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日本侵华的必然结果。面对日军的挑衅,中国守军英勇抗敌,并在隐蔽战线上奋力捕杀汉奸。中国全面抗战应始于淞沪抗战。
[关键词] 淞沪抗战 虹口事件 汉奸 全面抗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在中国抗击日本战争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已撰写诸多文章书籍,我觉得还有些问题需要再评估再认识,这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所谓偶然论
八一三战争爆发时,有的报上讲,这是偶发的事件,虹口事件是不幸事件,这种表述是错误的。侵占上海,是日本实现其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是预谋的。从九一八开始,未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接着又陷热河,成立冀东22县伪政府,制造华北特殊化,侵占丰台,发起卢沟桥战争,侵略的铁蹄从未停止过。它抄袭占领东北和平津的故技,制造事件,作为借口,然后调集兵力。所谓虹口事件就是日军精心策划出来的,于1937年8月9日,派其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乘车强行冲入机场,且开枪击杀守军士兵时景哲。守军开枪还击,击毙这两个进犯的敌军,这是正义的自卫行为,怎能称为“不幸事件”?论者常以此作为八一三的导火线,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没有虹桥事件,也必然会发生其他事件。侵略成性的日军使用一切手段来发动战争,他们狂喊:“支那是日本的生命线”,“支那是我们获得黄金的泉源”。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不能讲虹桥事件是偶发的,是八一三上海抗战的导火线。
二、士气不振说不能成立
有的学者讲,“抗日战争初期,无论是正面还是敌后战场,尽管浴血奋战,都是败多胜少,从淞沪战役、徐州战役,到南京、武汉、广州战役,大都如此,可以说中国人士气不振”。这篇文章前半部的论述是正确的,但以中国人士气不振来论断抗战初期诸战役,是不恰当的。这里,仅就淞沪战役讲,战争进行了三个月,中国军队勇敢而坚强,以血肉之长城,抗拒日军之炮火,所有官兵,视死如归,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就赶上去,与日军展开街垒战与肉搏战,个个奋勇当先。从八一三至九月上旬,日本陆军开到上海的已达7万人,内有最精锐的久留米师团(即以前日军教导师,日本各师团中之机械化部队皆源于该师);海军方面,日本大小军舰集中70余艘,舰上正炮与边炮合计近700门;空军有新式轰炸、侦察、战斗等机200架以上,以如此庞大精锐之武力,为陆海空联合进攻,实行中央突破,欲速战速决。但在虹口、浏河登陆未成,战争扩展到吴淞、蕴藻浜及张华浜等地,每到一地都遭到中国军队的痛击。日军登陆面日渐延长,如川浜、柳林、月浦均成为日军伺机冲入之地。9月2—3日,中国军队实行了猛烈的反攻,不少经历那场战争的中外人士,记录了那场战争进行的实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现引一部分。战争进行一个月时,美国记者铁尔特曼冒着战火到罗店、吴淞两地华军阵地考察,写出了感人的记述,其文讲:“卫守邻近上海长四十里罗店、吴淞区战线之华军,遭遇机械化武力极重大之集合,而利用之者,复为以悍战闻名之日军,然仍不屈不挠,应付裕如,其英武与纪律,诚值得受最高之赞誉者也。”“今日抵抗日军前进之师团,纵其炮火力量,远逊于敌,亦决不退却。”“罗店境之战事,异常激烈,致余不能进抵华军在前线,余曾在某地点被迫委弃所乘之汽车。匿于沟内半小时之久,维时日军以开火炮轰击,外加尾弹,并偶杂重炮弹数枚,刘行区外附近一带,颇遭摧残。旋余往视吴淞阵线,见巨数华军安伏战壕,状甚愉快,盖顷方击退猛攻之敌军也。”罗店战斗中中国军队所表现的自信、英勇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震撼中外的。胡愈之在《保卫大上海》的专论中是这样描述的:“吴淞、罗店、蕴藻浜、大场这几次战役战斗的猛烈,比之于欧战中马尔纳、松纳河诸役毫无逊色。可是就我军将士作战之勇敢与牺牲之壮烈来说,在欧战历史中都找不到先例。在欧战中无论哪一次著名的战役,双方的武器是对等的。在上海战争中,我们却以陆军,主要的是步兵队,来和敌人最精锐的陆空海三军搏击,鏖战两个半月的结果,敌军是进展了,但是进展所获得的阵地有多少呢?离开黄浦江北岸才不过十余公里而已。虽然我们为了保卫一尺一寸的土地,往往牺牲数千数百的健儿,可是敌人也必须出同样的或者更大的代价,才能得到这一尺一寸的土地。”中央社随军记者亲身目睹了9月29—30日罗店西南东林寺敌我双方的肉搏战,具体地记录了实战的状况:“29日拂晓敌人出动了大量的兵力,向东林寺猛烈进犯,一方面是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一方面是敌我的数量众寡悬殊,我们的阵地,先后被敌人突破了,我们的守兵个个挂了彩,甚至一个个倒毙了。可是仅存的几十个战士,还留着最后的一滴血,最后的一颗子弹,死守着和敌人拼。”那时中外人士写下了不少称赞华军的文章,是我们考察上海战争有力的证据。如早在9月15日上海字林西报就以社论的形式写道:“华军遏止日军前进之战事,其代价显然重大。华军在战斗中虽无炮队之辅助,而飞机在天空之视察力量,亦不充分,不足抵制日军之海军炮与水上飞机。但其部队与机关枪手鏖战至一月之久,其坚毅力亦大足令人钦佩矣。”11月3日,战争已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一位曾参加过欧战的西方人士,到苏州河畔前线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华军的英勇和沉重应战,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华军“军士战斗之勇,为欧西各国士兵所无,罗别根路附近两岸拼命厮杀,日步兵恃坦克车及炮火掩护,屡次迫近,图在南岸得一立足点,并集坦克车多辆于北岸,以平射炮不断对中国工事轰击,以当时火力之猛,若使欧西军队当之,决难立足,但华军决不轻弃寸土,当猛轰之后,该地似不能复有生人存留,然当日军侵渡之际,仍遭机枪扫射数小时后即被迫退走,其坦克车初尚滞河畔,顾不及华军觅得准确炮程,立即还击,遂亦退却,双方损失彼此均惨重。”所以引这些文章,在于说明华军在上海战争中受到了高度赞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畏缩、恐惧或逃避现象。士气不振说是绝对不符合事实的。一位日本人士中西均一,当时住在法租界八仙桥,这里邻接华军,又靠近大世界,是露飞路的起点,他直接目睹和感受到中国人的爱国思想的高涨,以《中国民族起来了》为题,写道:“中国一般的热血青年,都愤恨日本人的行为,希望快点把上海化为战场,将日本人驱出上海,充满着欢迎战争的空气。大家都坚信中央已经完成了一切的准备。青年男女都兴奋高唱军歌。军歌中最流行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七、八岁的男孩女孩,也都高唱着:‘前进!前进!进。’这可看到中国人的坚决与紧张。不论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街上碰到,都说:‘我要到前线去!’”这就是上海战争的历史现实。
三、上海战争是谁挑起的
八一三战争是谁首先发动的,这本来不是问题,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开战?还问谁先开战?不过事实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说法是中方。黄绍竑《五十回忆》中讲:“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亦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最高统帅之决策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之敌军根据地摧毁,然后再主动的向华北作战,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以扰乱其既定的计划。”马仲廉也认为淞沪战役是中国军队首先发起的,主要根据是“8月11日下午9时,蒋介石命令张治中将所部(第87、88师)推进到上海附近。当日夜间,张部主力被秘密地用火车、汽车输送到吴淞、大场、南翔。张决定13日拂晓向位于虹口和杨树浦的日军据点攻击,但接到蒋介石不得进攻的电令而未能行动。”一种说法是日方。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讲:“日本帝国主义之进攻上海,不是偶然的挑衅,而是侵华的蓄意的继续。”8月13日晨3时,“日军向我闸北横浜桥以东及青云桥一带守军开枪挑衅。”这是符合事实的,从当时报刊记载,日军以上海公共租界为其军事根据地,恣意横行,不断挑衅,八一三前夜,战云已密布上海,日本从佐世保调来军舰载有大批军火和陆战队,日本的各种兵舰集结上海的已达30余艘,内有驱逐舰莲号、知床号、姆号、保津号、初春号、名取号、初云号、子日号、鬼怒号、若叶号,巡洋舰由良号,运输舰,还有航空母舰一艘。12日,日军前哨及便衣队已经开枪挑衅。长江中下游各口岸如长沙、宜昌、汉口、九江、芜湖的日军、日侨,由日军第11战队司令官宫本统帅炮舰、驱逐舰及汉口陆战队300名护卫,下撤至南京和上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日本强盗,惯用贼喊捉贼手段以混淆视听,逃避其罪责。担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曾明确地讲,他的开战是对日军挑衅的回应和反击。他曾提出先发制敌计划,但又奉蒋介石之命,不要行动,等一等。张的通电如下:“13日下午,暴日侵沪,舰队突以重炮轰击闸北,继以步兵越界,袭我保安总团防地,我保安队忍无可忍,起而应战。治中奉命统帅所部,星驰援应,保卫我先祖列宗荜路蓝缕辛苦经营之国土。”因奉命进攻的时间为14日下午,所以张在揭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序幕中有下面这样的论述:“实际上八月十三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步哨上有些接触,而正式的开战是在八月十四日。”许多新闻记者是战争爆发的见证人,他们的笔下记述,13日已进入战争状态:“日本陆战队约七八十人,由便衣队前导,于昨日(指13日)9时15分,自北四川路日本小学开出,全副武装,自虹山路口横浜桥,以轻机关枪向我驻军横扫,图越淞沪铁道,冲往宝山路,我驻防警察及保安队,当予猛烈还击。日本内阁于同日9时45分开会议决,要采取严厉行动。战争遂扩展到上海其他地段,天通庵路连续冲突,日军于午刻派出大队,自江湾路日军司令部背后,越大通庵车站火车过道处,经同济路,向我天通庵路八字桥等处警戒线袭击,另有10余日兵由分水庙南进,过临平路桥,入临平路物华路一带,袭击该地警察局分驻所。到下午3时,闸北各处,如引翔乡、江湾路、八字桥、青云桥及横浜桥一带均爆发了战争。”因八字桥战事最为激烈,是一场恶战,史书均以八字桥为八一三战争的开端。有一首诗,题为《抗战行》,其前面几句表达了战争爆发的真实情景:
八月十三战局开,吴淞江上敌舰来。
舰载飞机与重炮,欲使繁市化劫灰。
宝山路上陆战队,首先发难酿祸胎。
我军奋勇呼杀贼,刀光弹影动风雷。
敌人见之心胆裂,手颤机枪擎不得。
日军是战争的罪魁祸首,这是铁的事实。
四、上海地区汉奸知多少
日本侵华恶毒手段之一是收买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它称中华民族的败类为其“合作者”。29军军长宋哲元根据多年和日本打交道,得出深刻的教训:“救中国只有中国人,亡中国也是中国人。”这句话在上海战争中也充分得到说明。战争将人群分为两类,一类站在民族立场上,一类则成为日本亡华的工具。后者虽为少数,而为害极烈。老牌汉奸,人们早已恨之入骨,新生的汉奸,隐蔽于群众之中。难以即时被人识破。还有的人无知无觉地被敌人利用,危害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考察上海战争,日军抵沪时,屡次登陆,均未得逞。后来得到汉奸之助,突破了中国的防线,日军获得了立足点,其援军不断开来,战争形势因而逆转。日军于8月25日以石洞口(即小川沙口)为孔道登陆成功了。石洞口江水距岸约三、四里,平时泊有渔船140余艘。渔民对江边水陆交通极为熟悉,他们的民族和国家观念淡薄,受当地汉奸的煽惑,由日方维持其生活,全部渔船资敌利用,乘潮水大汛,水岸相接时,沙船登陆方便,乘黑夜偷渡登岸,遂即向罗店镇进犯。该地为宝山县属首镇,距县城12里。双方在罗店展开激烈交锋,寸土必争。罗店失而复得数次。敌一部窜往浏河,另一部窜往宝山。从击毙之敌军官衣袋中,获得军用地图一纸,对于登岸之一带地势,绘述甚详。11月5日,日军由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之全公桥、金丝娘桥、金山嘴、柘林等地登陆,袭击淞沪战场侧背,造成上海成为孤岛,也是得力于汉奸的帮助。当地耆绅为敌通风报信,敌扣留、利用大小流船数百艘为其运输始能得逞。金山各地附敌者有数十人,伪维持会立即出现为敌作伥。浦东大道伪市政府也成立了,其辖区包括闸北南市,计划将松江圈入。许多伪组织如大道市水巡总队、交通局、社会局、财政局、警察局扣留所、警察巡训所等人选都是日人安排的,一批无耻之徒,弹冠相庆。日人古川为汉奸造声势,组织起一个暗杀团,取名“正义团”,专门杀害抗日人士。为了消灭中国文化和民族意识,日本双管齐下,一面让文化汉奸粉墨登场,汪伪的《中华日报》出现了,以唐良礼为首拟定了一个“黑名单”,将7名外国记者和8名中国记者列为驱逐或暗杀对象。陈公博女婿朱朴以《古今》杂志为阵地,为汪伪头目唱赞歌,造声势。一面镇压久负威望、根底深厚的不听其支配的报刊,杀害抗日和主张正义的人士。《大美晚报》《文汇报》《华美晚报》《上海时报》等报馆都遭到暴徒的袭击。《社会日报》社长蔡钧徒被暗杀后,其人头被挂在便道的电杆上,还贴上纸条:“此系抗日结果,凡属抗日分子,当知其所警惕”。据报载,《大美晚报》前经理张似旭及现任该报英文版本埠编辑袁伦仁,9日晚均接到由所谓“正义团”发来的恐吓信:识时务者为俊杰,以后君之工作,必须谨慎,如再有反日情绪存于其中,则君将与蔡钧徒同其命运。13日,各报馆继续接到恐吓信:“蔡钧徒结局如何,贵报岂不知之?务请改变作风,否则尚有意外事件发生。”面对如此毒辣残酷的屠杀手段,报人毫不畏惧,坚持报人的使命。《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是黑名单上的第一名外籍记者,遭暴徒以木柄手榴弹的袭击,幸未爆炸,逃过一劫。他在《炸弹与刺刀》的一文中,以自己亲历和目睹的情形,颂扬上海华籍报人宁死不屈的感人事迹:“中国的报人还是不顾外国租界当时正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他们自身随时随地有被害的危险,仍旧效忠于自己的政府”。如《华美晚报》社,9个报童和报社若干苦力被炸死,《大美晚报》编辑张君(Samuel H Chang),在西籍记者中颇有名气,在公共租界南京路的一家餐馆喝咖啡时遇难。在鲍氏之笔下,既揭露了日军的残暴,又展现出中国人的正直和坚强。下面这段文字是很有价值的记录:“日伪在公共租界对新闻界的打击,并不局限于暗杀几个编辑和新闻撰稿人。他们占领了公共租界的虹口地区后,便控制了那里的中国邮政总局。继而立即对持有反对他们观点的报纸实行禁邮。可是尽管邮局里有日籍新闻检查官坐镇,但都吓不倒忠于自己祖国的那些中国邮政人员,他们常在晚上趁日本人外出吃饭、睡觉或酗酒时,打电话通知报纸发行经理立即送报,然后迅速在报纸上加盖伪造的印章,造成这些报纸业经日本人审查认可的假象。有件事可以看出这些邮政人员的巧妙手段。1941年12月6日最后一期《密勒氏评论报》印好后,仅剩几个小时,日本人便要进入公共租界,在此紧张时刻,他们还是成功地把这最后一期报纸运出业已沦陷的上海,发往其它未被占领的广大中国地区。”日人的屠杀政策扩张到各个领域。1938年4月7日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因拒绝附敌,遭到毒手,公共租界督探长陆连奎因调查工作,也遭到黄道分子杀害。汉奸为虎作伥。上海战争有军事的,还有一条看不见的隐蔽的战线,就是捕杀汉奸。淞沪警备司令兼上海戒严司令杨虎早就发出通告,依法严惩汉奸,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只要日军存在,就有汉奸作恶。对汉奸的斗争是一长期的艰巨任务。明显的汉奸都没有逃脱掉,受到了惩处。举例来说,沪西大汉奸常玉清之徒洪仁宝,平时为日方招募工人,依赖日人势气,横行不法,市民为之侧目。战争开始后,这一巨奸终于落网;大汉奸周凤岐,与日伪勾结,率伪军为敌作伥,被日军视为华中领袖,计划命其担任华中日伪政权陆军部长,于1938年3月7日1时3刻在法租界被击毙。上海名律师俞希稷因附敌担任伪盐务局局长,其保镖王鸣垒出于义愤,将其主子杀死。一位青年因得知公共租界白克路湘人张祖文所开之太平印刷所,承印伪大道市府警察局调查户口表册,于1938年3月11日投掷手榴弹于这个印刷所。川沙、奉贤、南汇伪维持会主持人王丕显及日顾问5人在周浦举行会议时为一名董山棣者击毙。诸多担任伪职者,都被抗日分子刺死。这些都是自发的。日本军国主义存在一日,汉奸就不会消灭。汉奸表面上是很得意的,但其内心是恐惧的,前途是黑暗的。1938年4月3日南京路上出现了一张传单,反对伪组织,要求下令通缉汉奸,标题为《反对华中政府伪组织成立告民众书》,其结语谓:“全上海的市民们,我们应该准备用武力来消灭这群民族的丑类,誓死不和他们合作,不接受他们的伪政令,捣毁他们一切的计划,并要求国民党开除他们的党籍,和要求政府下令通缉,为了我们争取最后的胜利,为了全民族的生存,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文化,我们应该用这些行动制裁这些汉奸和丑类,用团结和子弹来答复他们的成立。一切中华的战士们勇敢的执行罢,最后让我们举起拳头,共同喊出反对汉奸‘华中政府’,拥护国民政府抗战到底,通缉出卖祖国的汉奸奴才,江浙人民武装起来,收复失地”。这一传单实是一篇讨贼檄文,也是一颗扔在南京路上的重型炸弹,使汉奸胆战心惊,坐卧不安,尤其是那些具有国民党身份的汉奸。
五、全面抗战始于淞沪抗战是确切的
全面抗战开始的时间,有的文章讲始于七七卢沟桥战争,有的讲始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表述不一。从卢沟桥战事发生后的进程看,八一三之作为全面抗战的开端更符合历史事实,或者说从七七到八一三这段时间,经过全国人民的奋力和抗争,全面抗战的局面形成了。怎样才叫全面抗战?时论讲得好:“全面抗战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发动的抗战。全面抗战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剑及胜及的抗战。全面抗战是在决心牺牲,抗战到底的意义下的抗战。全面抗战是持久的有准备的抗战。”以这个尺度来衡量,七七抗战显然不是全面抗战。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全大会,蒋介石讲“和平未至完全绝望,决不轻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这是南京政府对日的外交方针,目的是集中全力来消灭红军,这样可“使日本进得慢些,我们退得慢些”。这一方针,使国土沦丧大半,卢沟桥战争爆发了,仍不觉悟。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还说“万一到了最后关头,吾人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那么什么时候是最后关头呢?蒋说:“平津的存亡,就是中国最后的关头,因为平津一被占领,则华北全局必至瓦解,我们以后就没有一处可为华北国防锁匙的地区,更无时间以从事国防的建设了。日本如果决心占平津,则中国必全力对日本作战。”平津沦陷是1937年7月29日和30日,蒋介石投入华北的中央军仅4个师,并没有全力以赴。上海战争不一样了。胡愈之在《保卫大上海》一文中讲得非常明确:“在这次全国抗战中,上海显然居领导的地位。虽然在八一三以前,华北已有局部的抗战,可是真正的全国性的抗战,却是从八一三开始。敌人用陆海空全部武装进攻的,是上海。我国用最大的人力物力以防卫的也是上海。虽然我们的军队,在华北各处前线也显示了无比的英勇与壮烈的牺牲,但是为全世界目光所集中,而且具有左右整个战局的影响的,却无疑地是我们保卫大上海的战争。”上海战争爆发后,在中共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各种力量都凝聚起来,团结御侮,红军已改称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总、副司令,随后又为第18集团军总、副司令。首战平型关获得大捷。报纸上还刊登朱德的照片,介绍八路军的作战。10月17日中央社记者以《今日的朱德》为题,详细地介绍朱德的朴实平凡和作战的特点;各省军阀和爱国将领如龙云、阎锡山、李任潮、李德邻、白健生、陈铭枢、刘湘、方振武等都到南京,和中共的朱德、周恩来、林祖涵、叶剑英等互相握起手来。蔡廷锴、邹鲁等也来到上海;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邹韬奋、王造时、沙千里、史良七君子因主张团结起来,抗日救国而被捕入狱八个月,也保释出来,在上海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转变。抗日已压倒一切,一切都进入战时状态。中共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也以新四军的名义进入对日战场,游击队遍布各战区,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六、上海战争的经验与教训
上海战争是中国人第一次组织起来,真正与国仇作战。三个月的战争结束,各方面对这次战事的评价较多。路透社访员,走访汉方领袖(可能是蒋介石),得到的答复是:“华北与京沪线的失败,虽皆视为不可免者,但实现较政府任何员之预料为早。华北失败之主因,由于政治者多,由于军事者少,中央政府对宋、阎、韩之军队,从不抱多大希望,此辈旧时代之军人领袖,皆玩‘骑墙’把戏,彼等对中央表示忠诚,而愿对日抗战,同时又对日方献媚。军兴之初,彼等皆袭陷于绝望之地位,既无组织,又无准备,致宋哲元被逐于冀省,刘汝明被逐于察省。今阎锡山亦失晋省地盘,韩复渠之不保于鲁,或可豫决。华北失败之另一原因,为营长以上之军官,除绝少数外,皆不胜指挥之任,彼等未受新时代战争之训练,且泰半富有资产,故不愿捐躯疆场。华北大战诸役,皆由中央军队为之。南口由汤恩伯与卫立煌之军队防守,忻口由郝梦龄与徐源泉之军队作战。旧日之东北军,殆为中国军队中之最劣者。彼等去年12月在西安起变时,高唱‘打回老家去’之口号,不意真正战事既尾,彼等不特不能尽责应战,且反累及他军亦不能战。万福麟之军队曾在固安叛变,致令日军得以侧击保定守军,刘多荃之军队(张学良部下之精锐)曾在德州叛变,致沧州守军被迫后退。刘军后又在苏州前线叛变,致京沪间之防线为之突破,殊为可息也。”该领袖又称:“此次华军精锐,损折奇重,尤以淞沪战线为最。” 从这段谈话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把失败的责任都推给别人,他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蒋是一位刚愎自用的人,为什么华北一些地方军缺乏战斗力,造成华北失败局面,根源应该是蒋介石“侈言抗日者杀勿赦”和歧视地方军造成的。他还对西安事变怀恨在心,对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口号也质疑起来。既然刘多荃有叛变行为,为什么还要安排在淞沪战线上的苏州阵地?苏州战线是他和罗卓英指挥的。据参与淞沪会战的张发奎记述,“蒋介石11月9日下令部队撤退,京沪线上部队非常混乱,没有一个部队作过有组织的抵抗,亦没有一个部队稳定的占领过阵地拒止敌人,吴县、福山、锡澄两线的既设阵地均无兵力加以利用,任令敌人毫无阻碍而从容的跨进了这两道南京的门户。” 可见以刘多荃的附敌说明京沪线的溃退,理由不够充分。当时其他人的论述,是真正的总结上海战争的经验和教训,是抗战最好的文存。下面举几个例子:李宗仁认为蒋介石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不应以全国兵力的精华在淞沪三角地带作孤注的一掷”,“当我方败征已见时,应作有计划的撤退,实行节节抵抗。”而蒋介石却固执之极,不考虑客观情况,“终于溃不成军”。《申报》社评《1938年的春雷》,指出上海战争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和错误的严重性,语言尖锐而深刻:“抗战八月越,我们有多少牺牲?在‘英雄的’第一期抗战中,我们在战略上采取了挨打主义,在战术上流行的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普遍地流行着‘轻生主义’。淞沪的大熔炉,告诉全世界说:中国军人不怕死!但同时也告诉人家,‘中国军队不会打胜仗的’。那时我们不是在作战——按照真理而作战,而是在‘赌气’。结果敌军被我扫掉数万人,但只促成江南平原,敌人歼灭战的几乎成功,这才叫泄气。……硬拼牺牲’,在战略上则不断挨打,终于失败。”将这些评语和蒋介石的言论相对照,再和历史的实际相考察,就知道蒋介石的言论既不真实,又掩饰自己的错误,其他人的文章则给人更多的思考。从对外战争的角度讲,上海战争和卢沟桥战事都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是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
原文发表于《民国档案》杂志2011年第4期上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2-05-24 17:25: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他者的视角:哈里森·福曼对中国抗战的 历史记录(1930—1938)
下一篇:二战后国民政府对德侨的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