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张连红、刘燕军著江西高校出版社
近30年来,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如何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这段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历史,成为历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与卷帙浩繁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以及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学术著作相比,普及性的读物一直出品不多。毫无疑问,张连红与刘燕军合著的《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适应了大众读者的需求。由于两位作者多年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书在可读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上,做了很多努力,笔者拜读之余,深受启发。
全书分为五个篇章:保卫南京篇、黑色南京篇、南京英雄篇、正义审判篇、世界记忆篇,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以历史事件为脉络,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战后对战犯的正义审判和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的过程。
美国记者朱迪斯·米勒在分析“大屠杀的意义”时指出,抽象是记忆最狂热的敌人,当我们尝试着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记忆的细节中直面历史的时候,大屠杀才有意义,“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说细节、讲故事是《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的一大亮点。全书充满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有的是由若干个小故事串联组成的,前后相互关联,浑然一体。比如“南京沦陷”一目,作者以日本东京小学生津田道夫在1937年12月13日的经历为切入点,讲述日本学生为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欢呼雀跃;在日本占领区北平(北京),沦为亡国奴的学生们被迫参加“庆祝南京陷落”的游行,心中充满了愤怒。作者所叙述的故事,均是以严谨的史料为依托。1929年出生的津田道夫,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陪同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东史郎到南京谢罪、演讲,在《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中,深刻追问日本的战争责任,无惧地解剖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该书作者张连红、刘燕军在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长期耕耘,成果丰硕,相关史料信手拈来,稍作整理,即成为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夏淑琴是有名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家破人亡”一目中,作者以另一个幸存者哈梦鹤的回忆为引子,讲述哈、夏两家的悲惨遭遇。哈家当年是夏家的房东,居住在门东新路口5号。1937年12月13日,在这个小院里,共有13人遇难,哈家4人、夏家7人,还有两个陌生人。哈梦鹤推测,这两个人是被日本兵从院门外撵进院子杀害的。
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还挖掘了新的史料,并对史实进行分析与钩沉。“王恒山仗义救同胞”一目中,作者以倒叙的手法,由南京市参议会秘书寇思明向王恒山颁发“褒扬令”入手,将“屠夫”王恒山在大屠杀期间救助受伤军民的经过娓娓道来,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文中的“褒扬令”,并未收录于台湾出版的十余册“褒扬令”,而是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史料线索,顺藤摸瓜,在《中央日报》上查找到的。据作者介绍,仅为了解颁发“褒扬令”这一天的天气状况,他们查阅了多个当时在南京生活的“时人”的日记,才弄清楚1947年5月16日这天风和日丽。
《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以学术研究为依托,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娓娓道来,把我们引入大屠杀的“历史现场”,使人产生身临其境、触动心灵的感受,从而引人深思。
(作者:张宪文,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中心名誉主任)
责任编辑:廖继红 最后更新:2018-09-16 08:50: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