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本真正能影响和改变公众历史认知的抗战将帅图志
2016-09-06 15:28:24  来源:云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余戈  点击:  复制链接


 

1

《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这本书的缘起,应该从章东磐、晏欢、牛子、戈叔亚等人主编的图书《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说起。在近年出版的历史类图书中,《国家记忆》团队无疑是最具“影像自觉”,且将一本书做成了“现象”的典范。

早在《国家记忆》出版之前,章东磐即在其成名作《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中插入了近百张“二战”美军照相部队拍摄的滇西战场照片,这些照片是由牛子等人帮其搜集的。这显然为他的这部文学色彩甚浓的纪实作品增加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于是,在民间各方提供经费支持下,他又拉起一支团队专程越洋赴美,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了大量有关中国抗战的老照片及电影素材。经过遴选,其中的上千张照片被整理出来,先后编辑出版了两部沉甸甸的“图文书”,并被命名为《国家记忆》。

据称,《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打捞”回来的老照片有2.3万张,记录的是1943年至1945年的抗战历史,主要镜头聚焦于中缅印战区的缅北滇西战役。缅北滇西战役前后打了17个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两线反攻,挺进2400公里,收复缅甸城市及城镇50多座(18万平方公里),收复我国滇西沦陷区8万多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7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6万多人。在抗战历史上,缅北滇西战役拉开了中国战略反攻胜利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这段历史属公众历史记忆的“盲区”,现在却因为拥有最多数量的影像记载而成为“热点”。

在抗战时期的中国,照相机属于难得的奢侈品。即便在担负战地新闻报道的记者中,拥有相机者亦为数寥寥,遑论普通军人。因此,当我们欲直观地回望这段交织着血与火的抗战历史时,惟有感谢昔日盟友美国军人为我们记录下的鲜活影像。虽说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大洋那边沉睡经年,但终于有章东磐、晏欢、牛子这样的有心人将其引进回国,并编著图书、举办巡回影展,此举的文化历史功绩,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因为了解这个特殊的成书背景,笔者对于该书被命名为“国家记忆”就有一些苦涩的解读。应该说,书名的四个字有一种宏大叙事特有的震撼感觉,但它却经不起一问:这些“记忆”的内容是属于我们的,这毫无疑问;但它是我们的“国家”记忆下来的吗?显然,这是美国人帮我们记忆的。对此,我们可以解释说,当时我们没有记忆能力,因为我们没有美国那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是否仅因为这个客观原因,才沦落到让人家帮我们记忆的地步?须知,我们曾经一度想将其遗忘——并且是从蒋介石与史迪威分道扬镳即已开始,并不需要等到后来新政权的诞生。

因此,将这一民间行为冠以“国家”的宏大名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编者和出版人的某种“僭越”之心,即希望以此对那段历史记忆予以“追认”。这无疑是令人心暖的“亡羊补牢”之举。

2

在《国家记忆》第一部的发布会上,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提出了“音像史学”的概念,对此书的价值予以肯定。他说:“由于照相术、电影、录音技术的发展,在我们传统的文字史学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史学门类,即音像史学,就是用声音、图像来记录历史。音像史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补充文字史的不足,更加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既往历史的认知。”

杨先生还是从“有益补充”的角度来谈,但笔者却愿意将“影像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叙事系统来看。过去人们的认识是,影像是依附于文字的,但是在《国家记忆》的这批照片上,美国照相兵在拍摄后都及时记载了照片的背景资料,2.3万张照片,说明文字翻译下来近300万汉字,因此照片及其附属文字已独立地构成了一个叙事系统。如果把这些图片在结构上做一番整理归纳的话,就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记忆,并不需要其他依附。日本战后出版的卷帙浩繁的《一亿人的昭和史》,就是以每日新闻社保存下来的战争新闻照片,采用“图文书”的体例编写的,它成为日本公众关于战争历史认知的基本读物。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其发端也许是多年前风靡一时的《红镜头》《黑镜头》及山东画报社的《老照片》系列丛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摄影影像作为记忆和传播媒介的历史和社会价值,较其他媒介有难以替代的优势。这尤其显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在急速的现代性转折时期。当只有影像才能记忆人类瞬息万变的历史脚印时,人们发现影像的记忆远比艺术的想象力要重要得多。摄影所纪录的社会发展,其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冲突的激烈,也比任何其他记忆载体在真实性上更具力量。

以抗战时期的影像史料为例,由红色摄影家沙飞创建领导的摄影队伍所拍摄、保留下来的照片资料,实际上构成了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政治话语权“佐证”,这显示了新政权高度的“影像自觉”。在抗战初期,沙飞就在摄影底片的保存方面制定了严格保护纪律,要求部属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底片资料,提出“人在底片在”的口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1942年残酷的反“扫荡”战争中,晋察冀的摄影人以自己的鲜血,保护了珍贵的革命影像资料,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目前幸运地被保存在档案室中,这是沙飞等革命摄影先驱的功劳。在沙飞不幸被冤杀之后,石少华接续了对革命摄影的领导工作。在长期的领导位置上,他坚持贯彻沙飞对历史资料的保护意识,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措施和纪律,其中最主要的是“密资”制度:即要求核心部门的摄影记者将全部的拍摄资料上交,对未能发表的照片一律以“秘密资料”方式封存。这项措施让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留存下来,现在还封存在档案库中。由沙飞和石少华制定的这些制度,及由他们所培训的革命摄影干部随着国共内战的展开,分散到了全国各地,结果成为新中国各主流传媒摄影部门的普遍制度。

与中共方面的影像史相对比较完整不同的是,国民政府的影像资料就显得较为稀少。在民间收藏市场上出现的民国影像资料,主要是家庭私人性的影像,社会性的影像较少。最近这些年由于一些文物贩子在国外有意收购有关中国的影像,一些早期曾到过中国的外国人私人像册开始“回流”到中国。这些影像非常芜杂,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有。而《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的抗战影像,从规模、数量上都堪称史无前例。据笔者了解,四川大邑建川博物馆聚落和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研究中心,也通过多方努力拥有了大量库存影像。实际上,这样的照片目前还有许多沉睡在国外,有待有识之士继续搜寻打捞。

3

在《国家记忆》团队中,晏欢无疑是一位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书中历史照片的说明文字,大部分都是由他翻译的,他也是该书的编委之一。这位香港籍建筑师不仅有扎实的英语底子可以胜任此事,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中缅印战区著名将领、中国驻印军第50师师长潘裕昆(后晋升新1军中将军长)的外孙。来自其家族传承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于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且具有不同于一般研究者的独特个人情怀。

以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回来的这批历史照片为基础,又经过其他渠道的广泛搜集,晏欢再度以“历史人物”这个视角,编撰了这本《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这部新作品的合作者,是“80后”民国军事史专家胡博。实际上,这次合作的缘起本身就有奇特之处:几年来,晏欢在新浪微博上以@鹰隼N1A晏欢这个ID与粉丝们分享历史照片,引来无数热心者的参与。在辨识、考证照片的过程中,以胡博为代表的一干“达人”脱颖而出。胡博的专业特长是民国军事制度和军事人物,笔者曾邀请他为拙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中的将领做小传,并由衷地感佩他对那些将领的熟稔程度,几乎像是一位从历史“穿越”而来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官员。晏、胡两位达人一拍即合,并力邀资深影像工作者、民国史料收藏家高小龙导演担任总策划,加之有资深图书编辑董曦阳的鼎力支持,这部《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即进入了实操阶段。

几年来,通过关注晏欢、胡博的微博,笔者对他们的工作有所了解。当搜寻到某些将领的照片及考证过程,他们还@我分享他们劳作的喜悦。可以说,这是“一桩事先张扬的编辑出版活动”,他们一边劳作编书,一边带着几十万粉丝上了一堂抗战历史的公开课。因为有众多粉丝先期“参与”此事,使得这本书尚在“作坊”操作阶段即拥有了很多读者订单——这就是时下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了解历史的全新方式:研讨、参与、互动、传播;“你写我信”、“你说我听”的单一维度的历史教科书,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历史的深度认知需求。

如前所述,一部中国现代的影像历史,其价值绝不逊于文字记述的历史,且照片的证据作用还可以校正许多历史的误区。这些年不断出现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照片,已有力地还原了历史真实的一面,是对党派历史叙事的最大校误。但是,影像的使用价值并非只是照片的收集与简单展示。历史照片在没有具体的文字解说的状态下,其社会历史价值会受到严重影响。其意义就仅仅是一件“旧物”,而不具历史文本的意义。也因此,只有对历史影像做详实的解读,才能提升影像的真正价值。

考证历史照片,在西方学界早已是相当成熟的工作,但在国内却不那么重视。许许多多的历史照片未经过严谨的考证,就被解读人员任意随意地“看图说话”,其中穿凿附会、自我想象的成分居多,于是不免时空倒错、错误百出。虽说,很多谬误肇因于国家机器对历史照片特别赋予了政治宣传功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照片图说被有目的地诠释和恣意解说,也有可理解之处。但是当时空环境全然改变,政治的背景已然淡化,而应当还原其客观真实面貌时,我们应当如何入手呢?比如,抗战时期的照片,大部分记录的是军队的战斗生活,这时,就需要对当时军队的穿着、装备的佩挂情形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线索配合历史事件去推断该照片的真实时间地点。仅是在这一点上,能辨识、考证历史照片的人即需要具备相当的军事专业知识。实际上眼下不少被奉为“军事专家”的人,往往只会坐而论道空谈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对于抗战时期的“万国牌”武器装备和服制沿革毫无知识,脑子里只有“小米加步枪”或“武装到牙齿”这类概念化的陈词滥调,还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末技”——这类“专家”基本上是网络新媒体的门外汉,没有领教过在这方面出硬伤惨遭“拍砖”的厉害。也正是在日益走向专业化、微观化、精细化的历史求知趋势中,晏欢、胡博这样的“达人”才得以横空出世。甚至有网友和读者极而言之:这些能搞明白历史细节的人,才是“真专家”。

《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这本书的定位是“人物图志”,即以照片+简历为将领做小传。笔者以个人经验深知,此事难度极大。笔者写了两本关于中缅印战区之滇西战场的战史作品,对这本书中的很多将领的名字是熟悉的。但是将这些将领全部按其所在部队编制序列和部职别列出,并将人物与照片一一对位,笔者虽也曾有此意但未能做到,只好在附录中以文字介绍一下松山、腾冲战役参战将领的略历,仅此还主要是请胡博帮助提供和完善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磨洗而认,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必然途径,但这又是多么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前朝”,“当朝”能够跳出“胜王败寇”的政治功利意识,给予远去的历史人物以客观的历史评价,尤为不易。政治空气的开明、执政者开阔的胸襟固然具有决定意义,但能否有人将“磨洗而认”的工作做到很高水准,拿出令人赞叹的成果,才是关键——这些年真是见多了高蹈立项、潦草结项的事情。笔者一直认为,关于某一阶段历史的评价和结论,领导人讲话和报纸社论都带有政治“时令”和“节气”色彩,经常如过眼云烟变幻不定。真正能影响和改变公众历史认知的,还是能经得起岁月涤荡和书架陈列的作品。以此标准来衡量,这部《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无疑是中缅印战区抗战史的“人物影像词典”,具有“工具书”的价值。

在翻阅《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书稿时,笔者耳边时时回荡着一段旋律。这首《历史的天空》是一部著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它是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代——三国时代争霸天下的所谓英雄而写的。但笔者细细品味,感到更配享以此歌咏的,则是本书中为了民族独立自由而抵御外侮、在边疆和异域浴血奋战的百多位抗战将领。

谨抄录歌词献给他们: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 变换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 离合总关情

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2015年3月 北京

这本图志将是近二十年来,海内外有关抗战历史影像类的出版物中,首部大规模呈现二次大战重要战场重要大战区参战将帅个体生命印记的画册,开本设计庄重大方(280x280mm),内页加封面共338P,全部铜版纸精印。图文编辑严谨缜密,在在可见晏欢胡博两位作者的历史影像考据功夫,以及对每一位入选人物的诚恳敬意。视觉排布方面,通过对高精度扫描的历史影像原图进行构图的重新调整,让每一位历史人物的珍贵私人照片区别同类出版物的惯常表现,呈现一种近景特写的逼视感,读图的过程,会有与相中人同在一处的临场体验,被那些时刻,那些场面包围的感觉,画面里能听到这些人物的呼吸声和窃谈…这是一部让人不禁要肃立捧读的抗战历史人物影像志!对战争中个体的人,有了解兴趣的你,对这些被历史掩埋的,我们民族的忠勇之士有了解和关心意愿的你,对七十年前这场浴血图存的抗日救亡战争怀有敬意的人,这本厚厚的图册:《中缅印战场盟军将帅图志》(台湾正体字版)值得郑重收藏,永存纪念。

本图志的正体字版,将由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于二零一五年九月中旬正式出版上市,中国大陆热爱影像历史的朋友们,可于香港台湾旅游期间关注此书。

明天会为大家摘要发布本图志作者之一晏欢先生的重要文章:《一幅将星云集的照片》。这是一篇关于影像考据的重要实例叙述,诸位可以看到晏欢胡博是如何钻研其中,并且是怎样乐此不疲地享受这个快乐而功德无量地过程的。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9-06 15:42: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胜利先声——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会师记

下一篇:红军长征驻足的小镇,曾建起我军神秘基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