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及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
2022-09-06 15:44:37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31卷第1期  点击:  复制链接

  摘 要:党的作风就是党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环境以及党内所存在的不正之风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的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撰写了大量的关于党风建设的文章,形成了我党所特有的党风建设理论,开展了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整风运动、防腐反腐的廉政建设,提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原则,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运动以及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党的作风建设使党在政治上变得成熟起来,对党的组织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党在自身建设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发展

  欢迎按以下方式检索引用:杨松菊.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及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83-86.

  作者简介:杨松菊(1971—),湖南武冈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概论课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学说与执政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风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影响着党和群众的关系,影响着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全面、系统、具有独创性和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率领下,党的作风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党的作风、党风建设的含义

  什么是党的作风?目前学术界已有众多论述,一般认为,党的作风就是党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实践中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重要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最早提出党风概念的人是毛泽东。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需要完成党内整顿作风的任务,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他认为,学风、文风也是党风。

  党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说,党风也包括学风和文风,正如毛泽东在《整顿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说,“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江泽民同志1998年7月《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说:“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狭义上说,党风主要是在党的组织路线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当前学术界通常使用的是广义上的党风,它不仅包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而且也包括党的政治生活状况,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政治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党风不仅与党、党的发展状态相联系,而且与党存在和发挥历史作用的社会条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风问题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必须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党风建设就是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良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能够体现党的内涵,提升党的形象,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并进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和方法,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党在一定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用这样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使他们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方向。其他各项建设都围绕着党的政治建设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建设基础,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它解决的是党的思想路线,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方法问题。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组织保证,它解决的是确立党的组织路线,使党成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集中统一的、有严格纪律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的作风建设则是党的建设的行动体现,它的任务是形成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行动把党的路线贯彻到群众中去,从而将党和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性质、党的路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不同时期,都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二、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考验及党的作风建设的全面展开。

  1.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考验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环境、革命的任务发生了重大改变,对党的作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共合作的抗战环境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的考验。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部分的合法性,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执政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把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进攻对象,在军事上进行疯狂扫荡的同时,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集中了更多的力量用来限制、削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敌后抗战出现了严重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矛盾,党能否坚持抗战并最终夺取抗战的胜利,不仅需要党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去领导抗战,而且要求党以优良的作风去带动人民,影响同盟者。在国共合作中,国民党用高官厚禄引诱共产党员,有的共产党员逐渐被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侵袭,腐化变质;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内成为执政党,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滋长骄傲自满、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统一战线队伍中成分复杂,外界的各种不良恶习有了侵蚀共产党的更多机会。因此,在这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作风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第二,党内不正之风的存在也要求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抗战时期,党内严重存在着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唯心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山头主义等各种不正之风,许多党员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反对集体领导,实行家长统制,一切从个人出发,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不与群众真正密切联系,党的个别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粗暴,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委包办一切,使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贯彻执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发展,党员人数也由抗战初期的4万人发展到1942年的80万人,增加了20倍,新党员的大部分出身于农民、小资产阶级,他们虽然有革命的积极性,但是缺乏党的基本知识,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作风带进了党内。而且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部分党组织片面追求新党员数量,对党员缺乏严格的审查,许多异己分子、投敌分子以及奸细趁机混入党内,为党内不良作风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另一方面是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内长期统治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未从思想上加以彻底清算,这极大地影响了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就成为了十分迫切的任务。

  2.党风建设的全面展开

  在抗日战争的伟大任务面前,在国共合作的复杂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从不同的方面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撰写了大量的关于党风建设的文章,阐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确立了党风的概念,形成了我党特有的党风建设理论。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先后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重要著作,科学地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刻系统地论述了党内同志犯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揭示了我党思想作风的内涵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实事求是,为确立 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供了理论依据。1937年9月发表的《反对自由主义》,深刻剖析和批判了党内错误思想意识和不良作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反对党内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的重要思想。《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党的群众路线也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整顿党的作风》还首次使用了“党的作风”概念。认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论联合政府》一文把党的作风概括为主要是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使 “党的作风”有了完整确切的含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组织起来》、《为人民服务》等文章,论述了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此外,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论干部政策》、《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等都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为党的作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二,开展了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整风运动,实现了全党作风的转变。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整风运动,是一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运动首先是从解决学风问题开始的,这是因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个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问题”。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关系上的一种表现,其实质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庸俗作风在组织上的反映,是正确执行干部路线的大忌。党八股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因此,只有整顿好学风,党组织和党员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扫除党内的宗派主义的残余,清除党八股,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作风。在整风运动中,全党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清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本质,使这三种不良的作风得到了整顿,使党的优良作风得以全面形成。

  第三,开展了防腐反腐的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抗战时期,党内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的行为开始发生,国民党利用高官厚禄引诱的危险增加,党员出现了腐化的可能,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个时期内一部分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为了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党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制定了廉政法规。1937年8月25日颁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把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41年5月1日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还制定了惩治贪污腐败的《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其次是开展廉政教育,建立和实施各种监督检查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党员和干部中开展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教育,要求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成为廉洁奉公、不贪污、不腐化的模范。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明确提出,“要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铲除鸦片赌博”。1943年10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在指示中,他进一步明确要求:“在一切党政军机关中讲究节省,反对浪费,禁止贪污。”通过开展宗旨和作风教育,使广大党员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增强了抵制腐败的自觉性。与此同时,通过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和制定各种制度、公约,加强了对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监督检查。最后,提出依靠民主、依靠人民监督政府,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思想。1945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回答民盟领导人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如何跳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第四,提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原则。其一,必须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原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把党风看作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要求从世界观高度来解决党风问题。其二,加强党性锻炼和党纪教育的原则。党性、党纪的强弱决定着党的作风的好坏,党内各种坏思想坏作风是党性不强、缺乏党纪的外在表现,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在1941年7月通过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任弼时为宣传解释这个决定,写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论述了党性的含义以及增强党性的意义,他明确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的阶级的觉悟和阶级意识。”“党性是以党员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言论行动来作标志,来测量并提出从五个方面来增强党性锻炼:一是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我党的最高利益,用无限的忠实性和坚定性为这个利益服务。二是要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以及党的政策和策略。三是要以马列主义的原则指导自己的实际活动。四是要遵守党的统一的纪律。五是要与群众建立真正的密切联系。其三,坚持调查研究的原则。1941年8月,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认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必要性、主要措施和基本方法,认为只有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地组织革命,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要想搞好调查研究,必须“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未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党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当时延安地区,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党政组织,先后成立了各种类型的调查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我党的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转变党的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党中央还开展了大生产、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党的作风建设,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确实的成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加之陕北、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各解放区很快开展起来。大生产运动不仅使根据地军民渡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达到了丰衣足食,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而且还培养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增强了军民一家的拥军、爱民意识。同时,各根据地还通过实行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运动和精兵简政的政策,提高了军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军政、军民之间的团结,使政府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得到改善。

  三、党的作风建设对党的发展壮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加强,特别是整风运动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使党在政治上各方面更为成熟,组织上大大发展,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党的作风建设的加强,使党在政治上变得成熟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内部的整风运动,是一般地收到了成效的。这种成效,主要地在于使我们的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和党员,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这样一个基本方向。”毛泽东所说的这一段话较好地概括了整风运动对党和党员的影响。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地解决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制定了处理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矛盾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党不仅明确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责任,而且还及时制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行全面抗战的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及时转变,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同时,党的战略策略也作出相应改变。在统一战线内部,党实行独立自主原则,对国民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内各阶级相互关系的基本政策和策略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针对蒋介石等顽固派限制、削弱甚至消灭中国共产党的企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溶共”、 “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和不断制造的反共摩擦,党采取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中国共产党所实施的正确策略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战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二,党的作风建设对党的组织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对党的组织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在1944《学习和时局》的文章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各项政策更为见效,特别是整顿三风和发展生产这样两项工作,发生了根本性质 的效果,使我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两方面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根据地的面积又扩大了,根据地的人口,包括一面负担和两面负担的,又已上升到八千余万,军队又有了四十七万,民兵二百二十七万,党员发展到九十多万。”他还指出,大生产运动“使我们的军队克服了生活资料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个个身强力壮,足以减轻同在困难中的人民的赋税负担,因而取得人民的拥护,是以支持长期战争,并足以扩大军队,因而也能够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抗战结束时,共产党员人数从全国抗战开始的4多发展到抗日战争结束时的120党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已发展到120,民兵220建立了陕甘宁等19日根据地,拥有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约一亿人口。不仅如此,由于整风运动的成效,党的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马列主义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高以及党内宗派主义的扫除,使党的组织路线、干部政策都得到良好的执行,党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第三,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确立,使党在自身建设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文章的发表,特别是关于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理论的概括,形成了我党所特有的党风建设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党的理论宝库,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添上了重要的一笔。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党风”的概念,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做出的重大贡献。整风运动为我党作风建设开创了有效的形式。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成为我党日后进行党内斗争的惟一正确的方针,而通过学习进行整风教育的方法对党以后的建设起了典型示范的作用,这些都成为我党进行党的建设的重要方法。与此同时,党的作风建设还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党的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的作风建设,对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组织上更为壮大,自身建设上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党顺利地完成这一时期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吴凤娇 最后更新:2022-09-06 16:20:5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多视角下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解析

下一篇:“排法”:山东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新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