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对南京大屠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其实,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开展防空和抗战的宣传教育,各社会团体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捐款活动。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夕,城市基本还在有序运转。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准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南京城陷之后如何安置和保护市民并没有详细的计划。滞留在南京的市民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救助意识。造成这种状况与国民政府的宣传误导有很大关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表现出坚决抗战的高调姿态,并配合相关的举措和宣传,给民众留下了国民政府坚守南京的印象。例如,在上海失守的当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告京市民众》中称:对于南京地方,政府“已设立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统帅文武机关及全市民众作守土自卫的打算。”此后,官方相继报道了蒋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坚守南京抗战到底的言论。在坚守的表象之下,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对于如何安置和保护在宁市民,国民政府却没有详细的计划。
在南京失陷前后,国民政府各机关大多忙于政府机关的迁移工作,对于南京城陷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民众的安全问题并不关注。蒋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对战争状态有正确的估计,他们也不可能有相应的战败后物质与心理准备。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因此,它们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数十万军民被日军屠杀,其中中国军人大概在7万-9万人。而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被俘虏、被屠杀,与南京保卫战的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一方面,国民政府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在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蒋介石明知南京不可守,却高调表态要死守南京,实际上是对参战部队做“遗弃性处置”。另一方面,作为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对万一城陷之后如何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也考虑不周。他为了迎合蒋介石而提出了“誓与城市共存亡”的口号,在挹江门阻止军队退往长江边,并收缴渡江船只。按照唐的说法,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其结果:“死地”形成了,而“后生”则为泡影。加上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计,并成为日军残忍屠杀的对象。
怎样认识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
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抵抗是激烈的,表现是英勇的。在淳化镇、光华门、杨坊山、紫金山、中华门、赛公桥、雨花台等地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过激烈交战。以淳化镇为例,当时驻守南京东南淳化、方山一带的是王耀武第51师,自12月5日起,携优势炮火的日军114师团,对防守淳化镇的51师的正面阵地则以飞机炮火连日轰炸。“其步兵又复猛烈攻击,战况异常惨烈。”从5日到7日51师“官兵伤亡达九百余人”,但士气依然旺盛,阵地也很稳固。日军猛攻淳化十多次而未得逞。8日早晨,日军又增加了两千多人,大炮十余门,其正面部队在飞机、炮兵、坦克车掩护下向淳化猛攻。51师守军奋勇抗战,杀敌甚多,阵地屡失屡得,伤亡甚大,301团代团长纪鸿儒负重伤,连长伤亡9员,排长以下伤亡1400余人。305团团长张灵甫负伤,连长伤亡5员,排长以下伤亡600余名。由于没有后援兵力,该镇于午后4时失守。
新近整理出版的侵华日军的官兵日记即战斗详报等资料,也可以反衬出当时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抗战之激烈。侵占光华门的第9师团步兵第36联队乙副官菅原茂俊回忆说:在13日凌晨,“到城墙根一看,发现城墙阵地非常凄惨,满眼是壮烈战死者的尸体。”根据陆军省情报部编《大陆战史》记载:在光华门的战斗中,“敌人实施的是人弹战术和手榴弹战术,我军伤亡极大,突击队长伊藤少佐也牺牲了,双方都寸步不让。城上城下敌我双方都能听见对方的喘息声和说话声,战斗一直呈胶着状态。10日激战一直持续到11日。先后进抵各城门的各部队尽管都反复突击,但始终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墙。”日军的战斗详报中记录的中日双方战斗伤亡情况,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的激烈程度。日军在侵占南京中伤亡3893人,中国军队阵亡19030人。其中,第6师团谷寿夫部队在进攻南京的战斗中,日军伤亡1190人,中国军队战斗死亡7200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即长期以来,对于滞留城内的中国军人是否存在反抗的问题。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确定,集体被俘的中国军人,少数也进行了反抗、暴动或试图逃跑。例如,在乌龙山日军第13师团山田支队的屠杀场,就曾发生过万余名被围中国人在日军机枪开火一刹那集体冲击敌军的行为,不幸的是最后他们被外围日军部队全部杀害。不过,从现已公布的中外史料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来看: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军人的反抗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中国军队在城陷后的撤退过程中进行过一些局部的战斗,但在城陷后最初几周确实没有展开有规模的街巷争夺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12日傍晚唐生智撤退令下达之后,城内守卫部队的任务即转变为保存有生力量。而且由于撤退时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已经崩溃,大多数士兵在南京沦陷后也丧失了战斗意志,在混乱中各自逃散。许多士兵为了求生,脱下军装、卸下武器,换上老百姓的服饰,躲入难民区或者潜入民间。还有一些部队并未丧失战斗能力,也向日军缴械投降。当时的中国军人投降时,以为至多被拉夫或遣散,而对日军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因为遵照日内瓦公约,日军应该是不杀俘虏,投降能够求生。在无法顺利撤走的情况下,放下武器是他们可作的选择之一。
基于中国军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表现,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之下部分中国军人所作的抗争,这种坚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荣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苛求当时残酷战争条件下大部分中国军人放下武器的选择,但是,侵华日军却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毫无敌意的中国平民进行残忍屠杀。这就更加凸显出日军的残暴和野蛮,从而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立场。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总兵力、参战部队、主要将领
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约15万左右,具体参战部队及主要将领如下: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
副司令:罗卓英、刘兴
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第41、第48师)
第66军军长:叶肇(第159、第160师)
第71军军长:王敬久(第88师)
第72军军长:孙元良(第87师)
第74军军长:俞济时(第51、第58师)
第78军军长:宋希濂 (第36师)
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3个旅)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宪兵部队宪兵司令:萧山令(4个团)
此外,还有江宁要塞部队、炮兵部队、特务队等。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10 15:33: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