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凝聚抗战力量:毛泽东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1937—1945)
2024-06-24 17:04:58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 P12-19 作者:王武  点击:  复制链接

  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撰写挽联、唁电、祭文、悼词①、碑文等数量最多的时期。此时期他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可分为四类:一是悼念为抗战而牺牲的爱国群体,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二是悼念牺牲的共产党员,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三是悼念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政要和为抗战而奋斗的民主人士,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四是悼念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研究和探析毛泽东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是学习和弘扬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吕梁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践行途径。

  关键词:毛泽东;悼文;英雄烈士;全民族抗战(1937—1945)

  一、问题的提出

  为悼念英雄烈士,毛泽东一生留下数量众多的挽联、唁电、祭文、悼词、碑文等,当前学界对这些英烈和悼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散见于毛泽东的英雄观、榜样教育和中国共产党英雄烈士谱等研究成果和资料中的悼文研究。著作类如周溯源编著的《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修订版下)、孙峻亭主编的《中国革命烈士园林》,以新华社开设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为基础编写的《中华英烈事迹读本》;论文类如颜柯的《毛泽东榜样教育: 标准、方式与启迪——从〈纪念白求恩〉到“向雷锋同志学习”》、何志赅等的《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李佑新等的《毛泽东的英雄观》等。这些成果连同《毛泽东文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里面分散的相关内容一样,不属于研究毛泽东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的专门研究,但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第二类是毛泽东所做的挽联、唁电、祭文、悼词、碑文等的收集和汇总,并附有悼念对象的生平事迹。如穆成林、程举林编著的《毛泽东眼中的英雄们——毛泽东亲题挽联挽诗及所记英雄纪实》,范忠东的《毛泽东撰写的挽联唁电祭文悼词》、徐斌的《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撰写的祭文、挽词、唁电、碑文简介》等文章。这些成果多是重收集、少论述或不论述,属资料性成果。第三类是对毛泽东悼念文体的文学和书法艺术评析。如孙俊亭编著的《领袖悲情 毛泽东为革命烈士题词挽联评析》、赵清明的《毛泽东撰写的挽联艺术赏析》、娄国忠的《毛泽东撰联挽名将》文章等。这些成果注重文体和书法的赏析、品评等内容,属于文学艺术评析的范畴。

  以上成果,资料详尽、内容丰富,尤其对单个悼文的背景分析、内容评析、社会影响,和对单个悼念对象的伟大业绩、生平事迹和精神形象的叙述分析,非常到位。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一是忽视群体的共性研究,缺乏整体观。尤其是对每位英烈所代表的那类英雄群体的精神研究,和各个时期毛泽东悼念的英烈们作为一个群体,与我党在该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榜样宣传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二是忽视毛泽东的英烈思想研究。毛泽东题写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体现着毛泽东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英烈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些悼文和英烈精神的分阶段和持续跟踪研究有助于厘清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当前,学界对毛泽东英烈思想的研究和其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作用和表现形式的研究,成果甚少。三是对悼词和悼念英烈内在精神的凝练和提升不足。毛泽东所题写的悼文和所悼念的英雄烈士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对这些英雄烈士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明显不足。

  毛泽东对其亲题悼词悼念的英烈是经过慎重遴选的,其题写的内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其悼念的对象来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功臣,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榜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伟大民族精神的践行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拓者和践行者,是支持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际友人。就其悼文内容来看,“毛泽东将先贤哲人、史迹典故点化入文,诚如何其芳所言:‘无一字无来历而又推陈出新。’又如赵朴初感慨:一点也没有‘掉书袋’的习气,经史百家都归他指使驱策,左右咸宜”[1]37。这些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精义入理、震古烁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这些篇章,风调独绝、文情并茂,时代气息浓厚,开一代新风,不愧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代表。[2]2所以,对毛泽东的悼文和悼念对象的群体和整体研究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主题,有助于理解毛泽东在鼓舞宣传、树立榜样方面的深谋远虑和战略眼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3]全民族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撰写挽联、唁电、祭文、悼词、碑文等数量最多的时期。有学者称,抗战时期毛泽东撰写的挽联挽词的数量甚至多于诗词作品,可以讲他的挽联挽词作品弥补了那个时期诗词创作的空白。[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3]这一重要论述全面总结了促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多种因素,对于准确把握抗战胜利的各类原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试从这一重要论述出发,考察全民族抗战前后(1937-1945)毛泽东亲题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以探析和领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凝聚抗战力量、培育红色基因和弘扬英烈精神方面的睿智与伟略。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悼念牺牲的爱国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与个人的追悼会相比,公祭活动、重大的纪念活动、牺牲群体的追悼会等,主题更加鲜明,参与人数和受教人数会更多,因此更具有渲染力。抗战期间,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经常举行类似的悼念活动,包括遭遇重大挫折、严重牺牲之时的“国殇”活动,胜利时刻的“追思告慰”活动,还有慎终追远祭拜共祖和缅怀伟人的纪念活动等。毛泽东适时地撰写祭文、挽联、悼词、碑文等,培养民众的国家共同体意识,激发国人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达共赴国难、坚持抗战、团结抗日之目的。

  1937年3月,毛泽东同朱德致电傅作义等并转绥远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吊唁绥远抗战阵亡将士:“诸将士英勇杀敌,成仁取义,伟大之精神足以昭示后世,风励全国。泽东等追念国殇,同深恸悼。”[4]664

  1937年4月,毛泽东、朱德派林伯渠参加祭黄帝陵扫墓典礼。毛泽东起草的祭文全文如下:“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5]41

  1938 年 3 月 12 日,毛泽东出席由八路军政治部发起召开的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并发表讲演,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在日寇诱降下消极抗战,题写挽联:“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6]261

  1938年7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并举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出席并敬献挽词:“抗战到底,浩气长存。”[7]83

  1938年12月,追悼“新升隆号”轮船遇难烈士②,毛泽东和朱德题送挽词“为国牺牲”[2]22。

  1939年6月,毛泽东向 “平江惨案”③牺牲的烈士敬送挽联:“新四军平江县嘉义镇的留守处遇害同志千古。日寇凭陵,困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6]275同时,还代中央撰写挽联:“在国难中惹起内讧,江河不洗古今憾;于身危时犹明大义,天地能知忠烈心。”8月,毛泽东出席延安各界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大会,发表题为《用国法制裁反动分子》(编入《毛泽东选集》时标题改为《必须制裁反动派》[8]575-579 )的演说。

  1945年6月,中共七大全国代表及延安各界人士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毛泽东为大会题写挽联:“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9]33毛泽东主祭并献挽词:“死难烈士万岁”[7]607。公祭时,毛泽东讲话:“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延安人民的代表联合在这里开一个追悼大会,追悼几十年来中国革命队伍在各个战线上所牺牲的人。……我们今天的公祭可以一直上溯到一八四一年平英团那些英雄们,也祭奠他们。”公祭后毛泽东致悼词:“……百年以来,特别是自共产党成立后的二十四年来,中国的人民,中国的民主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为了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前仆后继的斗争,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便是在这种伟大的斗争中牺牲了,一切反动派的企图是想用屠杀的办法消灭革命,他们以为杀人越多革命就会越小,但是和这种反动的主观愿望相反,事实是反动派杀人越多,革命的力量就越大,反动派就越要灭亡,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法则,外国的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法西斯,中国的满清政府和北洋军阀,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革命的人民,虽然被屠杀了几十万、几百万,但是却有更多的几十万、几百万起来继续革命,谁想屈服他们那是不行的。中国今天的广大人民抗日民主运动,一亿人民的解放区,一百万的人民抗日军队,一百二十一万共产党员,与共产党七大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纲领,就是那些几百万的民主主义者与几十万的共产主义者先烈们的鲜血所创造的,就是他们几十年奋斗的结果。现在中国人民已经更懂得如何团结,如何奋斗了,中国一定是人民的,中国一定要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一百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四年来,一切革命先烈们的志愿,一定要胜利地实现。”[10]431-452

  1945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烈士陵园,以纪念在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广大烈士们,后来命名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毛泽东为陵园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2]69。

  1945年5月,毛泽东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9团烈士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597

  综上,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参加各类为纪念抗战牺牲的英烈群体的悼念活动并撰写悼文,充分利用纪念炎黄子孙的共祖、缅怀近代中国的革命先驱及重要的纪念活动、“国殇”活动之机,表达哀思,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鼓舞抗战士气,凝聚抗战力量。这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在抗战中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悼念牺牲的共产党员及共产党员的家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我党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者,毛泽东为牺牲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题写悼文。

  1.为我党牺牲的军事将领题写悼文

  1939年8月,毛泽东为谢子长烈士墓题字,撰写纪念碑文。题字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之墓”[6]436。挽词为:“民族英雄;虽死犹生”[6]436。

  1942年5月,毛泽东同朱德就左权同志的牺牲复电:“感日五时电悉,总部被袭,左权阵亡,殊深哀悼。”[7]383

  1944年3月,毛泽东参加延安各界为马本斋举行的追悼大会,并题写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7]501。

  1945年2月,毛泽东出席彭雪枫的追悼大会,并题写挽词:“雪枫同志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了,全民族和全党都悲痛这个损失。为了补偿这个损失,应该学习雪枫同志的英勇精神,更加努力扩大解放区,扩大八路军、新四军,促成联合政府和联合统帅部,使日本侵略者在有效的联合打击下早日消灭,使独立民主的新中国早日实现。”[7]578并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共送挽联,这是毛主席所写的挽联中最长的一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垂,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11]705毛泽东还以中央名义送挽联一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11]705

  1943 年 5月,毛泽东为刘志丹陵园内的红星纪念塔题字。正面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碑文:“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12]295

  2.为我党牺牲的政工干部和普通战士题写悼文

  1938年2月,武汉各界为钱亦石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等送的挽幛上写着“哲人其萎”[2]17四个大字。钱亦石,我党早期的理论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1924年,钱亦石由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入党,大革命期间积极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湖北省临时党部,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的指派辗转来到莫斯科入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回国后积极投身于党的理论著述与翻译工作,同时受聘于上海、广州等地多所大学授课,被誉为我党的“红色教授”。抗战全面爆发后,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战运动中,在上海组建“战地服务队”并担任队长,深入前沿阵地,慰问宣传、救死扶伤,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1938年10月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员杨兰史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2]23追悼会后,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杨兰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的决心。[13]254-256杨兰史,青年时组织学生运动,1930年入党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长期从事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的筹建和政治教育工作,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曾任抗大政教科长、专职政治教员等。

  1942年3月,毛泽东为时任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副书记的张浩做挽联两副:“工人先进,战士楷模”“忠心为国,虽死犹荣”[14]134。张浩,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职工运动领袖,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和维护党中央的团结和统一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

  1942年11月,杨松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得他,学习他。”[7]414杨松,我党优秀的宣传家,1922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长期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负责我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络工作,参与东北地区党的领导工作,1938年回到延安,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等。

  1944年7月,李景波同志病逝,陕甘宁边区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毛泽东为其题写碑文,回顾李景波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并评价道:“景波一生革命,团结群众,受人爱戴,任劳任怨,奋斗不息,党性坚强,作风正派,谨择简略永远纪念。”[2]60李景波,曾任中共绥德地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代理书记等职,为抗战时期绥德地区统一战线工作、民主政权建设和大生产运动等做出突出贡献。

  1944年9月,毛泽东出席张思德的追悼会,在会上发表了名篇《为人民服务》,并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7]544。张思德,中央警卫团普通战士,自幼家庭贫寒,18岁参加红军,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时刻保持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1945年10月,李少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牺牲。毛泽东亲笔题写:“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15]95李少石,廖仲恺的女婿,长期为我党从事秘密工作,抗战时期工作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被伤兵误伤牺牲。

  1945 年 11 月,毛泽东为冼星海追悼会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16]124。冼星海这位“人民音乐家”在其四十年的短暂而光辉的生命中写下《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满江红》《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等几百首抗战歌曲,鼓舞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抗战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

  以上8位烈士都是英年早逝(钱亦石49岁、杨兰史31岁、张浩45岁、杨松35岁、李景波34岁、张思德29岁、李少石39岁、冼星海40岁),但都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3.为抚养出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父母题写悼文

  1939 年 7 月,郭朝沛(郭沫若的父亲)仙逝,毛泽东同中央其他7人联名共挽:“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趋往古;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17]1304

  1942年7月,周懋臣(周恩来的父亲)去世,毛泽东亲致电慰问周恩来:“十七日电悉。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人均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并注意以后在工作中节劳为盼。”[7]393

  1943 年 3 月,葛健豪(蔡和森和蔡畅的母亲)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18]93

  1944 年 4月,毛泽东亲自参加延安各界为钟太夫人(朱德的母亲)举行的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联、挽词:“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19]402

  综观以上毛泽东悼念的英雄和模范们,他们有冲锋陷阵的将士,有人民的艺术家,也有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的普通工作人员和战士,还有为国家生育出优秀儿女的父母们。对他们的悼念,传承“英雄不问出处、爱国不分贵贱”的中华古训,尽显共产党员的中流砥柱作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情怀,更是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和“人民战争”战略路线的生动实践。正如毛泽东所强调:“我们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0]243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悼念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政要和社会民主人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20]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为建立、巩固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为国民党爱国将领、政要及社会各界民主爱国人士题写悼文。

  1.为国民党爱国将领和政要题写悼文

  1938年3月,毛泽东为孤守藤县抗击日军、壮烈牺牲的川军师长王铭章敬送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17]1376

  1940年8月,毛泽东为在枣宜战役中牺牲的张自忠将军敬送挽词:“尽忠报国”[6]315。

  国民党元老徐谦 1940年9月26日在香港病逝。病危之时,徐谦留言:“国难非团结一致不能成就,政治非根本澄清,国家永无清明一日。”[21]453“此时正值皖南事变前夕,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分裂行为愈演愈烈,面对难以制止的反共高潮,毛泽东未雨绸缪,挽徐先生一联:‘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段;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22]49徐谦,近代中国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前清翰林,民国初期曾就职北京政府的司法总长、次长,后跟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徐老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排斥辞去职务,从事律师职业。抗战爆发后,徐老再入国民党政坛,呼吁团结抗日。

  1941年8月,毛泽东等致电张冲家属,进行吊唁:惊闻淮南先生逝世,至深哀悼,特电致唁。并题挽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17]1176张冲,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兼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顾问事务处处长,曾多次代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秘密谈判,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做出重要贡献。

  1941年9月,国民参政员张季鸾在重庆病逝。9月18日,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参政员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等 5 人向重庆致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借达哀忱。”[23]123张季鸾,近代中国新闻界的“一代论宗”,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负责创办革命杂志,起草革命宣言、电文等,民国成立后辞职致力于创办中国的报业。1926年,任《大公报》总编辑,因坚守“独立办报”的原则,敢于直言、针砭时弊,使该报很快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并享誉世界。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该报直面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客观实际地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

  1943年3月,毛泽东为赴缅甸作战壮烈殉国的戴安澜将军题写的挽诗为:“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17]1261

  1943年8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林森治丧机关的唁电:“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谨此致唁。”[7]461林森,国民党元老,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国民党改组等。孙中山去世后,成为西山会议派的领袖之一,抗战爆发后积极呼吁抗战,强烈抗议日本占领东三省并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主张并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宣布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以国府元首的名义向德、意、日三国宣战。

  2.社会各界民主爱国人士题写悼文

  1939年7月,毛泽东为抗日名将杨裕民特撰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17]1397毛泽东还为其追悼会亲书横额“浩气长存”。杨裕民,留美化学博士,早年致力于国家教育事业,并尝试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的造纸专家、著名的大学教授,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年近半百之龄,毁家纾难组织武装抗日,是冀东抗日武装暴动主要发起人、冀东抗联负责人之一。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纪念鲁迅写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8]698

  1940年3月,毛泽东给蔡元培先生家属发出唁电:“孓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毛泽东叩。”[24]289蔡元培,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国民党元老,尤其是他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开展和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1944年11月,为纪念邹韬奋毛泽东亲笔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7]559邹韬奋,近代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一生致力于新闻事业。九一八事变后,他所主编的《生活》周刊,勇敢地打出抗日救国的大旗,揭露日本侵略的罪恶企图,抨击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讴歌中国军民的抗日壮举。他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在对其收买、利诱、威胁和暗杀均未成功后,1933年逼迫其离开该刊,随后给予查封。1935年,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他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积极呼吁全民族团结抗战,争取自由民主。七七事变后,他又创办《全民抗战》三日刊,出版《全民抗战》(战地版)、《抗战画报》等,鼓舞民族抗战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与主张等。

  1945年10月,毛泽东为积极支援抗日的化工学家范旭东送挽词:“工业先导,功在中华”[25]307。范旭东,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和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在中国创办了精盐厂、制碱厂、硫酸铔厂、硫酸铵厂及诸多相关科研实验机构,创造了近代中国多个“化工之最”。抗战爆发后,范旭东积极组织公司机械设备和科研人员西迁,尽最大努力,挽救民族化学工业,积极为民族抗战贡献力量。

  综观以上毛泽东悼念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和政要,社会各界积极抗战、弘扬民族气节的民族志士们,他们有的驰骋抗战沙场壮烈殉国,有的为抗战积极呼吁呕心沥血,还有大批的有志之士、各行业的“翘楚”、民族企业家,他们利用手中的笔、自己的知识、能力、财力和社会地位等积极鼓舞民族斗志,维护团结抗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8]480“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8]645

  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悼念牺牲和去世的国际友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3]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联成一体,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 ”[26]161939年1月他又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8]145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因此,毛泽东为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们题写悼词。

  1939年12月,毛泽东为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题写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4]114同月,毛泽东写下了《学习白求恩》一文,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名篇《纪念白求恩》。

  1942年12月,毛泽东为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题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27]18

  1945年4月,美国罗斯福总统病逝。毛泽东和朱德委派叶剑英、杨尚昆到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哀悼。同日,毛朱合署致电杜鲁门总统:“罗斯福总统不幸逝世,我们谨向美国人民及总统遗属表示吾人之深切吊唁。举世均将沉痛此损失。”[24]333

  抗战期间,一大批“国际主义战士”投身中国抗战,有很多牺牲在中国,白求恩、柯棣华就是其中的代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盟国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他们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援助,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就是其中的代表。毛泽东对这些国际友人的悼念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敬谢、缅怀和哀思,同时也明确表达出了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

  六、结 语

  综上,依据促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去考察和把握毛泽东的悼文和悼念的抗日英烈(1937—1945),会发现毛泽东悼念的那些英烈极具广泛性,他们有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普通士兵和基层工作人员,有志同道合的亲人、朋友,有为国殉难的爱国将领、坚持抗战的国民政府政要、投身抗战事业的教育家、音乐家、实业家、新闻战士、开明绅士及远渡重洋参加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等。他们代表了抗战时期的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的抗战力量,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支撑起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诠释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必然性。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28]284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就是“团结抗战”,毛泽东作为捍卫民族独立的最坚定者和维护民族利益的最勇敢者,当然地担当起抗战救国的时代责任,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领导抗战和维护团结”的主题任务上来,并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去实现它,亲自参加各类悼念活动并题写众多的挽联、唁电、祭文、悼词、碑文等,就是其众多内容和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国难当头,“‘英雄之死’已然超出了一家之痛,成为民族之殇。特别是这些英雄的凛然正气和爱国之情使人生发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29]132。全民族抗战时期,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总是抽出时间,频繁地参加各类悼念和纪念活动,并主动地把个人的雄才伟略融于时代主题之中,借助悼念之机,把悲怆、低沉的“悼念”活动转换为沟通情感、宣泄愤恨的空间,把自己真知灼见的“私论(见)”,走向引领社会的“公论”,使这种情感超越了家庭、亲友、党派、团体和阶层的“拘囿”,成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鼓舞斗志的武器。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尽忠报国”“永垂不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等挽词,我们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闪亮标识,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目标、行动指南和精神气质!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 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3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抗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诸多精神。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吕梁精神(太行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南泥湾精神、“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的抗战精神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毛泽东对那些挺起民族脊梁、弘扬民族气节的勇士们当然是肃然起敬,他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悼念的众多人员,都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或积极支持抗战的英雄和烈士,他们是这些精神的开创者和坚定的践行者。张浩、杨兰史、杨松、李景波等是延安精神的代表,左权、马本斋、冼星海、白求恩、柯棣华等是吕梁精神(太行精神)的代表,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代表,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9团烈士是南泥湾精神的代表,王铭章、张自忠、戴安澜等所有为抗日而牺牲的民族英雄们都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代表……。悼念和学习他们本身就是在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创建的这些精神。研究和探析毛泽东的悼文和悼念的英雄烈士们,就是在学习和弘扬共产党人创造的精神谱系。

  注 释:

  ① 指毛泽东撰写的挽联、唁电、祭文、悼词、碑文等.

  ②1938年10月22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武汉总馆的部分同志,在完成保卫武汉任务之后,租乘“新升隆”号商船向重庆撤退,途中遭日寇飞机轰炸扫射,数十人遇难.

  ③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军根据蒋介石的密令,包围新四军驻湖南平江县嘉义镇的留守处(后称通讯处),制造了轰动全国的“平江惨案”.

  参考文献:

  [1]徐斌.建国前毛泽东撰写的祭文、挽词、唁电、碑文简介[J].政工学刊,2009(12):37-43.

  [2]孙俊亭.领袖悲情:毛泽东为革命烈士题词挽联评析[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4(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M].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 这样评点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孙峻亭.中国革命烈士园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M].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七大代表在七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郑云华.新四军抗战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任学岭.陕甘革命根据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王智涛.从共产国际归来的军事教官——王智涛回忆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

  [14]穆成林,程举林.毛泽东眼中的英雄们 毛泽东亲题挽联挽诗及所记英雄纪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5]政协沙坪坝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共沙坪坝区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沙坪坝区文史资料专辑:第6辑[M].198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7]吴直雄.毛泽东妙用典故精粹: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杜贤荣.毛泽东对联赏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9]侯树栋.一代伟人朱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0]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3).

  [21]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毛泽东的读书人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2]贾淑岩,孟素.抗战时期毛泽东联(词)挽国民党著名人士[J].党史纵横,2012(7):47-51.

  [23]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M].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4]周溯源.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精华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5]胡迅雷.中国工业巨子——范旭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7]范忠东.毛泽东撰写的挽联唁电祭文悼词[J].党史文汇,2012(3):11-20.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张宁,肖百容.抗战挽联:特殊时代场域下的“群体言说”[J].中国文学研究,2020(3):130-136.

  [30]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Consolidating the Strength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Mao Zedong’s Eulogy and Heroes and Martyrs Mourned for(1937—1945)

WANG Wu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ational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Mao Zedong wrot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legies, condolence messages, elegiac address, eulogies, inscriptions, and other mourning works. His mourning writings and remembrances of heroes during this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first, he mourned for the patriotic groups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the resistance, reflecting that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ggression was a great victory of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its core; second, he mourned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reflecting that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ggression was a great vic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laying a pivotal role; third, he mourned for the KMT generals, politicians, and democratic patriots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the resistance, reflecting that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ggression was a great victory of the solidarity of the entire nation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enemy; fourth, he mourn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friends who supported the Chines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ggression, reflecting that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ggression was a great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 fighting shoulder-to-shoulder with the anti-fascist alliance and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Studying and analyzing Mao Zedong’s mourning writings and remembrance of heroes is a way to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resisting aggression, the Yan’an spirit, the Zhang Side spirit, the Lvliang spirit, the Nanniwan spirit, and other spiritual legac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 words:Mao Zedong;eulogy;heroes and martyrs;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by the whole nation(1937—1945)

  收稿日期:2023-09-09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22ZS109);郑州航院哲学社会科学专项(2022ZUASK010)

  作者简介:王 武,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DOI:10.19327/j.cnki.zuaxb.1009-1750.2023.06.002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23)06-0012-08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 P12-19

责任编辑:于雷雷 最后更新:2024-06-24 17:12: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生成

下一篇:最后一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