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徐志民等著《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22-09-27 16:29:20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点击:  复制链接

《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

作者:徐志民 [韩]孙安石 [日]大里浩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页数:370页

字数:33.3万

  作者介绍

  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革命史、中日关系史、西藏地方史,出版《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史》《留学、战争与善后: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西藏史话》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文多篇。

  [韩]孙安石,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中国研究所理事,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上海租界史的研究,主持神奈川大学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以及上海租界·居留地研究会,先后主持出版『増補改訂 戦争·ラジオ·記憶』『上海モダン「良友」画報の世界』『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等著作。

  [日]大里浩秋,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部名誉教授、中国研究所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创立神奈川大学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先后主持出版『20世紀の中国研究——その遺産をどう生かすか』『近代中国·教科書と日本』『留学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租界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等著作。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二是他们的团体活动。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经费问题、人际交往、翻译编辑、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等生活百态和人间诸相。留日学生的团体活动,既有清末留日学生的重要组织励志会、译书汇编社、清国留学生会馆、军国民教育会,也有抗战前后中共东京支部、中华学艺社、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等开展的主要活动。围绕留学与救国的主题,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团体活动相互交织,展现了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半个多世纪的留日生活谱系与中日关系变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末留日学生研究及其新资料

  一、实藤惠秀的研究

  二、东亚同文会机关报

  三、小结

  第二章 清末留日学生的早期活动

  一、励志会

  二、译书汇编社

  三、译书汇编社成员的留学经历

  四、小结

  第三章 清国留学生会馆及其功能

  一、对留学生会馆的早期认知

  二、会馆的起源、组织及其活动

  三、会馆功能与留学生的招待网络

  四、小结

  第四章 清末留日学生的经费之别

  一、公费留学生的派遣背景

  二、官费生与公费生之区别

  三、公费生的留学生活状况

  四、公费生的学费滞纳问题

  五、小结

  第五章 清末留日学生的生活空间

  一、两部留学日记及其研究史

  二、宋教仁与黄尊三的赴日留学

  三、宋教仁和黄尊三的生活环境

  四、城市集中住宿的场所——下宿屋

  五、小结

  第六章 清末的留学生“监督”行政

  一、对留学生一元管理的摸索

  二、留日学生界与汪大燮的意见书

  三、小结

  第七章 “军国民”思想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一、拒俄运动与“军国民”思想

  二、“尚武”与“国魂”

  三、“军国民”中的“国”与“民”

  四、“军国民”思想的接受与日本

  五、德富苏峰与尾崎行雄的影响

  六、小结

  第八章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主要统计史料

  一、留日学生监督处的相关史料

  二、文部省的留日学生统计资料

  三、日华学会的留日学生统计

  四、《满洲国留日学生录》

  五、其他相关统计资料

  六、小结

  第九章 中国留日作家描写的“日本”

  一、创造社的作品与对日本的描写

  二、郁达夫《沉沦》的虚构手法

  三、《归航》与反日小说《和服》

  四、关于反日小说《和服》的议论

  五、小结

  第十章 中华学艺社的《学艺》杂志

  一、《学艺》杂志的地位

  二、中华学艺社的发展历程

  三、《学艺》的刊行状况和内容

  四、小结

  第十一章 留日学生与中共东京支部

  一、中共东京支部的主体

  二、在日革命活动的先锋

  三、与日共联系的“中间人”

  四、小结

  第十二章 伪满洲国留日学生会的活动

  一、伪满洲国留日学生及其学生会

  二、《满洲国留日学生会会报》与留日学生会分会

  三、伪满洲国留日学生会的修炼活动

  四、伪满洲国留日学生会分会长座谈会

  五、伪满洲国留日学生会活动的真实情况

  六、小结

  第十三章 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与《中国留日学生报》(1947—1949)

  一、《中国留日学生报》的资料来源及解说

  二、《中国留日学生报》的报道内容及其变化

  三、《中国留日学生报》的报道与留日学生思想倾向

  四、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下设中日关系史共同研究小组,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即是“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这一研究小组以大里浩秋教授与本人为中心,定期举办研究会,并将诸多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先后出版了4本研究论著,分别是:

  (1)『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研究の現段階』(御茶の水書房、2002年)

  (2)『留学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御茶の水書房、2009年)

  (3)『近現代中国人日本留学生の諸相:「管理」と「交流」を中心に』(御茶の水書房、2015年)

  (4)『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東方書店、2019年)

  关于中国人日本留学生史的研究状况,简要概述如下。日本方面,实藤惠秀最早注意到这一研究视角,并留下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日本留学史》(くろしお出版,1960年;1970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了增补版)。其后,以阿部洋为中心的研究小组从深度与广度两面推进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之上,我们的研究小组更加重视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的日方史料、中国台湾国史馆所藏清末学部档案,以及中华民国教育部的相关资料,在发掘资料的同时,围绕那些既往研究中较少或未曾被提及的课题展开研究。

  中日双方的学术交流是推动研究发展的必经之路。围绕着中国人日本留学生史这一课题,与中国方面的研究者共享研究成果,一直是我们认为必不可少且非常有意义的工作。201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近现代中日留学生史研究新动态》,该书选取了前述(1)(2)两本论著中对于中国方面的研究有所助益的文章,并附录了我们小组的研究动态。这是我们首次尝试以译介的方式,加深中日双方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

  学术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本译著出版以后,我们的研究小组又先后出版了论著(3)(4)。因此,为了维系并进一步加深中日双方在相关学术领域的交流,继续译介新的研究成果也就变得更加重要。此次有幸得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员的竭力帮助,我们整合了(3)(4)两本论著中的重要文章,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国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现在的这部著作。在本书的组稿过程中,原作者们也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文章进行了若干增补与修订。可以说,通过这本书,中方的研究者可以了解到日本方面留学生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

  以上就是本书的成书经过。

  自《近现代中日留学生史研究新动态》出版以来,日本学者仍然持续关注着中国方面的中日关系史与中国人留学生史的研究动态,特别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在发掘与翻刻各种教育与留学生的相关史料方面。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留学教育卷》24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一书中,所收录的文献不仅限于留日学生,还大量选取了欧美及亚洲其他诸国中与中国教育相关的资料,为今后的中国人日本留学生史研究,以及海外其他国家留学的相关研究提示了众多的可能性。

  其次,以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教授为中心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活动也让人颇多关注。我们期待这一研究中心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留学生史研究人才。

  此外,关于中国方面的教科书研究,乍看之下,与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的关系似乎不够密切。但众所周知,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校制度逐渐建立推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养熟悉新式教育的教师,以及使用符合新式教育的教科书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清末至民国以来,有大量的东西方书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国内,教科书也不例外。在这其中,留日学生群体在新式教科书的编纂与翻译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教科书研究方面,首都师范大学的石鸥教授以个人之力收集了近两万册的老课本,上至清末,下至现今,如今都静静地躺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教科书图书馆中。日本学者十分关注与期待的是,中国方面的研究者如何利用这些资料,以及如何拓展清末民国教科书的研究。

  最后,让我们转回到日本方面的留学生史研究动态及今后的展望。目前,在日本方面的留学生史研究中,神奈川大学的研究小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问题,我们也有着最直接充分的体会与认识。即使在专门史的学科框架内,中国人留学生史也会经常面对范围狭窄、定位边缘的问题。因此,我们认识到不能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需要扩大研究的面向,接纳不同志趣、学科、研究方向的研究者参与其中,推动跨方向、跨学科的交流。一方面,明治初期,日本以近代化为目标,派遣了大量的学生赴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留学。另一方面,包括日本在内,在欧美国家中,除了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出洋”学生外,还有来自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的留学生,以及东南亚诸国的留学生,他们的动向也不可忽视。因此,通过把握不同国家地域的特征,因地制宜的讨论各国的留学生问题是扩展留学生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此外,在日本各大学中仍然保存着中国留学生的注册信息、成绩单,以及学校校务方面的行政文书等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留学生史、学校史、教育史等相关研究的深入至关重要,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各个学校编纂的《校史》中,介绍了这些资料的一部分,然而也仅停留于此,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东京大学驹场博物馆藏“(旧制)第一高等学校相关资料”,早稻田大学藏清国留学生部《鸿迹贴》,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的讲义录等。近年来,有部分资料相继得到整理,如东京大学文书馆、京都大学大学文书馆、东北大学史料馆等机构,逐渐将一部分的大学档案资料电子化,并开放给大众使用。尽管基于保护个人信息的原因,仍有无法公开的内容,但这些资料的价值不容小觑。如果进一步整理、发掘和利用,仍是推动留学史研究向着更有深度、广度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小组会在http://chineseovers.jugem.jp/上面定期的更新研究动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期待日本、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者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在这个舞台上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再次感谢历史理论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员,如果没有他的竭力促成,这本书恐怕不会如此顺利的与中国的研究者们见面。

孙安石

2022年初春于横滨

 

  后记

  《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以下简称《团体与日常》)这部书,我从2019年底就与孙安石、大里浩秋教授等开始策划,但随后的疫情及我个人的俗事繁杂与慵懒,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迟滞了编撰、联络和出版的计划,这是不能不向合作的中、日、韩三国学者及各位研究同行与读者致歉的。当然,你们的信赖、鼓励、支持、督促是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编撰和出版的最大动力。

  最初策划这部书,与我个人所受的学术触动有关。一是我向一些杂志投寄关于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的稿件时,在收到的匿名审稿专家意见中往往有专家提醒:该文没有关注日本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大里浩秋·孙安石編『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研究の現段階』(御茶の水書房、2002年)、『留学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御茶の水書房、2009年)。编辑同志也会善意地提醒我补充这些成果。这不仅反映了大里浩秋、孙安石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同行的关注和肯定,而且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日本学界关于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的学术前沿和最新水平。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3月推出了大里浩秋、孙安石教授编著《近现代中日留学生史研究新动态》,向中国学界推介日本学界关于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使我深受启发,即是否可以在中国继续推介日本学界的最新成果,以资中国研究者借鉴和促进中日学界关于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的切磋交流?三是在收集和介绍日本学界相关成果,以及与日韩学者交流过程中,我逐渐萌生了与日韩学者合作编撰书稿的想法。

  这一想法也与我曾在日本学习、工作,参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学术服务,参加中、日、韩三国“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及三国共同编写历史辅助教材的研究实践有关。2006年,我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学习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导师王新生教授在东京车站巧遇时任北海道大学副教授川岛真(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川岛副教授获悉我当时正在做的博士学位论文以日本政府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为题,便推荐我到神奈川大学参加大里浩秋、孙安石教授主持的中国留日学生史研究会的活动。同年7月15日,我在神奈川大学参加了该研究会的报告会,听取了涉谷玲奈的学术报告《二战后在日华侨和留学生的整合——以与华侨、留学生有关的出版物为主要资料》,受益良多。相比时间安排紧凑的大型学术研讨会,这种研究会以半天时间集中讨论一两篇文章的方式对我触动更大。此后,我经常关注该研究会的学术活动,与该研究会的不少学者保持交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王新生教授同学的留日学生史研究专家周一川教授也是该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同期给我诸多帮助和指导。2011—2012年我在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担任讲师期间,一有机会就参加该校的一些研究会活动。这种学术共同体或合作研究的模式,在2006年底至2009年底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和2002年至今连续举办19届的“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以及中、日、韩三国共同编撰《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的历史辅助教材中体现得更加彻底,不同的历史认识、不同的学术观点的交锋更加激烈,但取得的历史“共识”和研究成果也更具学术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知识爆炸”,一方面学科析分越来越细,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四部分出数十个学科,其中历史学又分为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又分为若干二级学科,若干二级学科之下又细分三级学科或若干研究方向,依次类推,继续细化,以致过于“碎片化”,导致一些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人们又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倡跨科学研究、融学科研究。如何避免这两个发展方向的“悖论”,而使之走向辩证统一,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当代社会,或有极少数人或个别奇才可以通古今、贯东西而无所不晓,但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未必精通一门学科,若泛泛涉猎多门学科,恐皆无所成。故跨学科研究、融合各科知识,往往非一人之力,而需要集体攻关、联合研究。目前,中国学界的近代中国留学史研究,往往侧重中国留学生的“出国史”和“回国史”,而最重要的国外“留学史”研究却较为薄弱,这需要各国学者的通力合作。

  2019年,我受大里浩秋、孙安石教授之邀,赴日本神奈川大学参加中国留日学生史研究会的学术活动,而孙安石教授也受邀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在数次见面和把酒言欢中坦诚交流共同编写《团体与日常》的想法与计划,一拍即合。随之,我们商定具体分工:孙安石、大里浩秋教授除各自撰写一章外,还负责组织日本学者和在日中国学者的文稿;神奈川大学博士研究生郭梦垚除自撰一章外,还负责协调其他日文文稿的中文翻译与校对;徐志民除自撰一章外,主要负责该书中文版的统稿,以及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系,沟通与协调中、日、韩各方。原本设定的题目是“中国留学生史研究和中日关系史”,但由于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在日团体及其日常生活,后修改为“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相对符合实际。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宋荣欣、邵璐璐同志的帮助下,我们从书名、章节排序、各级标题、内容布局、注释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调整、认真校对和修改完善。特别是部分日文书稿,为保持编写体例、表述规范的一致,郭梦垚几乎进行了重新翻译和校对。

  现书稿草就,兹将各章具体分工介绍如下:

  前 言:孙安石

  第一章:大里浩秋

  第二章:郭梦垚

  第三章:孙安石

  第四章:胡颖

  第五章:栾殿武

  第六章:川岛真

  第七章:李晓东

  第八章:周一川

  第九章:中村みどり

  第十章:潘吉玲

  第十一章:徐志民

  第十二章:见城悌治

  第十三章:荒川雪

  参考文献:徐志民、郭梦垚

  后 记:徐志民

  作者介绍附后。

  各位作者和译者虽然认真和努力,也曾反复修改和校对,但由于我们能力有限、水平不足,错漏恐在所难免,恳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这既是对我们的关爱,也是我们学术成长道路上必要的鞭策。最后,我们特别感谢书稿的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和推荐支持,特别感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出版资助,无以为报,惟有努力!

徐志民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9-27 16:32: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凤青著《积极表达与消极回应:国民参政会提案研究(1938-1945)》出版

下一篇:徐志民等著《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