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汉章(1917—2010),江西省进贤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于五代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文学、理学造诣极高,清末曾任直隶州知府,为官清廉刚正,深得百姓爱戴,后辞官返乡大办学堂,启蒙民智,为乡邻所称道。父亲陶南山是清末新潮派文人,擅长诗词、文赋、考古、水墨画,还精通医术,曾东渡扶桑学医,与鲁迅先生同窗。他就是在这种良好的家教氛围中成长的,13岁来到南昌,先后就读于匡庐中学和洪都中学。在洪都中学求学时,父亲不幸染病逝世,从此家道中落。他毅然作出了投笔从戎的选择,考入西北(洛阳)军官学校。这所军校是冯玉祥一手创办的,政治上很开明,云集了许多进步人士,教员中有共产党员,甚至还有党的组织。陶汉章认为这所学校是他接受革命启蒙教育的关键地方,是他走向革命的垫脚石。1933年初,日军由东北南犯长城,冯玉祥在张家口组建起抗日同盟军,并急电西北军官学校进入察哈尔准备抗战。陶汉章被分配到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手下做机要通讯员。然而,在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打压下,抗日同盟军遭到重创,冯玉祥被迫下野,吉鸿昌也惨遭杀害。陶汉章辗转回到南昌。此刻,在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奔向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教员、主任教员,湘鄂川黔军区红军学校第六分校教务主任,红二军团教导营副营长、营长,庆阳步兵学校队长兼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受命来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任队长兼教员、支队长,并随总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辗转办学。根据形势的需要,晋察冀根据地建立了抗大第2分校。这时,陶汉章被抽调到第2分校,先后任教育科科长、训练部副部长。抗大第2分校的办校条件非常艰苦,物资供应极端缺乏,上课无校舍讲堂,开始在老乡的房中学习,后来老乡房舍被敌人炸毁或烧掉,只有以田野丛林为教室,门楹、墙壁当黑板,石头土坎做板凳,两膝当课桌。教学中没有纸张,没有书籍,甚至连铅笔都没有。困难并没有阻止抗大第2分校的成长壮大,学员人数从起初的1000多人猛增到4000多人,不仅培养了大批学员,还造就了一批有名的政治、军事、文化教员,如杜喻华、田牧、油江等人。第2分校在晋察冀办校之所以小有名气,是和分校领导的模范作用、精干的编制和严明的纪律紧密相联的。1943年春,陶汉章调离第2分校,历任晋察冀军区第12(平北)军分区参谋长、平西军分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直属机动旅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2旅参谋长。先后组织了“反扫荡”、“麻雀战”、“地雷战”等一系列恶仗。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冀中野战军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教育长。参加指挥了平汉战斗、大同战斗、正太战役、保卫张家口战役、正定战斗、华北破击战、南北桥头战斗、新安战斗。1947年7月间,我军的斗争形势已由自卫转入战略进攻。晋察冀野战军接到任务:乘敌人空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正太铁道。陶汉章接到命令后,具体分析了敌人的态势,确立了对敌连砍“三刀”的战术。战斗大获全胜,歼敌45000余人,解放了七座县城,控制了正太铁路180多公里,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在指挥作战的同时,陶汉章还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撰写《参谋工作》一书。1949年,中央决定成立华北军政大学,加快对干部的培训,调陶汉章到军大任教育长。陶汉章在军大除亲自授课外,为适应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需要,还撰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诸如《攻坚战的战术问题》、《步兵操练法》、《兵棋论》、《战役学是战术学的过渡阶段》、《哲学也是战略学的一部分》、《诗人往往是战略学的始祖》、《课外辅导问题》、《课堂讲授法》等。这对提高学员和指挥员的军事指挥艺术,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刘伯承亲自领导下,陶汉章参与了南京军事学院的创办工作,并任训练部副部长。他们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超负荷地工作,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对陶汉章来说,这是一段既值得留恋又值得回味的日子。后任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部长、训练总监部科学条令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参谋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先后撰写了《院校要走在训练改革的前列》、《关于现代战争特点的探讨》、《亚热带山岳丛林战斗要则》、《关于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的意见》等学术著作和论文。退居二线后,任军事学院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正军级、院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0年12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陶汉章平生著述颇丰,约有100余万字,著有17万字的《军事问答一百题》(1933)、17万字的《游击战术纲要》(1937),改编有35万字的《参谋工作》(1947),编写有《亚热带山岳丛林战斗要则》(1974),出版有《未来卫国战争初期的司令部工作》(1980)、《现代条件下司令部工作》(1983)、《孙子兵法概论》(1985)等。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7-01-07 15:02: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