陷于孤军奋战的困境。最难忍受的还不是弹尽粮绝、挨饿受冻,而是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象孩子想娘一样。有一次,他们搞到一份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大家如获至宝,你传我,我传你,抄的抄,摘的摘,毛主席的话就像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给了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他们遵照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把部队分散组成许多小分队,依托完达山、老爷岭,不断骚扰、打击敌人,不仅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自己,而且牵制了大量的敌人不能进关。
那时候,敌人对周保中同志恨之入骨,到处画影图形,悬赏捉拿,宣布“谁割得周保中一两肉,可换一两金子”。据一些抗联老战士告诉我,东北抗日战争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周保中这样一些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与战士生死与共的共产党员。他们说,有一次在战斗中,周保中的肠子被打出来了,他伸手就把肠子塞进肚子里,用绑腿布紧紧缠住,照样行军,战士们纷纷要抬他,他却一一拒绝了。在另一次战斗中,周保中的左腿中了一颗子弹,他理也不理,照样指挥作战,直到战斗结束后,才请一位土医生来做“手术”。那时,缺医少药,根本没有麻醉针剂,土医生就用拨钉子的钳子,硬是从他的腿骨上把子弹拔出来,将打烂的肉剪一剪,用水洗一洗伤口敷药了事。当时,周将军咬紧牙关,头上滴着豆大的汗珠,却吭也没吭一声。一些曾目击此事的同志对我说,三国时,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但那是历史传说,谁也没有见过,而周保中将军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1939年10月初,东北已是千里冰封寒冷彻骨。周保中率领警卫大队120多人转战到黑龙江省宝清县的兰棒山,当时他们已有七八天未见一粒粮食了。周保中从望远镜里看到山下有一座小木房,便派副官陶雨峰带领两人下山找点吃的。三人下去后,左等右等还不见回来,大家以为他们买了很多东西走不动了,谁知结果等回来的却只有陶雨峰一个人,而且两手空空,身上背着三条枪,大家立即明白这是出了事。陶雨峰回到山上说,那座小窝棚里什么也没有,但见有锅灰,看样子人已走了个把星期。同去的两人见到这情景感到绝望了,他们说:“陶副官,放我们去吧,给我们一条生路,我们去找点吃的。”陶雨峰说:“你们要走,把枪留下!”于是,他们两人把枪挂在树上,子弹放在地上,转身走了。走时流着泪说:“陶副官,请转告周总指挥,我们只是想留条活命,相信我们决不会投敌,决不出卖周总指挥。”
听完这段话,周保中立即把大家招拢来,沉重地说:“同志们,陶副官的话,你们都听到了。现在我们确实面临着生与死的问题。眼下,已是深秋了,草也不能吃了,棉衣也没有,我们可能会饿死、冻死。他们走了,请同志们决定,愿走的走,只要把枪留下,尽可以去找条活路,就是剩下我周保中一个人,也要抗日到底!”听了这些话,全场一片唏嘘。顿时,120人齐刷刷地站起来,不约而同地高喊:“我们不走,死也要和周总指挥死在一起!”周保中抹了抹眼泪,说:“好,我们活要活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但是,我们决不轻易去死,我们正是为了活才去战斗。我相信,困难总是可以渡过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就这样,他们又整理好队伍,整整齐齐地下山了。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几乎面临绝境,许多部队弹尽粮绝,日以菌类野草为食,夜以荒林冻土为床,许多战士死于冻饿之中;活着的,行军走不动路,站岗要背靠着树干支撑。就是这样,周保中带领着抗联战士顽强的战斗着。
记得周保中同志还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在战斗转移中,十几个重伤员实在无法行动,他们怕连累整个部队,便主动要求留下。周保中拗不过他们,便找了一个隐蔽的山洞,留下一些粮食和一名炊事员、一名卫生员看护他们,让他们安心养伤,等部队回来时再接他们。谁知后来,因为情况恶化,部队未能按时去接,日后找到这个山洞时,只见留下的伤员一个个都饿死了。有的躺在铺上,有的死在锅台上,锅里粒米无存,只有一锅黑糊糊的稀汤。炊事员倒在山洞附近的水沟里,扁担水桶都还在他身边不远的地方,显然他是因为打水时体力不支,倒在水中起不来,就饿死在那里了。去的人当场点了点数,一个也没少。后来,他们将这些烈士就洞掩埋了。周保中深情地对我说,我们的战士确实是了不起的英雄,他们宁愿饿死,也不向敌人屈膝投降。我曾发过誓,等打败日本鬼子,一定要为他们在那里立个碑作为纪念。
当时,敌人到处张贴一张漫画,画面上,抗日联军站在一棵树上,“皇军”正在下边锯树,树已倾斜,眼看抗日联军就要掉下来。抗联英雄们看到这张漫画都嗤之以鼻,说:“我们永远也不会掉下来,总有一天,我们要从天上扑下来歼灭你们!”事实正如英雄们预言的,到了1945年8月,当苏联红军参加对日作战时,周保中同志领导的抗日联军便从东北大地的各个角落,火山般的喷起了,给日军以最后一击,并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改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
在长达l4年的浴血斗争中,周保中同志和抗联英雄为中华民族写下了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我们在磐石住了将近半个月,每天都被这类英雄故事激励着、感染着。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在晋西北吃过黑豆糠皮,在冀中钻过地道,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不少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还没有一个是超过东北抗联的。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批伟大的民族脊梁,依靠他们的不死的抗争精神,才免遭灭亡。
在那些日子里,我处于极度感奋之中,常常边谈边写,边写边哭。最后我终于将《抗日联军14年斗争史略》写了出来,经周保中同志审阅后在《东北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上同时发表了。其实,那篇通讯不过是关于抗联的斗争史略,许多细节和可歌可泣的故事,都不可能收纳在内,本想等以后有机会再详细报道,但不幸的是,后来由于解放战争的激烈,在行军作战中把当时那些宝贵的笔记统统散失了。这件事,我一直引为终生的憾事,现在想弥补都无法弥补了。
半个月后,我不得不离开磐石,彼此都依依难舍。周保中将军特地换了一套西服,带领全家邀我们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从1946年3月访问周保中同志以后,我一直惦念着他,但没有机会见到他,只听说他回云南家乡工作去了。转眼之间过了16年。1961年8月间,我在北戴河休养,一天中午从海里游泳回来,看到沙滩上坐着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姑娘,好生面熟。走近一看,原来是周保中同志。我连忙上前俯身问道:“周司令还认识我吗?”他愣住了,眯缝着眼看了看我,摇摇头说:“对不起,想不起来了。”我说:“我叫关寄晨呀!”他猛地站起来,紧紧抓住我的手,颤抖地说:“哎呀,是你呀,你把我想得好苦,我到处找你,就是找不到!”我说:“离开东北后,我就恢复原名叫穆青了,在新华社工作。”“哦,我哪里知道,”他转身指着姑娘说:“这就是嘉丽呀,嘉丽,你还记得关叔叔吗?”姑娘笑了笑,腼腆地说:“记不得了。”我说:“我还抱过你照过相呢,你当时只有4岁!”我们坐在沙滩上畅谈了很久,谈了那次采访,叙说了别后的情景,并约定到北京再见。
后来,我曾几次在北京打听他的住址,但都没有打听到。1964年2月22日,我正在京郊通县搞“四清”,早晨突然从广播里听到一条不幸的消息,周保中同志逝世了!当时,这真是如雷贯顶,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霎时眼泪夺眶而出,我哭了。我哭一代英豪,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痛悔自己为什么就没有抓紧时间再去看看他呢?北戴河重逢之后,原以为他既在北京,以后总还有机会看望他,再听听他那些传奇的故事和不朽的事迹,谁知,这些现在都成了泡影,连最后再见他一面的机会也永远丧失了……为此,我一直感到内疚,感到悲痛。保中同志泉下有知,不知能否恕我!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时候,我想起将军生前的音容笑貌,心情仍然不能平静。现在谨以此文,寄托我对周保中将军及一代抗联牺牲烈士的无限哀思!
(本文转载自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所编《回忆周保中》一书)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2-13 15:01: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口述史: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