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中,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人数争论最为激烈。在中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也经过了一个不断求证和确认的过程。在战后国民政府所进行的各种社会调查过程中,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有29.5万、39万、50万等多种过程性的数字。1947年南京国防部战犯军事法庭在《军事法庭对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及附件》中判定:“我被俘军民被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十九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十五万余具。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1948年1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南京的暴行》的判决书中称日军在南京屠杀20万人以上。 1980年代以来,在人数问题上,中国学者基本上依据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同时辅以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论证研究。其计数方法有两种:一是将集体屠杀的遇难人数195000人和分散屠杀的77000余人相加,再考虑到其他未统计的数字,遇难人数已达30万人左右。二是根据慈善机构、私人、伪政权和日军掩埋的尸体数,得出遇难人数在30万人以上。在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方主席步平也明确表示,只要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牺牲者的人数不会成为共同研究的障碍。在日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却有不同的看法。据2001年日本《诸君》杂志2月号对大屠杀派、中间派和虚构派的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3人中,认为死亡人数无限接近于零或因史料不足无法回答者有11人,这些人都是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虚构派重要成员,如渡部升一、铃木明、阿罗健一、田中正明、松村俊夫、藤冈信胜等。中村粲、冈崎久彦、樱井等4人认为死亡人数在1万人左右,原刚认为死亡人数在2-3万人。此5人同上述11人有一定的区别,他们承认日军在攻占南京期间,曾发生过小规模屠杀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俘虏。中间派代表人物秦郁彦没有参加这次问卷调查,但他一般认为死亡人数在4万人左右。参加问卷调查的大屠杀派代表人物如藤原彰、江口圭一、井上久士、姬田光义、笠原十九司、吉田裕、高崎隆治等都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但对死亡人数也有不同的选择,除井上久士选择30万人以上(但作了补充说明称至少10多万),其他大都认定在10余万人到20万人之间。不过笠原十九司回答尚留有余地,笠原说:“从现有的研究和资料能推测是十几万到二十万人前后上下,随着今后资料的发掘、公开和研究的进展,被屠杀者数有可能增加。”笠原的这一观点在他的《南京事件》和《南京事件与日本人》等书中一直都非常明确,其表述前后没有发生过变化。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从无限接近于零到10多万、20万、30万人以上,其数字悬殊如此巨大,这在历史学研究中可能是亘古未有的。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第一手历史资料的欠缺,大部分资料均为战后调查的证人证言或战犯口供。其次是在讨论死亡人数问题时,对于处死被俘士兵是否合法有不同的观点。日本虚构派认为日军攻占南京城后,大量便衣兵藏匿在难民区,失去了交战资格,逮捕和处死这些便衣兵是合法的战斗行为,不能将这一数字计算在大屠杀死亡的人数中。而肯定派和中国学者则认为,不经过审判程序、屠杀放下武器且丧失战斗力的中国俘虏是违反国际法的,而且日本兵在搜捕俘虏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外貌、口音等进行甄别,导致许多普通百姓也被当作俘虏处死。
南京大屠杀时的日军罪行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南京大肆屠杀强奸,但由于战前首都南京户籍制度不完善,不可能有十分精确的人口统计资料。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在日伪统计的八年中不可能进行社会调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进行了调查,由于民众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很快发生内战,未能进行十分深入的社会调查。建国后,由于冷战的关系,也未能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而且战争结束时,日军焚毁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核心资料,因此战后审判时已无法进行精确的南京大屠杀的调查,所以不可能完成所谓的精确数字。日本右翼认为你拿不出精确的数字,所以就没有发生南京大屠杀!所以,我以为我们不能陷入日本右翼设置的数字陷阱。
日本一些学者试图在战前南京人口问题上大做文章显然违背历史事实,其不断论证“战前南京人口20万说”,其主要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认真讨论战前的南京人口数字,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证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30万”之不可能。一方面,他们只选择对自己观点论证有利的史料,将当时部分新闻记者和留在安全区西方人士的估计当作事实。另一方面,他们在论证的过程中偷换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在讨论战前南京人口时,其“南京”的范围指的是南京城区而非南京市的概念,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讲南京大屠杀概念中的“南京”,其范围指的是南京市的范围,即包括南京城区和乡区,南京城内的日军大屠杀只是整个南京大屠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他们在论述的过程中,试图将城陷后中国士兵排除在南京人口总数之外,因为在他们看来,日军入城搜捕解决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是正当行为,被处置的中国士兵不在南京大屠杀遇难人口之中,日本右派学者的目的显然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压低战前南京人口之数,以说明南京大屠杀屠杀30万人的不可能性,从而证明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右派学者一直在南京大屠杀的人数问题上大做文章,其中一个特别具有煽动和迷惑性的论点就是,南京沦陷前夕南京居民只有20万,加上5万的守城部队,“怎么会有30万人被杀呢”?那么,南京沦陷之前究竟还有多少人留在南京呢?我曾为此做过研究。我认为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数应包括常驻人口、流动人口和南京城陷被迫留在南京的守城部队军人,这三者之和应在53.5—63.5万人之间。具体情况如下:一,关于南京沦陷前常驻人口的变化。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后,南京市的地域范围曾发生较大变化。起初,南京的地域范围基本上只以南京城区(以明城墙为界)为主。1935年3月,南京市管辖的区域得到了很大扩充,原属江宁县的孝陵卫、燕子矶、上新河三个乡区计21个乡镇划入南京市管辖。南京建都之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到1937年6月时,南京市已超过101.5万余人。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南京直接受到战争威胁。8月15日,南京第一次受到日机大规模空袭。其后不久,南京几乎每个晴天平均都要遭受日机三次以上的空袭或空袭威胁。为了寻求安全,部分南京市民或乘船西上或渡江北上自主向外地迁移,也有部分城区市民前往城郊乡区暂避。11月初,据档案资料显示,南京5城区和2个乡区的常住人口数为37.3万余人。由于当时南京市各区居民面临相同的战争威胁,市民向外迁移的概率相差不会太多。1936年7月,南京市曾公布各区常驻人口人数,各城区人口总数为741167人,乡区人口总数为203877人,根据当时各区人口数可以计算出1937年11月初5个城区人口迁移概率是48.9%,由此可知迁移后的7个城区总人口数应在37.9万人左右。2个乡区人口迁移很少,其迁移概率只有17.6%,据此可知迁移后的乡区总人口应在16.8万左右。11月初,南京城区与乡区常住人口中尚有54.7余万人没有迁移的事实在日本特务报告中也得到印证,其情报称10月下旬南京尚有53万余人。上海沦陷后,南京又开始了第二次迁移。第二次迁移人员主要以公务人员为主,另外尚有大量政府档案文件和相关物资。为保证国民政府各部门的安全迁移,国民政府所统制的全市交通工具包括600辆汽车和220余只民船,都用在了军事和国民政府西迁上。由于运输船只较少,因此船票价格飞涨,“辗转过手的黑市票,甚至高出十数倍”。因此,真正能够有能力购买船票离开南京的市民百姓为数很少。 11月中旬,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曾召集各关系机关开会讨论关于遣送难民问题,并要求南京市政府将“遣送路线人数及区域即日呈函后方勤务部”,以便协助。11月23日,南京市政府回函称:“查本市现有人口约五十余万。”这说明自11月初到11月下旬,南京市常住人口并无太大变化。11月27日,美国大使馆发回国内的报告称南京市长说尚有30至40万的市民还留在南京,该报告虽然并未指明南京市长所讲人口是南京城区人口,但11月23日南京市政府公函称南京现有人口50余万,仅仅过了四天,南京人口突然迁移了10—20万人,以南京当时的运输能力(绝大都数船只都已用于政府西迁)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可以认为南京市长所称南京尚有30至40万人应视为南京城区人口数。其后这一数字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因为12月初守城司令唐生智下令撤消了下关至浦口的轮渡,同时也关闭了南京各城门。在南京出现的第二次人口迁移过程中,南京乡区人口的变化十分有限。12月初,南京卫戍军考虑军事作战的需要,放火焚烧了南京城外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房屋,并要求当地居民迁往南京城区避难。因此,在12月初,南京出现了一部分市民由乡区向城区迁移的现象。这种迁移是在南京市辖范围之内的移动,对南京市的人口总数并不产生影响。二,南京沦陷之前的外来难民与守城官兵人数。我们在讨论南京市常住人口和城区人口总数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在南京城陷之前,尚有一部分从苏南逃难来到南京的外地难民,另外,还有众多守军官兵由于没有退路而被迫滞留在南京城中,他们也应作为日军占领南京前夕南京城区人口总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八·一三之后,“各地难民纷纷来京,每日千数百人不等”,这些逃难而来南京的难民,有的以南京为中转站前往内地,据南京市难民救济会称,到11月11日,该组织已遣送难民4万余人,但也有相当部分难民投奔南京亲戚而留在南京。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大批难民成群结队涌向南京,如家住苏州的汪骥孙一家9口人,“沿路向京城方向逃难”。由于受南京运输能力的限制,在日军攻占南京前夕,绝大部分难民只得滞留南京。南京安全区宣布对市民开放后,许多外地难民成为难民所的第一批人员。如12月8日晚上,金女大校园里就居住了一批来自无锡的难民。外地难民滞留南京的人数目前尚无准确统计,但如果每天以最低数字1000人计算(事实上上海沦陷后,苏南沿京沪线逃难人流远远超过上海沦陷之前),则从上海沦陷到日军占领南京前的日子里,滞留南京城区的外地难民至少应在3万人以上。关于被围困在南京城内的中国官兵人数问题,由于战争环境和资料缺失等因素,目前尚不能精确计算。但笔者在查阅档案时,发现有些参战部队对南京保卫战前后的兵力有较为详细的统计,如果我们再参照各参战部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我们还是能够大体估算出被困南京城内的士兵人数。在南京保卫战的部队中,第2军团第41和48师战前兵力为1.8万人,第66军第159和169师兵力为0.7万人,第71军第87师参战兵力约1人,第72军第88师参战部队为0.6万余人,第74军第51和58师计有1.7万人,第78军第36师参战兵力为1.1967万人,第83军第154和156师参战兵力为0.55万人,教导总队第103和112师兵力达到3万人,另外还有宪兵部队0.5452万人,警察部队0.6万余人。总计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官兵人数至少在11.6919以上,各部队报告损失兵力的总数在4.7382人之上,其中在保卫战中伤亡的官兵不到1万人,因此,陷在城内避难的官兵至少在3.7万人以上。许多材料及学者研究表明,这一统计数字同实际数字相比显得偏低。据孙宅巍研究估算“至少还有9万官兵滞留在南京”,日本学者笠原十九司根据日军阵中日记等日方资料研究表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12月13日之后)屠杀中国败残兵至少在127580人以上,当然这一数字中也包括了日军误捕误杀的中国平民。一些国民政府的特工情报则估计“南京失陷时,我军不及撤退被敌残杀者达六七万之多”。因此,留在城内的3.7万守城士兵数应视为最低数。
由上可见,在日军攻占南京前夕,留在南京城内的人口中应包括:原住南京的常住市民,人数至少在30—40万左右;滞留南京的外地难民,人数至少在3万人以上;被日军俘虏和围困在城中的中国官兵最低数字为3.7万人,这样,南京城陷之时,南京城区的人口总数应在36.7—46.7万左右。如果将迁移变化不大的南京乡区人口16.8万人加上,则日军占领前夕南京人口总数应在53.5—63.5万人之间。
(此文为张连红教授做客澎湃新闻时的部分精彩回答,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9-07 17:07: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新老照片对比:中国军队在印度阿萨姆邦雷多公路附近一个墓地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