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玉齐 王 跃,嘉兴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红船精神研究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2022年 第1期
内容提要:党报是政党的喉舌,是联系政党和群众的桥梁,是各种运动的积极提倡者和组织者。因此,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运用党报开展政治动员。《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担当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任。它开展政治动员的方式有情景植入式动员、榜样引领式动员、警言醒世式动员和愿景导向式动员。这些动员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形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人们纷纷支援抗战救国大业,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华日报》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为新发展阶段办好党报提供了精神滋养。党报要顺应时代发展,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新华日报》; 国统区;政治动员
重视政治动员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光荣传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鼓动可以使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有力武器,在1847年12月由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将“具有宣传的能力和热情”]规定为加入同盟的条件之一。列宁在1902年发表的《怎么办?》中指出,“只要我们进行有力的政治鼓动和生动而鲜明的揭露”,就能号召群众行动起来,所以“必须在群众中进行最广泛的政治鼓动”。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政治动员做了具体的阐释,他认为只有动员民众才能打败日寇,要靠宣传和教育去动员。根据上述观点可以得出,在无产阶级推翻阶级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时期,政治动员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带领人民群众打倒剥削者和侵略者,采取宣传、教育、启发等方式,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以实现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和过程。这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重在帮助人民提高思想认识与政治觉悟,并将其转为实际的行动。在战时,宣传工作是“动员一切生动力量”的保证,而党报是政党的喉舌,是联系政党和群众的桥梁,是加强、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抗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运用党报开展政治动员,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到打败日寇、建立新中国的目的。所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公开合法的政党,把在国统区办党报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去抓。《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从武汉撤退后续刊于重庆,1947年2月在重庆停刊。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华日报》开展政治动员,在动员群众支援抗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塑造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因何动员: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必要性
抗战是全民族的事业,非动员全体民众不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其基于自己在国统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民众尚未发动且曾有悲观失望的情绪、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有导致抗战失败的危险等原因,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担当起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历史重任。
1.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但在国统区不掌握政权和军队,除了思想武器即党的路线政策纲领之外没有别的武器,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运用报刊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发挥政治动员的作用。1935年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强调:“共产党应该以自己积极的彻底的正确的反日反汉奸反卖国贼的言论与行动,去取得自己在反日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中国共产党汲取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得出的结论,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执行。要争得领导权,就要掌握群众。又由于敌强我弱,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3]只有动员全国人民,发扬其抗日的能动性,才能实现全面抗战、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抗战胜利。而报纸是影响人们思想、掌握群众、动员群众的最有力工具,因为它出版周期最短、读者最广,没有任何其他出版物可以与之比拟。所以在国统区办报,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后的重要任务。1937年5到8月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庐山、南京等地与国民党代表团经过艰苦的谈判,达成了在国统区出版《新华日报》的协议。
2. 民众尚未发动且曾有悲观失望的情绪日本敢于侵略中国,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这一缺点,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前提。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只有将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支援抗战,方可解决抗战的兵源、财源问题,方可支撑持久战争,达到消耗敌人力量、驱逐日寇出中国的目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国民党在其统治地区虽有一些动员,但不够广泛和深入,而且方法不合民众口味,所起作用不大,这成为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在军事上连连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大公报》在1937年10月11日的社论中提到这样一个病态状况:“本国的军队在本国领土与外敌作战,竟如荒岛行军,看不见民众;有了民众的行动,却是敌人的奸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种令人惊叹的情形,如何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特别是在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在欧洲击溃了英法联军,占领了多个国家,英美无力东顾且向日本妥协,日军在快速解决中国问题的野心刺激下,占领了宜昌,做出要进攻重庆、西安、昆明的姿态,同时滇越、滇缅等国际运输通道遭封闭,抗战形势骤然紧张;1940年3月,汪精卫公然投敌,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日寇和汪逆党羽利用战争形势,利用意志不坚定的分子兴风作浪,散布失败主义的言论;日寇还利诱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企图离间和分化抗战内部的团结。一时间在国统区民众当中弥漫着悲观失望情绪,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反抗日寇的军事进攻和应对政治分化,为了克服困难、鼓舞民气、振奋精神,坚持团结到底、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承担起了动员民众、消灭悲观失望情绪、痛斥日寇的鬼蜮伎俩、巩固各党派团结的神圣使命。
3. 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有导致抗战失败的危险统一战线内部存在顽固派势力,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势力,他们一面主张抗日,一面又摧残进步势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其抗日和不敢实行全面分裂的一面,采取团结的政策,争取他们留在抗日阵营里;对其反共和摧残进步势力的一面,则同他们做坚决斗争,揭露和批判他们的反进步言论和政策。在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英勇抵抗日寇,特别是台儿庄战役予日军以重大打击,提振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但是国民党在政治上坚持一党独裁,害怕在抗战中逐渐觉醒、壮大的人民群众会损害自身利益,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其短暂的进步表现很快在其阶级本性的支配下被片面抗战路线所替代。在国统区,有些县政府不准知识青年到乡村宣传抗日,一些乡村的土豪劣绅阻止农民组成武装自卫队,国民政府甚至发动宣传机器制造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游而不击的谣言,更有甚者,1938年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竟下令解散抗日救亡的团体。这就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宣传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政治动员的重大使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对国民党采取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战略方针,重庆国民政府频频派代表与日方秘密接触谈判,企图联合反共,后由于日方提出的条件苛刻而作罢。在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灭共之心不死,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特别是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把国共合作推到濒临完全破裂的边缘。在抗战面临空前的投降危险与困难的至暗时刻,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必定要利用党报发动政治攻势,揭露事变真相,让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大白于天下,在政治上击退反动逆流,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以何动员: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开展政治动员的独特优势
政治动员的目的是发起民众,这就要求动员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思想、胸襟、作风以及所办媒介的质量上要具备先进性的优势。具体讲,就是在动员中要宣传正确的理论与思想;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同盟军;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倾听和反映群众呼声;要确保媒介质量上乘,在新闻界有强大的竞争力。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新华日报》建设成为国统区第一流的报纸,使它具有了国统区其他报纸所没有的特点,这成为其开展政治动员的独特优势。
1.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党报是党的喉舌,要体现党的意志,与党的方针、政策、动向紧密相连,在每一篇论文、通讯、消息中,都须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主张、理论、决策,成为实现党的政策主张的倡导者、尖兵。早在《新华日报》的筹备阶段,毛泽东于1937年10月就指出《新华日报》是“在全国公开的党报”,这实际上明确了该报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任务是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和群众生活,即坚持党性,它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新华日报》自创刊起便承担了这一重任,它刊发党中央的文件和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文章,以此宣传党的政策;发表大量社论、代论、专论、时评、短评及各种问题述评等,解读、评价及阐述如何贯彻党的政策;宣传报道抗日根据地的新气象、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等,给国统区的民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人民在对比、鉴别中知晓了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新华日报》有一支优秀的办刊队伍,这支队伍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调派的战斗集体,其中有不少人是哲学家、作家、翻译家、诗人、报刊活动家等,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这支队伍在黑暗的国统区,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束缚、破坏与打压,敢于、善于斗争,冲破了重重阻碍,巍然屹立在国统区的中心,他们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使人们坚定了抗战必胜的决心,使《新华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堡垒,成为国统区人民的指路明灯。
2. 《新华日报》是国统区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由于抗战的长期性、残酷性、曲折性,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抗战的胜利。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的党报,《新华日报》看似在孤军奋战,但由于它正确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重庆建立了新闻界的统一战线,开创了“孤军不孤”的良好局面。当时在重庆有二十余家报纸,国民党控制的报纸有《中央日报》《扫荡报》《时事新报》《大公报》《西南日报》等,还有许多中间性质的报纸如《国民公报》《新民报》《商务日报》。一些国民党报纸和中间性质的报纸有中共地下党员在其中工作,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同时,《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通过广交朋友,团结了新闻界的进步力量,组成了新闻界的统一战线。一些报社的非中共党员的进步分子(如《大公报》著名记者陆诒、《新民报》著名记者浦熙修等),同《新华日报》负责人和记者有私人交往,彼此成为朋友,这给《新华日报》在新闻界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他们在工作上有许多联系和合作,这主要有:常在重大问题上共同对付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如争取言论自由、反对反共“摩擦”、反对国民党的黑暗专制等等;常常互通采访线索与消息,或者把自己得到的消息交由其他报纸先发表;《新华日报》的张友渔、熊复等同志常常帮助中间派报纸写社论和评论。总之,在重庆新闻界存在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势力所组成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在社会舆论上具有压倒国民党的优势,使国民党的反动记者和编辑处于孤立状态。
3.《新华日报》是国统区唯一以人民为主体的报纸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立场决定了党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它的报道、社论、时评等都要坚持这个立场,把为人民服务、引领人民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作为办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日寇大举侵华,北平、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失陷,大批工厂、学校内迁,大批工人、青年学生集中在武汉、重庆等内地城市。由于政治立场和办报方针各异,报纸面向的对象也不一样,国民党控制的报纸主要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集团为读者对象;中间性质的《国民公报》《商务日报》主要以民族资产阶级与地方实力派为读者对象,《新民报》的读者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新华日报》坚持群众路线,为劳动人民服务,读者大部分是工人和青年学生,这在国统区是独一无二的。《新华日报》与国统区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报纸上设置“读者信箱”,在报馆开办读者会、设立社会服务处,了解工人、农民、职员、兵士等的苦难,表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就他们关心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民生等问题给予正确的解答与引导,启发他们的觉悟,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与道路。特别是在整风运动中,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正式改版:在新闻方面,增加国内外专电及通讯,翔实报道边区敌后情形;第四版除保留《青年》《妇女》专页及增加《团结》专页外,其余皆与文化相关,并力求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活泼。正是由于《新华日报》密切联系读者实际,反映国统区人民呼声及要求,所以读者亲近它、跟随它。
4.《新华日报》在编辑出版上做到了“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报纸是商品,需要劳动者的付出、生产设备和足够的资金,读者作为消费者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标准选购不同的报纸,于是各种报纸之间必定要发生竞争。这要求报纸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经营管理得好、质量高的报纸会受到读者的欢迎,销量就大,反之就小。《新华日报》虽存在采访困难、设备简陋、客户分散等难题,但工作人员注重经营管理,在采访、编辑、印刷上严格要求,做到了“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如以克寒、吴蔷为杰出代表的战地记者不畏艰辛,在战场进行采访,写下多篇战地通讯。《新华日报》的读者主要是工人和学生,为了适合他们的需要,报纸提出和实行了大众化、通俗化的方针,这与国统区原先的报纸采用的半文不白的“新闻体”截然不同,报纸用简单易懂的群众语言写成的社论、评论、通讯还有副刊文章,群众一看就懂,受到读者欢迎。报馆的印刷厂把党报的提早出版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报馆和印刷厂的领导注意提高印刷工人的积极性,经常召集工人讨论,采纳合理建议。同时加强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定出指标,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开展劳动竞赛,每天公布成绩,奖励先进。在领导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下,达到了排字快、铸版快的效果。报馆还有一支吃苦耐劳的报丁队伍,有些跑郊区的报丁每天步行往返几十公里,有时为了避开特务的跟踪,还要绕很多路。正因如此,《新华日报》做到了“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超过了国统区的其他报纸。对此,知名学者杜若君评论道:“《新华日报》无论就形式或内容来说,都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流的报纸。”
三、怎样动员: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开展政治动员的方式
政治动员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和认识问题,这要求针对民众的思想状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群众明辨是非善恶,以确立或改变某种思想或认识,激发民众的积极情感,启发民众的政治自觉。为此,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注重运用合理的方式影响人、感染人、告诫人、激励人,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因事施教、以理服人,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调动人民群众抗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新华日报》刊发的关于政治动员的通讯、社论、评论、专论或转载的理论文章中,可以归纳出它开展政治动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情景植入式情景植入式是指通过具体描述某个情景或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读者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传递某种思想、观念或主张。《新华日报》的情景植入式动员就是将日寇在中华大地所犯罪行的情景暴露在民众面前,激发民众抗日救国的民族意识。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新华日报》几乎在每一期都报道日寇在华各地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是日寇诸多暴行中的典型,《新华日报》从1938年1月22日起刊发多篇通讯集中报道日军的兽行。例如1938年1月25日刊发的《南京紫金山下杀人竞赛,寇军暴行惨绝人寰》对两个日寇向雄、野口在南京开展杀人竞赛的禽兽行为进行了报道。又如1940年报道的日寇在沪西大肆烧杀导致五万农民流亡、在厦门诱杀我同胞充作马肉卖、在晋豫边界烧杀致四千民众惨死等等。报纸还对日寇对华经济、政治、文化侵略的恶行进行了大量报道,如在1938年2月至5月发表多篇文章披露华北伪组织中汉奸的内斗和献媚之丑态,以及日本军队、商会组织贩卖鸦片、海洛因导致占领区内烟馆林立,吸食鸦片者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惨剧。这些报道,足以让国人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从而激发国人与敌寇血战到底的斗志。
2. 榜样引领式榜样引领式是指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先进典型的事迹感染人、影响人,教育引导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达到向榜样学习的目的。《新华日报》的榜样引领式动员就是报道抗战的好榜样(含群体和个人)对抗战做出的贡献,鼓舞民心,振奋民气,引导人们向榜样看齐、向榜样学习。报纸刊发大量新闻报道抗战好榜样——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特别是对百团大战的系列报道,更是证明八路军是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模范。重庆市民读报后“没有一个人不受感动,而益增敌忾”。《新华日报》重视对抗日英雄和模范的宣传,如报道了绥德农村的生产劳动英雄刘玉厚、英勇救盟友的战士楷模臧锡兰等人的感人事迹;还刊登多篇纪念国际援华人士白求恩、柯棣华的文章,指出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纪念全面抗战六周年,1943年6月《新华副刊》以《抗战中的好人》为题发表社论,提议以广大抗战民众为基础,刻画“抗战中的好人”的典型形象,供全国人民敬仰和学习。此后连续刊发了五十多个好人的事迹,其中有捐款十万元帮助伤兵的商人李向荣、保乡抗敌的雷秀江、独捐一架飞机的范楠煊、捐献做针线活所积攒的万元购买药品劳军的百龄节妇等各条战线上的抗战好人。
3. 警言醒世式警言醒世式是针对人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进行警示,避免错误言行的出现,帮助人们将思想由消极转化为积极、由悲观转化为乐观,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新华日报》的警言醒世式动员就是通过谴责一切投敌叛国、分裂反共的行径,告诫国人投降、分裂、反共就会导致亡国灭种,就会世世代代为牛马、为奴隶,以警醒国人只有坚持团结、抗战才是唯一的出路。如1940年1月日汪密约签订、3月汪伪政权成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达到全国进一步之团结、增强抗战力量的目的,《新华日报》一方面刊文痛斥日汪协定企图灭亡中国的本质,在《主和投降必遭全国人民的诛伐,唯团结抗战才能粉碎寇奸毒谋》中指出,近卫声明中希望汪精卫建立的“国民政府”,就是日寇奴役中国人民的傀儡政权。另一方面号召全国同胞团结抗战,在社论《以团结抗战回答日汪阴谋》中指出:“汪逆投敌叛国,每一个同胞身上又加上了一重羞耻!我们要向全国同胞呼号:‘努力来洗刷这一耻辱,不单是为了解脱自己的命运,而且为了使我们的子子孙孙不做日寇牛马。’”这就是要告诫中国人民:如果我们不坚持抗战,就会亡国灭种。
4. 愿景导向式愿景导向式是指为人们指出光明的前途与奋斗的方向,以振奋人们的精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人们为追求光明的前途去努力奋斗。《新华日报》的愿景导向式动员就是提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预见以及“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指出抗战建国的美好前景,以动员民众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奋斗。毛泽东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做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思想和战略方针,《新华日报》报馆以新群丛书第十五种的形式发行《论持久战》单行本,报纸从同年7月17日开始在广告栏连续37次刊出广告,使此书在国统区大量发行;报纸还在头版显要位置以大号字体刊载该文的重要语句,如10月30日摘录关于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论述予以刊载,指出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对人们认识抗战的长期性、艰苦性、发展阶段、最终结局起到了导航定向的作用。豫湘桂大溃败暴露了国民党的黑暗腐败,致使民怨沸腾,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国民政府开放党禁,实行改革。《新华日报》刊发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求“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还于1945年5月11日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印刷20万份在重庆发行。这为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思想动员的作用,从此以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政治目标。
四、动员效果: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政治动员的作用
政治动员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即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将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向上来,以实现提升民众政治参与热情、凝聚社会各界资源、增加民众心理认同的目的。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政治动员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它所起的作用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1. 国统区民众和海外侨胞纷纷支援抗战救国大业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事业,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而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纲领政策经过政治动员为民众所了解,民众的政治觉悟得到了启发和提升,并转化为踊跃支持抗战的实际行动,实现军民打成一片,壮大了抗日力量。《新华日报》向国统区人民积极宣传在亡国灭种之际每个中国人应负的责任,在它的动员下,国统区民众纷纷支援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绚丽的篇章。如在1938年9月在第九战区总动员会发起的征募四百万件棉背心运动中,《新华日报》号召每个社团、每个机关、每个同胞,都起来响应这个运动,为完成征募计划而奋斗。各地爱国民众纷纷支持,仅两个月就募集到棉背心五百九十九万件,较原定征募目标多出近50%。征募运动鼓舞了前方的将士,增强了他们抗战的信心,有效地保障了前方将士的身体健康。1938年8月,国民政府政治部及武汉各界慰劳委员会征集三十五封慰问信及三十万个慰问袋,《新华日报》积极响应并号召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各地纷纷组成慰问团赴前线慰问将士,带去了后方的慰问品、书信、书报,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增进了军民合作互助的关系。
1938年2月27日,《新华日报》在社论《开展华侨救国运动》中号召远涉重洋的炎黄子孙“成立华侨抗日救亡团体”,“执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以充实政府抗战的财力,……组织归国服务团回国服务”,为祖国的抗日大业而奋斗。华侨的援助主要是捐献钱款和军需物资,这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支柱之一。《新华日报》对华侨在经济上援助祖国抗战的爱国行为进行了宣传报道,从1938年到1945年刊载华侨支援抗战的文章1079篇,其中经济方面的文章430篇,这些宣传报道不仅起到了团结侨胞对日斗争的作用,而且还鼓舞了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士气。
2.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为此,要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唯此才可实现团结、抗战、进步,阻止投降、分裂、退步,为抗战胜利打下坚固的基础。《新华日报》在政治动员中贯彻执行了这一策略。它认识到,抗日战争绝不仅仅是政府和军队的事情,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键是要提高民众的抗战意识,动员他们加入统一战线中。因此,在《动员千百万农民参加抗战》《如何动员工人群众参加抗战事业》《青年苦闷的出路》等社论中,《新华日报》面向包括农民、工人、学生等在内的全体民众积极宣传各界在抗战中应负的责任。为了加强与党外进步人士的联系,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影响下,并接受民主人士张申府的建议,1942年2月20日《新华日报》开辟了《友声》专栏,专门刊登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文章,成为中国共产党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舞台。这不仅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一切反法西斯人士的联系,而且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间阶层中的影响。另外,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分裂、独裁的倒行逆施随时会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新华日报》对上述行径进行了批判和斗争。如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在1941年1月18日登载了周恩来的题词,天刚亮,报馆工作人员就把报纸送了出去,事变的消息传遍了山城;报馆还和中共南方局军事组编辑了题为《新四军皖南部队被歼真相》的资料,并到大街小巷去散发,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分裂行径,在舆论攻势面前,顽固派败下阵来,不得不做出继续抗战的姿态。
3. 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形象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指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的性质和宗旨而向党内外公众表现出的行为和面貌,在党内外公众头脑中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本身、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的综合感知、整体印象与价值判断。《新华日报》之所以能塑造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形象,不仅在于它是一张人民的报纸,它的主张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还在于报馆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在国内外同行面前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一方面,报馆重情重义,经常帮助国内同行。如当对徐州会战进行战地采访的五十多名各报记者回到武汉时,《新华日报》在普海春餐厅设宴慰劳全体记者。以前没有一个报馆会这样做,此举深得记者的好感和赞同。《新华日报》还供给《新蜀报》、知识书店等多余的纸张,其记者经常与其他报纸的记者结伴采访、交换消息,这种重友谊的好风气,带动了国统区各报馆的友好交流,推动了新闻界的大团结。另一方面,报馆还与众多国外同行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新华日报》有包括章汉夫、乔冠华、夏衍等在内的精通外语的人士,他们与美、苏、英等国大使馆的大使、文化参赞,以及许多国际著名记者互通信息,交往颇多。报社还经常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这引起了各国记者的关注,最终促成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延安。参观团中的外国记者大多都与周恩来、乔冠华、夏衍等人熟识,早在重庆时就已从《新华日报》上了解了解放区的情况。他们在延安采访,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及一批专著,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介绍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做出的卓越贡献,传播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所以,中国共产党及《新华日报》收获了盛赞与好评,如党外人士张申府赞道:“每一提起新华,我就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
五、结语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发行的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中,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积极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守好了党的舆论阵地;它关心群众疾苦,甘做人民的勤务员;敢于与错误言行做斗争,成为国统区人民的指路明灯。《新华日报》为争取抗战胜利、迎接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新发展阶段办好党报提供了精神滋养。今天,党报党刊所处的环境已经与当年的《新华日报》截然不同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新发展阶段发挥党报党刊的政治动员作用,既要继续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立场,体现党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又要顺应时代变迁,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总之,要努力激发人民的干劲和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责任编辑:王语萱 最后更新:2022-05-21 09:00: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创新:战胜强敌的密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