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形势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掌握和预料的,虽然绍兴人笃信菩萨保佑,也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和一种渺茫的期望而已。飞机来了,哪怕你跪在菩萨面前烧断了香磕破了头,炸弹要开花仍是不会有菩萨来 挡驾 的。所以,现实终归是现实,只要杭州那边有什么不好的消息,萧山到绍兴路程不远,很快就传来了。正如俗话所说 十里路上无真信 ,一传十,十传百,越传人心越慌。就像前一次自我安慰地说到了国庆节就不打仗了一样,这一次大约也是类似的谣传,说:过了年就太平了,年前还得到乡下山里去躲躲。实际上,外面的战局也确实不好,国民党政府大处还管不过来哩,谁还有功夫来管这点角落里。反正那时节,沿海一带,日本鬼子随时可以来的,只是他们还没有精力顾上去抢村夺寨罢了。
这时候,李家老太太他们商量着要往乡下逃、往山里逃,当然城里人逃到乡下的也越来越多了。得先去找地方,这一点倒真感谢他们家,随便走到哪里总带上我们这一家。
去乡下联系租房子的事当然是老太爷去办了,毕竟老爷子当年在书店里是跑外勤搞推销的,人事熟,再加上可能他们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吧。李老爷子也乐于揽这份差事,到外面多自由,比在家里被老太婆拘得慌强多了。而且到了人家,总得好酒好肉地招待几顿,美美地吃个痛快,所以他就乐颠颠地去了,不几天又喜滋滋地回来了。
原来,他已在离城约十五里的坡塘旁边的应家潭,为我们租了房子了,于是我们赶快打点些简单的行李,套了一只船往坡塘进发。实际上,我们在离坡塘还有一小段路的桥头就上了岸,往田埂的岔路上走。
这坡塘是一个临河的小镇,河的这面有几间小店,河对面仍是田野。这个小镇上有一家小杂货铺,杂货铺里除了农村所需的日用品之外,还卖点布匹,不过那布总共也不过十来样,无非是蓝、青、白布之类,还有一些花洋布。引人注目的是,这家小杂货铺门口挂着个方邮筒,并代卖邮票和代寄挂号信,因为我常寄信,所以特别记得那个信箱,它挂在临水边的一根柱子上,投信时,得用一只手牢牢地抱住柱子,否则真有掉下河去的危险。街上另外还有一家卖油盐酱醋的小店,一家卖米的小店,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店铺了。
应家潭距离坡塘大约有2-3里的田间小路,紧靠在山脚下,大致排成 品 字形的散落着三排带木楼的房子,一共住着八九户人家,全部姓应。
品字的上口地方,地势较高,在山坡底下的一块平地上建了几间房子。这几间房子的后面,是一座不算很高的山,山上的树木葱茏。这山像一只太师椅子似,两侧的扶手环抱着向外伸展出去,而就在被扶手环抱的座位上(也可以说是地底上)却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潭。这个潭的面积不大,比一般农家的打谷场还要小,但那潭水却碧清,由于被山环抱着,被树丛的倒影映遮着,所以那潭水呈现出黑黝黝的颜色,丢块石头下去是探不到底的,半晌才听到的响声可知是深潭了。这是个风水宝地,也许那潭里藏有一条蛟龙吧,因为不是处在交通要道上,也就算不上什么名胜了。这个潭,因住户得名,故名应家潭,村也以此名之。
我们住在 品 字的左下口--也就是椅子扶手尽头的山脚下的那排房子里。房主人我想不起来叫什么了,他的大哥叫应长生,这是三兄弟的房子,大哥住一头,二哥住中间,还有个老三住在另一头。
大约李老太爷跟应长生原有些来往吧,要不然我怎么听见他们都喊他长生大伯,而且后来他们两家还认了干亲,过年过节还时常来往馈赠哩。
老二是个殷殷实实的庄稼汉,夫妻两个都不大声响。我们家和李家就住在这家的楼上,一间房隔成前后两间,李家住南头那间,我们就住在北头。也许因为这里靠山,有的是木材,所以楼房从墙壁、地板一直到窗门,全部是没有油漆过的白木板,楼下后间楼梯上摆个风炉烧饭。
我们住的这半间也有一张大架子木板床,老太太和良弟睡,我则紧挨着大床用长条凳搭两块木板睡。另外还有一张方桌、几条长板凳,这环境对我来说够满意的了。还有一个两尺大小的木板窗户,打开来可以望见送我们的来的那条河,河上的石板桥和一大片田野,虽然朝北,可眼界开阔多了,顿时觉得心胸也敞亮了一些。
当时楼下还住着一家姓柯的,柯师母带了两个十几岁的女儿,也是城里逃难来的。柯家与李家仿佛也熟识,柯师母人挺文静,两个女儿当时也许上小学吧,至少是认得字的,见了我这个识字的外方人,就特别喜欢跟我说话。而我说的话,她们又不懂,有时,她们会找来一些 绍兴女子文戏 (即现代称之为越剧)的唱本,以及一些有关的小说如琵琶记、玉蜻蜓之类的书给我看。生活实在无聊,有本书看看也好,于是她们就好奇地接近我,原来,我在她们的眼里是 外国人 ,想从我这个 外国人 身上寻找点什么她们感兴趣的东西。因为一般她们跟我接近时,我多以微笑点头处之,极少跟她们搭腔的,但她们后来在给我书的同时常常要问这问那。我并没有想到她们是那样看待我的,我之所以少搭腔,是因为想到我的话她们可能不懂,没有交谈的可能,既然承她们下问,我只好反问她们: 我说的话你们懂不懂? 万万出我意料的是,她们却回答我: 格(你)外国话我不懂。 我不禁哑然,于是便再问她们: 你说我是哪国人呢? 她们说: 不知道你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 多有意思,虽然我当时说的北京话,比现在地道,但也不至于被当成外国人呀!城里来的人尚且如此,乡下人之视我为异国人、是怪物,就更不稀奇了。从此后,本来跟他们就没有打交道的机会,更没有可以交谈的事。于是我就真地成了哑巴了,不论乡下的邻居们,还是城里逃来的 难友 们,路上碰见了,我就只是笑笑,人家说什么话,我也只是摇摇头或点点头。但一切家务事我还是照做的,例如在门前的沟壑里洗衣、洗菜、倒马桶啦,有时到山脚下田埂上去走走哇,总会碰到些面熟但却不知名姓的乡邻们,一概如此应付。因而后来,我听见人家告诉我,说村子里的人都说: 朱家那个媳妇人真好,可惜是个哑巴! 一个一向说话、演讲口若悬河的才十九岁的年轻人,却成了个哑巴,多么可笑、可悲又滑稽的事啊!
而更可惜的是心灵上的残疾比身体上的残疾更伤人,不过这时候,老太太的娘家舅母那一家人逃到更远的山里-- 平水 去了,我身边少了些乌老鸦的噪聒,倒清静多了。嘴哑了,心不能哑,于是,我就利用北边那唯一透亮的窗户和夜晚的一支烛光写作,冬夜的北窗下够冷的,我就用一杯开水暖暖手,不停地写呀,写,向自己的内心倾诉。因为买蜡烛得花钱,为了节省,免得老太太晚上催我快睡,说 熬油费火地,蜡烛要花钱买哦 ,我只得挤出白天每一点空闲时间。如今想来,我一生最大的感悟,就是发现一个人得在夹缝中生存,这几乎成了我的座右铭,它一直到后来,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到最近,我都能验证出这句话的效应来!
我就是这样开始写我的第一本小说 影 ,本来是想在写完它之后,再接着写下面的,谁知越到后来,我的这个夹缝也很少有能为我利用的了。不过,在当时,除了写信之外,就是写日记和小说。因为信的写出,常常是得不到回信的。虽然锡的信照写,照寄,但是像我这样今天东、明天西的奔逃,逃到这个或那个山疙旮里,怎么能指望万里外的书信得以寄到呢?而在国内的友人们,又因战争的关系,不知各自奔逃到何方了,偶尔收到一封不知是冒过多少战火硝烟、经过多少转折,几乎是经月才到达的信,真有如见故人如获至宝之感,因为这是心灵上唯一的甘泉呀!
时届隆冬,农村里的农事闲了,家家都忙于过年的事。而这些事,对于我们来说,几乎一概都免了,我倒觉得这样更适意些。看着别人家忙乎,自己倒觉得得到了解脱,不然白天忙吃喝,晚上又怕灯油蜡烛贵,何时得闲?
农村里忙着冲年糕、磨粉、做豆腐,以至杀鸡、杀猪、买香烛、缝新衣、做新鞋,诸如此类,我本来就不感兴趣,可是见他们把家里凡是拆得下、搬得动的家具以至门窗,都放到河里去洗,甚至连房板床架子也都漂在河面上,就觉得很希奇。现在想来,农民忙了一年,趁着农闲又过年的机会,彻底打扫一下,倒也是好事。而这些劳动又都是小媳妇干的事,男人们都拿杆旱烟袋,走东家到西家去串门儿,烟袋灰随便在台阶石头上一磕,往背后腰带里一插,又到别家门口去凑热闹晒太阳去了。
我隔壁的长生大伯家就是这样的。长生大伯其实也不过四十岁左右的年纪,那相貌长得有些特别,黑红的脸膛是农民的本色,但他那只突出的高鼻子,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大眼睛,和那高鼻子下的一张轮廓鲜明的薄嘴唇,一口整齐的白牙,使人乍一看起来,觉得他象个外国农民。可惜抽旱烟起了一层黄釉,光头上扣一顶阿Q式的旧毡帽,又让人觉得他确确实实是一位绍兴乡下地道的农民。初看他那副相貌觉得有点凶的,不过,当他农闲时,特别爱坐在大门口的长条凳上跟他那二兄弟对磕着烟袋锅闲扯,而李家老太爷也会去凑热闹,才知他是一位能说善道的人。长生大伯一双眼睛特别有神,这位农民大哥,若是给他个什么干部当当,我想他比起今天的多少乡干部来绝不逊色。
而他那位大嫂子,生得小巧,三十多岁年纪,那举止和行事的能干、利索劲儿,简直象一只既会下蛋又会叫嚷的小老母鸡。一天到晚忙进忙出,吱吱喳喳,说这个道那个,确实掌握着这一家子的生活大权。她自己生了两个女儿,女儿还小,当时还不足十岁,倒有一个大约二十岁的大儿子(后来我才知道是长生大伯收养的),和一个打扮得象戏台上小花旦一样的儿媳妇。这是我当时的感觉,后来,慢慢地我看见那个大儿子象个长工,从早干到晚放牛、犁田、插秧、耨草、车水、打稻,样样都是他。而这个小花旦似的儿媳妇,只因为是乡下人,穿的是自制的绣了花的布鞋,头上挽个髻儿,戴一顶两片式的绣花色头毡,腰间胸前扎一条绣了花的蓝围裙,是这一身打扮才使我觉得她象个小花旦。其实,按她的年龄也许跟我差不多,只是身材矮小一点,下巴尖一点。我见她整天不声不响地忙乎,见她把门呀、窗呀、床板什么的都放到河沟里浸泡着,蹲在河边上用刷子刷呀刷、用抹布擦呀擦的,她的手冻得象红萝卜一样,可是还得洗……
乡下人本来就是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媳妇当然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早晚两头黑的摸。这对夫妇就住在我紧隔壁,只隔一层木板,我因为晚上总看点书写点什么的,一般比乡下人睡得晚些,从不听见他们夜晚说什么话的。也许他们白天太累了,上床就只能睡觉了,也许她们之间不敢诉说什么,因为他们的公婆就住在他们的隔壁,也只是一板之隔。
后来,我听说这位小老母鸡婆婆抱怨儿媳妇不给她添个孙子,这个媳妇的日子当然更不好过了。天底下一千个婆婆中有一个疼儿媳妇的就算不错,何况不是亲生儿子。我不免同情起这位可怜的小儿媳妇来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而已,而且我的廉价同情也是白搭,毫无补于小媳妇的处境。当时的 天下 儿媳妇大约全都如此,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当了婆婆再在儿媳妇面前翻本,天经地义。
不过,如今的儿媳妇,多半是还没有见到婆婆就翻本了,如今的大多数婆婆又都成了当年的小媳妇,甚至比当年的小媳妇还不如,人性之可悲也就在于此吧?!
然而,我的处境和地位是不是比她更好些呢,我这个被视为寄人篱下的人?
结识了终生难忘的好友--胡剪虹
农民们家家忙过年,对他们可以说是一年忙到头的最快活、最舒心的时刻,逃日本鬼子的事,毕竟他们没有亲身感受到,相反,许多城里人逃下乡来,倒增加了他们的一些收入。
大人们忙进忙出,整个小村子显得比农忙时还热闹,小孩子们更是像放出笼的鸟儿,叽叽喳喳、三五成群地到处乱跑,但城里逃难来的人家却心事沉重,毕竟是逃难,不是走亲戚。我们家的老太太,本来体子就弱,加上半年多来的折磨,儿子远行,几乎杳无音信,女儿远嫁云南,只有一个小儿子留在身边,算是最贴心的,像我这个儿媳妇么,虽然她生病了是我服侍,一家吃饭,烧煮的是我,刷洗的也是我,但在老人的心里,我终归是个外人,到底有多少份量,她自己心里是早有掂量的,而我也只是应了他儿子的托付,牺牲了自己来照顾他们的。
老太太遭受过 九一八 的大变故,自己又不会找钱或生产,俗话说坐吃山空,当然只有守着点现款小小心心地过日子,如今又添了我这个白吃饭的人!其实那时她手头还有三千元的法币(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这些钱,她理所当然地要留给小儿子和自己防老的。可日本鬼子这一下从东北打到了南方,而且逼得她一再地逃难,家家什什的虽然都是卖不出几个钱的破旧货,但反过来你若去买的话,当然是买不起的,现在这些东西都丢在杭州,丢给日本人了,心里能不疼么?何况她本来就是个守着家过日子的本份人,我不知道她以前是否也是这样双眉紧锁,眼皮搭拉下来的,至少,我一见到她时就是这样的,也许因为年纪大了,生活的风霜和煎熬而变成了这样,可以想象到,她心里是极不舒展的,可是她也不愿跟我谈什么话,而且一直到后来,她也很少跟我谈什么心里话。
由于本来就体弱,再加上心里不舒坦,老太太病倒了,不过,说她那病,也就是什么感冒、咳嗽一类,并不是什么非要请医生吃药的大病,当然,在那个乡下,即使想找个医生看病也是没法儿找的,只不过多睡睡,吃点糖茶、鸡蛋,或者煮点什么汤喝喝,躺几天就慢慢好了。老太太常有一句话: 无钱买补食,困困当将息。 这是她的治病之道。我现在回想,她可能还是心情不好,也无什么营养吃,其实,这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般市民妇女常有的事,不是么,连我自己今天回顾起来,又何尝不是含苦茹辛、勤俭节约地过日子,才能维持到今天的局面呢?这也许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 美德 吧。
老太太时常头昏,她那时还有几支吉林带回来的上好野山人参压在箱子底下,舍不得吃的。她的女儿锡春(即锡侯的妹妹),倒是个极温厚诚笃的人,我到绍兴以后不久,她知道我身体不好,就曾写信给我(当然那信是写给三个人的),告诉我,妈妈那里还有几支好人参,叫我拿一支来吃吃。可是我会这样做么?我能这样跟老太太说么?老太太不识字,当然她那小儿子看了信,也是不会说、不会做的。只是到了后来,我给她翻晒箱子时才发现压在箱子底下的一个纸包,知道那大概就是人参了。实际上,我除了小时候看见母亲因头昏(这都是一样的虚弱症),偶尔泡一点参茶吃,那些只是参须(细细的小根子)而已,便宜货,但在当时,我就觉得那是挺贵重东西了,所以从来也没见过真正的人参。一直到后来,老太太的那人参出了虫,被虫子蛀空了,我才见到它的真面目的。所以说老人就是这么节省惯了的,自己生病爬不起来,也舍不得吃的。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12 11:38: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1937年逃难到绍兴
下一篇:抗战逃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