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寻访那段历史,让人终生难忘”——专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张生
2016-08-19 14:26:16  来源:《南京日报》2014年12月9日第A1、A3版 作者:赵子慧  点击:  复制链接

“那段惨痛的历史,南京的学者有责任研究”

过去的十多年里,为了寻访这段真实的历史,他和课题组其他专家一道,一方面远赴海外查访第三方的人证物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寻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截至目前,他已经编撰出版了多部关于这段历史的学术专著,还带出了国内最早两名专门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博士生……

首个“12·13”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张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全人类的历史记忆,我们现在研究它,就是为了让人们铭记这样的历史教训,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那段惨痛的历史,南京的学者有责任研究”

“世界近代史上,很少有一个事件像南京大屠杀这样,事发当时举世震惊、却在此后的岁月里长时间湮没无闻。”张生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曾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一案进行严肃的审判,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事实。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才在国内逐步兴起。这其中,日本右翼不断否认、歪曲侵略历史成为重要的催化剂;而中国内部对近代历史认知的不断深化和爱国主义潮流的升华,也促使研究不断推进。

原本研究民国史的张生,从2002年起真正介入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当时,张宪文先生从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拿来一个项目——南京大屠杀资料汇编。他认为关于那段惨痛的历史,南京的学者更加有责任研究起来。从那时起,我就参与了这个项目。”张生告诉记者,起初他们只有30万元课题经费,张宪文先生四处写信求援。经过媒体呼吁,热心的南京市民捐款5万多元;时任江苏省长梁保华看到信后十分重视,专门特批了70万元经费。就这样,他和其他几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开始分赴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进行资料搜集。

“每发现一份资料,都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多次的寻访中,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印记一一浮现,让张生等研究者十分震撼。“例如美国传教士马吉在南京秘密拍摄的电影,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唯一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活动影像。我们发现,很多镜头十分昏暗,一看就知道是躲在角落里偷偷拍摄的。”张生说,为了把这些电影胶片带出南京,美国人费吴生把胶片藏进自己的驼绒大衣里,冒险和一群日本兵坐同一列火车去上海,再找柯达把胶片冲印出来,这才把那段惨痛的记忆永远定格下来。

就这样,课题组陆续搜集到了来自第三方的大量宝贵资料。“每发现一份资料,对于研究者来说都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张生说,只有把那段被尘封的历史公之于众,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因此整个团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不断加以整理,陆续推出了72卷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此外,在学生的协助下,他还于2012年编撰出版了1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卷。

“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让学生们终生难忘”

在搜集第三方史料的同时,对于南京大屠杀受害方和加害方的寻访,在国内外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青年学生成为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004年—2006年,南京大学利用暑假,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对幸存者的寻访,3批一共找到100多位幸存者,覆盖了南京市浦口、江宁、六合、下关等多个片区。“当时,很多学子踊跃报名,除了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还有来自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很多本科生、研究生报名参与。”张生回忆,当时他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寻访浦口和六合的幸存者,学生们先到区民政局去查询70岁以上老人的名单,然后一个村一个村地跑。时值盛夏,学生们顶着烈日挨家挨户寻访,热得几乎要中暑,却没有一个人嫌苦半途退出。

做完访谈记录后,还要再去复述核实,受访的幸存者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按下手印。“夏天访谈的那批幸存者,有的到冬天就已经去世了。健在的幸存者越来越少,让参与调查的师生们更加感到时间紧迫和责任重大。”张生说,听幸存者们亲口讲述那段历史,让每个调查者终生难忘。一些参与调查的学生,就此走上了研究这段历史的学术道路。

在全体研究者锲而不舍的追寻和研究中,历史的迷雾渐渐散去,铁一般的事实和真相更加清晰。张生说,目前中国学界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设立国家公祭日,将唤醒跨越国界的历史记忆”

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张生认为,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抽象为民族共同记忆,化为促进中国国家整合的社会资源,对构建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而从南京大屠杀这样反人类的惨剧中吸取教训,不仅对中日两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它同样提示所有曾遭受军国主义日本侵略的国家,必须防微杜渐。

张生说,南京大屠杀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中国人所独自承受的遭遇,而是世界人民关于战争的苦难记忆的一部分。中国国家权力机关设立国家公祭,唤醒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关于自身历史的记忆,也是全世界人民关于战争的跨越国界的历史记忆。

人物简介  张生,1969年6月生于安徽天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2002年以来,他开始从事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并多次赴境外寻访历史的见证,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是《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本)副主编。其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卷于2012年出版。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8-19 14:30: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美国文本记录的南京大屠杀

下一篇:张生:德国人笔下的南京大屠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