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封面图
1945年8月3日 腾冲捷径 SC-213155 默斯克尔·斯特朗中士拿香烟给一位中国当地老人。(格林伯格技术军士拍摄)
几年前,在深圳越众投资控股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提供经费支持下,由章东磐、晏欢、牛子、戈叔亚等有识之士组成一支团队专程越洋赴美,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了大量有关中国抗战的老照片及电影素材。经过遴选,其中的上千张照片被整理出来,先后编辑出版了两部沉甸甸的图文书,被命名为《国家记忆》。当时,《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打捞回来的老照片有2.3 万张,记录的是1943 年至1945 年的抗战历史,出书时选取照片主要聚焦于中缅印战区的缅北滇西战役。缅北滇西战役前后打了17 个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两线反攻,挺进2400 公里,收复缅甸城市及城镇50 多座(18 万平方公里),收复我国滇西沦陷区8 万多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7 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6 万多人。在抗战历史上,缅北滇西战役实际上拉开了中国战略反攻胜利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这段历史属公众历史记忆的“盲区”,如今却因为拥有数量最多的影像记载而成为“热点”。因了这个特殊的背景,公众对于该书的书名就有一些苦涩的解读。应该说,书名“国家记忆的四个字有一种宏大叙事特有的震撼感觉,但它却经不起一问:这些“记忆的内容是属于我们的,这毫无疑问;但它是我们的“国家记忆下来的吗?显然,这是美国人帮我们记忆的。因此,将这一民间的文化行为冠以“国家”的宏大名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图书编者和出版方的某种“僭越”之心——即希望以此举对那段历史记忆予以“追认”。应该说,这个目的最终是达到了。这无疑是令人心暖的“亡羊补牢”之举。
在抗战时期的中国,照相机属于难得的奢侈品。尽管当时中国的新闻机构派出了不少记者,沿中印公路一线随军采访,写了不少文字新闻稿件,但拥有相机并能拍摄照者为数寥寥。因此,当后来者欲直观地回望这段交织着血与火的民族抗战历史时,唯有感谢昔日的盟友美国军人为我们记录下的鲜活影像。在二战战场上,美军部队中不仅有新闻机构派驻的随军记者,还专门成立有自己的专业兵种照相部队(U.S. Army Signal Corps,亦可翻译为信号兵),专事通信、情报、战地照相摄影等工作。这些专业照相兵,分布于陆海空军各部队,在战场上一手拿枪,用以保护自己;一手操相机,用以履行特殊使命。照相部队建立有完备的工作制度,所拍摄的每张照片背后,都留有拍摄者姓名及归档、审查机关的详细注释等信息,便于人们了解照片背后的历史背景。甚至可以说,这些“海量”的照片及其附属文字,独立地构成了一个叙事系统;如果在结构上做一番整理归纳的话,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叙事系统。
《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拷贝回来的照片很多,后来又多次赴美拾遗补缺。除了已出版的两本书,还利用这些照片在全国主要城市做巡回展览,制作电视纪录片,均产生了强烈反响。越众也相应地成立了影像部门,建立起了以“影像史学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为了更为充分地发挥这批照片的价值,他们又精心挑选库存照片编辑出版了本书。
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和“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是按主题归类的两部分核心内容,分别展现了抗战时期的战场和后方生活。值得一说的是,本书中所选照片的涵盖范围,已不局限于中缅印战区的滇缅战场,还涉及同时期中国军队在东线湖南、湖北等地的作战,重庆大本营的生活,甚至还有一组美军军事观察团访问延安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照片。在前线与后方的宏阔背景之下,丰富地呈现了中美地面部队作战及战地医疗救护,装甲兵开赴战场,第14 航空队的空中攻击及B-29“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的机场修筑,美军“梅里尔掠夺者突击队,清点战场缴获的战利品,中国士兵自昆明空运印度蓝姆伽训练营,美国军人自美国本土登船开赴中缅印战区,美军协助中国士兵进行美式武器的技术、战术训练,好莱坞明星访问团慰问前线,中印公路的修筑及通车,陪都重庆的防空配备,军工厂制造枪炮,军人运动会,中美军人的友好往来,中国飞行员在美国训练生活,后方幼儿园与儿童生活,及美军照相兵的工作镜头,等等。“读图时代”的人们常常感叹,“没有照片就没有真相”。照片所呈现的广阔领域和生动细节,不仅能让人们突破对历史概念化的理解,甚至颠覆头脑中某些想当然式的固有印象。汇集于本书的这些照片,大致可以回答诸如抗战后期“仗是怎样打的, 谁在为抗战出力, 谁是我们的盟友, 中国能否打下去, 胜利是否可以预期……等抽象问题。对于时下围绕抗战历史的种种唇枪舌剑式的口水仗,虽然没有把握使其完全偃息,至少也能让人置身昔日的历史影像前默然静思。这正是照片所拥有的力量。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7-25 09:16: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