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永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国内学术界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学者不断从各个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尽管对该专题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却缺乏深入细致的学术回顾与梳理。囿于篇幅,笔者不可能将国内相关成果逐一展开评介,只能尽目力所及而攫其大端。纰漏之处,恳请方家补正。
一、有关九一八事变的专题研讨会和相关著作
2001年是九一八事变70周年,学界举办了一系列九一八事变的专题研讨会,推动了九一八事变研究的学术交流,比较有影响的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的 “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国政局、外交状况、日本侵华罪行、日本右翼思潮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主办的 “九一八事变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第12届年会”,就“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罪行”、“抗日战争及中日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沈阳市台湾事务办公室、沈阳市历史学会和沈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了“海峡两岸 ‘勿忘九一八’”研讨会。
2011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由辽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张氏帅府博物馆联合主办的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教训、张学良与“不抵抗主义”等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认为张学良与东北军民抗战关系等问题仍然是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001年以来,学界围绕九一八事变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和资料集。这些著述注重选用中日第一手资料及战后新公布的材料,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作深入研究。如常钺、饶胜文著《九一八: 事变背后的角力》(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撷取事变发生前后21天的历史,通过38个细节性的事件和话题,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事变背后的政治角力; 彭敦文著《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考察了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有限抵抗政策、向国际联盟的申诉政策、对日交涉政策等; 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编《九一八战争》(辽宁出版社,2001年) 收集了数十位史学界专家有关九一八战争的论文,对事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讨; 胡玉海著《“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境内外国军事势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一书,对20世纪30年代初日、俄等外国军事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境内及其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张敬录著《苦恼的国联——九一八事变李顿调查团来华始末》(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一书,对李顿调查团来华调查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内幕进行了考察; 亢稚文、谢春河编著的 《日本侵华的铁证: 日本记者镜头下的九一八事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考察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和日本侵犯黑龙江、辽西并组建傀儡政权等侵华铁证; 赵杰编著《“九一八” 全记录》 (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 以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号外为基本文献,记录了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的全过程。此外,相关著作还有: 王建民主编《勿忘 “九·一八”》(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米玉萍著《九一八事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赵东辉与苏燕编《“九·一八”全史》(辽海出版社,2001年) 、张玉法著《九一八事变之真相与回顾》(台北团结自强协会,2001年) 等。
二、国共两党与九一八事变
学界分别探讨了国共两党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主要活动。国民党政府对九一八事变的立场及其应对措施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与张学良对日问题的共同方针。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学者分析了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的可行性。有学者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中央对日决策研议机关——特种外交委员会的对日外交谋划,指出该委员会以国联为舞台,以欧美国家为工作对象,坚持不与日本直接交涉的立场。有学者从蒋介石的东北之行以及对东北问题的认识为切入点,探讨了蒋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处理态度。有的学者分析了国民政府应对九一八事变之决策过程与困境,透过决策者“为”与 “不为”的各种选项,以 “政策选项”的概念取代一般以 “实力人物”为主线的研究途径,凸显国民政府对国内、对日本乃至对国联的复杂困境与政策考量。还有学者分析了中国东北军对九一八事变 “拒战”、“惧战”、“观战”的回应模式,认为这是东北军不能有效抵抗的原因。也有学者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来研究不抵抗措施的形成因素及其如何发展成为一·二八事变的局部抵抗。有些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华北地方党部的抗日救亡活动。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其政策由最初 “不抵抗、不交涉”逐渐演变为 “抵抗”与 “交涉”并行,以谋求解决中日矛盾、挽救民族危亡之道。有学者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后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指出孙科政府对日绝交方案的提出与否决,表面上是宁粤双方外交政策分歧的结果,实质上则是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和举措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阐述了中共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认为中共率先发出抗日救亡的号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紧紧依靠民众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和中国人民一道进行殊死抗争并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有学者论述了抗战时期中共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活动,认为中共充分利用媒介宣传和组织动员等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九一八纪念活动,成为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和野心、批判国民党妥协投降政策、表达团结抗战的政治主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东北的抗日斗争策略。有学者探讨了中共满洲省委对日军预谋发动九一八战争侵略阴谋的揭露。有学者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的策略转变。有学者论述了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中共对国民党策略的转变。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至抗战中期中共对国联的外交活动。有学者考察了九一八事变初期中共满洲省委的主要活动。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各级中共组织发动各族各界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过程。
三、从不同视角研究九一八事变前后
日本侵华的领域和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九一八事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满铁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传媒与九一八事变、国际关系与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对东北社会的影响、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等诸多方面。
1.关于满铁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研究
国内以往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多注重关东军和日本军部的作用,而忽视了满铁在侵华中所起的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学者利用档案资料对满铁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弥补了这一研究缺欠。有学者运用满铁档案分析了满铁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满铁在关东军支持下先后攫取了我国东北地区全部铁路路权,条件就是满铁必须支持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有学者认为,满铁在九一八事变期间,不但大大支持了关东军的侵略战争,而且大大加速了关东军的 “胜利”有些学者分析了满铁与九一八事变的内在关联,认为满铁的经营危机加快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步伐,成为引发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满铁直接参与了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军需军运,有些学者通过梳理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政治活动,对其职能和性质进行了剖析。
2.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对东北实行移民侵略是日本图谋实现所谓 “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中国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有学者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特点,还分析了日本移民侵略对东北土地产权结构的影响,有学者探讨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侵略。有学者分析了满铁向中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的作用。相关成果还有: 高乐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吉林日报》2001年8月30日) ; 王胜今《论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新视角》(《东北亚论坛》2001年第2期) ; 陈鹏《试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 李莹《日本移民侵略与东北殖民地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 马玉良、孔艳波《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日本研究》2005年第1期) ;等等。
3.其他侵略和渗透领域
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分别从不同领域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的侵略活动。如有学者研究了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日本政府破坏中国财政的罪行。有学者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鸦片毒品入侵西蒙的活动进行了探讨。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我国东北农业的统制和掠夺。有学者从舆论宣传的视角探讨了日本对东北的反华宣传。有学者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铁路运输业的殖民掠夺。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影响研究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学者认为,随着九一八事变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数量、移民的空间流向以及居住年限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前期移民运动的畸形发展; 并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对华北移民出关采取了限制措施,使出关移民大减,并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移民运动纳入日本侵略的战争轨道。有的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的民众反应。有的学者考察了九一八事变后沈阳难民粥厂的开设情况。有的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空间的变迁。有的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有的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新知识群体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新知识群体由 “民族自在”向 “民族自觉”转化,努力将东北纳入民族国家的体系。还有些学者分别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迟滞影响。
五、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研究
学界对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是否奉行不抵抗政策进行了集中研究。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当夜张学良的处境和反应,认为张学良听命于蒋介石,奉命接受不抵抗政策,责任在张学良。有学者认为,张学良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并非不抗日,而是何时抗日、如何抗日的问题。有学者分析了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包括判断失误、恐日症结、期望国联成为调停者、保存东北军实力等因素。有学者认为,张学良对不抵抗政策多有反省,承认 “判断错误”,却否认 “不抵抗”,这种 “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历史当事人的心路历程。有学者考察了张学良晚年对九一八事变口述的真伪。有学者也以张学良口述史料对九一八事变时期张学良的行为进行了评价。有学者认为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系出于无奈,其后实行不抵抗之抵抗对策,支持东北军抗战,并非始终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学者借助新发表的张学良谈话,着重从张学良自身方面,探讨他在九一八事变之际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和心态,并分析张学良对东北沦陷应负的责任。
六、近代新闻传媒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研究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外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反映了当时媒体的舆论关注。学界对中外报刊视域下的九一八事变进行了多角度解读。研究者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事变的经过和性质进行了实证分析。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 《益世报》的对日言论和报道及其政治立场。有学者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九一八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全面考察。有学者分析了《盛京时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言论与作为,旨在揭示日本侵华进程中日办华文报纸的性质与角色。有学者以《台湾新民报》记事为中心,探讨事变原因及其对台湾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揭示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心系祖国、支持祖国抗日斗争的历史真实。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认为《生活》周刊始终关注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问题,对日本侵华的原因、方式等作了深刻地剖析与揭露。有学者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较有影响的民办报纸《国际协报》利用副刊,精心设置议题,登载大量抗日救亡文艺作品,赢得了普遍赞誉。有学者以《东北史纲》第一卷为中心,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史学界对日本的 “满蒙论” 之驳斥。可见,近代传媒对九一八事变的报道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七、国际关系与九一八事变研究
1. 英美苏大国与九一八事变
有学者分析比较了英美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对策差异及后果。有学者也分析九一八事变后英美两国的远东政策。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美英的反应,即美国的 “不承认主义”政策与英国的 “回避”政策。有学者则分析了欧美大国和华侨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指出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在华利益,在客观上则起到了支持和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同时欧美华侨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积极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苏联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是学界探讨的一个重要对象。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采取的不干涉政策,指出不干涉政策的实质是一种妥协,有损中国主权。有学者对九一八事变前后苏联的对日政策进行了再解读,认为苏联采取不干预政策的原因除了受制于国际层面的大背景外,也与苏联当时已逐渐成型的外交模式有关,更掺杂了诸如情报缺失、预判失误等历史细节因素。有学者运用 《蒋中正总统档案》,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中的苏联因素以及国民政府的决策过程。有学者探讨了九一八事变与苏联东亚政策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与苏联对华政策的缓慢转变,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一方面从道义上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 另一方面,又重申奉行中立立场,寻求与日妥协。有学者评价了九一八事变至中苏复交期间苏联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
2. 国际联盟与九一八事变
学界还对国际联盟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调查与处理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国联受制于内外诸多因素,虽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日本侵略,但在国际舆论和法律及道义上对日本构成了巨大的外交压力,迫使日本退出国联。有学者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退出国联对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有学者着重揭示了九一八事变至抗战中期国共两党国联外交的演变及其意义。有些学者则分析了胡适、罗隆基、胡愈之对国联调停的不同反应。有学者分析了国民政府对国联的外交活动。有学者利用中国首任常驻国联代表吴凯声的口述史料,探讨了国联对日本侵略处理的局限性和空洞性。有学者也分析了国联处置日本侵略东北的先天局限性。
八、争鸣与新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学界还就九一八事变研究开展了学术争鸣,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有学者澄清了九一八事变中关于不抵抗政策研究的一些误区。作者认为,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张学良“忍痛执行” 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之骂名;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九一八事变的方针,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 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思路是诉诸国联并准备抵抗,采取了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有的学者提出了蒋介石不大可能下令张学良不抵抗的观点,有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仅以蒋介石9月18日未在南京以及他那几天的日记为依据,否定他下令不抵抗的史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有的学者也对不抵抗政策的实施者进行了澄清。还有学者就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 “未看清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对皇姑屯事件与 《田中奏折》、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形势、对日军动向的察觉、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等方面分析,指出张学良并非未看清形势,他之所以不抵抗,主要是存有畏惧日本与保存实力的思想。
围绕九一八事变是 “战争”还是 “事变”,学界展开了争鸣。有学者在第四届日本侵华史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九一八是战争不是事变,把 “九一八战争”说成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精心策划、麻痹民众的政治伎俩,意在模糊侵略战争性质,掩盖侵略战争罪责。有学者则认为,如果把 “九一八事变”改称 “九一八战争”,在立论上能否站住脚不说,还涉及党内外、国内外大量历史文献对 “九一八事变”的提法,这都是很难处理的。有学者就日本右翼代表人物中村粲抛出的所谓 “系统”、 “全面”的九一八事变 “中国责任说”予以辨正。
学界还提出了将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的观点。有学者提出,九一八事变开始了 “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亦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是它争夺亚洲霸权和发动世界战争的起点;无论从逻辑还是从历史来看,九一八事变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的序幕。不少学者也持此种观点。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范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政治军事拓展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但也应看到,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还存在有待继续深入探讨的空间,如缺乏对九一八事变整体性的综合研究,即如何处理好微观和宏观研究之关系,以防止微观研究的 “碎片化”现象; 对日本和民国政府相关原始档案的整理研究也是薄弱环节; 在对九一八事变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还要考虑现实观照问题,特别是深入总结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教训; 等等。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在某些国家受到明显地歪曲,这就更增加了深入研究这段历史的必要性。总之,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研究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政治现实意义。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1 年第 12 期,注释略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3-09-19 09:31: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吴敏超 |《共产党人》与党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