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连红等著《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2-08-12 09:34:25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点击:  复制链接

  书名:《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

  作者:张连红、王卫星、刘燕军、杨夏鸣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页数:594页

  内容简介

  在侵华日军攻打南京前夕,南京若干热心公益的中外人士发起成立南京安全区,试图为无法离开南京的难民提供一个避难场所。但日军占领南京后,则以抓捕中国“便衣兵”为名,不断在安全区内实施屠杀、强奸、抢劫等暴行。面对日军的暴行,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方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保护了20余万难民;参加安全区工作的1500多名中方人士,挺身而出,守望相助。面对人类浩劫,中外人士的英雄壮举,在世界文明史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人道主义赞歌。

  作者介绍

  张连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研究。出版的专著、合著有《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南京大屠杀全史》《魏特琳传》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王卫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研究。出版《江苏通史•中华民国卷》《南京大屠杀全史》《南京大屠杀大屠杀史料集》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刘燕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南京大屠杀相关历史研究,出版《乔治•费奇》,合著《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杨夏鸣,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日美关系史、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出版《美国外交文件中的日军南京暴行研究》,翻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南京安全区的成立

  第一节 南京安全区成立的背景

  第二节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成立

  第二章 南京安全区的组织机构与成员

  第一节 安全区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 安全区中的西方人士

  第三节 安全区中的中方成员

  第三章 南京安全区的功能

  第一节 难民的收容与安置

  第二节 难民的救济与供给

  第三节 安全区的安全保护功能

  第四节 记录日军暴行的功能

  第五节 安全区功能的错位

  第四章 安全区的难民组成和难民心理

  第一节 安全区的难民组成

  第二节 难民社会心理

  第三节 难民生活

  第五章 安全区内的日军暴行

  第一节 惨绝人寰的屠杀

  第二节 灭绝人性的性暴行

  第三节 抢劫与纵火

  第六章 中日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第一节 中国政府与南京安全区

  第二节 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第七章 南京安全区的解散

  第一节 日军扶植伪自治政权

  第二节 安全区被迫解散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常见外国人姓名翻译对照表

  索引

  后记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南京“安全区”研究》(98CZS005)最终成果,该项目1998年立项,2001年5月完成初稿,得到评审专家一致好评而顺利结项。但其后一直束之高阁,直到列入南京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专题”系列丛书,我们课题组才决定重新修订出版。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南京大屠杀研究其史料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1998年我申请这个项目时,得益于1995年章开沅先生编译出版的贝德士文献之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和1997年由南京大学郑寿康等人翻译出版的《拉贝日记》,1999年章开沅先生又推出《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2000年我们翻译出版了《魏特琳日记》,这些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的日记、书信等原始史料对我们课题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史料支撑。但是,要深入研究南京安全区,仍有许多不解之谜,我们一直期待有更多的史料出现。从2005年开始,在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先生领衔下,经过近十年时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72册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为学界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时光荏苒,但初心不改。当年我们课题组的5位成员,除了研究生邹洪凯后来毕业从政外,王卫星、杨夏鸣、刘燕军和我一直坚持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围绕南京安全区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等学术刊物上曾发表相关系列论文。本书是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的成果,这次重新修订,具体分工如下:张连红承担前言、第二章(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结语和统稿,王卫星承担第一章、第五章,刘燕军承担第二章(部分)、第四章,杨夏鸣承担第三章。邹洪凯承担了第二章初稿,本次修订没有能邀请他参加,十分感谢当年他的热情参与和辛苦付出。20年前,课题结项时只有16万字左右,经过这次补充修订后的书稿超过44万字,除了字数比以前多了近二倍外,本次修改重在史料充实和吸纳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部分章节几乎是全部重写。虽然全书是课题组共同研究的成果,但如有差池不足之处,责任全在于我一人。

  回想此书能够面世出版,首先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办的支持,本课题是我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对我后来学术研究方向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谢南开大学魏宏运先生,当年从未谋面,在国家社科基金评审时,他作为评审专家对我这位毕业刚工作的年轻博士给予的支持,若干年之后他来我校讲学提及此事,真是令人十分感动。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先生对我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肯定、鼓励和悉心指导,1999年他和夫人黄老师一起来南京时耳提面命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不幸的是这二位老先生都新近去世,学界恸悲,令人唏嘘。日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家笠原十九司教授最早应邀前来讲学,对本课题给予了许多帮助,并在藤原彰先生去世后协助捐赠了藤原彰先生所收藏的有关南京大屠杀全部书籍资料。感谢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大屠杀权威专家孙宅巍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军先生等各位对我们长期关心支持,感谢江苏人民社的王保顶社长、张晓薇主任和责任编辑张惠玲的精心投入。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宪文先生,虽然已近鲐背之年,仍活跃在科研一线,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没有张老师的培养、鼓励和督促,就没有本书的出版。

  谨以此书献给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仍坚持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方人士,人道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张连红

2021年8月于南京仙林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8-12 09:36: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千淘万漉始到金:《卢沟桥事变史料全编》出版发行

下一篇:孙瑜著《统制与掠夺——日伪统治时期中国东北殖民地工业体系研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