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简论东北抗联的密营文化
2022-09-25 09:31:56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2卷第5期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东北抗日联军创造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抗联密营,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周围的配套设施,如医院、修械所、宿营地、粮仓、被服厂、联络点、印刷所等。东北抗联以密营为依托,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这也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心地带得以保存实力的根本方法。密营文化是东北抗联的特色,也是战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东北抗联相关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东北抗联;密营;生活方式;物质文化载体

  【作者简介】王航(1982一),女,吉林松原人,吉林省博物院助理研究馆员,硕士,从事东北抗联史研究。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东北抗13联军创造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抗联密营,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周围的配套设施。东北抗联以密营为依托,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密营文化是东北抗联的特色,也是战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密营建立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实行维护和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殖民主义措施,设置集团部落和实行保甲制度。山区农民住居分散,便于抗日队伍与农民的联系。队伍可以随时从农民手中取得粮食和衣物,在农民家中隐藏居住;农民也可随时向他们报告敌情,让他们出击或转移。对此,日本侵略者大伤脑筋。“为了确立治安”,使所谓的“民匪”分离,日本侵略者于1933年开始兴建集中部落。日伪军持枪荷弹,强迫农民烧掉自家的房屋,离开家乡,迁到被指定的地区居住。一般以80至100户为一个部落。部落选建的地点,一般在所谓“匪贼”时常出没或者物资供应等警备要线、经济资源比较丰富、易于警戒和自卫、易于供水又比较干燥的地方。部落的周围建起铁丝网、炮台、水沟,以对外防御,对内“监禁”。并将部落的附近完全造成无人区。为了防止和抵御抗日武装的袭扰,保证部落按期组建,每个部落都设置一个排、一个连伪保安队或一个分队日军。部落建成,多数人屯者“安下家”后,即依保甲法组织自卫团,并根据需要布置治安队、伪军或日军驻扎防守。抗联为解决给养被服筹集困难问题,加强和巩固根据地内军民之间的联系,采取完善和普遍建立密营的措施,抗联被迫由公开的根据地建设转入地下活动的密营斗争阶段。抗联充分吸收东北民俗中土仓子的建造风格,遍布于东北山区建立起茂密的密营网络,成为抗联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密营的定义及形制

  密营,是指在深山密林中建造的低矮的地戗子式房屋(营房)。房址一般设于林木密集繁茂的高山一部,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密营的种类大致有木质型和石质型。木质型,即选择有利地势,向地下深掘数尺,尔后用原木垛制而成;石质型,即依山脚处,顺山势掘进数尺,尔后用山石堆砌而成。营房多设于水源充足的地方。房内筑有土炕和地灶。此外,密营还建造有临时医院、修械所。

  1935年夏,日本侵略者全面兴建集团部落,把群众从分散的山沟里撵到指定地点兴建村屯,挖护城壕,日夜布兵把守。这迫使抗联转人地下活动的密营斗争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1935年10月抗联在漾江(今吉林省靖宇县)的密营只有两座,到1938年底就发展到65座之多。密营种类也在以前的医疗所、修械所基础上,又增加了宿营地、粮库、被服厂、联络点、印刷所等。抗联以密营为依托,继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更加隐蔽、更加顽强的斗争。

  普建后的密营,建筑方式主要有四种:早期有马架子式和地窨子式,中期有霸王圈式,晚期为隐蔽式。无论哪种密营形式,都是利用地形伪装,隐蔽性能好且不易被发现,规模较大,往往能容下十人至上百人不等,冬天大雪覆盖保暖,夏天草皮树叶隐蔽,春秋时节在这些地方储备粮食。据抗联老战士王一知回忆: “当时抗联都自己种些地,收割后秘密储备起来以作急需的救命粮……当时(1939年10月)五军种地处已经收了些土豆、萝卜、白菜、玉米、高粱、黄豆。”冬天就围绕这些地方和敌人转圈子,极大地保护了自己,减少了伤亡。吉林漾江地区的密营网在1940年初遭到严重破坏,在艰难的条件下,当地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为抗联送粮送物,保护密营,密营当时与群众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迄今为止,未发生一起群众向敌人检举揭发抗联密营或村民为密营送粮送物的事件。有书中记载:抗联密营的分布之广,组织之完备,斗争之顽强,令人瞩目,能与关内的八路军地道战相媲美,可以称之为林海地道。

  三、密营的地位和作用

  密营及其周围配套设施的存在,是东北抗联长期战斗的物质依托,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中心地带得以保存实力的根本方法。13伪军不仅军事武装雄厚,而且政权稳固,殖民秩序健全,既没有军阀混战的矛盾可以利用,也没有无数帝国主义者之间纷争的缝隙可找,因此密营也是抗联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特殊形式。敌人长期实行归屯并户、保甲连坐的经济封锁政策,将抗联分割包围在深山雪海里,断绝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割断了与兄弟部队的正常往来。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艰苦条件下,为了生存,为了打击敌人、支援全国抗战,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密营斗争形式。多年以来,人们眼中的根据地即是在红色政权广泛存在的基础上,像延安那样边界清楚,有和敌人公开抗衡的政权机构,有自己的群众组织,有军队,经济上完全自给,这种情况在关内可以实现,但在FI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北不可能成立。由于密营的广泛存在,抗联的活动逐渐加强,范围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其活动更加频繁,地位更加显要。因此,它也成为日寇讨伐的重点地区。

  密营作为抗联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一直成为东北抗联储藏战略物资、安排后勤补给、安置伤员、培训干部、整训部队的重要基地,对游击战争的依托作用不可小视。由于密营一般都建造得比较简陋,随着敌情战况的变化而变化,经济上自己自足的能力偏低,一旦外部条件恶化,密营的生存就面临绝境。因此与一般抗日根据地相比,缺乏打破敌人封锁线的能力,没办法凭借广阔的空间与敌人周旋,最后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卫和巩固根据地。一旦被发现,不能保卫,只能转移,另辟新密营。1942年后,密营大多散失,抗联失去了最后的依托,不得不撤入苏联境内。它存在时间短,被破坏的程度大,斗争的艰苦性强,这些都是密营文化的特色。

  四、结语

  密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渊源,它随着抗联部队的建立而逐渐形成并完善,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消亡。以军队生活为主体生成的密营文化,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具有一定的战时特征。东北抗联的密营文化受东北地域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东北地域特点。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严寒,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东北人民依靠山地民俗,创造了密营这一独特的文化样式,它的形制和存在状态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更是东北战时文化的一大特点。密营及其文化遗存,对研究东北抗联史和东北地方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吴凤娇 最后更新:2022-09-25 09:41: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贯穿于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发展史中的三条主线

下一篇:杨靖宇和东北抗联一路军述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